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貴州省中藥資源概況
貴州省位於中國西南內陸雲貴高原東部,氣候溫暖溼潤,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全省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為主,國土總面積17.6萬平方公裡,其中喀斯特地貌地形面積16356萬畝,總耕地面積6549.37萬畝,林地面積13157萬畝,荒山荒地資源7700萬畝,分別佔國土面積的61.7%、31.3%、49.79%和29.14%。獨特的生態、氣候環境和物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據《貴州中草藥資源研究》(2007年)記載,貴州境內有中藥資源4802種,其中藥用植物4419種、藥用動物301種、藥用礦物82種。在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363個重點藥材中,我省就有328種,佔90.3%。道地藥材天麻、石斛、杜仲、半夏、吳茱萸、何首烏質量上乘,有「黔地無閒草,處處皆靈藥」的美譽。
2 貴州省中藥資源分布
2.1 銅仁地區位於貴州東北部、下轄6個縣、2個自治縣、1個縣級市和1個特區,總面積18023平方千米。區內有武陵山脈,海拔2572米,此處多為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雨量充沛,溼度大,日照少。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黃棕壤、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等。區內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其代表性的藥材有:吳茱萸、半夏、杜仲、金銀花、首烏、天冬、麥冬、百合、木瓜、桃仁、杏仁、枳殼、枳實、陳皮、南沙參、百部、梔子、鉤藤、瓜蔞、骨碎補、茵陳、獨活、石菖蒲、白及、白芍、硃砂、雄黃等。
2.2 黔東南州地區位於貴州東南部,下轄16個縣,總面積30302平方千米。區內有雷公山、月亮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137米,屬中亞熱帶氣候,溫暖溼潤,主要土壤為紅壤或紅黃壤,主要植被為常綠櫟林及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內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其代表性的藥材有:茯苓、首烏、天冬、南沙參、淫羊藿、鉤藤、山慈菇、桔梗、吳茱萸、百合、山藥、龍膽、白及、枳實、黃柏、厚樸、官桂、菊花、黃精、前胡、續斷、骨碎補、淡竹葉、香附子、黃藥子、天花粉、樟腦等。
2.3 黔南州地區位於貴州南部,下轄12個縣市,總面積26197平方千米。州內有鬥篷山,最高海拔1961米,最低海拔260米,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主要土壤類型為黃壤、紅壤、山地灌草叢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河谷季雨林、常綠櫟林等。區內中草藥資源豐富,其代表性的藥材有:首烏、艾納香、桔梗、馬檳榔、木蝴蝶、天冬、龍膽、通草、百部、烏梅、雞血藤、百合、瓜蔞、白及、決明子、南沙參、管桂、拳參、鉤藤、夜交藤、山烏龜、淫羊藿、狗脊、山豆根、苦參、果上葉等。
