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頂三遍,太極拳這樣練

2020-12-27 騰訊網

走一遍套路,卻練出三遍的效果?

秘訣是什麼?

說起來很簡單:

慢三分打拳。

所謂「拳慢三分」,

就是正常套路的演練時間基礎上,

延慢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推廣套路二十四式太極拳,演練時間從五分鐘延慢至整套七至八分鐘。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太極拳從六分鐘延慢至整套九至十分鐘。七十多式和八十多式的傳統套路可延慢至整套三十分鐘左右。「拳慢三分」只是個術語,確切的說,應該是三至五分的慢。

01

延慢三分的道理是什麼?

經過多年實踐,

我認為有以下益處:

(1)更容易做到精神鎮定,用意不用力和內外放鬆,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不放鬆之處。

(2)容易保持呼吸自然深長,氣沉小腹。

(3)可兼顧上下左右,心神不亂,不丟細節,使「手、眼、身、法、步」更有序的結合。

(4)能更大限度的鍛鍊平衡能力、支撐能力、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

因區域差異及太極拳發展的早晚的關係,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認為,一套太極拳的演練時間,以錄像教學或競賽規定為準。就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來說,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都在十五分鐘練完一套。

我建議過很多練老架一路的太極拳朋友們,「把這套拳延長至二十五至三十幾分鐘,不僅呼吸能練得更加均細、深長的美妙感受,而且效果事半功倍。」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覺得沒必要。從這一點就證明了很多的愛好者把太極拳套路當成一般的體育鍛鍊了。

02

那麼太極拳套路是不是越慢越好呢?

也不一定。

前些年我見過南方一位師傅的老架一路一套慢到近一小時,可見這位師傅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非常驚人。為此,我也嘗試過,實踐證明,我對他那超慢的方法並不贊同。

太極拳不是體力競技,我所說的「拳慢三分」是同社會上普及太極拳運動速度相對而言的。對大多數人而言,若運動速度超慢,勢必會使呼吸與動作脫節,很難避免僵滯呆板、定勢等時間的弊病。也容易造成神經肌肉的不應有緊張和膝關節損傷。所以,他那超慢的習練速度只能適合個別人。

03

怎樣慢?

慢到什麼程度符合要求呢?

那就是在平心靜氣,鬆弛自然的操作中,以感到全身的氣脈暢通無滯,筋骨關節受到一種柔和的良性功能刺激為宜。適合自己的慢速,深長的呼吸,每一動都要求做到肌膚關節,甚至內臟,神經系統等全身各處。不該用力的地方毫不用力,儘可能的做到放鬆,沒有適度的慢速是難於完成的。必須因體質和功夫的深淺而循序漸進。

我們經常看到,在陳氏太極拳套路中,有個經常出現的擦腳動作,比如在教學中常講的:用腳跟內側向斜前方插出,或腳跟內側向左側插出。當這個動作的時候要想做到腳跟離地近、著地落點短、即慢又輕,不只是靠腿的支撐能力和平衡能力能夠完成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內氣下沉,只有內氣下沉,才能屈膝更穩。再如推廣套路二十四式太極拳,套路中野馬分鬃的轉體邁步,或者摟膝拗步中的邁步屈肘,都有個前進的腳跟輕著地的動作。這個動作在競賽套路中經常出現。很多運動員在做這個動作腳跟落地時控制的像樹葉飄落一樣輕,還有蹬腳或分腳獨立的穩,動作的均勻、連貫也都需要慢練得來的氣沉小腹為條件。

傳統楊式太極拳動作均勻連貫、勁力含蓄,很多愛好者習練八十五式太極拳一套的時間在二十多分鐘,再慢下去能否「斷勁」呢?其實,在二十幾分鐘的基礎再「慢三分」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當然,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速度也不能看成絕對均勻。實際上在每勢完成時,往往有一個短暫的似停非停狀態,使本勢做一結束,意氣貫足指尖,給下一勢起一個良好的開端。慢出柔、柔出松、松出靜,只有隨著慢慢的深入,呼吸才會因動作的平穩柔和而變得自然深長。

04

舉個例子:

陳氏太極拳二路如何慢三分呢?

我認為陳氏太極拳做到了松靜,能增強感覺的靈敏和富有彈性,韌性特點的爆發力,才是陳氏太極拳二路的基本。而且也只有動作緩慢,才能細心檢查全身各處是否儘可能最大限度放鬆才能隨時給發力創造良好條件,可以較快的隨時靈活地將力量集中某一點,從而發展力量和速度。所以陳氏太極拳二路也是可以慢三分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術和經驗決定所慢的速度。

陳式太極拳的爆發力動作對某種體質的人,某種年齡段開始學習太極拳的人,以及心腦血管不好人群,應該考慮到心臟和腦血管能否承受瞬間發力帶來的負荷,這類人群更應慢字當先。如果習練速度不當,造成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從養生角度而言,也可以自己從新組編一套陳式太極拳二路風格的套路,對其中的發力動作應該:「勿求速猛,只求韌柔」。比如掩手肱捶,海底翻花,裹鞭炮等動作,都儘量不要全力發於一剎間。只要練到即慢又有韌性的風格即可。

