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2021-01-10 深圳晚報

深圳晚報記者 李京蔚 馮明

實習生 宋月白

由蕭寒執導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他執導的3集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年1月播出後「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還引來網友對匠人男神們表白。此次他將3集節目剪輯成電影搬上大銀幕,更為成熟、純粹和從容。

昨日該片在深圳舉行了提前點映,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屈峰、史連倉、高飛,音樂人姚謙,攝影師嚴明一眾主創亮相,分享幕後故事。

讓紀錄片走進影院

電影版與劇集版,用的都是同樣的素材,只是重新剪輯了。最大的不同是「消失了」畫外音,導演用鏡頭語言組織出了一部更深沉蘊藉,甚至悵然若失的電影。嶄新的故事線和不少劇集版中未出現的畫面,悠揚的背景音樂勾連畫面的起承轉合,交代了修復師們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狀態。「旁白退一步,就會讓觀眾更接近電影一步」,蕭寒還頗有遺憾:「如果能拍一年就好了。春天有鳥叫,夏天聽風,秋天打杏子,冬天看雪,那我們這部片還會更美。」

深圳是個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城市,這種日新月異的「快」和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講究的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演蕭寒說:「深圳的快是講究效率,背後不乏科研的慢,而修復文物講求的是匠人精神,不是一味的動作慢,而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把握更好的速度和時機。文物修復同樣隨著科技進步而加快了進程,不少年輕的文物修復師用上了谷歌眼鏡這樣的新科技來輔助工作,與千年傳承的修護手法相結合。但科技在文物修復中不是萬能的,人的心性和經驗,始終是修復工作中最重要的。」

票房有壓力但非目的

蕭寒導演的上一部電影《喜馬拉雅天梯》票房過千萬,成為話題。昨日導演蕭寒再次分享了對於中國紀錄片市場的想法:「當然有壓力,但我更在意的不是票房,而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夠關注紀錄片,讓紀錄電影堂堂正正在電影院裡放映。能讓自己的作品走上大銀幕,是所有紀錄片人的夢想。」電影配樂師姚謙則表示:「第一次為紀錄電影製作主題音樂,這是一個新的時代。雖然電影的發明是從紀錄片開始,但在中國,紀錄片才剛剛開始進入重要角色。」

木器組師父史連倉

「我沒上過幼兒園,我的幼兒園就是西三所,從小就跟我爸來這兒」,史連倉說。在電影的結局處,為了更好地修復文物,他們即將離開世代駐紮的西三所,搬到條件更好的工作室。走前,他帶走了父輩種在院子裡的小樹。史老師透露,他還有180天就要退休了,在他之後還會有一代代年輕人「進宮」,將延續數百年的手藝傳下去。

木器組組長屈峰

在片中,屈峰有一段臺詞成為了全片經典:「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他也因此被稱為哲學家。在現場,屈峰較為活潑,出口成章,一派學家風範。他說,文物修復有四重境界:「第一重是『千裡之行,立於足下,先踏踏實實;二是『樂之不如好之』;第三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達到忘我和超脫;第四重是『逍遙遊』,遊於藝。」不過他也開玩笑表示:「有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他在拍,就像片中我跟我師弟聊天,淫笑和姦笑什麼的,要是知道被拍我就不說了。」

銅器修復師高飛

高飛在片中非常謹慎,現場交流卻有點放飛。他爆料:「進入到工作狀態時會完全忘記有攝影機在跟拍,當時的攝影師給了我一個耳麥,可是我忘了,然後我就去了廁所。等我解放完之後,特別快樂地唱著歌回到工作室,攝影師就一臉壞笑的問我,你剛剛是不是去廁所了。我問你咋知道的,攝影師就指著耳麥,說我從這兒聽到了。」

