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濬縣段劉家渡遺址立碑了!
現場一位學者表示,這是大運河濬縣段文化挖掘工作開展以來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濬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原副主任張富民表示,渡口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劉家渡遺址立碑是大運河濬縣段文化挖掘與開發的一個新起點。以發掘的一些重要碑刻為依據,濬縣黨史辦副主任劉會喜和牛村村民羅瑞根據相關碑刻創作了《劉家渡源流考》。「劉家渡在宋元時期就有了,歷史悠久,從現存的碑記中可以發現,從劉家渡到九流渡的演變十分清晰,這為確定劉家渡遺址的確切位置提供了紮實依據。」
-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濬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古城西大街兩側的許多店鋪仍保留著舊時風貌,門楣上懸掛的匾額在古色古香中滲透出歷史文化的風韻,一處處遺存中蘊藏的歷史痕跡,都述說著大運河濬縣段昔日的繁盛與輝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濬縣與大運河結緣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濬縣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面積2.5平方公裡,城內街區結構布局保存完好,以鐘鼓樓(文治閣)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街、8條小街、36條小巷。城內蘊藏著豐富的運河文化歷史和大量文化遺產,古城牆、縣衙、子貢祠、世襲翰林府、北街土圓糧倉等文物古蹟見證了古城昔日風採和繁榮歷史。
-
濬縣新鎮鎮西郭村:鐵水四濺花滿天 十裡八村來圍觀
2月6日晚,濬縣新鎮鎮西郭村文化廣場燈火輝煌,十裡八村的群眾紛紛前來觀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表演。隨著夜幕的降臨,打鐵花隊員在組織者耿明現的指揮下,開始融化鐵水,各項準備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濬縣新鎮鎮西郭村群眾 耿明現):「我在山西工作20多年了,山西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在山西打的特別紅火,我是在那施工了,我看這個東西能引進咱河南,在那打鐵花的看家都是咱河南人,我把這個東西摸索了三四年,費好大勁我把它學到手了,把這個技術引進咱河南,叫老百姓不出家門都能看到打鐵花。」
-
濬縣新鎮鎮寄宿制小學舉辦太極功夫扇匯報表演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曹永飛 見習記者 劉國偉 通訊員 張億為了豐富學生的業餘文體生活,推進校園體育的蓬勃發展,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10月10日下午,濬縣新鎮鎮寄宿制小學全體師生齊聚籃球場舉辦了太極功夫扇匯報表演,並邀請全體學生家長進行了觀看
-
鶴壁市大運河文化帶未來這樣構建
…… ……一段段詩文和史料記載了大運河永濟渠)濬縣段昔日的繁盛景象。據悉,此處航運最盛時舳艫河中雲集,不下數千艘。時至今日,濬縣境內仍留有大量和大運河有關的人文歷史痕跡。通航達1800年,我市大運河遺存豐富:100多個地名與運河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118項衛河,漢稱白溝,隋稱永濟渠,宋曰御河,明稱衛漕。清朝時,因該河發源於春秋衛地、終止於天津衛,取其首末兩端的「衛」字名曰「衛河」,一直沿用至今。
-
探訪運河之美「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濬縣
10月20—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隊走進鶴壁市濬縣,對濬縣運河沿線故道、運河古城、十里舖、屯子碼頭、石雕文化園、裴莊紅色教育基地、新鎮古鎮、枋城堰遺址、枋頭城遺址等地進行了實地探訪。 作為一座千年古城,濬縣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濬縣古城內的大運河濬縣段、黎陽倉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濬縣新鎮鎮新豐社區收完錢6年仍不通氣 還斷水斷電兩個月
這麼熱的天,真沒法讓人過了、、、、、」日前,濬縣新鎮鎮新豐社區業主孫先生向本報投訴。9月2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對此展開調查。起因:強行收取兩氣開口費遭起訴據業主孫先生介紹:2014年9月30日,妻子任女士與濬縣新宏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新宏基公司)籤訂商品房買賣合同,購得濬縣新鎮鎮新豐社區D11
-
【行走大運河】古碼頭、古渡口、放河燈...濬縣碼頭村收藏滿滿運河...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哈羅哈羅嗨喲……」10月20日,在衛河岸邊,年過八旬的濬縣屯字鎮碼頭村村民段培聖再次吆喝起船工號子。他所在的碼頭村,因緊臨航運發達的衛河,曾是濬縣境內最大的碼頭所在地,見證了大運河昔日的繁華。衛河是明清時期的叫法,隋唐時稱永濟渠,宋代叫御河,是大運河的一段。碼頭村位於衛河水運險段「十八裡溜」上端,此處水深岸長,便於船舶停靠裝卸貨物,由於衛河水運日益興旺,這裡逐漸成為大運河航運的重要水陸碼頭,水運上至新鄉,下至天津、北京。《濬縣志》載:「碼頭村南的碼頭為濬縣境內最大碼頭。」
-
【行走大運河】日過船百隻 濬縣運河上的古碼頭村
10月21日「行走大運河」採風團來到濬縣碼頭村。村裡的一些老年人正在村文化廣場上散步。當聽說採訪團要探尋大運河的故事時,大家一致推薦老船工段培聖回憶起當年的往事。在大運河上往來的船隻每天都有數百隻,雖然此處水深岸寬,但河床亂石較多,一些載重過大的船隻行到此處,由於吃水深,只能把貨物卸下一部分用小船送到上遊或者下遊,大船方可通過。大船卸下貨物通過碼頭村,就是所謂的「起泊」,用小船進行過渡就是所謂的「倒泊」。也因此,碼頭村因運河而興。村子裡古時就有眾多商販,商埠依運河岸而建而興,由於起泊倒泊需要人力和船隻,大運河也給碼頭村及附近的村民帶來了謀生的機會。
-
鶴壁市農信辦、濬縣農商銀行深入新鎮鎮莊頭村開展精準扶貧捐贈...
