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拳的松沉勁怎樣才能練出來
放鬆是要神松、意松、氣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鬆柔、松沉、鬆通、松空、鬆開。而不能鬆懈、松癟。一定要在靜中松、在松中靜,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達到通、空、開。通就是上下通、內外通,空就是空蕩蕩,無一絲滯點,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此時也就明白什麼叫真正開合了。
-
太極拳松沉勁獨門練法
「松」,是練習太極拳的一種最基本的要領。「沉勁」是太極拳運用勁力的最基本法則。 在行拳過程中,如果不能放鬆,身體就會僵硬。身體僵硬,就會運轉不靈;身體僵硬,在進攻時,就做不到快捷迅猛;身體僵硬,在防守時,就會顧此失彼。所以,太極拳各門派都特別強調和注重「放鬆」二字。無論各派太極,不管其拳法如何剛猛,沒有不注重放鬆的。不能放鬆的拳腳功夫,在運用時動作就會僵滯,大腦反應就會遲鈍,身手就不會敏捷。
-
太極拳的松沉勁——力通過人體的路徑
有些太極拳的高手,他隨便往那裡一站,就像是大樹生根,你用再大的力卻猶如蜻蜓撼樹。在太極拳中把這叫做支撐八面。下面我們除去推手中的變化因素,講講簡單的松沉勁(千斤墜)原理。考慮下面杆的受力情況(注意:下面的圖形都是為了方便理解而畫的示意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力學分析圖)。
-
太極拳第七講 松沉第一關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基礎勁,是太極拳內氣(也就是丹田氣)開始產生作用的初始階段,是檢驗練習者是否入門的標準,是為入門第一關。要練好松沉勁先要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松,怎麼樣松。肌肉的放鬆也要從上到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習練者慢慢體會。肩部放鬆:肩部關節是太極拳練習者感到很難放鬆的地方,肩部放鬆不下,來其他關節就很難松下來了。肩關節需對拉開並下垂,同時肘部向下鬆開,並有向外張開的感覺,這就是沉肩墜肘。
-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如何練出來的?
太極拳以鬆柔為主要練法特點,在松的同時又有沉勁,而在柔的同時又含有剛勁,其勁法特點為剛柔相濟,內外兼修,行拳中動靜相間,快慢相合,以內催外,以身帶手,上下協調,如行雲流水。以鬆柔為主的太極拳何以能夠獨步武林四百餘年,並且其推廣也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在擴大呢?
-
太極經典功勁,「沉勁探幽」,慢慢將它練出來
武學千年,老幾輩人,已將武學練到極致,留給後人,東西是豐富的,取之不盡的。繼承傳承,培養後起,這是頭等大事。傳統拳法,沒有刻意造作,而是練到極深處,突然碰到,於是出來一路東西。很多事情,不是想就能辦到,心裡有個宏觀,再摳細節,量化功力。所謂上道,形成了自然反應。顧全大局之時,也是系統完善之日。心海揚帆,腦內蒼穹。
-
太極拳的功夫,也就是松的功夫
由於師承的不同、修煉階段的不同等眾多因素影響,所表現出來的「松」也是千差萬別,有很大差異的。體感身受高手的「松」很簡單,但真要把這種「松」說深說透,讓人一目了然,就相當困難了。「松」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
太極拳的必修功課,「松沉有道」,一起來看看
拉得開,松得透,擰得著,打拳要練出竅勁。一套拳下來,關節暗中開合,多體會竅內空間。比如雲門,胛縫,腹股溝,都要練得深邃。竅內空間大,才能突然騰起,發出冷彈勁。冰炭一爐,寒暑同期。都說一心不可二用,打拳的思維,恰恰相反,一個念頭,要兼顧周身。一個起式,丹田動,腰力拔,肋骨開,肩頭送,肱骨繞,尺橈撬,一系列傳導,你要操作出來。練拳也是練腦子,動力鏈能成就你。
-
太極拳如何體悟松沉到腳底?
我的網絡學生由於得不到言傳身教而提問:「如何體悟松沉落到腳底?」「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啊?」松沉落到腳底就是練對了太極拳功夫的方向,其實這也是一種感覺。對這種感覺,各人的文字表述、語言表達不一樣,講法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練拳的階段層次不同,講法亦不盡相同。只要明白「松沉」的拳理就行了,何謂「松沉」啊?
-
太極拳的松肩墜肘這樣練,很快就能找到感覺
練太極拳,能做到松肩墜肘,才能使手臂與軀幹連為一體,構成一個整體的間架,有了這個間架,才能做到力貫指尖。今天小療君就為您分享松肩墜肘的一些要領,重要的是後面有體驗練習方法哦~首先,具體地講,松肩墜肘主要是為了達到以下三方面的鍛鍊效果:第一,練出手臂的沉勁,就像楊澄甫宗師講的「如棉裹鐵」。
-
太極拳的松肩、脊發與腳按
,有人認為應該是在靜中松.我的體會還是要在拳架中鬆開才是真松,也才經的住考驗.有些人認為把各關節鬆開之後才能練拳,簡直是因噎廢食.我的肩臂松的一般.但我的兩胯關節松得很好,李雅軒說,兩臂,要松的如繩兒拴在肩上一樣,這我做不到,但我的兩條大腿卻像繩兒拴在胯上一樣松的不錯,胯關節的松就是走貓步練出來的.
