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這麼練,一遍頂三遍!

2020-12-12 騰訊網

走一遍套路,卻練出三遍的效果?秘訣是什麼?

說起來很簡單:慢三分打拳。

所謂「拳慢三分」:就是正常套路的演練時間基礎上,延慢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推廣套路二十四式太極拳,演練時間從五分鐘延慢至整套七至八分鐘。

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太極拳從六分鐘延慢至整套九至十分鐘。

七十多式和八十多式的傳統套路可延慢至整套三十分鐘左右。

「拳慢三分」只是個術語,確切的說,應該是三至五分的慢。

延慢三分的道理是什麼?

經過多年實踐,我認為有以下益處:

(1)、更容易做到精神鎮定,用意不用力和內外放鬆,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不放鬆之處。

(2)、容易保持呼吸自然深長,氣沉小腹。

(3)、可兼顧上下左右,心神不亂,不丟細節,使「手、眼、身、法、步」更有序的結合。

(4)、能更大限度的鍛鍊平衡能力、支撐能力、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

我建議過很多練老架一路的朋友們,「把這套拳延長至二十五至三十幾分鐘,不僅呼吸能練得更加均細、深長的美妙感受,而且效果事半功倍。」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覺得沒必要。

從這一點就證明了很多的愛好者把太極拳套路當成一般的體育鍛鍊了。

那麼太極拳套路是不是越慢越好呢?

也不一定。

太極拳不是體力競技。我所說的「拳慢三分」是同社會上普及太極拳運動速度相對而言的。

對大多數人而言,若運動速度超慢,勢必會使呼吸與動作脫節,很難避免僵滯呆板、定勢等時間的弊病。

也容易造成神經肌肉的不應有緊張和膝關節損傷。

所以,越慢越好的習練速度只能適合個別人。

那,要怎樣慢?慢到什麼程度符合要求呢?

在平心靜氣,鬆弛自然的操作中,以感到全身的氣脈暢通無滯,筋骨關節受到一種柔和的良性功能刺激為宜。

適合自己的慢速,深長的呼吸,每一動都要求做到肌膚關節,甚至內臟,神經系統等全身各處。

不該用力的地方毫不用力,儘可能的做到放鬆,沒有適度的慢速是難於完成的。

必須因體質和功夫的深淺而循序漸進。

舉個例子:

陳氏太極拳二路如何慢三分呢?

我認為陳氏太極拳做到了松靜,能增強感覺的靈敏和富有彈性,韌性特點的爆發力,才是陳氏太極拳二路的基本。

而且也只有動作緩慢,才能細心檢查全身各處是否儘可能最大限度放鬆才能隨時給發力創造良好條件;

可以較快的隨時靈活地將力量集中某一點,從而發展力量和速度。

所以陳氏太極拳二路也是可以慢三分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術和經驗決定所慢的速度。

如果習練速度不當,造成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從養生角度而言,也可以自己從新組編一套陳式太極拳二路風格的套路,對其中的發力動作應該:「勿求速猛,只求韌柔」。

比如掩手肱捶,海底翻花,裹鞭炮等動作,都儘量不要全力發於一剎間。

只要練到即慢又有韌性的風格即可。

初次嘗試「拳慢三分」不可習練多種套路,風格差異大的套路種類,不要混練。

在選擇套路時,應儘量選擇柔和易慢的套路種類。

如果不是賽場參賽,而是想提高技術和更好的養生,無論是競賽套路還是傳統套路平時就要慢練。

開始時,可能不易控制動作,但在有意識的堅持一段時間後,漸漸就能體會到用兩遍太極拳套路的時間;