2.4 黔西南州地區位於貴州西南部,下轄8個縣,總面積16796平方千米。州內最高海拔2207米,最低海拔為275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有紅壤、紅壤、黃棕壤、石灰土、衝積土等,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山地季雨林、常綠櫟林。區內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其代表性的藥材有:石斛、杜仲、蘇木、兒茶、天冬、厚樸、黃柏、金銀花、龍膽、倒提壺、拳參、通草、桔梗、半夏、陳皮、木蝴蝶、黃藥子、大牛膝、黃精、紫草、白薇、天南星、益母草、白及、薏苡仁、白部、薑黃、鬱金、果上葉、山烏龜、地下容、山豆根、夜交藤、雄黃等。
2.5 畢節地區位於貴州西北部,下轄8個縣,總面積26846平方千米。區內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為457米,屬高原性氣候,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山地草甸土,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混交林、山地灌草叢甸等。區內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其代表性的藥材有:天麻、杜仲、五倍子、天冬、厚樸、黃柏、黨參、半夏、龍膽、烏梅、續斷、川牛膝、首烏、天南星、桃仁、杏仁、黃精、茯苓、豬苓、獨定子、木瓜、秦艽、防風、桔梗、澤瀉、梔子、玄參、射幹、草烏、麥冬、火麻仁、木姜子、重樓、金果欖、雲木香、地不容、牛黃等。
2.6 遵義地區位於貴州北部,下轄13個縣市,總面積30753平方千米。區內有大婁山脈,海拔高達2270米,最低海拔221米,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日照少,陰雨多,土壤類型為黃壤、黃色石灰土等,主要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及馬尾松、柏木混交林。區內中藥資源十分豐富,其代表性的藥材有:杜仲、天麻、金銀花、天冬、半夏、黃柏、厚樸、雲木香、桔梗、五倍子、黃精、黃連、黨參、白朮、續斷、石斛、吳茱萸、梔子、陳皮、南沙參、百部、白芍、紅花、決明子、白芷、木瓜、山慈菇、草烏、花粉、牙皂、玄參、官桂、麥冬、雷丸、銀耳、九香蟲等。
2.7 安順地區位於貴州中西部、下轄6個縣市,總面積為926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為1850米,最低海拔為360米,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土壤類型為黃壤、紅壤、石灰土等,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及常綠櫟林、馬尾松林和柏木林。區內中草藥資源豐厚,其代表性藥材有:山藥、杜仲、黃柏、厚樸、龍膽、天冬、續斷、桃仁、首烏、佩蘭、黃精、天花粉、重樓、拳參、紫菀、青木香、白及、陳皮、補骨脂、射幹、巖豇豆、果上葉、牛黃等。
2.8 六盤水市位於貴州西部,下轄3個縣級特區,總面積為9914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為2990米,最低海拔為580米,屬高原性季風氣候,自然土壤有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草旬土、石灰土、紫色土、沼澤土等,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常綠櫟林、馬尾松林等。區內中草藥資源豐厚,其代表性藥材有:杜仲、厚樸、防己、烏梅、龍膽、續斷、川牛膝、丹參、黃柏、枳殼、百部、山楂、拳參、黃芩、半夏、黨參、枳實、黃精、鉤藤、天冬、白藥子、重樓、升麻、馬尾連等。
