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小白到文物修復師,她在鄭州闖蕩14年後,終於把愛好變成了事業

2020-12-27 河南一百度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孟浩傑/文 記者 左冬辰/圖

【新鄭州人檔案】

姓名:楊素勇

鄭齡:14年

經歷:生於駐馬店,安家於鄭州

戰績:從小白到文物修復師,修復的文物幾百件

語錄:「擇一事,終一生。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了全網熱議,同時也揭開了「文物修復師」的面紗。這個小眾而神秘的行業在聚光燈的映射下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

他們沒有考古學家探險般的野外發掘,但也需要到一線觀察學習,他們沒有文物學家一言九鼎的文物鑑定意見,卻需要對每一個出土的文物有所了解,他們很好出現在臺前,習慣了在幕後默默工作和堅持。

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鄭州工作站,楊素勇的身份是一名陶器文物修復師。

1974年生於駐馬店的他,2006年的時候決定來鄭州闖一闖,希望打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從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藝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復師,楊素勇在鄭州找到了值得自己奉獻一生的工作,並用堅持堅守著這份熱愛。

12月23日,河南省鄭州市,楊素勇在修復陶器文物

誤打誤撞的一次報名,改變了她的生活

誰能想到,當初在技校裡學鉗工專業的楊素勇後來會成為陶器文物修復師。

1994年,在技校裡學習了3年鉗工專業的楊素勇畢業後,沒有像其他年輕人那樣選擇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是在老家上班,在工廠裡當過小工,也在商場裡當過零工。

2006年,彼時32歲的楊素勇雖已結婚,但還是決定出去闖一闖,換個城市生活,她來到了鄭州。她不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一切都是未知。

12月23日,河南省鄭州市,楊素勇與修復後的文物合影

來鄭州後,從小就喜歡看文物相關的電視劇和紀錄片,總能被鏡頭裡的文物所驚豔的楊素勇,看到了考古工地的招聘信息,報了名,「就覺得挺新奇的,以前老是愛看文物相關的電視,也喜歡修修補補,我們家的東西壞了都是我修的。」

正是這一次的報名徹底改變了楊素勇的人生軌跡。

從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藝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復師

從沒有接受過文物方面的系統學習,也沒有任何工作經歷,單憑愛好和一腔熱血的楊素勇雖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2006年初入考古工地的楊素勇只能幹一些雜活,給考古工作人員遞一些工具之類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閒暇之際,在不打擾的情況下看老師傅們的工作,漸漸的,她發現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

正是考古工地上緊鑼密鼓的有序工作和氛圍,讓身處其中的楊素勇開始了自學和請教,她心裡很清楚,光靠興趣是沒有用的,必須要面對枯燥的文物知識,也必須將它們「吃下」。

她顧不了考古工地上的艱苦條件,住在工地附近的民房裡,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也會積極的觀察老師傅們的工作,時常與新來的大學生們交流和溝通,也經常搞得灰頭土臉,有時候在工地上一兩年不能回家。

從零開始的楊素勇努力了五年,2011年,她終於開始自己著手修復文物。

為文物「號脈」要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獨處

臺前的光鮮亮麗需要他們幕後的默默付出,而他們經常被稱為「文物醫生」,為文物「問診號脈」。

12月23日,河南商報記者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鄭州工作站見到了楊素勇,她一頭短髮,身穿「河南考古」的工作服,給人一種幹練的印象。

12月23日,楊素勇在出土的陶器殘片中,挑選對應的殘片,準備拼兌、修復

楊素勇的辦公室裡,各種各樣的陶器整齊有序的放置在展架上,有修復完成的,也有未修復的,兩張桌子拼在一起,桌上放著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文物書籍,旁邊是有著標記的白色袋子,袋子裡裝著剛出土的陶器碎片。

新出土的陶器碎片需要楊素勇一片一片的挑選出來,同類的放置在一起,分門別類以後進行清洗、晾乾、拼兌、粘接,最後進行修復。「每一個環節必須小心翼翼,每一個碎片都是獨一無二,不能有半點馬虎。」這是楊素勇自入行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

修復的過程尤其嚴苛,用加水的白石膏填充在陶器缺損的位置,等待凝固後,根據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刀具將多餘的白石膏刮掉,而不能損壞陶器的其他位置,有時出土的陶器碎片數量少,要靠想像力將其補充完整。

而她最初修復文物的時候也經歷著緊張、擔心和害怕,工作之餘去市場上買醋碟和碗,摔碎了重新拼兌和粘接來練習熟練度和精細度,她也記不清楚摔碎了多少次。

12月23日,河南省鄭州市,楊素勇在整理出土的文物標本

楊素勇是個工作狂,辦公室裡沒有窗戶,為了修復文物常常忘記吃飯,「就像拼圖一樣,總想給它拼好修復好。」沉浸其中的她也忘了時間的流逝。一個房間、一個人、無數個不會說話的陶器碎片,除了呼吸聲,就是工具之間的碰撞聲,在安靜的空間裡,楊素勇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與陶器對話,重塑它們的生命。

