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呂梁山中段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

2020-12-15 鳳凰網房產

來源: 山西經濟日報

3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穫: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

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範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遊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衝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為尋找呂梁山中段龍山及更早時段人類文化遺存,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省文物局支持下,當年3月至7月以汾河支流的獅子河流域為重點區域進行了史前考古調查。考古人員以獅子河為中心,分別向兩岸擴展1千米至2千米,總長度約35千米,實際調查面積80平方千米。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面積約10平方千米。新發現舊石器地點95個,其中14個地點屬原地埋藏。新發現新石器遺址2處。根據三普資料核查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及兩周遺址4處,發現宋金以來遺址3處。共採集到人工打制石器650件、骨骼標本近50件、陶片瓷片及瓦千餘件。

14個舊石器原地埋藏地點包括生墕峁、巷巖、明家窪、曹掉牛、王家峪、王龍峁、大么咀、小么咀、紅農峁、前墕峁等,王龍峁地點在斷面上發現用火遺蹟條帶。考古人員在地層中採集到盤狀石核、普通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石核斷塊等打制石器。

明家窪遺址與野雞峁遺址是新發現的2處新石器遺址。在其斷面上發現有灰坑、白灰面房址,白灰面的厚度為0.5~1釐米,採集到陶片、磨製石器、動物骨頭等,其中的陶片有夾砂灰陶和硬質灰陶,裝飾有繩紋或籃紋,少量為素麵。同時,核查了降官峁、郝家溝、嘉樂泉新石器遺址及嘉樂泉兩周遺址,在灰坑中採集到陶片、燒石、人骨、動物骨頭、磨製石器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任海雲稱,2019年獅子河流域調查,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歷史時期文化遺存3處,填補了該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大大豐富了古交市考古文物資料,並為下一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2006年《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的出版,集結並展示了20世紀山西省的文物調查工作及其成果。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已經發掘的有78處,發現仰韶文化遺址716處、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361處、龍山文化遺址1102處。在全省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各區域也針對性地對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進行了一些具體的調查、發掘以及相關的研究工作。
  • 寧波發現一個跨越史前到明清時期的罕見歷史遺存
    浙江寧波發現了一個跨越史前到明清時期的罕見歷史遺存。近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和鎮海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發布了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他們努力開展更多考古工作,尋找仰韶文化的來源與去向。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發現一處仰韶文化遺址。1931年,考古學家梁思永發現了著名的後崗三疊層,它的下層是以紅陶和少量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層是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上層是以灰陶和繩紋陶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這個三疊層證明了文化的連續性,有力地駁斥了西來說。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原創】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思考與展望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在山西已經發現不少,如柿子灘遺址、下川遺址等等,柿子灘遺址還發現了石磨盤、石磨棒等加工種子和作物的工具,但是,山西早於7000年的文化的遺存目前還沒有發現。我想您一定也對這個問題有過關注和思考,您能談一談嗎?
  • 新發現 | 山西夏縣師村:中國最早的石雕蠶蛹與鹽湖之畔的仰韶早期...
    據調查,運城盆地東部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共24處,缺少大規模發掘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材料,僅依調查材料很難全面了解運城盆地腹地仰韶早期的文化面貌。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遺存為探討運城盆地仰韶早期遺存的分期與年代、文化面貌,仰韶早期遺存向西陰文化的演化過程及其與周邊文化區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遺物以陶器為大宗,按用途可分為陶容器和陶製品,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石器和骨蚌器等。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發掘充分利用了科技考古的手段,在自然遺存的綜合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8 年在遺址外圍發現了與遺址內部早晚文化層明確對應的 2 個時期的古稻田,也是目前中國史前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並且可以與村落布局對應的水稻田。
