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是一個具有一千七百七十多年悠久歷史的甌越古邑,素有「理學名邦」 「東南小鄒魯」之譽。唐宋以來,瑞安文風鼎盛,書聲比戶,學人蔚起,人才輩出,一代樸學宗師孫詒讓就是其歷史文化名人中的代表人物。
孫詒讓,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頌,又作仲容,號籀廎,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1848年 9 月 16 日)出生於浙江瑞安縣治西北二十五裡的集善鄉演下村(今瑞安市潘岱街道硯下村)的詩禮簪纓之家,父親和叔父皆朝廷命官。父親孫衣言,字劭聞,號琴西,道光三十年(1850)中進士,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翰林院侍臣等職。光緒年間,官至太僕寺卿。叔父孫鏘鳴,字韶甫,號渠田,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多次任會試考官和翰林院侍讀學士,被賜三品及侍郎銜。清朝重臣李鴻章、沈葆楨皆其手下進士及第,人稱「天下翰林皆後輩,朝中宰相兩門生」。
孫詒讓有「晚清經學後殿」和「樸學大師」之譽,與著名學者俞樾、黃以周合稱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幼承家學,少年早慧,十歲即旁涉群籍,以瀏覽明刻《漢魏叢書》為樂。十三歲即開始治校讎之學,撰《廣韻姓氏刊誤》。十八歲著《白虎通校補》。1867 年參加浙江鄉試中舉。後來因鄙薄八股時文,八次應禮部會試終未成進士,遂絕意仕進,埋頭治學,一生著書二十多種,以《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溫州經籍志》《名原》尤負盛名。孫詒讓二十六歲即著手研究《周禮》,傾注了二十七年的心血,刪繁補缺,七易其稿,寫成八十六卷二百三十多萬字的《周禮正義》,是疏證周代官制最精審詳備之書,被公認為「周官學」的權威著作,也是清人諸經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學術巨著。梁啓超稱讚: 「清代經學家最後的一部書,也是最好的一部書。」這部巨著也為孫詒讓贏得「有清一代禮學集大成者」的美譽。《墨子間詁》是孫詒讓研究《墨子》又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是墨學的權威著作,為後世治墨學者開闢了綜合研究的途徑,使沉埋千百年的古籍得以重光,被譽為「現代墨子復活」,力創《墨子》校勘的一個巔峰,奠定了孫詒讓在近代墨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梁啓超贊曰:「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近代墨學復興,全由此書導之。」孫詒讓被譽為甲骨文研究的鼻祖,他對殷墟龜甲學術價值的認識早於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諸大家。他的《契文舉例》是中國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範毓周在《甲骨文》一書中寫道: 「最早對甲骨文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者,當推清末著名學者孫詒讓」。郭沫若對孫詒讓非常敬仰,也曾讚譽:「孫詒讓為近世一大學人, 《周禮義疏》可稱淵博,其金文研究成績最大,甲骨文研究亦為開山,王國維深受其影響者也。」孫詒讓的《名原》,綜貫音、形、義,從商周文字輾轉變易的軌跡,探明古文字的源流,證說古文字的形體,對古文字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是他研究古文字的總結性的代表作,也代表了清代古文字研究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孫詒讓的方志編纂也是成果纍纍,在地方志著作中最負盛名的當為《溫州經籍志》,從 1869 年開始撰寫至 1877年才告完成。《溫州經籍志》是對溫州自唐宋迄嘉道以來一千三百多種著作所作的一部目錄專著。分類遵照四部,子目參照四庫總目,分「經史子集」。每書之下,採錄原書序跋以及前人的評議識語,而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以申發其精奧,訂正其訛誤。全書網羅宏富,體例嚴謹,其在目錄體例上的創新,代表著清代目錄學的最高成就,被譽為「近世匯志一郡藝文之祖」。孫詒讓的學術成就,涉及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目錄學、金石學、文獻學諸多方面,且都成就優異,邁越前賢,承前啟後。梁啓超贊之「有醇無疵,得此後殿,清學有光」;章太炎譽之「三百年絕等雙」;康有為贊為「禮學至博,獨步海內」;郭沫若尊之「啟後承前一巨儒」。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有識之士群起探索富強之道,主張維新變法,救國圖存。