只練一遍太極拳套路的效果要遠勝過三遍太極拳的效果。

相關焦點

  • 一遍頂三遍,太極拳這樣練
    走一遍套路,卻練出三遍的效果? 秘訣是什麼? 說起來很簡單: 慢三分打拳。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太極拳從六分鐘延慢至整套九至十分鐘。七十多式和八十多式的傳統套路可延慢至整套三十分鐘左右。「拳慢三分」只是個術語,確切的說,應該是三至五分的慢。
  • 兩位拳師對每天練太極練多久的建議,值得看看
    ,以下兩位拳師詮釋了他們的看法,一起來看看拳師一:真正的太極拳習練者,一定要把太極拳練出花樣、練出情趣、練出品質、練出智慧來,只有這樣,太極拳給予的回報才會超乎想像;才能練一遍有一遍的收穫;練一萬遍有一萬遍的感覺。
  • 淺談如何從練氣入手練太極
    是的,我以前就發過貼子,講述氣勁和骨勁其實是同一回事,但並不等同於有氣感的人就一定能練出太極功夫,關鍵還要看有沒有用對練法。3、含胸撥背是意還是形?既不是意,也不是形,含胸拔背只跟呼吸有關,跟身形什麼的根本沒有關係。由著含胸拔背而能體會到氣沉丹田;由著氣沉丹田的積累而能體會到虛靈頂勁;由著含胸拔背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等過程的不斷提高,而能體會到功夫的不斷積聚。
  • 練太極把圈畫,僅此而已!
    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在推手的時候十分注意聽勁的工夫,質言之便是練習觸覺,使之靈敏。皮膚能聽得敵勁之來路方向,即順著來勢,以半個圓招架半個圓攻擊。太極拳論中所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這個道理。  練太極拳非有臨陣經驗不可,不然總難有把握,練太極拳的人萬不可忽略臨陣經驗這一層。拳術從事比武,誰也知道少不了一個快字,何以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都以越慢越好呢。
  • 練太極拳的三個訣竅,拳友們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
    為了讓太極拳發揮儘可能大的效益,學練太極拳者必須先明確自身練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扎紮實實地錘鍊好自身的太極功夫。總結先賢練出太極功夫的規律,除了拳架套路、內功心法、太極思維含三為一不可偏廢的總原則外,還必須明白何為太極拳。以下三種學練太極拳的關竅至關重要。
  • 練太極九條戒律,第八條中招的最多
    練樁是練拳感,拳勢、拳性,是打根基。懂得了拳性,練的拳就是你的,否則永遠是別人的。練拳過程中,不斷一遍一遍讀傳統拳論。拳打千遍,其義自現。拳讀千遍,玄機豁然。3、不混淆主次先體後用,先練養,再圖用。古往今來拳家,會用者多,會養者稀。太極拳為性命之學,能延年益壽為大功夫,其他均為次要功夫。4、不疲勞練拳不在疲勞狀態下練拳,也不使自己練拳過於疲勞。
  • 學練太極拳的過程,關鍵是不斷地「修正」拳架,如是,功力提升快
    最美的人,一定是練太極拳的人,哪怕年齡已經大了 練太極拳一定要會修拳一般來說,一個人修煉太極拳的過程可以分為5個階段,一是學拳階段,二是修拳階段,三是練拳階段,四是懂勁階段,五是神明階段。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的太極拳愛好者,只經歷了太極拳的學拳階段就直接過渡到練拳階段,這樣,一輩子練太極拳但一輩子都體無不到太極拳的真正妙處,所以,學拳的人很多,但是,許多人練著練著,就感覺沒有味道了;於是或者停練了,或者天天到處學更廣泛的拳架子—-以學習各家各派之套路多少為榮。 一個套路學完了,並不等於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套太極拳。
  • 練太極拳如何保養膝蓋
    陳師行道長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來三大要領,遵守這三個要領可有效保養膝蓋,讓膝蓋避免受傷。要領一:慢拳高練,快拳低練。因此膝關節的受力負荷是很大的,故慢拳應高練,快拳應低練。慢拳如太極十三勢,動作緩慢,練習一遍的時間較長,故重心應放高;快拳如武當玄武拳,動作迅疾,練習一遍的時間較短,而且由於快拳本身的動作要求,重心應放低。初學者不區別拳法的快慢,將重心一直壓得很低,這樣容易受傷,應知慢拳高練,快拳低練。
  • 練太極拳半途而廢的原因在哪裡?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為什麼在追求太極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嘗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要害是習練者心不沉,意不靜。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陳鑫拳論曰「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身法端凝莫測,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 練好太極,事半功倍的27點經驗
