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洲: 大美濬縣山

2020-12-15 騰訊網

▼更多精彩推薦,關注鄉土作家▼

鹹寧市文聯主辦

大美濬縣山

張蘭洲

波濤洶湧的黃河水曾經在這裡捲起千層浪沉澱下厚重泥土,而又孕育了聞名天下的中原文明。厚土彰顯悠悠鄉土,文明傳播天下蒼生。

面對衛河逝水,感悟滄桑歲月留給濬縣古城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的繁榮。去到小街幽巷的古槐蔭裡,面對拙樸渾厚的居民雕飾和那被踏光了的街面上的石板,尋找散落在石縫苔蘚裡的黃河浪濤浸潤的痕跡,仿佛一個久遠的聲音在耳畔縈繞。

濬縣隸屬河南省山城鶴壁市,是儒商始祖子貢故裡。它古稱黎陽,地處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靠近古黃河。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自古就是中原地帶的糧食產區,有「黎陽收,固九州」的說法。濬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襟山帶河。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古城牆,素有「從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濬縣城」的傳說。它歷經幾百年的風吹日曬,至今依然雄偉壯觀。大伾、浮丘兩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被譽為「豫北平原第一勝跡」,是河南省文明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隋唐大運河(衛河)從古城牆邊穿行而過,衛河水到了這裡被一分為二,如同兩條玉帶,蜿蜒而來,飄逸而去,為風景區平添了許多靈秀之氣。小姑山與濬縣古城偎依相連,山上有城,城中有山,故又有「十裡城池半入山」之說。一千多年前的國家糧倉「黎陽倉」在大伾山北端重見天日。

而濬縣山又以大伾山和浮丘山而著稱。大伾山又稱東山,歷史上,曾有十幾位帝王將相親臨大伾山。一踏入山門,你就會感到充盈於山山石石之間的王者之氣。在草叢石徑中,說不定一不留神就會踩上某一位黃帝當年留下的足跡,一種崇高的神秘感頓覺縈滿腦際。又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傾慕賦詩。據《濬縣志》載,陽明書院又謂東山書院,在大伾山絕頂,今禹王廟處。因王明陽曾在此賦詩講學,後人稱其為陽明書院。直到清康熙十八年(1619年),縣令劉德新將其改建為禹王廟。站在山頂,東望黃河故道,有一種滄桑變化的感慨。環顧四周,曾經的陽明書院在如今難免顯得蒼涼。

據《大伾山志》載,1935年河南保安團在大伾山、浮丘山上修工事,將禹王廟和玉皇廟古柏大部砍伐。曾經的古柏參天,曾經濃鬱的書香味,如今都一去不復返。但禹王廟旁兩通刻有《登大伾山詩》和《登大伾山賦》的巨大石碑,正如歷經滄桑的老者,分明在講述著這裡曾有的故事。雖然一通已有斷裂的痕跡,一通碑文已漫漶不清。其二詩如下《登大伾山詩》:「曉披煙霧入青戀,山寺疏鍾萬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水穿石甲龍鱗動,日繞峰頭佛頂寬。宮闕五雲天北極,高秋更上九霄看。」《登大伾山賦》:「高秋更上九霄看,秋雨雯野,寒聲在松。經龍居之窈窕,升佛嶺之穹窿。天高而景下,木落而山空。感魯衛之故跡,吊長河之遺蹤。依清秋而遠望,寄遐想於飛鴻。於是開觴雲石,灑酒危峰;高歌振於巖壑,餘響遞於悲風。」更有明代詩人高尚志的《大伾山》:「紫霧通危嶂,蒼山逼古城。諸峰伏地起,獨山由入雲橫。俯帶淇濱險,遙襄晉嶺平。河隍中野曲,沙勢大江迎。窈窕開幽徑,參差構綺甍。松巢留鶴羽,蘭若問僧名。洞久含靈潤, 花奇照晚晴。乘高膽巨跡,尋古辨深銘。興洽攀藤藟,懷舒委旆旌。浩歌安終極,萬裡望蓬瀛。」清代詩人張端的《大伾山》:「極目煙霞景萬重,太行西峙水朝宗。是誰忽地開生面,第一山頭第一峰。」

