練太極拳,為什麼要從鬆柔入手?

2020-09-20 太極療

太極陰陽學說規範太極拳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拳種。學練太極拳,鬆柔功夫是必修課,練拳必須鬆柔,「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用意,不要用力」。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規範從學者,必須修煉松功。太極拳經典教科書的教旨,開篇便是鬆柔,「極柔軟」,「關節要松,虛靈在中」,法理陰陽,陰陽是開合,虛實,陰為隱、為開、為虛、為松、為柔、為空、為無,身上不具備鬆柔功夫,難以把握陰陽變化。只陰不陽不可,只陽無陰也不成其為太極拳。

世界萬物從無到有,一生二,二生三,獨陰不生,單陽不長,我們走路,也是左一腳,右一腳,陰陽互換。當前在社會上每個公園都可以見到太極拳愛好者在練拳或兩人推手,全民健身重在參與,動便受益,練可強身,無可非議,只能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全民健身的運動中去。但他們的動作遠遠不夠規範,不能苛求,如果向深層次修煉,就不符合太極拳學的要求了。

過去有一句「兩軍對陣勇者勝」的話,大家都認為是真理,無人對它的真理性提出疑議。但是,絕對不能以常人的眼光去看待太極拳學。太極拳學有太極拳學的語言和目光。兩位武者站在比武場上絕不是勇者勝,而是松者勝。兩位拳師放對,也絕不是本力加技巧取勝,仍然是周身肢體放鬆者執牛耳。兩個人掰腕子,拿住反關節也還是放鬆者佔上風。這是太極拳人的語言和眼光,也是拳之理。

練太極拳,修煉松功同一個道理,以常人的目光審視松功,以常人的思維去認識、理解太極拳的松功,是練不成松功的。認識在一般水平上難以把握松功的度,不能把握度,談何練呢?所謂「度」就是在對松的認識、理解的理論基礎上,對周身松,局部松的感覺,也就是常聽人說的「找感覺」,如果找不著感覺怎麼練松功呢?

具體將這一問題說明白,涉及到太極拳的理論研究。從拳理論述,太極拳具有三大功能,概括為體、用、養生。

體,是練拳。通過拳術運動,得到心理的滿足,通過拳術鍛鍊獲得健康,增強體質。

用,是技擊。也是防身術,遇有突發事件,挺身而出,以太極拳的技法和招數自衛、制敵。

養生,通過練拳得到身體康健,具備祛病、延壽的良好體質。還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心平氣和,不貪榮華富貴,不為錢財奔命,平衡陰陽與世無爭,人生境界平和。不論做什麼事心靈和頭腦都是放鬆的,真正達到養生之日的,很自然開發大腦智慧,太極拳給予人類健康極大恩澤,人類也將大大受益。

