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匾額裝裱及屏風
在中國,名家題寫在橫幅紙絹上的大字作品通常被裝裱固定在木質欄框中,這種板狀裝裱稱為額、橫額或匾額,它們通常懸掛在門楣或門框上方的牆上。如果匾額內容是屋室的堂號或者其內容由某些尊貴之人題寫,那麼它也有可能被懸掛在大廳堂畫上方的背牆上,在圖版5中可以看到這類組合方式。雖然這些匾額有時會被取下並代之以其他作品,但相比掛幅而言它們的使用時間更久。
可以與匾額相類比的是上文曾提到的「貼落」,這些被嵌在落地罩欞格中的小型書畫作品通常只有在宅邸更換主人的時候才會被換掉。
此外,中國人還會將較大的書畫作品裝裱在可移動的屏風上,這一形式除了被稱為屏風之外還有屏門和屏障等稱呼。
屏風裝裱中最簡易的形式被稱為掩障或障子,它由基座和一面屏扇構成,屏扇被放置在沉重並有雕飾的基座上進行固定,讀者可參見圖版13。古時候,繪畫和書法作品經常被裝裱成這種單扇屏的樣式——將創作在薄紙或絹上的書畫作品緊緊地繃覆在木框上,再將這個木框裝嵌在雕刻精美的紫檀或花梨木外框中即可。不過清初以降還出現了諸如以淺浮雕實心木、瓷畫飾板、彩色石板或玉板製作屏扇的例子。
由三面屏扇組成的折屏通常與牆面掛幅作品的組合形式類似,也就是說,中間那扇屏頁是繪畫作品而兩側是書法聯句,其樣式可參見圖版14。由三面以上屏扇組合的折屏(圖版15)一般會以相互連續的畫作或者某些較長的文章為內容。
清代晚期,折屏也如「障子」那樣大量以雕鏤繁複的浮雕木板、玉質或瓷繪鑲板製作,但這類屏風多由手工藝人製作而非書畫藝術家。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你會看到單扇屏和折屏並存的現象。其中較大的屏風會用來為大廳作臨時隔斷或作遮擋入口之用,小一些的則以各種方式被家族成員用在他們的居室中。
日式匾額裝裱及屏風
在日本,橫匾裝裱就如在中國一樣流行,日語中稱這些牌匾為額(gaku)。它們通常以原木或塗漆木框裝裱,被懸掛在拉門的橫楣上或者偶爾掛在實心牆的高處。在房屋主入口的內側也可能會懸有「額」,它們也會被掛在會客廳的背牆上,位置剛好面對著會客廳的入口。
中國的匾額內容幾乎是清一色的書法作品,但在日本,裝裱成「額」的書法和繪畫卻數量相當。在日本居室的單個房間內極少會出現一個以上的「額」,人們對它的使用與掛幅一樣節制。
日本的可移動折屏和單扇屏即屏風(byō-bu)和衝立(tsui-tate)也同樣出名,圖版16和17分別對二者的構造進行了描繪。中國人在製作屏風時通常先將屏扇的內容寫或者畫到紙絹上,再將其繃起並裝嵌成型。然而在日本,大多數書畫家和文人們會直接在裝裱好的空白紙絹屏風上進行創作。此外,中國屏風配有沉重的硬木框架和實木基座,而日本屏風的結構卻極為輕便。它們的框架以原色或塗漆細木棍搭成,而且除了「衝立」之外均無底座,即便是「衝立」的底座也僅僅以輕質木材製作而成。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與中日兩國居室的地板構造有關。中國房屋以厚石板鋪地,其承重能力較強;而由於日本居室地板上的軟墊極易被重物損壞,因此不能擺放沉重的家具。
在過去,「屏風」和「衝立」都曾被廣泛應用日本室內裝潢中。但在今天,我們大多只能在廟宇和茶室中見到——這兩種建築猶如保存日本古老藝術傳統的壁壘一般成功抵禦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需要補充的是,「屏風」可以擺放在任意區域,但「衝立」只會被用來屏擋門口,因此在會客廳中最容易發現衝立的身影,它會被擺放在正對房間主入口的位置。