當籠罩著黃河故道的氤氳之氣漸漸飄散,你會驚奇地看到,大伾山下三國時代袁曹官渡會戰中關羽斬顏良的白馬坡古戰場。當年那震天響的殺喊聲,似乎還在荒坡土冢間迴蕩。公元204年正月,曹操為攻打鄴城,在淇河口下大枋木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枋頭城遺蹟宛在,那條白湯也正是如今流經濬縣城的衛河的前身。

雖然大伾山的海拔為135米,面積僅1.66平方公裡,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伾山不以高峻嵯峨著稱於世,卻以其平地孤突而氣象非凡。既沒有珠穆朗瑪峰的偉岸,也沒有三山五嶽如此那般的雄渾豪邁,卻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天然渾成。曲徑石階,會將你引入禪房花深處,翼然的亭榭,勾畫出又一種美妙的風景。漢光武帝劉秀曾在山上築壇祭天,並諡封為「青壇山」,曹丕、劉楨、楊巨源等名人大家競相登臨題詩作賦,摩崖刻石。王維的詩句「藹藹黎陽川,孤峰凌雲煙」,至今膾炙人口。李密曾在山頂建點將臺,韓世忠曾在山下與金兀朮血戰。天寧寺的大石佛,倚山而坐,高八丈許,鑿於十六國後趙主石勒時期,素稱「八丈佛爺七丈樓」,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大型摩崖造象,它雙目平視,神情莊嚴。1600多年來,它俯視著黃河巨變,俯視著人間滄桑,儼然一位超然度外的智者。大石佛周圍,寺廟棋布,亭臺毗連,千年古剎天寧寺,清淨優雅的呂祖祠,隱藏在蒼松怪柏間,與藍天白雲、青石危峰組成一幅幅獨具風格的畫卷,倒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那為什麼在濬縣會有一座這麼高峻的佛像呢?據說民間還有這麼一則傳奇故事:「當年黃河從大伾山下流過,河水兇猛異常、經常暴漲,衝壞堤壩,淹毀莊稼,鬧的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彌勒佛不忍心看著黎民百姓受苦遭難,於是就駕祥雲來到大伾山,發功治水、挽救蒼生,河妖見狀紛紛逃匿,河水又趨於平靜回歸了東海,因此,為了紀念彌勒佛的功德,群眾稱其為「鎮河將軍,也就有了後來這尊高峻的大佛像。

為什麼會有「八丈佛爺七丈樓」這一說法呢?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尊大石佛底部低於樓房底座兩米多,所以佛爺雖然住在樓裡,個頭兒卻比樓高。

登大伾山極目濬縣大地,那散存於鄉野間的百猴路、恩榮坊、天齊廟、天寧寺、太極宮、升仙塔、子貢墓、李密墓以及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戰國時代的貴族墓葬、漢代大冢,一處處,都如一首首氣勢恢宏的史詩,讓人讀來無不倍感熱血噴張激蕩。而那漫山的柏樹龍盤曲扭、形態千秋,仔細矚目瀏覽近十種松柏浮現眼前、充盈耳目。有元柏、情人柏、人字柏、羅漢柏、寧人柏、眼柏、壺天生悲柏、迎賓柏、柏抱榆等等,它們縈翠疊嶂、碧綠蒼勁、縱橫交錯、宛若遊龍,猶如懸掛在山丘峻岭間的一幅油畫真是讓人美不盛收、飽盈眼球。

浮丘山位於濬縣縣城西南,與大伾山隔城相望,綽約多姿、妙景無窮、形若龍舟,靜靜地泊浮在衛河岸邊,故有「浮丘」之美稱。山上目前有國寶級文物唐代開鑿的千佛洞,內有浮雕造像千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為石雕藝術珍品。明代建起的碧霞宮,大氣恢宏、古韻濃厚,為明代建築藝術佳作。

