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裝裱修復師:讓古畫「起死回生」的人

2020-12-11 金臺資訊

7日,中國吉林網記者找到了古畫裝裱修復師欒天陽,探訪破舊書畫經過十餘道繁雜工序後「蛻變」煥然一新的古老技藝。

其術: 「書畫郎中」妙手回春 探尋字畫復活術的奧秘

長春市朝陽區建平街上的慧院平日並不喧鬧,而「藏」身其中深處的修復室,是屋內最安靜的角落。推開門,一股樟木香氣撲面而來,欒天陽在案臺前,埋著頭,正為一張殘破的古畫做著「搶救手術」。

將畫作噴溼、刷上糨糊、覆上紙、刷平、上牆全色……

今年三十歲的欒天陽神情專注,動作利落乾淨。看似簡單的流程,卻處處蘊含著知識與技術。

「每一幅字畫都有自身特點,季節天氣,溫度溼度,光照強弱,材料優劣,都需要考慮進去,必須制定不同的方案,用不同的工具做專屬訂製的裝裱修復。」欒天陽指著一個古書畫的缺損,右手握著刷子,輕沾清水後,在破損邊緣薄刷一圈,左手迅速粘蓋上補紙,再用鑷子撕去補紙多餘部分,使之與缺損大小吻合。

「這裡面有很多講究,書畫修復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每一個細節都關係著裝裱和修復的成敗。」欒天陽盯著剛補好的洞,「你看,所粘的補紙的接縫處,一定要精雕細琢到與原畫作的厚度相同。」

人們常常將修畫裝裱工作簡單化,在欒天陽看來,這是外界對這個行業認知上最大的誤區。事實上,書畫修復體系龐大,不僅修復的作品歷史跨度大、材料豐富多樣,且技藝過程也十分紛繁複雜。修復師不僅要有純熟的修復技巧,還要具備較高的美學素養。

「一幅殘破的書畫我們進行修補,首先要正面拼接。之後便要進行刮口,將薄厚不勻的地方刮掉,這裡將直接決定修復工作的成敗,就像外科醫生處理傷口一樣,稍不注意,就會對畫造成損壞。最後還要進行全色,補全畫心殘缺,失色處的顏色,以及用毛筆接上古書畫殘缺之處的畫意保證整幅作品的『藝術完美』。這裡極其考驗修復師的繪畫技法,鑑定等綜合性的素質。」欒天陽表示。

對於欒天陽來說,書畫藝術作為裝裱修復技藝的載體,其風格具有時代烙印。經裝框修復後,作品可重複清洗揭框,具有可修復性,起到傳承保護作用,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實用開發價值。

其人:拜得名師 堅守傳承之路

匠人之心,寄乎於手。

古書畫修復是一個精細活兒,沒有時間的熬煉和極高的熟練度是做不到的,欒天陽經過了十年學藝,才能獨當一面。

修裱技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掌握,熟識理論知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在於實踐和經驗多累積,也需要實踐過程中師傅對徒弟手把手的教授,在中國裝裱修復大師張喜德教授的指導下,欒天陽學成了『京裱』的傳統技藝。「裝裱修復的技藝主要是靠師徒間的口耳相傳、口傳心授,全色全多深,加多少膠,漿糊的濃度,每一張畫的做法都不盡相同,它們不能也沒法數據化和標準化,全憑『臨床』經驗。」

談及當年為何會從事裝裱這一行,欒天陽笑著說,原因很簡單,當時就想著這也是一個行當,也算是一門手藝,而且每天能欣賞很多的字畫,很有意思。「我在上大學之前就知道裝裱修復行業,一張破損的書畫在手中變得完好,這樣的過程在我眼中既神秘,又有趣,像變魔術一樣特別有意思,所以在詳細了解後,自己就決定要選擇報考裝裱修繕專業。」

吉林藝術學院是全國首家開設裝裱修復專業的院校,報考的人少,學的人更少。「在我學習這個專業的時候,特別冷門,幾乎沒有人知道,我們裝裱修復專業一屆只有一個班,總共24人,但是現在從事裝裱修復的人卻只有我了。」

