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位於濬縣濬州街道的鶴壁市明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內,工人正將採摘的蔬菜整理打包,運往全國各地。據了解,該公司是濬縣產業扶貧基地之一,現種植特色蔬菜1000畝,帶動附近15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每人月均增收1500元。
據了解,濬縣立足資源優勢,圍繞農、牧、林、菜、遊」五大特色產業,加大產業扶貧投入,合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2019年以來,產業扶貧財政資金投入達1.1億元,全縣產業扶貧覆蓋率100%,貧困群眾80%增收來自產業扶貧,人均年增收1990元。截至目前,脫貧19282人,未脫貧的737戶1639人據初步調查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過4000元,2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因地制宜選產業 圍繞特色上項目
位於新鎮鎮蘭莊村的濬縣鑫林牧業有限公司是濬縣產業扶貧基地之一,該公司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幫助下,通過培育新品種「黃淮杜泊羊」,帶動周邊規模養殖場30個、養殖專業戶150戶。
濬縣鑫林牧業有限公司是該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圍繞特色養殖精準選育的重點產業項目之一。
該縣結合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局、縣工信委、縣林業局等部門出臺了「1 N」政策,科學規劃產業扶貧、完善政策體系,努力實現戶有致富項目、村有特色產業、鄉有主導產業、縣有支柱產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
「圍繞脫貧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突出比較優勢,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制定了濬縣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濬縣產業扶貧推進計劃以及濬縣創新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濬縣扶貧辦主任周學超告訴記者,在產業項目選育方面,該縣圍繞「農、牧、林、菜、遊」五大特色產業,培育特色項目。
該縣圍繞「三品一標」品牌選育了小河白菜、善堂花生、新鎮韭菜等一批扶貧產業重點項目。位於濬縣小河鎮張劉莊村的鶴壁市綠源農牧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就是該縣確定的特色種植產業項目,就在這塊土地上,種植的小河白菜符合綠色食品A級標準,一棵白菜可賣到39元,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善堂鎮東海頭村「桃花深處」休閒農莊項目、屯子鎮鄉村紅色旅遊、新鎮鎮九流渡鄉村文化旅遊等一批特色旅遊產業扶貧項目投產運營,帶動周邊3000餘名貧困村民實現增收。
強化利益聯結 創新實施扶貧帶貧增收模式
小河鎮西郭渡村的喜梅製衣廠內,工人正操作著縫紉機忙個不停。廠長谷喜梅告訴記者,製衣廠租賃的是村裡的扶貧車間,每年給村集體1.5萬元租賃費,同時還安置了5名貧困婦女就業。
去年以來,濬縣通過加大產業扶貧利益聯結,創新實施扶貧帶貧增收模式,依託「巧媳婦工程」帶富增收是其中一種模式。
據了解,濬縣依託「巧媳婦工程」,投資建設了19個「微工廠」,涉及電子加工、服裝加工、玩具加工等,吸納2400多名留守婦女及貧困人口就業,實現了上班能哄娃、打工能種地、在家能脫貧的目標。
張義增曾是濬縣白寺鎮白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該村在全市率先推動「三變」改革,村裡成立了集體資產、土地、勞務、旅遊、置業5個股份合作社。他根據實際情況加入了村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年終一算,拿到手的分紅比自己種地增收3900元。該村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增收的還有另外27戶村民,戶年均增收1600元。
通過推進「三變」改革,吸納黨員致富能手、有服務意願的經濟能人、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參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人口增收,是該縣強化利益聯結的其中一種方式。目前,該縣已有44個村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260戶貧困戶增收,人均年穩定收益1000元以上。
該縣還組織龍頭企業依託自身優勢,與貧困群眾籤訂協議,採取代種代養、入股分紅、吸納就業等方式,帶動377戶1016人增收,人均年穩定收益1000元以上。
濬縣根據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貧困戶以土地等資源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託管經營、入股經營、承包經營等方式獲得收益。目前全縣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帶動39戶117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濬縣設置1220萬元財產風險補償基金,採取「政府 公司(合作社) 銀行 擔保公司」四位一體方式,通過戶貸戶用、企貸企用、精準企業貸等途徑,支持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脫貧。全縣累計發放扶貧貸款1.04億元,支持29家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特色產業,帶動2830戶農民年人均增收800元。
「今年,我縣共投入扶貧資金4683萬元,其中,將2402萬元用於產業扶貧,佔比51.3%。這些錢必須用在刀刃上。下一步,在選育好產業扶貧項目的同時,我們將發揮巡察、行業部門、政府督查、第三方管理的監管作用,確保項目實施規範,保障扶貧資金安全。」周學超說。
(濬縣縣委宣傳部 王利英 李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