受省聯社派駐鶴壁市農信辦工作組組長夏天中委託,省聯社派駐鶴壁市農信辦工作組成員胡建喜帶領濬縣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方軍周,濬縣農商銀行黨群工作部、後勤保障部等工作人員輕車簡從,深入濬縣新鎮鎮莊頭村開展精準扶貧捐贈慰問活動。捐贈儀式在村委會會議室舉行,省聯社派駐鶴壁市農信辦工作組成員胡建喜一行和駐村第一書記、村幹部進行座談交流,詳細詢問第一書記的生活和工作狀況。
-
鄭國聯//濬縣訪古
我和申老師在約定時間趕到滑縣汽車站見面,然後坐上公交車開始了濬縣訪古之旅。 「結識」申老師,源於滑縣歷史文化研究群。對當地人文歷史的共同興趣愛好使我們兩個雖未謀面卻神交已久。對於這次申老師結伴濬縣訪古的提議我心嚮往之,欣然應之。雖然是隆冬天氣,但我的內心卻洋溢著莫名的溫暖。兩個素未謀面的人一見如故,第一次結伴同行竟然沒有交流的隔膜,有的只是親切和融洽。
-
濬縣新鎮鎮寄宿制小學舉行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評估表彰會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曹永飛 見習記者 劉國偉 通訊員 郭明晨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繼續營造濃厚的比、學、趕、幫、超學習氛圍,進一步調動寄宿制小學學子學習的積極性,11月26日下午,濬縣新鎮鎮寄宿制小學師生齊聚操場召開了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評估表彰會
-
濬縣鑫林牧業有限公司:培育新品種 讓更多群眾通過養羊走上脫貧...
濬縣鑫林牧業有限公司培育新品種 讓更多群眾通過養羊走上脫貧致富路 濬縣鑫林牧業有限公司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幫助下,通過培育新品種
-
濬縣新鎮鎮前枋城村李玉娥常年照顧癱瘓丈夫 彰顯人間真情
近日,記者來到濬縣新鎮鎮前枋城村,採訪了這位為愛堅守,不離不棄,常年照顧癱瘓丈夫杜平榮的好妻子-李玉娥。採訪中得知,杜平榮、李玉娥夫妻二人都是再婚。今年40多歲的杜平榮原是鉅橋鎮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李玉娥是2013年再婚嫁給杜平榮的,婚後小兩口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幸福的生活著。
-
鶴壁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布局
作為河南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濬縣與大運河結緣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衛河濬縣段通航時間達1800年之久,被譽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中遺產最為豐富的一段。它流經新鎮、小河等6個鄉鎮,如今留存約71公裡長的河道。濬縣古城因運河而建,也因運河而興。
-
河南鶴壁市濬縣:織密一張「網」守好一座城
2月28日,在濬縣新鎮鎮馬行村,談到「戶團工作法」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同黨由衷感慨道。 「戶團工作法」是什麼?在疫情防控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記者充滿了好奇。 據悉,為了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2019年4月,濬縣在試點鄉鎮新鎮鎮探索推出了鄉村治理新模式「戶團工作法」——在全鎮各行政村,通過梳理村內宗親關係、鄰裡關係等人際關係,將農戶分組為「基礎網格戶團」;根據廣大村民的興趣、愛好及需求,構建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普通社群戶團」;由村「兩委」委員牽頭成立「管理服務戶團」,將村內黨員、積極分子等骨幹吸納入團,共同管理村內事務
-
《鶴壁市濬縣古城保護條例》公布,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三條 濬縣古城保護對象包括:(一)明清古城牆、文治閣、文廟、碧霞宮、雲溪橋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二)黎陽倉、陽明書院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遺蹟、遺存;(三)東大街、南山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和北小門裡街、辛莊街等歷史風貌區;
-
濬縣:選產業上項目 強化利益聯結扶貧帶貧增收
7月3日,位於濬縣濬州街道的鶴壁市明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內,工人正將採摘的蔬菜整理打包,運往全國各地。據了解,該公司是濬縣產業扶貧基地之一,現種植特色蔬菜1000畝,帶動附近15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每人月均增收1500元。
-
他的生命定格在辦案途中——追記濬縣公安局第一責任區刑警隊民警...
時間倒回2020年10月7日14時20分,國慶假期結束的前一天,濬縣公安局第一責任區刑警隊偵查員、二級警長趙廣文在辦案途中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因公殉職。1「群眾放假,警察站崗」「群眾放假,警察站崗。」
-
河南濬縣專項督查織牢織密兜底保障網
這是近日濬縣紀委監委專項督導檢查組到新鎮鎮核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和殘疾人救助資金發放情況時,檢查組成員與焦行村村民曹愛香的對話。曹愛香不是唯一遇到抽查的救助對象。據了解,為了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發展的作用,濬縣紀委監委把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作為重要抓手,深入濬縣民政局查看城鄉居民低保、特困供養、孤兒救助、臨時救助相關資料審核是否嚴謹,重點檢查是否將符合條件的低保邊緣人口和返貧風險較高的已脫貧人口納入兜底保障範圍,是否著力解決農村貧困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脫保」「漏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