如今,楊素勇不記得自己修復了多少陶器,只是修復的熟練度和精細度在不斷的提高,而她現在看之前修復的文物覺得「不忍直視」,「沒有完全統計過,可能有幾百件了吧,我們修復文物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楊素勇也越來越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安靜,享受與陶器對話的每一個瞬間,時時刻刻的也在感受修復文物帶來的魅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頭是這做一行的前提。」楊素勇說。

有人曾說過:「這是一項偉大而寂寞的工作,他們正站在歷史的洪流上對抗時間。」

鄭州吸引著我改變著我

鄭齡14年的楊素勇在文物修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許沒來鄭州的她在老家還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來到了鄭州,一切都變了。

不同於老家,鄭州的發展潛力巨大是楊素勇初到鄭州最大的感受,她驚訝於鄭州的包羅萬象,感嘆著鄭州的飛速發展,「一塊錢的公交想坐到哪就坐到哪,很新奇,文玩市場藏龍臥虎,這在老家是完全想像不到的。」楊素勇說。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作為古都城市的鄭州,對於文物修復師的楊素勇來說,它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韻味令其著迷,她也感受著鄭州這座城市帶給她的歷史魅力。「一直在研究和學習,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文明和社會風貌,修復的意義是能夠直觀的了解當時的文化,了解鄭州這座城市。」