  • 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發現"L"形器物遺存
    其中10號墓是中原地區隨葬器物最豐富、等級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研究價值極高。12月5日,記者來到餘莊遺址考古現場,近距離感受人類史前文明。遺址面積東西長南北窄,東西最長大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1000米,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是河南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據了解,遺址所在地最初是田地,今年年初,這裡準備建設葉縣標準化廠房項目,前期按正常程序要進行考古勘探,經文物部門勘探發現,此處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自8月份開始進行考古發掘。
  • 馬家窯文化——黃河上遊史前文化的代表
    1924年7月,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此發現了幾千年前的古文化遺存,其中以絢麗的彩陶為顯著特徵。從此,以該地命名的馬家窯文化和甘肅彩陶聞名遐邇,迅速走進世界各地博物館及歷史、考古學領域。網紋鳥紋彩陶罐  馬家窯遺址的發現和命名  是什麼機遇讓一個外國人發現了馬家窯?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經過近一百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幾代人的努力,仰韶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得到了極大發展。  仰韶文化是我國分布地域最廣的史前文化,共涉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湖北、寧夏、內蒙古等9個省區。而且遺址數量眾多,據近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僅河南就多達3000餘處,豫西三門峽地區特別是靈寶市仰韶文化遺址分布更加密集,全國罕見。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
  • 山西大同是北魏都城,市區明堂遺址公園是城內唯一的北魏文化遺存
    山西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有著華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之說,文物古蹟眾多。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山西省內有很多著名的旅遊勝地,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黃河、長城、太行山是山西省的三大旅遊目的地。山西一共有11個地級市,省會太原地處山西省的中心位置,現如今是山西省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個不與外省接壤的城市。
  • 炎黃之戰考古(七)「湯谷」文化遺存從遠古雲南傳播世界各大文明區
    在研究國內考古文化遺存與《山海經》過程中,筆者先後在山東大汶口、浙江良渚文化遺址、陝西石卯遺址當中,先後發現諸多「湯谷」的文化遺存(黃懿陸:《駱越史》,雲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黃懿陸  馮麗榮:《滇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 山西新石器考古70年
    2020年起,考古匯以原創為主,重點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關心山西考古的朋友們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考古匯推出「山西新中國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讀者朋友們了解山西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考古收穫與研究成果、研究特點、未來著力點等,並能給予我們大力支持與指導。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井頭山遺址位於餘姚三七市鎮,消息稱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年至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考古現場整理出了10多處生活遺蹟、數百件可登記遺物、海量的貝殼遺存以及動物碎骨、植物種子等其他動植物遺存,對中國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 山西國保單位數量增至531處,位居全國第一
    運城國保數量  全國地市居首目前,山西國保單位達531處,數量穩居全國第一。其中,運城市新增12處,國保單位達102處,數量在全省位列第一,是全國國保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總體來看,運城史前遺址眾多,僅舊石器遺址就有173處,新石器遺址更多達608處。」
  • 呂梁山,離石軼事
    還不是很久遠的回憶。1991年,胡說第一次到呂梁地區的駐地離石縣,正趕上數九寒天,一場小雪飄過。呂梁山通往外面的關隘骨脊山路途兇險,從汾陽到吳城得有3天的攀爬行走,常有路人遇飢遇難。他就在山路上設了多處布施的粥棚和救助點,幫助了無數的呂梁山人。久而久之,感恩的呂梁人就把骨脊山稱之「薛公嶺」。以紀念這位故去的好人。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從史前遺存中尋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嚴文明先生則將史前的文化中國比喻為一朵重瓣的花朵,「花心」就是中原這個核心,「重瓣」就是周圍地區文化。需要強調的是,今天我所講的「早期中國」這一概念,是文化意義上而非政治意義上的早期中國。    從歷史上來看,政治上的中國和文化上的中國既有密切聯繫,又有明顯差別。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銘文內容豐富,文字清晰,計14篇。根據出土器物分析,該墓地與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和陝西梁帶芮國墓地在銅器製作、器物形制和紋飾運用等方面極為相似,結合墓葬形制,推斷這9座墓葬時代當在春秋早期。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