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士首度共話DAPA-CKD研究的重大意義

2020-12-23 騰訊網

8月3日,備受矚目的DAPA-CKD研究(達格列淨全球III期臨床試驗)於2020ESC大會公布完整結果。

12小時後,四位國內外腎科、內分泌科和心內科頂尖專家齊聚《全科學苑》直播間,「ESC精萃中國行,DAPA-CKD研究解讀」首場視頻會議隆重召開。

會議榮邀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科主任侯凡凡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HL Heerspink教授帶來精彩分享,4萬餘名醫生同道通過直播間同步參與,盛況空前。

侯凡凡院士中國首次深度解讀DAPA-CKD完整結果

侯凡凡院士作為DAPA-CKD中國區主要PI,深度解讀了DAPA-CKD的完整結果。

侯凡凡院士提到,DAPA-CKD是一項國際性III期臨床結局研究,共計入組4304例合併或不合併2型糖尿病的CKD患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為 25~75 ml/min/1.73m2, 尿蛋白/肌酐比值為200~5000 mg/g。研究評估了在標準治療(RAASi)基礎上添加達格列淨延緩疾病進展或降低死亡風險的效果。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腎小球濾過率持續降低≥50%、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疾病、出現心血管死亡或腎病死亡的複合終點;三個次要終點分別為腎臟特異性複合終點、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複合終點、全因死亡。

結果顯示,與安慰劑比較,達格列淨顯著降低主要終點風險39%,顯著降低腎臟特異性終點44%、心血管終點29%、全因死亡風險31%。無論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主要終點獲益一致。達格列淨是首個在CKD2~4期患者中顯著延長患者生存的藥物。

此外,安全性方面,達格列淨的耐受性與安慰劑相似。

HL Heerspink教授分享SGLT2抑制劑的腎臟作用機制

HL Heerspink教授作為DAPA-CKD的全球主PI,對SGLT2抑制劑的腎臟獲益和機制有深入的見解。

Heerspink教授介紹,雖然目前對SGLT2抑制劑的腎臟獲益機制還不完全明確,但如下已有的證據可幫助解釋:

不增加尿鈉排洩;抑制鈉和葡萄糖重吸收,恢復「管-球」反饋;收縮入球小動脈,擴張出球小動脈,通過血流動力學改善腎內「三高」——高灌注、高濾過、腎內高壓;緩解腎小管缺氧;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

這些機制有助於降低蛋白尿、降低腎損傷分子-1、降低急性腎損傷風險、降低貧血風險,並對腎臟予以長期的保護。

寧光院士從內分泌醫生的角度分享SGLT2抑制劑達格列淨的臨床應用

寧光院士講到,內分泌醫生對SGLT2抑制劑情有獨鍾,因為它具有降血糖、降體重、降血壓等心、腎多重獲益,正在逐漸成為內分泌醫生的首選方案。

在降糖方面,SGLT2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和其他降糖藥物完全不同,並且可廣泛與其他降糖藥物聯合使用,但目前適應證僅獲批達格列淨單藥或聯合二甲雙胍或聯合胰島素。

寧光院士也提到,臨床醫生在使用這類藥物時,需要恰當地掌握適應證,患者也需要遵循醫囑來使用。

葛均波院士從心內醫生的角度分享SGLT2抑制劑達格列淨的臨床應用

葛均波院士作為DAPA-HF研究中國區主PI,指出DAPA-HF研究已證實達格列淨對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患者有顯著獲益。如今DAPA-CKD又證實在CKD患者中有顯著心腎獲益,體現了SGLT2抑制劑在系統層面改善心臟和腎臟事件,以及微循環狀況,並且上述獲益不局限於2型糖尿病患者,還包括非糖尿病患者。

葛均波院士補充道,SGLT2抑制劑未來將是心血管醫生的一個有力武器,它的心臟獲益已不僅僅局限在心衰,還包括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改善。

侯凡凡院士總結本次會議

侯凡凡院士總結會議指出,SGLT2抑制劑的面世是糖尿病治療領域一個裡程碑式進步,對腎病領域也是極具開創性的進展,因為達格列淨是首個顯著降低患者死亡的藥物。同時指出,目前雖然SGLT2抑制劑心腎獲益顯著,但在機制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希望腎科、內分泌科和心血管科醫生能攜手合作,共同探索,進而提高疾病的治療水平。

