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是中國藝術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我們提起古畫,總會想起一幅幅精美但色調頗舊的畫面,說起來,大部分的古畫確實色調都偏灰白,不過也有一部分古畫,在顏色運用上極為出色,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有驚豔的感覺。
《丹楓呦鹿圖》
這是一幅很有名的小清新古畫了,它是五代時期的重彩作品,畫面極具活潑的詩意美。
靜謐的深秋樹林中,一群鹿正在休憩,這是一群由公鹿領導的小分隊,那隻頭上長著美麗五叉角的首領正豎耳聆聽,渾身警覺,相當盡職盡責地守護著它的鹿群。
而它們所置身的環境,真是讓人大飽眼福了,此時深秋時節,樹木的葉子正處於一年中最燦爛多變的時期,有的變黃,有的變紅,有的還夾雜著點點青綠,繁盛茂密地層層交錯,洋溢秋日燦爛的自然風光。
這幅畫的名字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經》中的那句經典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畫面美和意境美都有了,真是一幅很有韻味的佳作了。
《白雲紅樹圖》
這是明代畫家藍瑛的一幅青綠設色畫,從視覺上來看,這幅畫相當抓人眼球,色彩極其絢爛,各種顏色齊上陣,用硃砂畫小草,樹有白粉、豔紅、青、藍、綠等誇張多彩的色調,山則以青、藍為主,色澤濃豔。
畫中,有數座群山擁簇在一起,山上雲霧繚繞,山中則樹森蔥鬱,楓樹丹豔,一位高士拄仗正走在這絢麗多彩的山林之間。畫面色彩濃重豐富,卻又雅致清新,甚至還有點脫塵出世的視覺感受。
這幅畫在色彩上的運用突破了以往對色彩觀念的束縛和固有程式,更顯大膽,這在中國古畫中是比較少見的。
並且雖然色彩看上去很多,但卻不顯得雜亂和豔俗,反而有一種高雅之音。從構圖上來說,《白雲紅樹圖》採用了「S」形的韻律感十足的結構,這使得它具有的靈活的流動性,上半部分山腰間漂浮的雲彩也增添這份空間感與生動性。
藍瑛對色彩的把握很到位,他青綠為主要色調,讓鮮豔的紅色樹木作為亮點,同時也形成了強烈對比,而在這些對比中,又以其它顏色來協調中和,增加了畫面的明亮感。
《秋山紅樹圖》
此畫的作者傳為清代的黎簡。在畫家中,黎簡這個名字似乎並沒有那麼響亮。黎簡是乾隆時期的詩人、畫家,多才多藝,詩、畫、書法、篆刻等皆精通,因此號稱「四絕」。
黎簡一生都沒有當官,靠賣畫、賣文為生。他曾經因為拒絕了袁枚的求見而一時轟動詩壇,在嶺南本地也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這幅《秋山紅樹圖》的左上角有題跋:「白雲繞紅樹,雲氣已歸壑。何以惜衝襟,孤琴坐江閣。故人期不來,天寒楓葉落。歲在戊申二樵山人黎簡臨並題。」
畫面也是大青綠山水,配以紅豔如繁花的楓樹,色彩醒目而不刺眼,相比起藍瑛《白雲紅樹圖》,雖然顏色少些,也沒有那種滋潤的感覺,但更顯出一種古樸的清雅,色彩大面積運用卻不顯突兀髒亂,可見畫家的用色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