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青州的都知道,青州人有兩個習慣:家家喝茶,戶戶掛畫。茶可能不名貴,畫可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正是這簡簡單單的兩件事,卻無不彰顯著青州濃鬱的文化底蘊。
俗話說,書畫好不好,全看師傅裱。如今,手工裝裱師少,年輕的手工裝裱師更是少之又少,年輕的女手工裝裱師更是不多見。在青州宋城一家名為「岱雲山房」的裝裱店裡,90後容潔瓊是這裡的店主。
容潔瓊告訴記者,她的外祖父崔廣生是青州裝裱行業裡的老行家,「姥爺教會了我媽、我的舅舅們,我又跟著我媽學會了這項手藝。從小看著我媽裱字畫,等我學會了,我媽把這個店交給我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手工裝裱這活真不好幹。」
容潔瓊一邊說,一邊將一副待裝裱的字平鋪在案臺上。先噴水,然後用白色的宣紙測試是否脫墨,再用排筆刷上一層薄薄的「容氏特製漿糊」。容潔瓊找出一幅半成品向記者介紹:「裝裱一幅作品不是簡單的幾個步驟就能完成的,選料、製漿糊、配料、潤水、擀平、裁剪、修飾、鑲邊、大裱、晾乾、打蠟、拋光等等,要是把所有工序都算上,一幅作品裝裱起來至少得要10天,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都必須細緻對待,不能出任何差錯。」
因為經常接觸冷水、漿糊,容潔瓊的雙手早已不像女孩子的手一般嬌嫩,即使是夏天,手上也會有裂口。「有想過戴著手套幹活,但太麻煩了,還影響手的靈活度,乾脆不戴了。我們還裝裱過一件很老的雲肩,布料都酥了,這種情況下肯定不能戴手套。」容潔瓊如是說,在她看來,手工裱褙不同於冷冰冰的機器裝裱,不僅工藝更好,更是對作品的二次創作,能賦予書畫新的生命。
除了基本的裝裱字畫,容潔瓊還從母親那裡學到了書畫修復技藝。「一開始就是看,我媽給別人修補的時候我給打打下手。」比起裱褙新畫,舊畫作的修復漫長又耗費心力。特別是一些年代久遠的老舊書畫,紙質陳舊、粉脆,有的甚至出現了黴變。遇到這種情況,容潔瓊在修復的時候更是小心又小心,有時連大氣也不敢喘,「修復畫作必須要平心靜氣,最怕幹著活的時候手機響,後來就乾脆把手機靜音了。」
儘管修復畫作十分辛苦,但看著被「搶救」後煥然一新的畫作和收藏者滿意的笑容,容潔瓊覺著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容潔瓊告訴記者,去年冬天,曾有一位外地的客戶專程來到岱雲山房,請她對一幅傳承了好幾代人的家族畫進行「搶救」。拿到畫後,容潔瓊仔細觀察畫作的破損情況,對畫作進行了浸泡、選材、風乾、修補、重新裝裱等一系列繁瑣而細緻的操作。「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來,這些破損的畫,又不是『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這種名家之作,修補的意義不大。但對這些畫作的收藏者來說,可能是傳承了好幾代人的家族象徵,裡面所寄託著很高的精神價值。做舊畫修復工作的時候,我都會特別特別小心。」容潔瓊如是說。
儘管從事的是古老傳統的書畫手工裝裱工作,但容潔瓊的骨子裡還是標準的90後。養狗、擼貓、愛健身,更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90後的性格也影響了她的裝裱風格,不光是傳統的裝裱方式得心應手,大膽、新穎的裝裱風格也深受年輕人喜愛。「我裱過一幅特別可愛的畫,滿滿的藍胖子,應該說是80後、90後這些年輕一代在對書畫的欣賞上不在拘泥於單一的傳統形式了。」
青州文化底蘊深厚,能寫會畫的人不在少數,為了能更好地理解要裝裱、修復的書畫作品,容潔瓊自學了繪畫、書法,「希望能多一分理解,能更好地傳承手工裝裱這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