欒天陽的生活和年齡相比顯得老派,他把大部分時間泡在了工作室裡,和一幅幅書畫相處。

比起物質追求,精神追求對於欒天陽來說更為重要。從事書畫修復這項工作不僅能讓他近距離與自己喜歡的事物打交道,而且當把一張很有價值特別殘缺的畫修復好後,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也遠比金錢所能給予的要多得多。

「裝裱修復是門很深的學問,它裡面有無數可供人揣摩的元素,每一次翻開一幅舊畫,仿佛都能看到前人提起毛筆細細描摹的姿態,能看到當時畫家展開宣紙、思考畫作的神態,能夠體會到畫下那一筆的深意。每修繕一幅字畫,都像是完成了一個挑戰,這種感覺讓我難以自拔。」

其事:一張族譜 明悟工匠精神

寬敞安靜的欒天陽工作室內,有一面斑駁的裱畫牆,送到欒天陽這裡修復的藏品最後都會貼在牆上進行修復、裝裱。每次修復工作完成後,牆壁上都會留下一些痕跡,這些痕跡成了他修復工作的見證和印記。

到目前為止,欒天陽已修復近千幅書畫,他修復的第一幅畫作就是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圖》,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是那幅族譜。

這份族譜是由一位慕名來的顧客送來的,裡面的字跡很難辨認,破損非常嚴重,就像一堆碎紙片。「我對族譜這個東西沒有概念,我覺得我們是修繕字畫的,修的是有意義的東西,什麼是有意義的?不是說貴的、值錢的、名家的,但至少也要對於這個社會和書畫界有影響、有意義的。」

自覺修復價值不高的欒天陽婉拒了顧客,但顧客三番五次地找上門來請求,讓欒天陽意識到,這份族譜對於他們來說,意義重大,深受感動的他決定幫助顧客去追根溯源。

修繕完後,欒天陽看著一米多長的紙上那一列列的譜系、長長的名錄和喜極而泣的顧客,欒天陽有了一種明悟,「這個族譜,對於這位顧客來說,是一個家族的根,是幾百年的遺產。這種幾代人的傳承與古字畫其實並無不同,我們裝裱修繕這些東西,不應以金錢或所謂的社會效益來衡量其價值,這次修繕讓我找到了我工作的真正意義,這在我心中遠比修繕名家名作的印象更為深刻。」

其業:待興

「裝裱和修復是一項極其枯燥的工作,現在學這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我們作為這一輩的傳承人,唯一的想法,就是必須要把這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不能把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停留在我們這輩的手上。」中國是一個書畫大國,可是修復人才奇缺,後備力量青黃不接,裱畫材料緊缺的難題也迫在眉睫,越來越多的材料瀕臨失傳。

「沒有裝裱修復,博物館裡所見的字畫都將不復存在,如果沒有裝裱修復,我們的字畫很難流傳千百年。裝裱修復是冷缺門,做的人很少。」欒天陽告訴記者,時代變遷,現在許多高校都漸漸意識到設立書畫修復裝裱專業的重要性。(記者賈子堯 文/圖)

(有刪減)