愛好變成了職業,楊素勇一直在鄭州這座城市裡堅守,「鄭州吸引了我,改變了我!」

相關焦點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然而歷經800多年風雨後,千手觀音造像受人力、環境、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早已病害纏身。陳卉麗帶著她的團隊,用了8年時間,最終將千手觀音修復完成。修復後的千手觀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從「紡織女」到「文物工作者」
  • 甘肅文物修復師40載:延續生命更甚於重獲生命
    40年,她在讓文物重獲生命的基礎上,還堅持讓其將「生命」延續。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13日電 (張婧)「文物修復的工作,一方面是復原舊時光,再者,要將其『生命』進行延續。」趙莉致力於文物修復40餘年,數千件紙質和絹本文物因為她的伏案堅守,而獲得第2次生命。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幾位紡織品修復師正專注地伏在工作檯上,用於固定文物的磁鐵片在手中拿起落下,時而發出輕輕的「嗒嗒」聲。在她們的巧手縫補間,時光如同倒轉一般,千年文物得以「化腐朽為神奇」。量身定製,文物修復學問大乍一看,修復師「全副武裝」,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手套,工作檯旁還架著如手術燈般的照明設備。
  • 「毀容式」文物修復 西班牙牧羊少女秒變川普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在修復前,左邊這位少女的臉上,儘管經過了歲月的侵蝕,但五官和面部肌肉的起伏是清晰可見的,帶著清純的微笑。 而在修復後,右邊的圖上,不僅少女的髮型被改變了,而且微笑完全消失了。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近日,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上海博物館(下稱「上博」)現有的修復師為最早一批修復師的第三、四代傳承人。雖然文物修復門類齊全,涵蓋了青銅、陶瓷、古籍等,但修復師僅有16位。
  • 卡薩帝中央空調用空氣「保鮮」文物,媲美文物修復師,憑什麼?
    每一件文物都在歷史長河中努力抵抗環境、時間的侵蝕,一代代文物修復工作者不遺餘力,用工匠精神守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敬佩之餘,現代科技能做什麼?  為了響應「古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9月15日,卡薩帝空調在北京東苑戲樓開啟生態空氣養護之旅暨919舒適空調節啟動盛典。
  • 英語,讓她從一位月薪6千的職場小白,到年薪30w,她如何做到的?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贊同,稱簡直說出了他們的心聲,被英語困擾了十幾年的他們簡直想放棄,更有甚者表示應該要削減英語在考試中的佔比,認為今日之中國已崛起和強大,應是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時候到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已經不需要與世界溝通,不需要再學習英文了嗎?還記得第一次鴉片戰爭慘敗後,我國的愛國人士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方針嗎?
  • 南門小學博物館課程之「我是文物修復師——陶俑煥彩體驗課」
    2020年10月28日,南門小學師生代表參加了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2020年陝西文物創意幻彩季活動,學校派出了語文、數學、科學、藝術教師,與博物館的講解員一起進行陶俑修複課程教學,也是南門小學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深入推進「館校雙師授課」的一次有益嘗試。
  • 西班牙文物修復遭遇翻車現場,百年少女雕像遭「毀容式修復」;網友...
    2012年,西班牙一名老太太看到一幅名畫被風雨侵蝕,感到十分痛心,於是她決定親自動手「修好」畫中的男子。老太太大筆一揮,一隻用「深邃」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世界的「毛猴子」出爐了,老太太也被外國媒體稱為「歷史上最糟糕的文物修復師」。
  • 外國的「毀容式」文物修復,同樣魔幻又沙雕
    最近,西班牙帕倫西亞(Palencia)的一處文物因為「毀容式」修復火了。 原雕塑在1923年建成,坐落在帕倫西亞市銀行的房簷上,刻畫的是一位可愛的牧場少女形象:戴著頭巾,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經過修復後,她不僅大變樣,還轉性成了一位眼歪口斜的呆滯大叔。
  • 一群80後、90後,將奮鬥的青春鐫刻在敦煌文物保護事業上——在...
    2012年,從南昌大學影視動畫系畢業後,薄龍偉衝著敦煌離家近,來到研究院工作。那一年,敦煌研究院招收了16個人,薄龍偉是其中的3個女生之一。她記得,班車接著新人們來到研究院,「路上一片荒涼,車開了好久都沒到,我都快絕望了。」在參加新人培訓時,面對密集的石窟知識、浩大的藝術寶庫,薄龍偉有些發蒙:「我對莫高窟知之甚少,感覺很惶恐。」改變發生在2014年。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4日電(任思雨)「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插曲《我的祖國》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金曲。而最近,觀眾有望在影院再次欣賞到這部經典影片。
  • 單霽翔鄭州二砂文創園開講: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單霽翔: 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實現對文化遺產的良性保護)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佔卿 張改華 通訊員 張黎)昨日上午,鄭州二砂文化創意園包浩斯建築內高朋滿座,由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先生帶來的
  • 從鏡頭中走出的修復師
    深圳晚報記者 李京蔚 馮明 實習生 宋月白 由蕭寒執導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他執導的3集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年1月播出後「意外」走紅,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還引來網友對匠人男神們表白。此次他將3集節目剪輯成電影搬上大銀幕,更為成熟、純粹和從容。
  • 少女雕像修復後成「川普」?毀容式修復何時才會停
    右邊修是修復後……?????這是個啥??川普????這個遭到「毀容」的雕像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帕倫西亞,位於一棟建於 1919 - 1922 年之間的歷史建築之上。經過修復後的少女,已經變成了面目扭曲的「未知生物」。當地一位藝術家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上寫道:" 我好想哭,這太糟糕了。
  • 《這就是生活》大結局:管一鶴為愛辭職,葉小白終蛻變為職場媽媽
    葉小白這還沒完,緊接著葉小白再犯下了職場的大忌。她在未經直接領導瑪麗的同意下,主動申請被借調到管一鶴的部門工作。到了管一鶴部門之後,她又失手將母親發給她的安慰視頻發到了管一鶴的郵箱。不多久,在管一鶴的辦公室,葉小白接聽私人電話,對母親謊稱自己去湖南出差是想去療情傷的話又讓管一鶴聽到了。
  • 中國文物行業這30年最知道
    而伴隨這些人角色轉變與成長的,是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事業從理念、技術到方法的轉變。可以說,他們都是中意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文物保護修復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時間回到1988年,義大利政府派遣的首個文物保護專家代表團到中國訪問考察,當時在義大利中央文物修復院(現義大利文物保護與修復高級研究院)工作的米凱利作為專家代第一次來到中國,在經過多天的考察及協商後,中意雙方決定在陝西開展合作,由義大利政府提供相當於現在350萬歐元的資助,義大利中東與遠東研究所實施,準備開始建設西安文物保護中心。
  • 西安90後男子長髮及腰,堅持穿漢服10年,把愛好變成了事業
    文·段宏剛1994年出生於陝西鹹陽的金少白,是因漢服而名聲大噪的「紅人」,也是漢服成就了他的事業,讓他收穫了愛情。10年前他跟漢服偶然結緣,即刻被博大精深的漢服文化所徵服,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堅持穿漢服到現在。
  • 我身邊的體彩人——陳亞賓:將愛好變成事業,實現體彩公益夢想
    為了追求體彩公益事業,他決定辭職做一名體彩人。  陳亞賓加入到體彩大家庭後,憑藉著刻苦勤勞和兢兢業業的事業心,很快就在體彩界小有名氣。他不但打造出廈門賓仔店特色產品競彩玩法,而且每天堅持並無私分享對競彩場次的看法及參考方案,讓原本不懂競彩的購彩者漸漸的對競彩遊戲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於他關注並熟知各球隊及球員的情況,所以在競彩命中率方面一直很穩健。
  • 劉愷威和陳都靈主演的《這就是生活》:職場小白的避坑指南
    原本,一開始俺是衝著劉愷威來的,想看看他的演技到底如何了,可一看,就被清純似水的陳都靈迷住了,她哭得太慘了,鼻涕泡都快出來了。在電視劇裡,陳都靈扮演證券公司的職場小白「葉小白」,剛剛通過轉正的她,雖然能力長相跟能力都很出眾,但是因為缺乏對職場的了解,搞出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