我們說了這些有益於身體健康成果,都不是以僵滯、緊張強悍得來的。萬事歸復於自然,身心不放鬆什麼也得不到,松功於拳家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於普通人,健體,保健,祛病,養生是絕妙的手段,惟有心靜體松,經絡通活大小血液管道暢通,活躍腦細胞,開通心腦微細血管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使之通順正常。習練太極拳就是掌握自身的生命運動。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用"松,沉,柔,慢,均"五字真經練出內功
    很多習練太極拳的人,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對太極拳的內功還從根本上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練太極拳怎麼能練出內功來。這個問題就連有的太極拳大師自己也說不清楚,有的實際上都是徒作技藝之末耳,追求的都是外形的漂亮,技巧,力量,沒有去研究太極拳的內在與養生的真正價值與作用。
  • 太極拳的松
    習練太極一段時間,卻總是不得要領,老師一直說要松,那麼到底怎麼松呢,為什麼要松?「松」在太極拳中有重要的地位,凡練太極者必求之,但是每人悟性及傳授的不同,會造成很大差異。在松靜自然的狀態下走架,才能使架勢表現出鬆柔、圓活、大方,如行雲流水,柔緩起伏,給人以優美的人體造型。在健身上松靜能使人心平氣和,可使大腦及中樞神經得到充分的休息與調整,使陰平陽秘,氣血通暢,周流無滯,對各種慢性病,職業病都可以從太極拳的鍛鍊中得到很好的預防和治療。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恕筆者直言,這些朋友對太極拳認識尚膚淺,對拳理不甚理解,說白了,他們不懂太極拳。太極拳家不懂太極拳嗎?有一位已故資深兄弟拳種的拳家對一位太極拳練家說,有些太極拳名家不懂拳。人家能出此坦言也是難能可貴的,說的比較客觀,旁觀者清嘛。」
  • 太極大師王戰軍:練太極不可心存雜念,要鬆柔靜心
    太極大師王戰軍:練太極不可心存雜念,要鬆柔靜心 11月14日,46歲的太極大師王戰軍分享了對太極拳的感悟
  • 拙力與鬆柔
    練習太極拳要明了太極拳鬆柔的道理,鬆柔可以克制拙力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練拳讓身體鬆柔下來。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說,拙力的存在,會加速我們身體的衰老。太極拳提倡鬆柔。我們練習太極拳時,若能使得一身柔軟下來,可以延緩身心的衰老。柔軟的好處很多,它可使我們的腦力清醒,氣血通達,精神靈敏。太極拳內功最忌拙力的存在。練習太極拳如果不懂得化掉拙力這個道理就不能進步,就難以練出太極拳的內功。 ​​​​
  • 太極拳的「松」是為什麼?迷惑多年終於搞明白了!
    但要知道,練大腦入靜的功夫,絕非幾日之功,需要有一個得法掌握要領的鍛鍊過程。 心靜非指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繼而才能進入無欲無求之境界。單一地求松並不能做到真松、全松,不少習拳者雖深知放鬆肢體去練拳,無一處用拙力、無一處僵滯的要求,卻因摸不到要領而很難真正做到。
  • 太極拳第七講 松沉第一關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基礎勁,是太極拳內氣(也就是丹田氣)開始產生作用的初始階段,是檢驗練習者是否入門的標準,是為入門第一關。要練好松沉勁先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松,怎麼樣松。肌肉的放鬆也要從上到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習練者慢慢體會。肩部放鬆:肩部關節是太極拳練習者感到很難放鬆的地方,肩部放鬆不下,來其他關節就很難松下來了。肩關節需對拉開並下垂,同時肘部向下鬆開,並有向外張開的感覺,這就是沉肩墜肘。
  • 太極拳的精髓 「松」
    【導讀】太極拳的精髓在「松」。我們過去理解到的「松」與作為太極拳精髓的「松」,其實有著很大的層次差別。太極拳的「松」是源遠流長的技擊術與導引術的交融點。  打太極拳的人,誰不知道要「松」,但等我悟到技擊術與導引術的交融點在「松」,也可以說太極拳的精髓在「松」(我所領悟到的太極拳的精髓),才知道我們過去理解到的「松」與作為太極拳精髓的「松」,其實有著很大的層次差別。促使我悟到這一點的,是我親眼所見的一件事,儘管領悟是在這件事發生的一段時間以後。  在我公園裡結識的打拳朋友裡,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
  • 太極拳有十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松腰」,把腰鬆開才是王道
    1925年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的「太極拳術十要」問世之後,人們始知松腰的重要性(松腰為其中的一要,是太極拳練靈勁上身的功夫)——但具體練法卻從沒公開過。 為什麼要學練太極球?因為練太極就是練天地人相合的一團虛實相間、空而不空的球體,這個球體既能滋潤身心,又可悟覺太極真諦,使習練者很快進入練太極拳的全方面角色。
  • 太極拳的松是怎樣的松?什麼才是真正的松
    太極界前輩們常說:「太極拳三年化拙勁,十年不出門」。化拙勁就是指習練太極拳者,必須從「松」入手,用「松」來化掉本身的拙勁。只有在習練過程中不斷提高「松」的層次,拙勁才能被逐漸化掉,柔勁,剛勁才能逐漸而生。但對「松」的概念有些人模糊不清,什麼是太極拳要求的「松」?怎樣才能做到「松」?
  • 楊式太極練松的十三個層次,你都清楚嗎?