-
如何才能將太極練到松則沉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松要入太極之門,要領很多。一個「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體認鬆了卻十分困難。練太極拳與「松」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松、松淨、松舒、輕鬆、鬆柔、鬆開、松心、松身、全身放鬆、鬆軟、松透、松沉、大松大軟、似松非松、松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松得不夠,沒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標準是什麼呢?
-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整勁」,我是這樣理解和練習的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練習太極拳的一個難點也是核心,也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追求的。如何做到太極拳的「整勁」的要求呢?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整勁」,即要求全身協調蓄髮,將周身力量送達到某一點或某一部位。這就要求周身放鬆,不能僵滯,僵滯則力不通,因此就必須要求「松」、「沉」,身體松沉而後才有勁。
-
太極拳中所謂的「氣感」
練傳統太極拳,要求精神集中還要放鬆,動作要嚴緊。先說胳膊,當你胳膊做動作時時,肩是否放鬆,肘是否下墜,只要一動就要進行檢查。整個手臂還要有向外的撐勁,練到一定程度,就會與脊椎渾然一體,肩肘的運動就要交給脊椎,由脊椎控制。時間長了,就能練出手臂的松沉勁。
-
練太極拳,為什麼要從鬆柔入手?
太極陰陽學說規範太極拳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拳種。學練太極拳,鬆柔功夫是必修課,練拳必須鬆柔,「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用意,不要用力」。太極拳經典教科書的教旨,開篇便是鬆柔,「極柔軟」,「關節要松,虛靈在中」,法理陰陽,陰陽是開合,虛實,陰為隱、為開、為虛、為松、為柔、為空、為無,身上不具備鬆柔功夫,難以把握陰陽變化。只陰不陽不可,只陽無陰也不成其為太極拳。世界萬物從無到有,一生二,二生三,獨陰不生,單陽不長,我們走路,也是左一腳,右一腳,陰陽互換。
-
太極拳的松是怎樣的松?什麼才是真正的松
太極界前輩們常說:「太極拳三年化拙勁,十年不出門」。化拙勁就是指習練太極拳者,必須從「松」入手,用「松」來化掉本身的拙勁。只有在習練過程中不斷提高「松」的層次,拙勁才能被逐漸化掉,柔勁,剛勁才能逐漸而生。但對「松」的概念有些人模糊不清,什麼是太極拳要求的「松」?怎樣才能做到「松」?
-
康偉老師:松沉不是沉體重
身體沒鬆開,氣沒動起來之前,根本就談不上「勁」,沒勁之前,談什麼松沉勁啊你現在認為的松沉勁,其實都是鬆懈下去的體重,跟太極的松沉勁根本不是一碼事。現在的所謂松沉,都是向下砸體重的&34;,所以才把腿都壓死了,練壞了。沒松到「懂勁」階段之前,什麼掤勁、纏絲勁、抽絲勁、松沉勁等等,都跟你沒關係,這些都是你有了基本的太極勁之後,如何運這個勁的事了。
-
太極拳練習中秘不外傳的一些心得
太極拳下盤的沉提勁,就是這種練法之一。2、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膝蓋過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關節承載過多的身勢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勢重量下沉至腳底。如能松胯,則膝蓋鬆開自然受力。3、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腰骨或腰肌過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
太極拳的松
習練太極一段時間,卻總是不得要領,老師一直說要松,那麼到底怎麼松呢,為什麼要松?「松」在太極拳中有重要的地位,凡練太極者必求之,但是每人悟性及傳授的不同,會造成很大差異。在健身上松靜能使人心平氣和,可使大腦及中樞神經得到充分的休息與調整,使陰平陽秘,氣血通暢,周流無滯,對各種慢性病,職業病都可以從太極拳的鍛鍊中得到很好的預防和治療。
-
太極拳的母勢:攬雀尾, 學問大了!
他釋之曰:「兩腿如車箱下之大盤簧,要有很大的松彈力,又如載重之船舟,漂浮於江面,沉重而又有動蕩的樣子,所謂動蕩,不是自動,而是因水濤之動而動。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這種彈力功夫來。」人下肢彈力的發勁,只在膝蓋上端的大腿二頭肌;故練拳當以沉勁、彈力為主,不可著意前推。如果意在膝下或足端,用蹬力,是常人走路、上樓梯的習慣。此習慣得須在練太極拳過程中逐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