中國及日本扇
研究各類用作室內裝潢的裱件時假如忽略了扇這種形式將是個遺憾。這些在炎炎夏日陪伴人們的迷人小物件以其多樣的形狀和內容成為中日居室必不可少的用品。
中國扇可以分為兩類,即團扇和摺扇,其中團扇的形制自古有之。圖版18是一把用絹繃在圓形塗漆木框上製成的團扇,它的把手也是用塗漆木料製作而成。此扇的正面繪有小幅山水畫,背面的中部位置有一根用以固定邊框的扇骨,此處通常還會題寫詩句或短文。團扇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風靡於世了,它們通常為圓形,但也有橢圓或方形的。
可摺疊的扇子在中文中被稱為摺扇(見圖版18),大概在明代經由朝鮮半島從日本流傳到中國。摺扇上的內容通常與團扇類似,正面是畫作,反面是文字,但你也會看到正反兩面都是書法內容的摺扇。摺扇的扇骨以雕刻的竹片、象牙或者某些香木製成。1
日本摺扇被稱為扇子(sen-su)或扇(ōgi),不能摺疊的那種稱為團扇(uchiwa)。這兩種扇子比它們的中國近親都要小一些,但在形制和裝飾方法上卻比較類似。在日本,較大的扇子一般只用在舞臺表演和儀式慶典的舞蹈中。
日本有種獨特的摺扇即鐵扇(tes-sen),鐵扇的扇骨由淬火鋼製成並塗繪成肖似木頭的樣子。根據日本傳統習俗的要求,訪客在進門前需要將他們的刀劍留在入口處,因此這些鐵扇可以在遇到出其不意的襲擊時用以格擋,將其收起後還能當作棍棒對敵人予以有效的回擊。
不論在中國還是日本,最頂尖的書畫大師都喜歡在空間有限的扇面上進行藝術創作。正因如此,那些未裝扇骨的古董扇面才因其極高的價值而同其他古書畫那般被謹慎的保藏著。雖說工匠們給扇子安裝扇骨本身已展現了技藝的高超,但正是裝裱師們才讓這些扇面變成了一幅幅掛軸或集合成冊頁。這種裝裱過的扇面作品不僅會被收藏家收錄到著錄書中,也會被歷代書畫後學們尊為臨習的範本。
中國人在收納摺扇時會使用織錦製作的袋囊,這稱為扇套或扇袋,但在日本卻不怎麼流行這種方式。
最後,文人們的書齋裡有時還會有一類外形粗樸的「天然扇子」,即是用乾燥的棕櫚或芭蕉葉片製成並在表面題寫有若干詩句的扇子。有時這類扇子也會被裝裱成掛軸並懸掛在牆上。
注釋:
1. 在H.A.翟理斯(H.A.GILES)所著《歷史上的中國及其他概述》(Historic China and other sketches,倫敦,1882年)「中國扇」(On Chinese Fans,第294頁)部分,可以查閱到一系列有趣的中國扇樣式。M.馮·巴蘭德(M.von BRANDT)曾在《東方檔案館》(Orientalisches Archiv)第一卷(1910-11)中發表過一篇有關中國扇的插圖文章《中國扇子》(Der Chinesische Fächer,萊比錫,第87頁sq.)。1938年,一部講述扇子的中文專著《蕉窓話扇》出版於北京,該書由白文貴編寫,內容包括了大量來自中國古典文獻的引文。讀者們可以通過上述文獻去了解更多信息。
南風不待燻,餘音已生壁——高羅佩和他的《書畫鑑賞彙編》
忠粉的自我修養——J. van de Wetering心中的高羅佩
《書畫鑑賞彙編》序(一)
《書畫鑑賞彙編》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