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2大產業中藥材」施秉:太子參產業成農民增收「活水源」

2020-12-23 天眼新聞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西北部的牛大場鎮,該鎮村民對太子參種植已非常熟悉,據了解該九十年代初,鎮裡便引進了太子參種植,因太子參產品質量上乘,形成產地交易市場,後通過交易市場的配套完善,有力的帶動施秉及周邊地區太子參產業的發展,使得在此交易的太子參佔全國總產量的二分之一,成為了「中國太子參之鄉」。通過發展太子參種植,積極走太子參產業扶貧之路,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探索實踐二十餘載走出一條產業之路:施秉縣太子參種植起步於1993年,歷經探索、起步和發展幾個階段,全縣種植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7.8萬畝,種植農戶也從10餘戶發展到了現在的1.7萬餘戶,輻射帶動周邊凱裡、黃平、鎮遠、三穗、岑鞏、餘慶、石阡等縣市種植25餘萬畝,已然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大產業。通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太子參種植技術被評為貴州省「『十一五』十大農業科技成就獎」,培育出了「黔太子參1號」、「施太1號」等中藥材新品種,制定了省級標準5項,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54項,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建成了貴州省乃至西南最大的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先後被認定為「貴州省太子參規範化生產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縣」、「貴州省施秉太子參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以太子參產業為基礎,探索產業帶貧機制:家庭經營很難適應市場競爭,而許多貧困家庭又存在發展缺信心、經營缺勞力、種植缺技能、產業缺項目等許多現實問題。為此,牛大場鎮通過黨建引領、示範帶動、分類施策等辦法,採取土地流轉、務工學藝等多種形式,因戶施策,一人一策,借太子參產業發展,把群眾按村按戶按人融入產業鏈各個環節上。幫扶幹部牽線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安置貧困群眾就近務工,通過參與生產勞動、學習現代種植技能,借力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先進技術、機械設施、營銷渠道等發展產業,讓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脫貧項目,激發群眾生產熱情。

針對貧困家庭擁有土地、勞力、資金的不同情況,在產業扶貧進程中,牛大場鎮把貧困戶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有土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統一提供種苗、提議技術管理、統一保底回收的「三統一」模式;第二類:針對有土地無勞動力的貧困戶,按照「土地入股每公頃保底分紅9000元,收成後再按盈利5%進行分紅」的原則進行分紅;第三類:針對有勞動力無土地的貧困戶則優先聘用務工,讓貧困戶即可學到農業技術又能增加勞務收入,同時也促進太子參產業發展的長效化。

壯大太子參產業實力,促進農戶脫貧步伐:近年來,牛大場鎮太子參藥材原材料交易量累計上萬噸。如何做大做強做優產業發展,延伸產業價值鏈條,壯大本地太子參產業優勢。牛大場鎮圍繞中藥材研、產、供、銷等環節,按照三產融合發展思路,借力省州縣資源平臺,專門打造了一個中藥材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產業示範園。逐步形成了產加銷、貿工農旅相結合的扶貧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和以生態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物流、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形成「優一接二連三」的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融合,多輪推動的產業扶貧路子。

積極開發上下遊產品,提高中藥材產業附加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讓中藥材產業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活水源」。牛大場鎮積極推動園區與貴州大學、貴陽中醫藥大學、貴州科學院等院校持續開展中藥材良種繁育和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的研究、試驗,相繼培育出「黔太1號」、「施太1號」等太子參新品種。引進醫藥知名企業如貴州三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駐園區,發展大健康中藥材產品,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據介紹,該公司已投資7000萬元建設3條生產線,研發參力汁、刺梨飲、何首烏泡菜等產品。拓寬中藥材銷售渠道,專門出臺政策支持培育當地中藥材經紀人上門收購中藥材,既解決了中藥材收購、銷售難題,又增加了農村經紀人的收入,將產業扶貧的觸角延伸到該鎮的每一個角落。

目前,該鎮成規模的當地經紀人收購點就有86個,部分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國、廣西玉林等中藥材市場。

據悉,該鎮2017年至2019年間種植太子參面積分別達到3067公頃(其中在縣外租地種植1200公頃)、4133公頃(其中在縣外租地種植1533公頃)、4333公頃(其中在縣外租地種植1667公頃)。2017年至2019年間種植太子參戶數已分別達到2342戶、2698戶、2843戶,其中種植1.33公頃以上的農戶依次為980戶、1320戶、1346戶。