浮丘山不僅文物古蹟薈萃,而且地理形勢伐勝。它所煥發的魅力,吸引著四方遊客。1963年郭沫若同志對浮丘山文物古蹟的價值作了肯定,並親筆致函提出保護意見。自明嘉靖年間以來,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廟會聲勢浩如汪洋,一日可達數十萬人之多,其聲望位居我國華北四大古廟會之冠。衛水河從這裡穿過,河上古橋飛架,岸邊楊柳依依,兩河之間有琵琶形小島,濃蔭如蓋、島上河邊、波光粼粼、幾多情韻。

浮丘山高101米,坐落面積約150平方米,西環衛水,東峙伾峰,南毗曠野,北負古城;形勢壯麗,氣象崢嶸,歲寒雙秀,八景列名。千佛寺、碧霞宮、文昌閣、觀瀾亭……不是「深山隱古剎」,而是「古剎隱青峰。」山上的青峰巖演義著女媧鍊石的動人傳說,千沸洞中近千尊石像,生動地再現了盛唐時期的鬼斧神工、雕刻藝術,它佔地萬餘平方米,院內碑碣林立、殿宇錯落,戲樓、山門、主殿、後樓,位於一條中軸線且依次升高了宗教建築的神秘和嚴整。飛簷翹角的殿堂廊廡,精雕細刻的簷牙垂櫳,集釋儒道於一身的文化內涵,熔粗獷秀巧於一爐的藝術特色,儼然是古人在天地間塑造的一座巍峨的豐碑!

登浮丘山頂,遙望落日餘暉裡的太行山,茫茫蒼蒼,騰挪奔竄,山的雄壯偉岸和雄渾豪邁盡收眼底。一剎那,漂浮於原野阡陌上淡嵐清煙,恰似吞山吐壑的雲霧。仿佛浮丘山也是那遠山近峰中的一員,正隨大山的節律而騰挪;如行馳於雲間,似漂浮於浪巔,使人在遠與近、飄與浮之間迷失了自我,一時竟不知身在何方仙山勝景之中了,真乃美哉!悠哉!樂哉!妙哉!

濬縣山,猶如我眼中的一幅精美絕倫的油畫!

濬縣山,更似我心中的一首撼人壯美的詩篇!

張蘭洲,河南省內黃縣人。《中國詩歌網》藍V會員,民間草根詩人,北京文學傳媒籤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我的自傳》,詩集《津門勤工草詩匯》。