相關焦點

  • 紙本山水畫作品的裝裱修復過程-四步教你學會裝裱修復
    紙本山水畫作品的裝裱修復過程-四步教你學會裝裱修復!山水畫作品信息圖一,裝裱修復前未打開的狀態圖一,裝裱修復前未打開的狀態圖二,修復前需打開展平(上下有油漬以及灰塵和黴點,裂縫和破碎之處)在處理的時候需要小心以及多注意
  • 青州人物|90後美女的手,為何常年老繭+裂口……
    如今,手工裝裱師少,年輕的手工裝裱師更是少之又少,年輕的女手工裝裱師更是不多見。在青州宋城一家名為「岱雲山房」的裝裱店裡,90後容潔瓊是這裡的店主。容潔瓊|青州90後女裝裱師容潔瓊告訴記者,她的外祖父崔廣生是青州裝裱行業裡的老行家,「姥爺教會了我媽、我的舅舅們,我又跟著我媽學會了這項手藝。
  • 文化丨熱河街上的裝裱師—陳庚寅
    裱褙,襯託的藝術    ——裝裱師陳庚寅文/ 劉天穎  攝影 /楊利民                   文革結束後,學校開始恢復上課,20歲下鄉插隊8年的陳庚寅回到城裡,因為有著一手好木工活技,在承德師專做臨時工。
  • 【會議速遞】世界因遺產而璀璨 ——2016中國古書畫鑑定修復與保護國際高峰論壇在閃光燈中閃亮!
    第二,北京故宮博物館研究室主任餘輝做了學術報告:《邏輯學在鑑定古畫中的作用——以宋元龍舟競渡題材為例》。餘先生先對邏輯學的定義做了界定,運用了狹義邏輯學的方法論尋找北宋張擇端《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上張著的跋文給予了三個重要啟示:一是兩卷的藝術水平相當、二是兩卷在作跋文時(1186)尚未散失、三是兩卷為姊妹卷。
  • 甘肅文物修復師40載:延續生命更甚於重獲生命
    甘肅文物修復師40載:延續生命更甚於重獲生命 2020-12-13 09:52:03 她認為,在保證「修舊如舊」的基礎上,更應該從修復材料、工具、技藝等多方面做努力,並舉例說自己十分注重對染紙的選配。圖為趙莉修復工作。(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40年前,趙莉第一次接觸文物修復時,看到破損殘缺的文物原作,她感到格外痛心,但目睹師傅一番修補之後,她又如同看到了曙光。
  • 文化丨日本茶道及茶道裝裱簡述
    歸朝後,鎌倉幕府皈依禪宗,支撐建立了京都建仁寺,帶回天台新章疏三十餘部六十卷,傳入了茶種,請入了宋代茶道和茶道裝潢形式。榮西和尚木像       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在千利休的推動下,素雅又富有禪意的掛軸內容開始受到推崇,裝潢也選擇與內容相符合的形制。人們會根據來訪的客人或季節變化等因素來張掛不同的掛軸。
  • 高明90後牆繪師彭美琪:一畫一風景 鄉村添色彩
    11月12日,站在楊和鎮新清村村口房舍的白牆邊,雙手沾滿顏料的90後牆繪師彭美琪正在聚精會神作畫,勾勒框架、調試顏色、塗抹填充……經過一番創作,牆壁上的圖案漸漸成形。近年來,牆繪師將藝術融入生活,並將其繪上牆面,豐富了城鄉景觀。
  • 納米石墨烯與無機納米氫氧化鈣「搭檔」修復古畫的神器
    由於形成的膜不透氣,壁畫最終會導致膨脹、粉花、從而導致壁畫不可修復,而氫氧化鈣等無機保護材料具有兼容性好,耐老化等優點。在使用後,壁畫上面的氫氧化鈣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從而與白灰融為一體,提高白灰的層的強度起到保護的作用,並通過進一步氫氧化鈣納米化後,其表面活性及穩定性大幅增加,可以更好更長時間的延長壁畫的壽命。
  • 探究中國古畫的二次元之旅
    說到古代的名家畫作,大家的一般印象,應該都是它們安靜地掛在博物館的玻璃牆後供人參觀的樣子,充滿了高冷神秘範。沒想到近年來卻有一副宋朝的古畫,不務正業當起了網紅,頻繁出現在各種遊戲裡!這張畫是北宋畫家王希孟所繪的絹本畫《千裡江山圖》。
  • 以柔潤剛,走進海派古籍修復技藝
    古籍修復第二代傳人、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古籍修復人才趙嘉福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我們今天說的海派,又可稱為南派,它發軔於江南文化,在上海得到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審美價值。」  江南的技藝,上海的傳承  追求卓越、細膩、精緻、清雅——海派古籍修復技藝的特點,同時受到地理、氣候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中國電影資料館有兩個位於北京和西安的電影膠片資料庫,分別存放著電影拷貝和電影底片,在西安臨潼驪山腳下,有一支團隊自1972年開始就一直從事膠片的修復工作,將手藝傳承至今。來源:受訪者供圖。在物理修復完成後,電影修復師便開始著手數字修復,先將膠片上的影像通過掃描的方式轉換成數字文件,再一步步處理掉色、劃痕、黴斑、抖動、閃爍、噪聲等問題。
