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冷小梅,是貴州黔南甕安縣猴場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也是猴場鎮大田壩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自2017年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我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薦和引導困難群眾到縣、鎮企業務工,把困難群眾納入村級公益性崗位,增加群眾收入。我深知要落實好政策,吃透政策是關鍵,我充分利用閒暇時間,深入研究、學習各項脫貧攻堅政策。 大田壩村距離縣城39公裡,距猴場鎮政府駐地19.8公裡;村地域面積18.84平方公裡,轄11個村民組,總戶數824戶,總人口3053人,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2戶,826人。 村民沈開榮、潘廷武是我包保的大田壩村納水組的建檔立卡戶。為了讓網格群眾早日脫貧,我時常深入他們家中,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還積極幫他申請到相關補助。 村民沈開榮家以前很貧窮,後面我們來了以後,給他家硬化了院壩,蓋房子,路也通到了家門口。現在他家現在養豬又有補助,也給他們發魚苗養魚,現在他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潘廷武家也一樣,在為他家進行了房子、溝、院壩的改造後,環境更加靚麗。
冷小梅(左)到群眾家走訪了解情況
我作為工作隊隊長,及時了解了我所包保的貧困戶家的情況以及整個大田壩村的情況,對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狀況、群眾脫貧願望、精準扶貧措施等進行全面掌握。 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向包保部門積極爭取幫扶資金30餘萬元幫助群眾發展產業,發展稻田養魚、南瓜種植等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在村支兩委和全體駐村隊員的共同努力下,引導大田壩村村民發展產業,目前村裡種植南瓜480餘畝、稻田養魚有500餘畝,切實的增加群眾的收入。 這些年來,我從辦公室走到了田間地頭,走進了群眾家中,我把貧困戶的吃、住、穿等生活問題作為關注的重點,用真心、細心、耐心和關心,取得建檔立卡戶的信任,讓他們的心窩暖了起來。
通訊員 黃丹 宋娜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