初次嘗試「拳慢三分」不可習練多種套路,風格差異大的套路種類,不要混練。在選擇套路時,應儘量選擇柔和易慢的套路種類。

如果不是賽場參賽,而是想提高技術和更好的養生,無論是競賽套路還是傳統套路平時就要慢練。

開始時,可能不易控制動作,但在有意識的堅持一段時間後,漸漸就能體會到用兩遍太極拳套路的時間,只練一遍太極拳套路的效果要遠勝過三遍太極拳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太極這麼練,一遍頂三遍!
    走一遍套路,卻練出三遍的效果?秘訣是什麼? 說起來很簡單:慢三分打拳。 所謂「拳慢三分」:就是正常套路的演練時間基礎上,延慢三分之一的時間。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初學太極拳,是一種對身體訓練方式以及平時習慣的一次改變,也是對於自己平時的一些身體的壞習慣的一次糾正,所以在初學拳架時一定要嚴格的要求自己,一定要把每一個動作練到位,忌快宜慢。平時也要多看一些別人的練拳視頻,看一看別人的姿勢,看一看別人在練習太極拳時的狀態,可以選擇一兩位練得好的作為榜樣,進行一些模仿,但模仿歸模仿,儘量以自己所學太極拳的拳架為主。
  • 太極拳盤架子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學到哪些東西才算練到位了
    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往往在學完一套拳架後就陷入了迷茫期:我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練下去嗎?這樣反反覆覆地練拳架,我就會練成太極高手嗎?對此,我可以肯定地說,太極拳的練習,絕不是簡單地重複,簡單地重複,哪怕是每天重複一千遍、一萬遍,也是練不成太極高手的。太極拳的練習,是必須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得。體現在盤架子上,我認為學練拳架最少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學規矩,二是學拳理,三是學心法。第一,學規矩。
  • 太極拳養生與習練太極拳的環境
    二、「三練」太極拳養生法太極拳具有「練意、練氣、練身」特有的動作規範和習練要求,使意念、呼吸和動作協調配合。太極拳作為一種養生方法,需要做到「三練」,即練意、練氣、練身。所以,我們在打太極拳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的將我們的呼吸節奏調整好,這樣才更加有利於我們的養生。氣沉丹田——練神。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儘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固。丹田氣充,則鼓蕩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 ​[恩師講拳]85式太極拳每次究竟練多長時間最合適?
    文字資料來自《扎西解析傳統楊氏太極拳八十五式》弟子問:每次練多長時間為好
  • 太極拳這樣練,健身養生效果好!
    遵照古訓,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每天練拳數小時,打拳十餘遍,甚至更多,這樣下去不利健康。 有的人確實想健身而學習太極拳,不知從那裡下手。有自己買書買碟自學的;有到公園晨練跟著比劃的;有尋師不明誤入門經的。這樣無明師指點自然離太極拳遠了,想健身而無收穫,勞而無功。往往錯誤的練法還會傷害身體,得不償失。
  • 兩位拳師對每天練太極練多久的建議,值得看看
    ,以下兩位拳師詮釋了他們的看法,一起來看看拳師一:真正的太極拳習練者,一定要把太極拳練出花樣、練出情趣、練出品質、練出智慧來,只有這樣,太極拳給予的回報才會超乎想像;才能練一遍有一遍的收穫;練一萬遍有一萬遍的感覺。
  • 太極拳只有這樣練,才能真正達到健身的效果
    太極拳在保持獨特技擊性的前提下,健身性和藝術觀賞性逐漸成為主流。筆者在基層做太極拳的普及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習練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健身。只要一提起太極拳,無論練不練的,也不管對太極拳懂多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告訴你:太極拳對健身好,修身養性。
  • 不能練不要膝蓋的太極拳
    據記載目前全球近二億人在練太極拳,說明人們確實從練習中獲益了,但是近期習練太極拳的人卻在減少,其中一個很大的說法是練太極拳傷膝蓋,比如某某大師膝關節換了,某某人練太極拳走不成路或上不了樓了,各種傳說滿天飛,傳揚之下讓人望而卻步!而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據本人師父傳授和查閱相關資料,前人很少有人練太極拳會造成膝蓋病變的,並且前人有每日練拳百遍連續練一周的,也沒有什麼膝蓋病痛的事情!
  • 練太極拳,是在練內氣功嗎
    太極拳一直被人們稱為內家拳或內功拳,這個「內家」或「內功」指的是什麼呢,有人說是「內氣」,也有人乾脆說,太極拳就是氣功拳,練太極拳就是在練氣功,那麼,這幾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編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第一要看太極拳的練法規則,第二要看氣功的練習規則,第三要看兩者的最後結果。