  • 王赫 讓古畫在重生中煥光彩
    而在網絡上,一幅古畫「祈雪圖」與之呼應,點讚聲一片。  原來,這是南宋畫家劉松年《四景山水圖》之冬篇,經一位「80後」畫家的奇思妙想,多了新味道——「飛艇撒雪」新奇有趣,雪意盈滿枝頭,一翁一童款款而行,當真是愜意。網友們大呼「可愛的腦洞」「大美」「雪霽天晴朗」……  這位畫家正是古書畫複製人王赫。早在2014年,他以一組《藍胖子山水冊頁》系列畫作名噪一時,之後一直筆耕不輟。
  • 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他執導的3集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年1月播出後「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還引來網友對匠人男神們表白。此次他將3集節目剪輯成電影搬上大銀幕,更為成熟、純粹和從容。 昨日該片在深圳舉行了提前點映,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屈峰、史連倉、高飛,音樂人姚謙,攝影師嚴明一眾主創亮相,分享幕後故事。
  • 此人急用錢,6萬元賣掉祖傳古畫,專家買下後,大笑:6億也不賣
    《五牛圖》是唐朝時期的畫作了,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紙畫,畫這幅畫的人可不簡單,這幅畫的作者就是唐朝時期的宰相韓滉。韓滉在繪畫上的成就還是挺高的,他非常喜歡畫動物,他畫的動物被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讚譽為「神物」,也就是說在韓滉筆下的動物已經不是一般的動物了,都成神了,由此可見在「同行」的心目中,韓滉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
  • 古畫總是灰濛濛的?這三幅色彩絢麗至極的古畫,一眼就讓人驚豔
    古畫是中國藝術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我們提起古畫,總會想起一幅幅精美但色調頗舊的畫面,說起來,大部分的古畫確實色調都偏灰白,不過也有一部分古畫,在顏色運用上極為出色,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有驚豔的感覺。
  • 走進國圖善本部文獻修復組,90後、海歸……如何讓古書「復活」
    近日,記者走進了國家圖書館善本部文獻修復組,這裡有一群年輕的古籍修復師。他們用自己的活力和「定力」,靜靜守護著古籍的文化生命。「85後」郭志新給《本草綱目》「金鑲玉」「85後」修復師郭志新參加古籍修復工作已經超過10年了。10年間,這個曾經對古籍修復一無所知的「小白」,逐漸成長為一位參與過許多重要修復項目的成熟從業者。「剛來,都是從『打糨糊』開始學起。」
  • 古畫真跡,清光緒團扇,濃濃的時代感今人只能欣賞,難以超越
    在審美,裝裱,保存等方面都有一些局限性。而油畫在寫實方面具有優勢,安裝便利,更富有裝飾性和實用性。中國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代人很難在畫出古人的味道,畢竟從使用的毛筆工具,顏料等早已經退出了今人的生活,使用頻率和社會環境都有了本質性的變化,所以,如果從欣賞的角度來看,除了一些原汁原味兒的古畫真跡,身邊很難看到高品質的國畫作品了,真正的名家作品有,但是精品存世量並不多,而且,價格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
  • 拆房子發現一幅破爛古畫,他當廢紙賣了5塊錢,現在估價過億
    所以他抱著嘗試的心態,拿著這幅古畫去了當地的古玩市場,進了一個古玩商店,想通過這古畫看能換一些錢來補貼家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人們對於文物的了解不像如今。古董市場的老闆看了這個破爛的古畫,也認為這是個不值錢的物件,非常的嫌棄。
  • 每日一幅古畫
    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範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後來創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到現代還在為人們所學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