建立集體帶貧機制,脫貧攻堅不漏人:牛大場鎮立足實際,全力推進「三變」改革,通過企業或合作社與農戶籤訂生產合同、農戶以土地入股或出租土地、農戶在基地務工等利益聯結機制,把企業的發展與農民增收捆綁在一起,並通過讓農民參與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將農民的增收建立在產業鏈上,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的收入來源,增強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該縣通過推廣「四統一」帶動了貧困群眾126戶504人發展中藥材實現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鉞潔

編輯/唐怒嬌 王維維

編審/趙勇軍

相關焦點

  • 定南縣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 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1300多元
    定南縣有林地面積166.8萬畝,其中適應發展中藥材的林地面積有80多萬畝。中藥材產業主要有藥菊、羅漢果、草珊瑚、瓜蔞、牛大力、黃精、靈芝、金線蓮、毛冬青、木通、鮮竹酒等。縣裡加大財政投資力度,種植木本中藥材每畝給予500元的補助,種植多年生草本中藥材每畝給予200元的補助,種植一年生草本中藥材每畝給予80元補助,屬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的,除享受產業補助外,不分木本、草本中藥材品種統一給予500元/畝的產業扶貧補助。對規模較大的產業扶貧示範基地,申報省級中藥材產業示範項目補助。
  • 【產業經】河南輝縣:「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 助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輝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收入為保障,以穩定脫貧不返貧為目標,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抓好脫貧攻堅與全域旅遊、中藥材、農業龍頭企業和光伏扶貧「四個結合」,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一個銜接」,探索構建了助力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真正把貧困戶與產業聯繫在一起
  • 聚焦高品質發展,這場關於閩產中藥材的高峰論壇即將開幕
    在福建武夷山脈三江源頭,依託生態和技術優勢,仙芝樓用三十多年的匠心堅守,將「千年靈芝」打造成了福建對話世界的「特色名片」。中醫藥為什麼一定要講究「道地」中藥講究道地藥材,這是一種古代就有的質量標準體系。因為中藥生產受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種植採摘技術,炮製加工工藝等影響,其品質差異巨大。
  • 「遵義農業2019盤點系列之六」中藥材:多面發力景象新
    歷久彌堅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走在大健康產業的路上,扶貧,富民,成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向著縱深發展,遵義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趨勢,已然漸行漸近。盤點2019年的遵義農業,中藥材產業,不可或缺。2019年,遵義市中藥材累計種植面積173.85萬畝,產量達27.23萬噸,產值32.08億元。
  • 英山做強中藥材產業——市場主體帶動 科學技術助力
    11月20日,英山縣石頭咀鎮程璋河村農民餘學東,採挖今年春季種下的茯苓,充滿收穫感。50多歲的餘學東,10年前開始發展茯苓產業。他能吃苦肯動腦,受到當地中藥材龍頭企業吉利中藥材公司負責人餘建中的青睞。在餘建中介紹下,餘學東成為湖北中醫藥大學研究院茯苓種植基地管理員。有了這一得天獨厚優勢,他的茯苓產業更是前景廣闊,增收路子越走越寬。
  • 貴州省中藥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
    貴州種植的山銀花(金銀花)、太子參、杜仲、花椒四個品種的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生薑、厚樸、鉤藤、薏苡四個品種的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見圖1~3。圖1 貴州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藥材種植分布圖註:統計數據來自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報的《2013年度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和調查統計。
  • 十年幫扶踐初心 愛在施秉山水間
    十年來,中國建投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定點幫扶工作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聚焦當地短板弱項、突出問題,圍繞民生、教育、產業、黨建四大方面精準發力,確保扶貧工作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在教育「軟體」上,中國建投著眼非義務教育階段短板問題,連續3年累計投入1200萬元,在施秉唯一一所高中設立助教助學計劃,通過人才引進和教師培訓提升施秉縣高中的整體教育水平;中投公司聯繫中國扶貧基金會、一汽集團等多家單位向施秉高中捐助100多萬元,資助貧困高中生完成高中學業;中國建投以系統團委為主導,聚焦施秉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助學助教公益活動。
  • 「扶貧村的故事」百弘果業:活產業 富鄉親
    近年來,百弘果業農莊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立足鄉村實際,採取基地+農戶的方式,釆取委託幫扶、勞務用工、傳授技術的方式,帶動周邊4個鄉鎮9個村的456戶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百弘果業農莊百弘果業農莊位於我縣堯市鎮桃源寨,由湖南百弘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一家集水果、中藥材種植和民宿民居休閒觀光旅遊、農業電商於一體的綜合型農莊,總規劃面積2500畝。目前已種植水果及建設民居等配套設備1100畝。其中彌猴桃基地600畝,冬桃基地400畝。
  • 藍紹敏:突出專業化創新驅動引領 推動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
    藍紹敏在烏當區調研中藥材產業發展時強調突出專業化創新驅動引領 推動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11月18日,省委副書記藍紹敏赴貴陽市烏當區調研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專業化創新驅動