編輯/排版/技術:蘭葉

審核/校對:瑞雪

相關焦點

  • 王恩哥院士:在東莞做材料研究意義重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東莞理工學院顧問王恩哥來到現場,做主題為《科技創新促進人類文明》的輔導報告。「科學技術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王恩哥以近期中外科技競爭較量為引,從科學史、科學發展、科學精神等方面,暢談個人對於科學技術的認識。
  • 袁隆平院士對這項研究高度肯定,稱該成果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
    本報長沙訊 4 月 30 日,湖南省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在長沙主持召開了 " 兩系法超級雜交稻關鍵氣象技術研究與應用 " 科技成果評價會,該成果由湖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牽頭完成。由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院士為主任,鄒學校院士、王春乙研究員為副主任,農業、氣象領域知名專家為委員組成的成果評價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社會經濟效益重大、應用前景廣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兩系法超級雜交稻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有什麼巨大意義?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發現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我國科學家在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和其它藥物設計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解放軍報訊記者邵龍飛
  • 肺結核研究再上臺階!深圳市三院「三名工程」引進王辰院士團隊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通訊員 深三院 深圳再添呼吸危重症大咖,肺結核研究將有院士相助!近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三名工程」引進中國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團隊的揭牌儀式正式舉行。
  • 星光|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讓混凝土重大工程堅如磐石
    交匯點訊 讓混凝土工程如磐石之固、柱石之堅,保證重大基礎設施使用期達100年以上,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的畢生追求。為此,他數十年如一日,帶著流動的「勘察隊」奔波於大江南北,研究混凝土工程的「癌症」——鹼集料反應。因在該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他獲得了由國際水泥化學大會頒發的「國際水泥與混凝土領域傑出貢獻獎」。
  • 中國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重大意義與精神研究
    「中國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重大意義與精神研究——2020年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0月24日,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東理工大學)基地承辦的「中國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重大意義與精神研究——2020年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召開。
  • 15位院士齊聚華西,共謀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11月26日,「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在成都召開,15位國內知名院士及學者團隊,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裝備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設施帶來新的啟迪等話題開展深入探討,這也是華西醫院院士論壇歷年來院士蒞臨最多的一次。
  • 102、698、2369...壽光這些數字意義重大!
    102、698、2369...壽光這些數字意義重大!在這裡,有方智遠、李天來、鄒學校、趙春江4名院士領銜67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組建了46人的本地專家團隊。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文學院教授羅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獲得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該獎授予為學校科研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其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國際領先的高水平創新性研究成果,產生重大學術貢獻或社會經濟效益。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1992年1月,黃維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6月,擔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2012年7月,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2017年6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
  • 一年時間內,武漢大學痛失三名院士,我國科研界的巨大損失
    3月15日,武漢大學寧津生院士去世,這一噩耗傳來,許多人都為之扼腕痛惜。而就在近一年時間內,武漢大學已經痛失了三名院士,這對於武漢大學和我國的科技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作為我國科研界的最高頭銜,院士代表著一個科技領域的權威,他們往往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
  • 南京醫科大學成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社會風險治理研究中心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社會風險治理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學術論壇。隨後,季勇副校長和汪華會長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季勇副校長為學術委員會成員以及研究中心特聘專家頒發了聘書。   在成立儀式上,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季勇介紹,新冠疫情的出現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因此,要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風險治理研究中心成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湖人籤下馬基夫的三個重大意義
    文/水清清北京時間11月24日,馬基夫莫裡斯(以下簡稱大莫)在個人平臺上寫道「捲土重來」,自己宣布重返湖人,那麼他的留下有什麼重大意義呢?三個細節如下:二、大莫未續約前,湖人內線有小加、哈雷爾、濃眉和庫茲馬;外線有施洛德、波普、卡魯索和馬修斯等人,可真正意義上的三號位僅詹姆斯一人,大莫的回歸即是對三號位的補充,更是讓詹姆斯得到充足休息和健康的保障,這個意義遠勝於他個人數據本身,更何況,在打五小陣容時他還可客串四、五號位,比如上賽季西部半決賽對火箭。
  • 龔健雅院士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近日,由龔健雅院士牽頭負責的科研項目「陸表智慧化定量遙感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項目,資助金額1740.13萬元,為期五年。目前陸表定量遙感專題產品特性完全取決於特定的觀測數據,沒有考慮應用需求和環境變化特徵,不能充分發揮遙感的應用潛力。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滬啟動,葛均波院士擔任主任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揭牌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採訪中,葛均波院士告訴健康界,「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令人扼腕的消息不斷傳來 三位院士泰鬥相繼離世
    ,享年92歲;   7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學原校長林祥棣逝世,享年84歲;   7月27日,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宋玉泉逝世,享年85歲。   四日之內,三位院士泰鬥相繼離世,對我國科學界和教育界而言,無疑是重大損失。   兩度白手起家的鑄造大家   7月30日下午,西北工業大學官網上登出一份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雙聘院士周堯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7月30日5時2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 陳薇團隊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24日從軍事科學院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該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發現了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北京時間6月22日22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
  • 又一位……短短3天,痛失三位院士!
    十月剛剛開始 短短3天 中國接連痛失三位院士 …… 曾任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自動化研究所所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12月到青島大學工作,任青島大學複雜性科學研究所所長。 張嗣瀛早期從事運動穩定性及最優控制的研究,其中有新型的有限時間區間穩定性。曾參加反坦克飛彈的研製,解決了控制系統的關鍵問題,取得突出實效。
  • 中國大科學裝置:崔向群院士的三個煩惱—新聞—科學網
    「這不但影響科研人員正常的科研工作,同時對於基礎研究人員來說,爭取橫向科研項目也較為困難。」   即使是體制內的那部分人,國家下撥的「人頭費」也不足以全額發放工資。   儘管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崔向群院士仍感到擔憂,因為國外研究在步步緊追。「LAMOST做出來後在國際上有很大反響,歐美開始紛紛跟蹤。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十多個建設光纖光譜望遠鏡的計劃,它們的思路與LAMOST一樣,都是往大規模的光纖光譜方向發展,但是有的光纖數將超過LAMOST。
  • 張佳寶院士、馬奇英教授加盟浙大
    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張佳寶院士求是講座教授受聘儀式、馬奇英教授入職歡迎儀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張佳寶長期從事土壤物質遷移轉化和水循環過程系統模擬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土壤信息快速獲取、中低產田治理與地力提升理論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及其相關平臺建設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聯合會土壤工程與技術委員會主席。馬奇英長期從事環境生物化學領域研究,是國際著名土壤化學專家,也是環境生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