在外敵憑凌刺激下,深受永嘉學派薰陶和維新思想啟迪的孫詒讓,目睹清廷腐敗、國勢衰危、民智晦盲的現狀,懷著「自強之道,莫先於興學」「非廣興教育,無以植自強之基」的信念,毅然放下手中經籍,跳出經師考據的圈子,堅辭清廷多次詔召,以「儲才興學」為己任,全力投入地方教育事業,邁上開啟民智、興學強國之路,從「矻矻治經生之業」的一代經師,轉變為浙江近代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895 年冬,孫詒讓在瑞安牽頭髮起創辦算學書院,並親自製定《算學書院章程》《學規》和《大課規程》。1896 年春,算學書院改名為學計館正式開學,專修算學,兼修理化,這是浙江省最早的新式學校,也是我國最早專習算學的學校之一。1897 年,他又力助鄉紳項湘藻、項崧創辦瑞安方言館,這是浙江省創辦的第一所外語學校。學計、方言兩館革舊布新,中西並舉,以新的辦學目標、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開浙江省新學之先,儼然成為浙南新學的中心和發源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深遠的影響。清翰林院侍讀學士吳士鑑的《奏請將孫詒讓事跡宣付史館立傳折》云: 「創立學計館及方言學堂,承學之士雲集飆起,浙中學派之開通,實詒讓提倡之力。」1902 年,學計館和方言館合併擴充為瑞安普通學堂,這是按照清政府詔定學制而創設的溫州第一所官辦學堂,孫詒讓任副總理兼總教習主持校務,分設中文、西文、算學三個班,奠定了瑞安中等教育的基石。1905 年孫詒讓當選為溫處學務分處總理。1907 年擔任浙江省教育總會副會長,實際上主持溫州、麗水兩郡的教育事業,在他的銳意籌劃苦心經營之下,兩府十六縣在短短兩三年內,辦起各級各類學校三百多所,使原來民智閉塞、文化落後的溫州、處州兩府,成為浙江近代史上的教育發達地區。在積貧積弱的晚清時代,孫詒讓早就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文明與政治思想,搜集有關時務政書,探索救國圖強之道。當國家與民族危亡之秋,他毅然走出書齋,議變法,闡西學,辦實業,興學校,力圖革新政治,開通民智,以挽救國家與民族的危亡。他倡創興儒會,撰《興儒會略例》二十一條和《變法條議》,徵引大量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資料,希望引進西方國家現代文明,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在康有為、梁啓超因變法而流亡國外,譚嗣同等六君子為變法慘遭殺害的情況下,孫詒讓不顧自身安危,以極大熱忱和勇氣發「時人所不敢發」的變法更政、改革創新的言論。他深感清朝的政治已無可救藥,同情反清革命,曾不顧身家性命,多方設法營救章太炎、秋瑾等革命黨人。孫詒讓深知經濟發達是國家強盛的基礎,把興辦地方實業視為救國圖強的一條途徑。1897 年至 1907 年間,他與黃紹箕、黃紹第兄弟等集資創立瑞安務農友會,購地四十畝,試種桑樹和甌柑;1904 年集股萬元建立富強礦務公司,開採永嘉的鉛礦。他還曾開闢海上交通,建立大新輪船股份公司,租湖廣輪航行於瑞安與上海之間;與南通張謇等在上海設立江浙漁業公司,開始用漁輪在沿海捕魚;集資創辦東甌通利公司,倡建人力車公司,購人力車輛試行於府城。在興辦地方實業方面,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05 年被推舉為瑞安商會總理。孫詒讓是赫赫有名的藏書家,他的藏書樓—— — 玉海樓乃浙江四大著名藏書樓之一。1888 年由孫詒讓的父親孫衣言初創,庋藏古籍甚富。「玉海」原為書名,是南宋禮部尚書王應麟所寫,以「玉海」為樓名,以蘊「如玉之珍貴,若海之浩瀚」之藏書本意。鼎盛時共藏書八九萬卷,均系孫氏父子恣意搜求所得,以多名家批校本、多孫氏父子手批校本、多甌越鄉邦文獻而聞名於世。玉海樓佔地 2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 700 多平方米,集藏書功能、優秀民居特色和私家園林風範於一體,三面環以池塘,前後凡兩進,面闊各五間,樓間有廊,前後相通。大門有清李文田書寫的「玉海書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先生書寫的「玉成桃李」「海湧波瀾」青石聯。建築曲徑通幽,庭院深深,黛瓦灰牆,古樸淡雅,設有小橋、丁字形雨廊及花園、荷花池等,充盈著江南建築的風格,展現了主人的超凡脫俗的品味。1996 年玉海樓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 年被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代大儒孫詒讓不愧為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和溫州工商業的先行者,他的「愛國愛鄉,好學興教,重商務實,應時革新」精神,澤被後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