相關焦點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電影修復不但有傳統洗印團隊,還有數字修復團隊,需要掃描人員、修復師、調色師、聲畫合成人員及輸出人員密切配合;它同時又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一部90分鐘的影片約有12萬至14萬幀畫面,而通常修復師一天平均能修復5000-6000幀,也就是4分鐘的影像。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 妙手還光華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工作室,與其他區域的熙攘熱鬧截然相反,這裡靜得仿佛空氣凝固一般。幾位紡織品修復師正專注地伏在工作檯上,用於固定文物的磁鐵片在手中拿起落下,時而發出輕輕的「嗒嗒」聲。在她們的巧手縫補間,時光如同倒轉一般,千年文物得以「化腐朽為神奇」。量身定製,文物修復學問大乍一看,修復師「全副武裝」,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手套,工作檯旁還架著如手術燈般的照明設備。
  • 花1000元修復一條徵信記錄?「信用修復師」到底是什麼
    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大眾徵信意識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從不查徵信,近兩成受訪者不知道個人信用報告的出具機構,初中及以下學歷人群中,近半受訪者不關注、不了解個人徵信。從哪兒看自己的徵信狀況?手機應用軟體成了熱門途徑之一。記者以「徵信」為關鍵詞,搜索出多款宣稱可提供信用報告查詢的APP。
  • 「90後」裝裱修復師:讓古畫「起死回生」的人
    7日,中國吉林網記者找到了古畫裝裱修復師欒天陽,探訪破舊書畫經過十餘道繁雜工序後「蛻變」煥然一新的古老技藝。其術: 「書畫郎中」妙手回春 探尋字畫復活術的奧秘 長春市朝陽區建平街上的慧院平日並不喧鬧,而「藏」身其中深處的修復室,是屋內最安靜的角落。
  • 從職場小白到文物修復師,她在鄭州闖蕩14年後,終於把愛好變成了事業
    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了全網熱議,同時也揭開了「文物修復師」的面紗。這個小眾而神秘的行業在聚光燈的映射下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他們沒有考古學家探險般的野外發掘,但也需要到一線觀察學習,他們沒有文物學家一言九鼎的文物鑑定意見,卻需要對每一個出土的文物有所了解,他們很好出現在臺前,習慣了在幕後默默工作和堅持。
  • 抖音萬能修復神器,泡麵真的能補鞋嗎?專業球鞋修復師這麼說!
    ​「就廣州總店來說,我們日均要處理 90 - 100 雙球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店裡有 4 位球鞋修復師,工作量是十分飽滿。」​現在就讓我們分步看看,喜鞋 SneakerSpa 的球鞋修復師老馬是怎麼操作的 ——1、殘膠清除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記者:在修復千手觀音的時候遇到過什麼困難?如何克服的?  陳卉麗:修復文物不是想當然的修飾。在修復中必須堅守文物真實性第一的原則;就像斷臂維納斯一樣,在沒有準確依據的情況下,是不允許擅自「創新」的,否則就是對文物歷史真實性的破壞。正因為這樣苛刻的要求,讓文物修復工作每一步都充斥著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 南門小學博物館課程之「我是文物修復師——陶俑煥彩體驗課」
    2020年10月28日,南門小學師生代表參加了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2020年陝西文物創意幻彩季活動,學校派出了語文、數學、科學、藝術教師,與博物館的講解員一起進行陶俑修複課程教學,也是南門小學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深入推進「館校雙師授課」的一次有益嘗試。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
  • 守藝|29歲金繕修復師的山居歲月
    金繕修復的每道工序結束後,器物都要送入蔭房,待完全乾透後才能進行下一步。放在蔭房中的物品,殘缺處都已初步補好。每件器物殘損的情況都不一樣,修復時也要選擇不同的方式。▲賈五同金繕作品(受訪者本人供圖)。賈五同從蔭房中取出一隻口沿上有個缺口的茶盞,缺口上填補的漆灰已經幹透。他又用大漆調製了一些漆灰,一點點補在上面。