相關焦點

  • 散文朗誦《故鄉的月亮》文/張蘭洲,誦/蘭公子
    原創星火文苑星火文苑文學平臺今天歡迎光臨薦賞張蘭洲佳作散文隨筆《故鄉的月亮》文/張蘭洲我熱愛我的故鄉,更喜歡中秋時節蒼穹中那光潔如水般的月亮。心向故鄉,月光如水,鄉愁綿綿,情思飛揚………張蘭洲書於二0二0年七月九日,天津。此文版權歸星火文苑所有,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方式再次發表,違者必究!
  • 王越——濬縣傳奇人物的戎馬一生!
    老婆出來一看,見兩個穿大官服裝的人站在門的兩邊,不由地感觸說:「老天爺呀,叫你們朝裡的大官給俺把門來啦,都怨這場大雨呀!俺 小孫平安生下來啦。您到裡面喝喜面吧。」兩個欽差領情感謝:「恭喜老太太好福氣呀!」「嘻,福氣呢,俺這火龍崗上,添人增口多作難。俺比不得您呀,都官宦人家。吃穿不愁。那怕俺孫孫長大弄個一品半品的小官呢,我老婆兒也就不發愁啦。兩個欽差聽著老太太的嘮叨,心中還怪好笑呢。
  • 鄭國聯//濬縣訪古
    公交車在二十分鐘後到達濬縣縣城,我倆下了車,徒步順黎陽路東行八百米,穿過巍峨壯觀的濬縣古城北城門樓,沿北大街向南,在約定地點見到了這次濬縣之行的嚮導——濬縣縣誌辦劉主任。
  • 濬縣大伾山,八丈大佛七丈樓
    大伾山海拔135米,山上的天寧寺大佛是濬縣的標誌,大伾山北麓的黎陽倉被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更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大伾山,被載入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所以歷代稱其為「禹貢名山」,大伾山上現有伾山大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 濬縣屯子鎮鄭廠村「石雕之鄉」
    濬縣石雕亨譽中外,不僅因為這裡的匠人手世精湛,而且得益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濬縣志》記載「濬縣石刻藝人多出於縣、屯子、白寺靠山一帶,屯子鄭廠村尤負盛名。得天獨厚的自條件造就了鄭石村世代相傳的石雕技藝。
  • 濬縣鳳凰山和紫金山前世今生
    雖然它們的海拔僅60餘米,但它們卻是濬縣境內的歷史名山,諸多史書都對它們進行了記載,更有許多歷史名人登臨並留下讚美的詩篇。 鳳凰山,又名居山,山體呈龜形,直徑約150米,周長500餘米,面積約0.02平方公裡,海拔65米。紫金山,又名汶山、汶子山。位於鳳凰山東北250米,長約250米,寬100米,面積約0.025平方公裡,海拔61.2米。
  • 濬縣八景及其美麗的傳說之七:同山晚照
    濬縣八景是濬縣境內的八個自然景觀,有伾山曉月、龍洞祥雲、玉女仙跡、歲寒雙秀、雲溪燕語、善化奇峰、同山晚照、淇門飛雪。
  • 大運河濬縣段劉家渡遺址立碑了!
    2019年年底,濬縣新鎮鎮組織了大運河劉家渡添倉文化研討會。根據牛村鐵瓦琉璃廟內保存的明萬曆九年《玄帝廟建立碑記》中記載的「黎陽迤(yǐ)西四拾裡,衛水之西劉家渡東,舊有祖師行祠」,以及元代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王惲(yùn)所作《臨江仙》的前記,與會專家學者通過考察和論證,確定了劉家渡遺址位於牛村東側的衛河邊。
  • 探訪運河之美「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濬縣
    10月20—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隊走進鶴壁市濬縣,對濬縣運河沿線故道、運河古城、十里舖、屯子碼頭、石雕文化園、裴莊紅色教育基地、新鎮古鎮、枋城堰遺址、枋頭城遺址等地進行了實地探訪。  作為一座千年古城,濬縣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濬縣古城內的大運河濬縣段、黎陽倉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好消息:濬縣城區三路公交恢復原線路通行!
    濬縣萬村通公交線路詳情 衛賢鎮 601路 濬縣—衛賢—前崗 途徑線路:前崗服務站、前崗、張七營、李橋、靳莊、左窪、白寺、水峪、花地、西長村、東長村、西城門 822路 山北—白寺 途徑覆蓋:山北西街、山北東街、西胡營、東胡營、李黃莊、民盧莊、白寺
  • 濬縣農商銀行第一黨支部與西楊玘屯村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活動
