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強基 產業支撐 帶貧增收

2020-12-1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規範強基 產業支撐 帶貧增收

  秭歸縣康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227戶,其中貧困戶32戶,社員入股股金268.43萬元。其主要做法:一是辦社興社「一根筋」。參照合作社「六有」標準,及時修訂章程,建立13項管理制度,健全組織機構,註冊「蜀道」商標,加強社員培訓,強化財務管理,拓展服務功能,力補融資短板。二是產業發展「一盤棋」。合作社採取上與公司、下與農戶「雙訂單」的發展模式,開展「三包四定五統一」服務。三是扶貧帶動「一條龍」。以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員為主要幫扶對象,一對一引導貧困戶發展中藥材,實行訂單種植和保底回收,降低貧困戶的交售成本保證貧困戶第一時間拿到貨款。到目前,合作社帶動6個鄉鎮22個村1384戶發展中藥材達9840畝,2019年實現經營收入1449.96萬元,盈餘返還53.83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15152元。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濬縣:選產業上項目 強化利益聯結扶貧帶貧增收
    據了解,該公司是濬縣產業扶貧基地之一,現種植特色蔬菜1000畝,帶動附近15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每人月均增收1500元。據了解,濬縣立足資源優勢,圍繞農、牧、林、菜、遊」五大特色產業,加大產業扶貧投入,合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2019年以來,產業扶貧財政資金投入達1.1億元,全縣產業扶貧覆蓋率100%,貧困群眾80%增收來自產業扶貧,人均年增收1990元。
  • 【產業經】河南輝縣:「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 助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輝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收入為保障,以穩定脫貧不返貧為目標,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抓好脫貧攻堅與全域旅遊、中藥材、農業龍頭企業和光伏扶貧「四個結合」,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一個銜接」,探索構建了助力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真正把貧困戶與產業聯繫在一起
  • 祥符區羅王鎮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通過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創新產業發展政策引導激勵機制,突出帶貧益貧,形成了以胡寨白皮松基地、老九莊甘都園、天一菊花產業園等具有特色的典型規模帶貧企業,實現穩定增收,為羅王鎮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胡寨村白皮松基地——該項目利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設白皮松農業生態莊園,致力打造全域生態旅遊品牌。
  • 這裡是廣西|南寧市上林縣:「三金」帶貧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
    目前,上林縣澄泰鄉達謀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行「三金」(租金、薪金、收益金)帶貧機制,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已有19個貧困村與合作社合作發展產業,合作社還吸納了68戶貧困戶入股,每年每戶可得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益。
  • 克山縣:壯龍頭強產業 全力加快產業扶貧促農增收步伐
    克山縣把「輸血」扶貧逐步轉變為「造血」致富,實現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2020年克山縣扶貧產業收益預計突破1100萬元,戶均增收1600元以上。引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扶貧產業依託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等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成功招引廣東雲鷹集團投資100億元建設馬鈴薯全產業鏈項目、河南牧原集團投資25億元建設生豬產業化項目、大連華源集團投資10.3億元建設有機大豆食品產業園,企業的入駐激發了主導產業發展動能,為全縣產業扶貧提供強有力支撐
  • 海岱鎮產業組織化 助推貧困戶增收
    近年來,宣威市海岱鎮堅持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雙拳發力,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脫貧致富成效顯著。2015年,昆鋼結對幫扶月亮田、臘谷村兩村,對其經濟基礎、自然條件進行考察調研後,決定在海岱鎮引導群眾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無籽刺梨種植。
  • 「聚焦12大產業中藥材」施秉:太子參產業成農民增收「活水源」
    以太子參產業為基礎,探索產業帶貧機制:家庭經營很難適應市場競爭,而許多貧困家庭又存在發展缺信心、經營缺勞力、種植缺技能、產業缺項目等許多現實問題。為此,牛大場鎮通過黨建引領、示範帶動、分類施策等辦法,採取土地流轉、務工學藝等多種形式,因戶施策,一人一策,借太子參產業發展,把群眾按村按戶按人融入產業鏈各個環節上。
  • 新泰市西張莊鎮:「龍頭」引領強基礎 產業發展促增收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王雁彬 通訊員 陳曦 新泰報導新泰市西張莊鎮黨委深入貫徹落實泰安市發揮鄉鎮黨委「龍頭」作用、抓鄉促村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帶強「領頭雁」、列明「責任單」、鼓起「錢袋子」三項舉措,切實把鄉鎮黨委這個
  • 國家發展改革委下派汪清縣掛職幹部助力帶貧企業拓寬產品銷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下派汪清縣掛職幹部助力帶貧企業拓寬產品銷路 2020-12-18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時」強化產業扶貧支撐 助力貧困群眾增收——山西華鑫煤焦集團