  • 甘肅文物修復師40載:延續生命更甚於重獲生命
    甘肅文物修復師40載:延續生命更甚於重獲生命 2020-12-13 09:52:03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13日電 (張婧)「文物修復的工作,一方面是復原舊時光,再者,要將其『生命』進行延續。」趙莉致力於文物修復40餘年,數千件紙質和絹本文物因為她的伏案堅守,而獲得第2次生命。
  • 新四軍最牛的師,走出7大名將,4位是上將,還有一位大將!
    很多人都知道,八路軍最牛的師是115師,這個師走出了三位元帥,2位大將,九位上將。那麼,我黨另一支主力部隊新四軍最牛的是哪個師呢?是新四軍第三師,從這個師,走出了一位大將,四位上將,兩位中將,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七大名將都是誰。
  • 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這三個師,是抗戰初期共產黨的主力部隊。57位開國上將中,出自這3個師的有28位。其中又以八路軍第115師居多,有11位。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
  • 卡薩帝中央空調用空氣「保鮮」文物,媲美文物修復師,憑什麼?
    每一件文物都在歷史長河中努力抵抗環境、時間的侵蝕,一代代文物修復工作者不遺餘力,用工匠精神守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敬佩之餘,現代科技能做什麼?  為了響應「古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9月15日,卡薩帝空調在北京東苑戲樓開啟生態空氣養護之旅暨919舒適空調節啟動盛典。
  • 《絕命毒師》裡,哪些鏡頭你印象最深刻?
    1、有這樣一個鏡頭:衛生間,老白洗完手準備離開時,偶然看到了自己在很久之前因為絕望揮拳打歪的紙巾鋁盒,那輕蔑自信的眼神,真是太勵志了!每當悲觀絕望痛不欲生時,想想這個眼神,心裡就會泛起一絲希望。2、老白每次製毒,脫到只剩褲衩的時候,感覺這是他的一個標誌性的東西吧,第一季第一集的時候就覺得很震驚了3、布洛克被下毒,當時想猜是老白乾的,但又不敢想,結果那一集結束的時候,鏡頭鎖定在那盆花上面,驚了,不敢相信眼下這個老白還是老白嗎,震驚之後又心碎,個人覺得,老白在那個時候,心態徹底改變了,不惜一切達到目的 ps家人除外4、空姐以前是很反感老白殺人和傷害別人的
  • 解放軍歷史上的有兩個25師73團,戰績赫赫,還走出3個軍委領導!
    在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中,不同時期,曾有多個25師73團,但是,只有這兩個25師73團不僅戰功赫赫,是全軍的榮譽團,而且走出了3個軍委副主席。一個是紅軍時期的紅四團,長徵路上的開路先鋒,號稱「鐵軍」,它是南昌起義時的25師73團,走出了林彪、陳毅兩個軍委副主席。
  • 貴州龍化石原來是這樣修復的…
    我們在展覽中看到的精美化石,並不是化石的原貌,而是經過化石修復師精雕細琢後,才成為展品展現在人們眼前的。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在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內,看見了幾位化石修復師如何一點點地將化石原石,修復成一件成品的全過程。
  • 推薦北傾新文,《想把你和時間藏起來》女製片大佬cp鐘錶修復師
    《想把你和時間藏起來》by:北傾短評:女製片大佬&鐘錶修復師本文涉及一些影視製片、文物傳承之類的內容。風格熟男熟女向,男女主都是30+,文案雖然是成年人愛情,實質其實是30+大齡青年的初戀故事。
  • 西班牙文物修復遭遇翻車現場,百年少女雕像遭「毀容式修復」;網友...
    2012年,西班牙一名老太太看到一幅名畫被風雨侵蝕,感到十分痛心,於是她決定親自動手「修好」畫中的男子。老太太大筆一揮,一隻用「深邃」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世界的「毛猴子」出爐了,老太太也被外國媒體稱為「歷史上最糟糕的文物修復師」。
  • 【系列報導之五】戰火中走出的伉儷
    【系列報導之五】戰火中走出的伉儷 2020-10-09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