    河南經濟報 記者 劉鳳梅 通訊員 王碩為進一步增強黨支部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黨建共建的互融互促作用,近日,濬縣農商銀行第一黨支部與伾山街道西楊玘屯村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活動,雙方黨支部共36名黨員參加,濬縣農商銀行第一黨支部書記申愛飛主持活動
  •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濬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目前,大運河濬縣段兩岸現有名勝古蹟3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18項,是名副其實的「古代文化長廊」。其中,濬縣縣城城東的東關村依山而建的黎陽倉,是隋代永濟渠沿線規模最大的官倉,沿用至宋,面積近8萬平方米,包含84座倉窖。  在濬縣,與運河有關的老地名有100多個,村鎮街名有30多個。
  • 濬縣大伾山小小轉運洞,進洞被追殺,出來是皇帝
    河南省鶴壁市濬縣,一座千年古城,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其中古城內的大運河濬縣段、黎陽倉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濬縣大伾山(俗稱東山)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寺廟「太平興國寺」。危難之中,宋太祖逃入濬縣大伾山東側一庵內,遼兵隨將該庵堂團團包圍。情急之下,趙匡義躲入庵堂內的一個小山洞。遼兵搜至小山洞,見裡面香菸繚繞,熠熠放光的五彩祥雲中現菩薩像,遼兵大驚,放下武器,頂禮膜拜,請求寬恕打擾菩薩之罪,而後退去。
  • 濬縣交通運輸局 積極爭取一般債資金助力貧困戶脫貧
    濬縣交通運輸局在在行業扶貧工作中,科學謀劃,積極爭取農村公路一般債資金項目助力貧困戶脫貧。截止11月份,共爭取1439.8萬元一般債資金項目修建村道31條31.995公裡,目前31條村道31.995公裡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資1439.8萬元,大力改善了貧困戶交通基礎條件,讓全縣貧困群眾走上了一條平坦、光明、幸福的致富路。
  • 河南濬縣:織張大網重構鄉村
    濬縣成功織起一張覆蓋全縣438個村莊,直通16萬戶農民的大網,60多萬人通過手機緊緊黏在一起。不論求醫問診,諮詢辦事,還是上情下達,組織動員,目前能想到的功能,已紛紛向線上遷移。人在哪,基層陣地就在哪。網際網路思維,正在重構鄉村。如今,村民看病更方便了。
  • 濬縣法院開展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培訓
    映象網訊(記者 王東紅 通訊員 劉禹)為落實鶴壁市委政法委關於全市政法系統大數據辦案平臺培訓會議精神, 12月4日下午,濬縣法院組織開展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培訓,刑事審判庭全體幹警、立案庭負責該項工作的同志及技術人員參加會議。
  • 濬縣碧霞宮大觀(圖文並茂)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濬縣,剛看罷大伾山上常開不敗的結緣花,又去欣賞另一枝根植於濬縣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建築藝術典範——浮丘山碧霞宮
  • 濬縣法院就全市政法系統大數據辦案平臺進行培訓受表揚
    映象網訊(記者 王東紅 通訊員 王素芳)12月4日上午,按照鶴壁市委政法委安排,濬縣法院代表法院系統在全市政法系統大數據辦案平臺培訓會上對政法各單位進行培訓,並就該平臺法院端的操作流程進行了詳細的演示操作,培訓成果卓著,受到政法委及法院領導的肯定與表揚。
  • 濬縣新鎮鎮發現大量大運河文化遺存
    6月4日,記者從濬縣政協文史委獲悉,有關部門在濬縣新鎮鎮發現大量與大運河有關的文化遺存,有新鎮鎮西街大王廟遺址、大王廟詩碑、明代《浮橋碑記》殘碑、明清商業街、運河古石壩等。    濬縣新鎮鎮是大運河濬縣段重要水路驛站,與大運河有關的文化遺存豐富。    「新鎮鎮西街大王廟遺址,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反映了運河兩岸的風俗民情。
  • 道口鎮是如何一步步從濬縣劃歸到滑縣的
    歷史上道口一直屬於濬縣管理 ,那麼後來又怎麼劃給了滑縣了呢?古代道口是大運河沿岸的一個重要碼頭,歷史上一直歸濬縣管轄。乾隆二十四年,濬縣設二十一所,道口所是其中一所。明清時期,大運河叫衛河,是當時重要的運輸幹線。衛河從濬縣雙鵝頭村西入縣境,橫貫縣境中部,長79公裡,沿岸有淇門、新鎮、道口、濬縣城、屯子五個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