  • 雲南福康中藥材林豪傑董事長受聘中國健康產業聯盟副主席
    12月12日,「第二屆中國健康產業大會」暨「2020健康中國品牌盛典」活動在京隆重舉辦。本次大會以「後疫情時代——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全面賦能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為主題,深入研討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管控下中國大健康產業的新趨勢、新未來。大會邀請了國家政府領導、醫療健康產業專家學者、行業翹楚等來自全國各地上千位業界精英出席會議,共同進行一場健康業思想的碰撞!
  • 貴州縱深推進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生機勃發,一改貴州農村產業「樣樣都有、樣樣不成氣候」的歷史。  改變,源自一場「革命」。  2018年,貴州省委決定在全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全面推行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和基層黨建「八要素」。
  • 贛州市定南縣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
    定南縣有林地面積166.8萬畝,其中適應發展中藥材的林地面積有80多萬畝。中藥材產業主要有藥菊、羅漢果、草珊瑚、瓜蔞、牛大力、黃精、靈芝、金線蓮、毛冬青、木通、鮮竹酒等。  該縣加大財政投資力度,種植木本中藥材每畝給予500元的補助,種植多年生草本中藥材每畝給予200元的補助,種植一年生草本中藥材每畝給予80元補助,屬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的,除享受產業補助外,不分木本、草本中藥材品種統一給予500元/畝的產業扶貧補助,對規模較大的產業扶貧示範基地,申報省級中藥材產業示範項目補助。
  • 雪峰山下藥草香——洪江市發展中藥材產業紀實
    2016年,國家黃精標準化建設項目落戶洪江市; 2016年12月,洪江市入選全省首批8個「湖南省中藥材種植基地示範縣」之一; 2018年,第四屆「湘九味」中藥材論壇暨2018年湖南中醫藥研討會在洪江市舉辦;2019年,洪江市蹄疾步穩地打造「雪峰山藥谷」,中藥材總產值已超10億元。中藥材產業,正在洪江市蓬勃發展壯大,成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力抓手。
  • 包頭中藥材產業:品牌化建設初露頭角
    近年來,藉助政策優勢,我市中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迎來發展良機,但由於種種原因,中藥材產業化發展仍面臨著較大挑戰。品牌化建設初露頭角「2019年我們種植了一千多畝有機黃芪,並且都和困難農戶籤訂了訂單合同來幫助他們增收。」
  • 把生態優勢轉化成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優勢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慧 攝 「夜郎無閒草,黔地多良藥」,貴州綠水青山優良生態,是健康醫藥產業發展的最佳環境。近年來,貴州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推進中藥材種植業、醫藥製造業、醫藥服務業、健康融合業四個板塊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積極打造健康醫藥全產業鏈。 資源稟賦佳、基礎條件好、發展後勁足,貴州大健康產業大健康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 種中藥材也能致富增收 林口縣謀新脫貧路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中國青年網林口9月26日電(記者曹迪)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林口縣擁有7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歷史,對發展中藥材產業具有良好傳承和豐富經驗。近年來,林口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縣委、縣政府成立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專班推進產業發展。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評定為「省級中藥材種植基地示範縣」。林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榮辰介紹中藥材種植情況。
  • 高辛鎮:中藥材成群眾致富良方
    商丘新聞網訊 眼下,正值中藥材收穫的季節。12月20日,走進睢陽區高辛鎮鬥趙莊村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幾輛機器正在基地中來回穿梭,40多名村民正冒著嚴寒挖根割葉、撿拾藥材,呈現出一片忙碌的豐收景象。
  • 林果產業成為肅州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近年來,肅州區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逐步形成了「南杏北桃」的產業格局,林果產業成為農民可持續提現的「綠色銀行」。 ,這片苗木將會給滾壩村的農戶帶來三萬餘元的畝均收入,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 新疆于田縣:「芳香」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新疆于田縣阿熱勒鄉拜什託格拉克村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發展玫瑰花產業的同時,積極與新疆農業大學合作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玫瑰花單產,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眼下,阿熱勒鄉拜什託格拉克村花香四溢,3000畝玫瑰競相綻放,村民們都忙著採摘鮮花,一派繁忙景象。
  • 2020中國大健康產業峰會在廣州舉行——重構大健康產業價值 聚焦疫...
    今年是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三次對外發布社會責任報告,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疫情成了最大變量,為了更客觀評價企業,報告把企業在疫情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納入分析評價。對大健康產業有更多期待和要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黑天鵝」。不過,給大健康行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