    引言:本篇文章列出了二十七項太極先賢留下來的寶貴經驗,每一項在練太極拳時都至關重要。想要練好太極拳,不可不看,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仔細揣摩,共同進步。所以學習太極理論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才能打出明白拳。二、太極拳是一種大腦意識支配下的整體運動,只是抬手、提足,肢體主動習練,而不用腦者很難成功。三、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陰陽相濟是太極拳的根本,也是人生存之根本。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變化。四、深研太極拳。要體用結合,拳架是體,推手、技擊為用,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娘娘」孫儷開始練太極,稱「相見恨晚」,太極這麼好,你練了嗎
    ,並表示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還直言太極是一個可以相伴一生的運動。作為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健身運動,從生理上來說,女性尤其適合學練太極拳。女人身體鬆柔,有韌性,所以可塑性比較好,容易捨己從人,扔掉壞毛病,改正錯誤動作。
  • 九個想法,練太極會走上歪路
    太極拳一定是以太極的道理為指導的拳種,不知道這些道理,就不能正確練習太極拳。這個理不是書上寫了就能看明白的,不是師傅說了就能聽明白的,而是要開動腦筋去思考。沒人給你講,你是弄不懂其中道理的,有人講了,你不思考不揣摩也是達不到真懂。只有不斷實現對太極道理理解的深化,才能實現太極功夫的深化。那些一知半解就不再深究的人,只能是在太極拳大門外遊弋了。   三、不分層次,急於求成的想法。
  • 看完我的《新太極拳經》,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訣竅,從此不求人
    本太極拳經從老拳論中摘取數條,已道盡內勁、內功練法之精義,寥寥數語,精簡而純粹。多言則數窮,反令人不知所從。三 郝為真曰打拳如在水面上行走。四 汪永泉曰肩圈、腰圈、胯圈,三圈合一於腰圈。五 鄭曼青曰打拳如旱地遊泳。
  • 如何才能將太極練到松則沉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松要入太極之門,要領很多。一個「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體認鬆了卻十分困難。練太極拳與「松」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松、松淨、松舒、輕鬆、鬆柔、鬆開、松心、松身、全身放鬆、鬆軟、松透、松沉、大松大軟、似松非松、松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松得不夠,沒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標準是什麼呢?
  • 什麼樣的人可以練太極?太極有這樣的作用!不看後悔篇
    太極作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也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一種內家拳術,無論是小孩子還是老年人都聽說過它。當然也有很多人想去學習。但是就有很多人擔心了:我已經過了適合練武的年齡還可以練太極嗎?我身體特別僵硬,可以練太極嗎?我已經上年紀的可以練太極嗎?……等等這些問題。
  • 太極纏絲勁如何在拳架中練
    為了教好套路,我開始一日三十遍的練習,而且只練一路。我努力回憶雷師傅當年教我時的每一句話。比如,我問他太極沒有樁,腳跟怎麼練才穩。他明確告訴我:「你隨時隨地都在只使用一隻腳支撐身體打拳,你試試看效果就知道腳跟有沒有了。」再比如,我怎麼才能在套路練習中練出從腳跟發出的力量。他告訴我:「你站在八仙桌子下面打完一路,你就找出這股從腳跟發出的力量了。」
  • 練太極拳巧用波浪勁
    本文作者馬權友練太極拳巧用波浪勁是呵,練太極拳逮住內勁才有柔中寓剛的韻味,會感覺心裡很美,越練越愛練,越練越有癮,養生自然,產功防身也在情理之中。而做動作沒有勁,動作懈癟,感覺很彆扭,就覺練太極拳沒什麼意思,由此產生好歹練練的念頭,或是因此中斷練拳,這便失去了養生的初心。因此,練太極拳就要練出內勁。若在有內勁的基礎上,再巧妙地運用波浪勁,會勁中加勁,加大功力,讓人感覺練太極拳更是其樂無窮。
  • 太極拳盤架子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學到哪些東西才算練到位了
    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往往在學完一套拳架後就陷入了迷茫期:我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練下去嗎?這樣反反覆覆地練拳架,我就會練成太極高手嗎?對此,我可以肯定地說,太極拳的練習,絕不是簡單地重複,簡單地重複,哪怕是每天重複一千遍、一萬遍,也是練不成太極高手的。太極拳的練習,是必須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得。體現在盤架子上,我認為學練拳架最少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學規矩,二是學拳理,三是學心法。第一,學規矩。
  • 這個動作只練十五分鐘就有這麼多好處,怪不得太極風靡全世界
    在此我要感謝太極名師王培生的「預備式」。從練拳那天開始我就練預備式,對預備式倍感親切,並且受益多多。胎息三次後,呼吸便如平時一樣順其自然。舊式鐘錶,要先上弦,然後撥幾下擺,它才開始走動。預備式如同上弦、而胎息則猶如撥擺,然後就會自動走起來。預備式屬太極拳之樁功——無極樁,如日練一刻鐘,日久太極內勁自會產生。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