    師爺雅軒公在《太極拳隨筆》中指明:&34;。恩師林墨根對我多次說過:&34;二、練松之目的與內涵心靜體松地練功習拳,&34;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手段,但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從練松入手,練出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的太極拳功夫與技藝。
  • 太極拳的松肩、松腰和松胯
    初學太極拳的人,開始一般都有一個僵硬的過程,這是應該允許的正常現象。因為當你剛剛接觸,還沒有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緊張、動作生疏。往往是顧此失彼。此時要求你「一動無有不動」,動作諧調而鬆柔,那是難以做到的。精神緊張必然帶來動作上的僵硬。因此,應該允許初學者有一個生疏而僵硬的初學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記住動作順序、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
  • 太極拳怎麼練才「養」?
    而且太極拳功夫又是那麼高呢。今天,我想借修煉太極拳要注重「養」的理念來談談我個人的理念。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許多太極拳朋友對這個問題非常矛盾,用意不用力,太極拳的意在何處呢?這個意說白了,就是要用太極拳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練習太極拳的,用意指導我們放鬆身體,平時我們養成對待萬事萬物要有一個敬,敬讓我們做到輕手輕腳,這個輕練就讓我們找到太極拳的柔,動作柔和了,自然就可以省力,省力就可以延長我們練習太極拳的時間,為什麼太極拳的雲手可以練習一個小時呢?
  • 太極拳怎麼練才「藏」?
    當我感覺到全身有勁時為了釋放能量我就採用快練,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速度上,心裡想到的就是快,要快如閃電。只能快練二分鐘,不能多練,多練了傷身。快練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因為後發先至,和他人對抗時才處處掌握先機。所以快練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氣血跟不上,這樣對健身不利,也難出功夫。
  • 太極拳大師懂不懂「松」?
    、鄭曼清青………………所有以往的太極拳宗師和大師也不知道。儘管他們都有最高的,很高的、較高的太極拳推手功夫,他們依然不懂太極拳原理。你想一想,如果張三丰懂太極拳原理,或陳王廷懂太極拳原理,還需要後人絞盡腦汁悟個沒完嗎?該視頻中劉應文和邱貽國講解推手時雖然都說了很多話,但是並沒有講出什麼道理來。胡天狐以鬆柔勁概括之。這不是原理。
  • 太極拳 為什麼「拳」是根本
    但有人練了很多年太極拳都沒有真正理解「柔」。柔不是把動作慢下來就有了,慢下來,關節肌肉鬆下來還不一定是真正的柔,這些只是實現了「柔」。要做到「柔」必須要把身體的僵力去掉,僵力是一種習慣力,多年長期養成的,要去掉也要逐步進行。僵力造成的原因很多,不合理的動作、受到損傷的骨骼肌肉、內臟的病灶都會引起僵力。去掉僵力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柔」是有階段、有層次的。
  • 太極拳的練與養
    打太極拳時,如果意念偏重於陽,那麼就是練;如果意念偏重於陰,那麼就是養。從內外來講,外為陽,內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外形,就是練;意念偏重於內氣,就是養。從動靜來講,動為陽,靜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外動,就是練;意念偏重於神意內斂,就是養。從剛柔來講,剛為陽,柔為陰。練拳偏重於剛,就是練;意念偏重於柔順,就是養。從快慢講,快為陽,慢為陰。練拳意念偏重於速度快,就是練;偏重於緩慢,就是養。
  • 太極拳的松沉勁是這樣練出來的?受益匪淺
    important}放鬆是要神松、意松、氣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鬆柔、松沉、鬆通、松空、鬆開。而不能鬆懈、松癟。一定要在靜中松、在松中靜,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達到通、空、開。通就是上下通、內外通,空就是空蕩蕩,無一絲滯點,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此時也就明白什麼叫真正開合了。
  • 太極拳的松沉勁怎樣才能練出來
    放鬆是要神松、意松、氣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鬆柔、松沉、鬆通、松空、鬆開。而不能鬆懈、松癟。一定要在靜中松、在松中靜,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達到通、空、開。通就是上下通、內外通,空就是空蕩蕩,無一絲滯點,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此時也就明白什麼叫真正開合了。
  • 太極拳入門第一步,莫把「柔」視為「軟」
    太極拳的理論博大精深,經典論述從來都是精闢入裡,精確似針。在太極拳的認識中,「柔」與「軟」就大不相同。太極拳是勁法、技法見長的武功,講求剛柔並濟的勁法內涵,太極拳行拳時講求鬆柔似水。但是,不可以把鬆柔理解為鬆軟,否則任憑許久修煉,此生難解太極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