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 (中新社)
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2018年1月8日開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馬克龍訪華的首站沒有選擇北京,而是在西安。這不僅因為西安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也由於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以及「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的首站選在裡昂,正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兩國元首的兩個「落腳點」,形成了呼應。據《歐洲時報》報導,此次選擇西安作為首訪城市,表明了馬克龍總統希望傳遞出歐洲和中國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框架內加強合作的信號。
除了選擇西安為首站之外,在一天的西安行程裡,馬克龍總統去了哪裡也是一大看點。此前來過西安的三位法國總統密特朗、席哈克和薩科齊,都曾參觀兵馬俑,因此兵馬俑本來是馬克龍西安之行的重點。不過,在出訪的前一天,愛麗舍宮發布總統的最新行程安排,馬克龍總統將大大縮短原定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參觀訪問,並大幅延長在西安大雁塔的參觀時間。
▲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西安大慈恩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陪同馬克龍總統一行參觀了大雄寶殿,並登上大雁塔
在西安訪問的第二站,馬克龍與夫人前往西安的地標建築大雁塔參觀。據現場工作人員講述,馬克龍一行大約中午11:28左右抵達大雁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陪同馬克龍總統一行參觀了大雄寶殿,並登上大雁塔;監院道宏法師為其介紹了大慈恩寺及大雁塔的歷史傳承和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精神。
從山門進入,經大殿至大雁塔參觀,這座由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的唐代寶塔帶給馬克龍的感覺,一定與舉世矚目的法國艾菲爾鐵塔大相逕庭。
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說,馬克龍參觀時,不僅向他了解了大雁塔的歷史,也談到大雁塔是世界文化遺產,玄奘法師是世界文化名人,而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顯然,馬克龍此前在中國文化方面是做過一定功課的。
由於時間關係,馬克龍在大雁塔的參觀時間並不長,但他為什麼要選擇大雁塔為參觀地呢?有分析稱,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曾有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等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130多個國家約1500名各界貴賓出席論壇,而那次論壇的logo就有大雁塔的元素。這預示著,馬克龍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視。
▲大慈恩寺監院道宏法師為馬克龍一行介紹寺院歷史傳承
那麼,馬克龍總統為何如此鍾愛大雁塔呢?大雁塔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文化魅力?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慈恩寺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七世紀,在大唐的都城長安,它是最壯觀的寺院之一,大慈恩寺的第一位住持就是玄奘。位於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距今1360餘年,是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和佛像而修建。可以說,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而大雁塔則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標。
太子李治為皇太后祈福,修建了一所大型的寺院慈恩寺,玄奘被唐太宗親自委任為慈恩寺的住持,他從印度帶回的經卷和佛像將被珍藏在這裡。
慈恩寺樓閣重重,殿堂相望,它很可能是長安城中規模最大的寺院。在大慈恩寺,玄奘第一次擔任一所寺院的住持,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過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無邊無際的佛教翻譯。
公元649年,玄奘來到翠微宮,大慈恩寺落成不到半年,戎馬一生的唐太宗就併入膏肓,這是一個以英明而銘刻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他締造了前無古人的盛世,貞觀之治,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陪伴在他身邊的是僧人玄奘,一個是心懷天下的帝王,一個是通情達理的高僧,兩個人的內心有不少相通之處,在彌留之際,人最需要的是關懷,或許正是洞察人生的玄奘,能夠給予唐太宗最後的心靈安慰。
太宗去世以後,玄奘加緊了翻譯經書的速度,他每天都要給自己制定任務,如果白天沒有完成,晚上必須補足,常常是三更剛剛睡下,五更又開始起床讀誦梵文經本。玄奘一邊夜以繼日地翻譯佛經,一邊還要給弟子講經說法,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佛法則需要一代一代地流傳。弘揚佛法離不開朝廷的支持,太宗去世以後,太子李治繼承帝位,李治的皇后就是日後威震大唐的武則天。
公元652年,玄奘上書,請求在大慈恩寺營建一座佛塔,用來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經卷和佛像。19年西行取經,玄奘一邊學習,一邊到處收集佛教典籍。在佛教聖地犍陀羅,在印度的文化中心那爛陀,他花費了數十年時間,尋找和抄寫經卷。對於玄奘而言,佛典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希望來之不易的六百五十七部經卷能夠永遠流傳下去。印度經卷大都寫在一種樹葉上,很容易燃燒。玄奘想建造一座石質佛塔,使佛經儘可能遠離火災。
在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爛陀附近,玄奘曾經看過一個叫亙娑的佛塔,亙娑的意思是大雁,傳說佛陀曾化身為大雁,從空中撞地而死,教導那裡的人不要殺生,印度的亙娑塔給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300多年過去了,印度的亙娑塔早已消失,而玄奘建造的大雁塔則保留到今天。很少有人知道,這座佛塔竟然源自於印度,根據印度亙娑塔的造型,玄奘設計了今天的大雁塔,他本來希望建造一座石質佛塔,但由於工程太大,一時之間找不到足夠的石材,大雁塔最終用泥磚修築而成。建塔的時候,玄奘親自參與施工,搬運磚石整整半個月,那一年他已經53歲了。
在佛塔的正面,玄奘豎立了兩座石碑,分別雕刻著先皇和當今皇帝的文章,碑文的書法是當朝宰相褚遂良的手跡。玄奘明白,世事無常,輝煌轉瞬即逝,一時的榮耀並不意味著永久。他真心希望,大唐的兩位皇帝能夠永遠地護佑大雁塔。佛塔建成之後,玄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佛舍利以及佛像都被轉移到這裡珍藏,史料記載,佛塔高180尺,層層都藏有舍利。
公元845年,大雁塔建成之後不到兩百年,唐帝國發生了滅佛事件,4600多座佛寺被毀,二十六萬多僧尼被迫還俗,在那次空前絕後的佛教大劫難中,長安僅僅剩下兩座佛寺,其中就有大慈恩寺,為了心中的佛法,玄奘可謂苦心積慮。
陝西省西安市的慈恩寺,這是玄奘翻譯佛經的地方,也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一座寺院。在大雁塔的地下室,精心保存著幾片古代的佛經,1300多年前,玄奘從印度帶回了657部佛教典籍,漫長的時間裡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龐大的經卷大都被毀。現在,玄奘帶回的梵文經卷,只剩下這寥寥不足的十頁殘片。在這個玲瓏剔透的寶塔中,盛放一小塊玄奘的頂骨。對於佛教徒而言,它是無比珍貴的聖物。
玄奘留給中華民族的或許還有更重要的東西。作家魯迅這樣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捨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
唐代高僧玄奘大師,是中華民族舉世聞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被譽為「千古完人」、「民族脊梁」。他孤身西行五萬餘裡,求取佛經六百餘部,翻譯經典一千多卷,並寫下了《大唐西域記》這一世界歷史上文明互鑑的代表作品。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諸多重要場合的講話中,對玄奘大師高度評價:「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 大公佛教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 聯繫我們:fo@taku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