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看世界
「曼哈頓計劃」:終結二戰的絕密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了解德國原子能發展的愛因斯坦,上書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加快原子能研究速度,小心「野心勃勃」的德國。但這封信一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才從一紙文書變成一項絕密工程。
1939年8月2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萊奧·齊拉德和尤金·魏格納起草了著名的《愛因斯坦·希拉德信件》
信件中提到的「鈾礦儲備」問題,時任國家標準局局長的萊曼·布裡格斯在向羅斯福提交的報告中,指出了「鈾」的巨大破壞前景。
1941年6月28日,羅斯福總統籤署了第8807號行政令,成立科學研究和發展辦公室,負責美國的鈾項目研究,處於安全考慮,「鈾」字在項目代號中不再顯示。同年12月6日,美國正式制定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羅斯福總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
「曼哈頓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據維基百科資料介紹,動員了13萬多人參與,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項目真正的實施時間是1942年-1946年。
這是1940年,科學家們關於「回旋加速器」項目的一次研討會。
從左到右依次為美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勞倫斯、物理學家亞瑟·康普頓、「資訊時代教父」範內瓦·布希、科學家科南特、物理學家卡爾·康普頓以及銀行家兼科學家的盧米斯。
圖中人物是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
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1945年,他主導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1944年6月,曼哈頓計劃僱傭的員工約129000人,其中84500是建築工人,40500負責核電站運營,1800人為軍事人員,一年後軍事人員則呈幾何倍數增加。
這近13萬人,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的30多處地方。從這張項目主要用地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對「鈾」的巨大破壞前景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勃勃野心。
1943年2月,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以西30公裡處的柯林頓小鎮,從事核武器試驗研究的柯林頓實驗室破土動工(後改稱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一年後,在一片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建成了一座秘密城市「橡樹嶺」以及用於核武器試驗研究的國家實驗室。很長一段時間,在公開出版的地圖上是找不到橡樹嶺的。
圖片上是「橡樹嶺」裡代號為「Y-12」的核設施中,
在控制面板處操作的工作人員。
這些大型的機器是分離同位素的裝置。
圖中的女性職員直到50年後,
才知道當年的自己究竟在為什麼樣的工程而工作。
「橡樹林」裡的宣傳海報,
警示工作人員對工作內容絕對保密。
代號為「K—25」的核設施鳥瞰圖,
這座巨大的核設施通過超大規模的設備,
以更為經濟的方法分離鈾235。
大男孩
「瘦子」(Thin man)
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索科羅縣的託立尼提沙漠轟然升起一朵震驚世界的蘑菇云:大男孩「瘦子」。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力達到了驚人的2萬噸TNT炸藥的當量。「瘦子」是一種槍式鈽原子彈,為了讓「鈽子彈」擊中「靶」引發裂變之前達到足夠的速度,所以5.5米的彈體讓原子彈顯得身材頎長。
看上去很瘦的劣勢,阻礙了「瘦子」搭乘轟炸機飛越太平洋的機會,所以「瘦子」只能默默地呆在沙漠深處,以實驗彈的名號悄隱江湖。
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首次核試驗「三位一體核試驗」成功。
調皮搗蛋的「小男孩」
(Little Boy)
長到小男孩的年紀,似乎就有了調皮搗蛋的資格。皮實,是個比調皮更實在的褒義詞。聰明、愛折騰,還身體結實。
我們這個「小男孩」皮實到了什麼程度?彈體長度雖然只有3米,但將一塊低於臨街質量的鈾-235以炸藥射向三個同樣處於低臨界的環形鈾-235,造成整塊超臨界質量的鈾,最終引發了核子連鎖反應。
1945年8月9日清晨,「小男孩」乘坐B-29轟炸機飛越太平洋,來到日本半島,在廣島上空玩起了亡命徒的遊戲。「他」在離地面580米的高空爆炸,其威力相當於1.3-1.5萬噸TNT炸藥。
」他「的調皮在幾秒鐘內,讓7萬人失去生命。距離爆心地一英裡的範圍內,幾乎所有的生命和建築都消失。廣島城不復存在。
核爆前後的廣島俯瞰圖
被蘑菇雲遮蔽的天空,讓廣島的白天成了黑夜。當時的廣島無人知曉」小男孩「是誰,卻無一倖免地成了」他「調皮搗蛋的犧牲品。從火海中逃生的,多數都淹死在了河裡。在後來,倖存者有了一個專屬的名字:hibakusha(被爆者)。
從1945年8月到12月,總共有9-12萬人死亡。有統計數據表示,截止到1999年,死於」小男孩「原子彈的人數已上升至20萬。
撿回一條命,卻被燒傷的身體
調皮搗蛋的「胖子」
(Fat Boy)
看起來,影片《馬爾他之鷹》裡的胖子,是個內斂但惹不起的角色。從角色中抽離,回到現實生活中的」他「,3天後,跟隨」小男孩「的腳步飛去了日本半島。」他「帶去的,是美國的囂張氣焰和虛張聲勢,聲稱只要能降低對日本本土作戰的風險,再投幾顆原子彈也在所不惜,但其實他們只剩下」不好惹的胖子「了。
環形「內爆式」鈽彈,被放在空心的球狀炸藥內。周圍接上32枚同時起爆的雷管。強大的內推壓力,擠壓球形鈽。這種設計讓"胖子"身材短粗,簡直一副惹不起的樣子。
「帶貨」能力強大的「胖子」,在長崎釋放出了比「小男孩」更甚,相當於2.1萬噸TNT炸藥的能量。「胖子」從天空中砸下來,數萬人當場不復存在。
現實往往因為真實,而足夠殘忍。於是我們需要來自影像的慰藉。在銀幕上,有一個8歲的小男孩,在二戰時想念已成為日本戰俘的爸爸,朝著大海那邊的日本天真地」發功「,以為這樣,戰爭就會結束。
後來,爸爸真的回家了,他的願望實現了。但爸爸回家的前提是,他每日朝著發功的海那邊的日本,有一個」小男孩「忽地從天而降,觸碰了人類歷史上「核戰時代」的按鈕。
電影《小男孩》劇照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視覺中國、東方IC)
用愛和信仰「結束」了戰爭,這是孩子眼中童話般的故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