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孟浩傑/文 記者 左冬辰/圖
【新鄭州人檔案】
姓名:楊素勇
鄭齡:14年
經歷:生於駐馬店,安家於鄭州
戰績:從小白到文物修復師,修復的文物幾百件
語錄:「擇一事,終一生。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了全網熱議,同時也揭開了「文物修復師」的面紗。這個小眾而神秘的行業在聚光燈的映射下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
他們沒有考古學家探險般的野外發掘,但也需要到一線觀察學習,他們沒有文物學家一言九鼎的文物鑑定意見,卻需要對每一個出土的文物有所了解,他們很好出現在臺前,習慣了在幕後默默工作和堅持。
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鄭州工作站,楊素勇的身份是一名陶器文物修復師。
1974年生於駐馬店的他,2006年的時候決定來鄭州闖一闖,希望打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從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藝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復師,楊素勇在鄭州找到了值得自己奉獻一生的工作,並用堅持堅守著這份熱愛。
12月23日,河南省鄭州市,楊素勇在修復陶器文物
誤打誤撞的一次報名,改變了她的生活
誰能想到,當初在技校裡學鉗工專業的楊素勇後來會成為陶器文物修復師。
1994年,在技校裡學習了3年鉗工專業的楊素勇畢業後,沒有像其他年輕人那樣選擇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是在老家上班,在工廠裡當過小工,也在商場裡當過零工。
2006年,彼時32歲的楊素勇雖已結婚,但還是決定出去闖一闖,換個城市生活,她來到了鄭州。她不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一切都是未知。
12月23日,河南省鄭州市,楊素勇與修復後的文物合影
來鄭州後,從小就喜歡看文物相關的電視劇和紀錄片,總能被鏡頭裡的文物所驚豔的楊素勇,看到了考古工地的招聘信息,報了名,「就覺得挺新奇的,以前老是愛看文物相關的電視,也喜歡修修補補,我們家的東西壞了都是我修的。」
正是這一次的報名徹底改變了楊素勇的人生軌跡。
從懵懵懂懂的小白,到技藝精湛的陶器文物修復師
從沒有接受過文物方面的系統學習,也沒有任何工作經歷,單憑愛好和一腔熱血的楊素勇雖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2006年初入考古工地的楊素勇只能幹一些雜活,給考古工作人員遞一些工具之類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閒暇之際,在不打擾的情況下看老師傅們的工作,漸漸的,她發現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
正是考古工地上緊鑼密鼓的有序工作和氛圍,讓身處其中的楊素勇開始了自學和請教,她心裡很清楚,光靠興趣是沒有用的,必須要面對枯燥的文物知識,也必須將它們「吃下」。
她顧不了考古工地上的艱苦條件,住在工地附近的民房裡,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也會積極的觀察老師傅們的工作,時常與新來的大學生們交流和溝通,也經常搞得灰頭土臉,有時候在工地上一兩年不能回家。
從零開始的楊素勇努力了五年,2011年,她終於開始自己著手修復文物。
為文物「號脈」要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獨處
臺前的光鮮亮麗需要他們幕後的默默付出,而他們經常被稱為「文物醫生」,為文物「問診號脈」。
12月23日,河南商報記者在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鄭州工作站見到了楊素勇,她一頭短髮,身穿「河南考古」的工作服,給人一種幹練的印象。
12月23日,楊素勇在出土的陶器殘片中,挑選對應的殘片,準備拼兌、修復
楊素勇的辦公室裡,各種各樣的陶器整齊有序的放置在展架上,有修復完成的,也有未修復的,兩張桌子拼在一起,桌上放著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文物書籍,旁邊是有著標記的白色袋子,袋子裡裝著剛出土的陶器碎片。
新出土的陶器碎片需要楊素勇一片一片的挑選出來,同類的放置在一起,分門別類以後進行清洗、晾乾、拼兌、粘接,最後進行修復。「每一個環節必須小心翼翼,每一個碎片都是獨一無二,不能有半點馬虎。」這是楊素勇自入行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
修復的過程尤其嚴苛,用加水的白石膏填充在陶器缺損的位置,等待凝固後,根據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刀具將多餘的白石膏刮掉,而不能損壞陶器的其他位置,有時出土的陶器碎片數量少,要靠想像力將其補充完整。
而她最初修復文物的時候也經歷著緊張、擔心和害怕,工作之餘去市場上買醋碟和碗,摔碎了重新拼兌和粘接來練習熟練度和精細度,她也記不清楚摔碎了多少次。
12月23日,河南省鄭州市,楊素勇在整理出土的文物標本
楊素勇是個工作狂,辦公室裡沒有窗戶,為了修復文物常常忘記吃飯,「就像拼圖一樣,總想給它拼好修復好。」沉浸其中的她也忘了時間的流逝。一個房間、一個人、無數個不會說話的陶器碎片,除了呼吸聲,就是工具之間的碰撞聲,在安靜的空間裡,楊素勇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與陶器對話,重塑它們的生命。
如今,楊素勇不記得自己修復了多少陶器,只是修復的熟練度和精細度在不斷的提高,而她現在看之前修復的文物覺得「不忍直視」,「沒有完全統計過,可能有幾百件了吧,我們修復文物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楊素勇也越來越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安靜,享受與陶器對話的每一個瞬間,時時刻刻的也在感受修復文物帶來的魅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頭是這做一行的前提。」楊素勇說。
有人曾說過:「這是一項偉大而寂寞的工作,他們正站在歷史的洪流上對抗時間。」
鄭州吸引著我改變著我
鄭齡14年的楊素勇在文物修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許沒來鄭州的她在老家還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來到了鄭州,一切都變了。
不同於老家,鄭州的發展潛力巨大是楊素勇初到鄭州最大的感受,她驚訝於鄭州的包羅萬象,感嘆著鄭州的飛速發展,「一塊錢的公交想坐到哪就坐到哪,很新奇,文玩市場藏龍臥虎,這在老家是完全想像不到的。」楊素勇說。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作為古都城市的鄭州,對於文物修復師的楊素勇來說,它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韻味令其著迷,她也感受著鄭州這座城市帶給她的歷史魅力。「一直在研究和學習,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文明和社會風貌,修復的意義是能夠直觀的了解當時的文化,了解鄭州這座城市。」
愛好變成了職業,楊素勇一直在鄭州這座城市裡堅守,「鄭州吸引了我,改變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