  • 這樣的太極拳推手,就是誤入歧途,誤人子弟
    大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學練一段時間之後,自認為自己功力「非凡」,都想要學習推手以便練習並獲得更多的「發放」技巧,縱觀近些年來的太極拳亂象,特別是所謂的一些「正規」的推手競技擂臺賽(應該是高水準的),雙方上臺來不是蠻力扭摔,就是暴為撕踹,往往是體壯力大者獲勝,很少見或絲毫不見太極拳推手的那種韻味,讓人看了既無奈又擔心,無奈地是,當今的太極拳習練者
  • 練習太極拳,我們缺的不僅僅是勤奮
    已故太極拳名家李香遠,據說一天練拳一百遍,陳發科一天練拳四十遍。已故太極拳名家許禹生曾說過「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練二遍只能熟練而已,一天至少練三遍才能有所長進」。所謂「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太極拳有十分高的哲學和科學道理,沒有過人的智力是不易理解的。除了有過人的智力能領悟太極拳的拳理以外,還必須有較高的模仿能力。沒有以上三個條件,要練成一名太極拳家,那是十分困難的。
  • 練一輩子的太極拳,就是要練出每一勢都是十三總勢
    也有人由於工作忙碌,對學練太極拳比較挑剔,想學太極拳,然而,簡化太極拳失之簡單,中華文化的味道淡了一些;傳統太極拳難度大了些,學起來,耗時費力,一時半時學不會。有沒有既簡單又複雜,方便易學,又有難度和運動量;既有利於身心健康,又涵蓋各家太極拳精華,並能依拳修功,以拳證道,繼而幫助太極拳愛好者,建立對太極拳的正知正見,從而取得安定心神、涵養意識、運化氣血、補充能量、提升精力、祛病延年、強身健體、開啟智慧的太極拳呢?有,這就是走文化和智慧的太極拳,這樣的太極拳,從結構上來劃分,可稱之為太極拳功道,從學問體系稱之為太極學。
  • 練太極拳,要學會「偷懶」
    別人都說太極十年不出門,每天練拳30遍,還不一定能把太極拳練好,怎麼到你這裡就變成越練越少呢?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太極拳十年不出門,太極拳每天練拳30遍是在什麼情況下,為了什麼目的去做的,這都是老一輩拳師,把練拳當做職業,需要保家衛國,走鏢行走江湖來使用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失敗一次可能就是性命相關的問題,不容得有半點閃失,自然要做好十足的準備,完全的把握,才能在生死攸關的格鬥中掌握一點點的主動權。
  • 太極拳的松肩墜肘這樣練,很快就能找到感覺
    練太極拳,能做到松肩墜肘,才能使手臂與軀幹連為一體,構成一個整體的間架,有了這個間架,才能做到力貫指尖。今天小療君就為您分享松肩墜肘的一些要領,重要的是後面有體驗練習方法哦~首先,具體地講,松肩墜肘主要是為了達到以下三方面的鍛鍊效果:第一,練出手臂的沉勁,就像楊澄甫宗師講的「如棉裹鐵」。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想練好太極拳,以下這些基本功,需要天天練,經常練,當你的基本功練好時,你的拳術也會更進一步。1、樁功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是提高下盤的力量,當下盤有力量了,很多的步伐、步型才能做到位,練習太極拳的基礎就是太極拳的樁功,常見的樁功分為無極樁和太極樁這兩種,這種兩種樁法,簡單易掌握,所以比較適合初學太極拳者。
  • 趙幼斌老師講太極拳練功與養生
    一、要有數年純功「一遍不忘兩遍熟,三遍四遍長功夫」,說的是一次練習之功。一遍兩遍叫保健拳,練三遍四遍叫功夫拳。如此晨昏無間,逐日練習,持之以恆,堅持數年,才能得到功夫的積累。但也不是說一年到頭都得如此,六天鍛鍊比七天效果更好。閒時多練,練透,宜以三個月為一季;忙時少練,但不可不練,也以一月為限。休息要充分,身心適時調劑,則事半功倍。武功要練的內容很多,不能同時都練,應有計劃分段學練。
  • 太極拳就是練氣功的拳術,毋庸置疑
    編者在上篇小文中認為練太極拳就是在練氣功或內氣功的觀點,受到了部分讀者的質疑,有的認為,太極拳就是一種慢著練的拳術,與氣功根本沒什麼關係;有的認為,把太極拳當作內氣功練習,純屬瞎練,認為氣功是氣功,拳就是拳術,兩者之間沒什麼關係;對於以上觀點,編者先不說對與不對,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再次將「太極拳就是氣功拳」,「練太極拳就是在練內氣功」的觀點加以佐證。
  • 如何練出太極拳「內氣」
    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在這個階段裡,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也是捨去拙力,走向鬆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
  • 太極拳第四講,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跟老師學拳,先要練好拳架,把一招一式練熟之後,才進入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練體階段。練體階段也叫松沉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就是練習肢體的柔順,通過每天練習拳架和單式,在 輕、慢、圓、勻中去求得自身鬆柔力的不斷増加。在拳架初步達到柔順後,再去追求沉穩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