    強化產業扶貧支撐助力貧困群眾增收——山西華鑫煤焦集團發展不忘服務社會彰顯產業扶貧新成效□ 解德輝張彩峰山西華鑫煤焦化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位於交城縣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8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循環性多元化格局,是中國煉焦行業50強企業、山西省循環經濟企業和山西省煉焦行業10強企業。
  • 河南上蔡:發展產業助貧 帶富一方百姓
    上蔡縣「狀元紅」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王佩攝「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汙染,可以直接吃。」結合縣域情況,上蔡縣採取激活土地生產要素的方法,推動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促進全縣農民增收。「培育一個龍頭、發展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按照此思路,近年來,上蔡縣不斷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 【民生進行時】嶽西中關「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助增收
    在「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民生工程帶動下,嶽西縣中關鎮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抓手,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家庭農場),採取「公司 基地 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支持貧困戶自主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讓眾多貧困戶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助推群眾收入可持續增收,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 安徽肥西縣豐樂鎮:產業扶貧促增收
    、創新思路促增收,把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擺在突出位置,走出了一條具有豐樂特色的產業扶貧新路子。積極謀劃,開闢產業扶貧增收渠道。豐樂鎮現有脫貧戶444戶1065人。近年來,該鎮將產業作為扶貧工作主抓手之一,科學謀劃、周密部署、主動作為,以加快特色產業培育為主線,以發展產業助農增收為目標,強化「責任、政策、工作」落實,通過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立足本地特色產業資源,搭建電商扶貧平臺,為脫貧戶插上收益的「翅膀」。
  • 獲嘉縣中和鎮:香菇產業初長成 富民增收書華章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為破解農業產業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鄉村振興缺乏地方特色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產業「造血」能力,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獲嘉縣篩選瞄準潛力大、市場廣、競爭力強、效益高的香菇產業,用工業化理念培育,科學規劃、示範帶動,多式運行、組合發力,香菇產業初具規模
  • 汴梁三農丨開封祥符仇樓鎮:企業帶貧合同籤約 共同打贏攻堅戰
    7月10日,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仇樓鎮與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東大化工公司舉行帶貧合同籤約儀式,共同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奉獻力量。仇樓鎮黨委書記金成群、鎮長王濤等出席。仇樓鎮黨委政府全面深入了解貧困戶的思想動態、鼓勵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並表示要強化「龍頭企業做兩端、農民兄弟幹中間、普惠金融惠全鏈」的產業帶貧模式,全面做好志智雙扶,此次與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東大化工公司聯合開展的扶貧項目,大力推進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統籌規劃,建立500噸冷庫,採用「多勞多得」的帶貧模式,為仇樓鎮四個貧困村,17戶43人未脫貧人口實現每戶每人每年收入不低於
  • 界首:種姜大戶帶貧增收
    「在家門口乾活方便,還不耽擱照顧家裡,工資也是日結日清,在這裡做零工每人一年增收五六千元。」褚秀珍說。她是北土營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丈夫患有腦梗和腦溢血需要照顧,不能外出務工,收入拮据,生活困難。她在賈付龍的生薑基地就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 瞭望|內蒙古:生態產業助力戈壁增綠牧民增收
    阿拉善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蘇海圖嘎查牧民馬忠強頗為感慨地說。今年46歲的他返鄉治沙之前一直在外漂泊,放羊、收廢品、跑運輸、開飯館幹了個遍,可是做啥都賠錢,生活一直非常艱辛,這讓馬忠強一度非常迷茫。2012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馬忠強回到家鄉在自己承包的16000畝荒漠化戈壁上開始種植梭梭。
  • 曲敏:持續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帶貧 確保脫貧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曲敏在明水縣調研檢查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產業項目建設等工作時強調持續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帶貧確保脫貧群眾走向共同富裕12月11日,市委書記曲敏深入明水縣,調研檢查脫貧攻堅、基層黨建、老舊小區改造、產業項目建設等工作。
  • 全旺鎮著力產業提質向好 助推美麗城鎮強基固本
    浙江在線12月15日訊(通訊員 勞杭俊)為夯實全旺鎮美麗城鎮建設基礎,2020年全旺鎮圍繞在全旺鎮「11233」目標任務,著力產業提質向好,助推美麗城鎮強基固本,為老百姓帶去實質性的收益,努力實現眾「旺」所歸。
  • 唱響新時代產業扶貧的奮鬥之歌
    近年來,我市立足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堅持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的產業扶貧開發思路,不斷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變「輸血」為「造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了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