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西北部的牛大場鎮,該鎮村民對太子參種植已非常熟悉,據了解該九十年代初,鎮裡便引進了太子參種植,因太子參產品質量上乘,形成產地交易市場,後通過交易市場的配套完善,有力的帶動施秉及周邊地區太子參產業的發展,使得在此交易的太子參佔全國總產量的二分之一,成為了「中國太子參之鄉」。通過發展太子參種植,積極走太子參產業扶貧之路,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探索實踐二十餘載走出一條產業之路:施秉縣太子參種植起步於1993年,歷經探索、起步和發展幾個階段,全縣種植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7.8萬畝,種植農戶也從10餘戶發展到了現在的1.7萬餘戶,輻射帶動周邊凱裡、黃平、鎮遠、三穗、岑鞏、餘慶、石阡等縣市種植25餘萬畝,已然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大產業。通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太子參種植技術被評為貴州省「『十一五』十大農業科技成就獎」,培育出了「黔太子參1號」、「施太1號」等中藥材新品種,制定了省級標準5項,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54項,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建成了貴州省乃至西南最大的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先後被認定為「貴州省太子參規範化生產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縣」、「貴州省施秉太子參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以太子參產業為基礎,探索產業帶貧機制:家庭經營很難適應市場競爭,而許多貧困家庭又存在發展缺信心、經營缺勞力、種植缺技能、產業缺項目等許多現實問題。為此,牛大場鎮通過黨建引領、示範帶動、分類施策等辦法,採取土地流轉、務工學藝等多種形式,因戶施策,一人一策,借太子參產業發展,把群眾按村按戶按人融入產業鏈各個環節上。幫扶幹部牽線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安置貧困群眾就近務工,通過參與生產勞動、學習現代種植技能,借力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先進技術、機械設施、營銷渠道等發展產業,讓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脫貧項目,激發群眾生產熱情。
針對貧困家庭擁有土地、勞力、資金的不同情況,在產業扶貧進程中,牛大場鎮把貧困戶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有土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統一提供種苗、提議技術管理、統一保底回收的「三統一」模式;第二類:針對有土地無勞動力的貧困戶,按照「土地入股每公頃保底分紅9000元,收成後再按盈利5%進行分紅」的原則進行分紅;第三類:針對有勞動力無土地的貧困戶則優先聘用務工,讓貧困戶即可學到農業技術又能增加勞務收入,同時也促進太子參產業發展的長效化。
壯大太子參產業實力,促進農戶脫貧步伐:近年來,牛大場鎮太子參藥材原材料交易量累計上萬噸。如何做大做強做優產業發展,延伸產業價值鏈條,壯大本地太子參產業優勢。牛大場鎮圍繞中藥材研、產、供、銷等環節,按照三產融合發展思路,借力省州縣資源平臺,專門打造了一個中藥材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產業示範園。逐步形成了產加銷、貿工農旅相結合的扶貧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以生態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物流、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形成「優一接二連三」的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融合,多輪推動的產業扶貧路子。
積極開發上下遊產品,提高中藥材產業附加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讓中藥材產業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活水源」。牛大場鎮積極推動園區與貴州大學、貴陽中醫藥大學、貴州科學院等院校持續開展中藥材良種繁育和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的研究、試驗,相繼培育出「黔太1號」、「施太1號」等太子參新品種。引進醫藥知名企業如貴州三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駐園區,發展大健康中藥材產品,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據介紹,該公司已投資7000萬元建設3條生產線,研發參力汁、刺梨飲、何首烏泡菜等產品。拓寬中藥材銷售渠道,專門出臺政策支持培育當地中藥材經紀人上門收購中藥材,既解決了中藥材收購、銷售難題,又增加了農村經紀人的收入,將產業扶貧的觸角延伸到該鎮的每一個角落。
目前,該鎮成規模的當地經紀人收購點就有86個,部分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國、廣西玉林等中藥材市場。
據悉,該鎮2017年至2019年間種植太子參面積分別達到3067公頃(其中在縣外租地種植1200公頃)、4133公頃(其中在縣外租地種植1533公頃)、4333公頃(其中在縣外租地種植1667公頃)。2017年至2019年間種植太子參戶數已分別達到2342戶、2698戶、2843戶,其中種植1.33公頃以上的農戶依次為980戶、1320戶、1346戶。
建立集體帶貧機制,脫貧攻堅不漏人:牛大場鎮立足實際,全力推進「三變」改革,通過企業或合作社與農戶籤訂生產合同、農戶以土地入股或出租土地、農戶在基地務工等利益聯結機制,把企業的發展與農民增收捆綁在一起,並通過讓農民參與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將農民的增收建立在產業鏈上,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的收入來源,增強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該縣通過推廣「四統一」帶動了貧困群眾126戶504人發展中藥材實現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鉞潔
編輯/唐怒嬌 王維維
編審/趙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