2.9 貴陽市位於貴州中部,下轄6區1市3縣,總面積8046平方千米。市內有苗嶺山脈,海拔高達1656米,最低海拔為872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溼潤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類型有黃壤、黃棕壤、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櫟林、常綠落葉混交林、馬尾松林等。區內中草藥資源豐厚,其代表性藥材有:天麻、苦參、地榆、金銀花、前胡、杜仲、半夏、頭花蓼、白朮、川牛膝、射幹、魚腥草、白薇、白及、白茅根、貫眾、巖烏頭、菖蒲等。
3 貴州省中藥資源種類
3.1 道地藥材與珍稀名貴藥用資源貴州道地藥材指主產地在貴州,具有質優、藥用價值較高並在國內外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中藥材,代表品種有:天麻、石斛、吳茱萸、半夏、南沙參、白及、黃柏、天冬、首烏、銀花、淫羊藿、五倍子、黔黨參、桔梗、射幹、艾納香、金果欖、硃砂、雄黃、穿山甲等。珍稀名貴藥材指在貴州有分布,但資源十分稀有的藥用植物,其代表種類有:烏天麻、竹節參、狹葉竹節參、珠子參、羽葉三七、金釵石斛、鐵皮石斛、梵淨山石斛、翅莖絞股藍、峨參、雲南翠雀花、狹葉瓶爾小草、貴州八角蓮、金鐵鎖、湖北貝母、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昆明山海棠,平伐重樓、扇脈杓蘭、金線蘭等。
3.2 貴州特有藥用植物資源目前在貴州境內發現有分布,並具有藥用價值,而在中國其他地區乃至世界各地無分布的品種,其代表種類有:銀背葉黨參、梵淨山小檗、梵淨山冠春花、貴州柴胡、疣點開口箭、梵淨山紫菀、短莖淫羊藿、威寧翠雀花、黔蒲爾根、貴州柴胡、貴州黃連、長苞景天、大方栝樓、三苞小柴胡、貴州白前、綏陽雪裡見、貴州石仙桃、貴州鹿蹄草、花溪娃兒藤、興仁金線蘭,貴陽鹿蹄草、貴州橐吾、貴州金絲桃等。
3.3 藥用新資源通過近年來調研發現,在貴州有分布並在民間有藥用價值的物種,其代表種類有:霍克斯蟲草、皺蓋假芝、華東蹄蓋蕨、中國繁縷、古宗金華小檗、蝙蝠葛、長苞景天、深紫木藍、細梗胡枝子、長柄山螞蝗、越南葛藤、中華兔尾草、鼠掌老鸛草、小花遠志、尾葉雀舌木、紫花衛矛、雲南泡花樹、光葉蛇葡萄、雞腿堇菜、新葉堇菜、蜜腺小連翹、巴東胡頹子、伏毛八角楓、毛葉楤木、白花鹿蹄草、桃葉杜鵑、老鴨柿、粗壯女貞、光萼小蠟、巴東醉魚草、華南半蒴苣苔、西南拉拉藤、新耳草、廣西雞失藤、蕊帽忍冬、無柄沙參、聚葉沙參、寬傘紫菀、貴州天名精、翅莖燈心草、疏花粉條兒菜等。
3.4 民族藥資源民族藥資源是指以苗族醫藥理論為指導使用的中草藥,其代表種類有黑骨藤、倒提壺、米槁、觀音草、水金鳳、艾納香、八爪金龍、金鐵鎖、頭花蓼、重樓、馬蹄金、飛龍掌血、雲實、一支箭、一朵雲、九龍盤、連錢草、陰行草、紅姨媽菜、燈盞細辛、硃砂蓮、血水草、血三七、對葉蓮、四塊瓦、水冬瓜、元寶草、落新婦、接骨木、騷羊古等。
3.5 栽培及大宗藥材資源栽培藥材指貴州野生變家種,引種成功並具有一定規模及產量的中藥材,其代表品種有:天麻、杜仲、厚樸、半夏、淫羊藿、四季紅、艾納香、丹參、太子參、黃精、天冬、黨參、吳茱萸、銀花、白朮、桔梗、黃連、黃柏、南沙參、毛慈菇、冰球子、白及、米槁、巖桂、靈芝、川烏、何首烏、大力子、瓜蔞、南板藍、射幹、玉竹、百合、白花前胡、銀杏、喜樹、薯蕷、魚腥草、薏苡仁、蘆薈等。
大宗種植藥材指在貴州省分布較廣、種植產量較大、經濟效益較高的中藥材,其代表品種有:續斷、龍膽草、天冬、葛根、大青葉、銀花、桔梗、白芍、瓜蔞、首烏、獨腳蓮、益母草、板藍根、百合、淫羊藿、泡參、白及、玉竹、黃精、半夏、頭花蓼、牛蒡子、蒼耳子、夜交藤、女貞子、鉤藤、夏枯草、前胡、天南星、苦楝子、茜草、地榆、蒲公英、土茯苓、苦參、蜘蛛香、車前子、百兩金、石菖蒲、桑寄生、十大功勞、木通、山楂、石松等。
3.6 其他經濟價值的中藥材既有藥用價值、又有其他重要經濟價值的中藥材,其代表品種有:五倍子、山藥、土茯苓、女貞子、魚腥草、蜘蛛香、魔芋、銀杏、木姜子、山蒼子、百合、硫磺、石膏等。
4 貴州省中藥材種植品種與分布
目前,貴州省人工種植及保護撫育面積上萬畝的中藥品種有37個,總面積433.97萬畝(其中種植面積369.50萬畝,保護撫育面積64.47萬畝,總產量132.93萬噸(其中:鮮品產量100.04萬噸,幹品產量29.65萬噸,野生採集量3.23萬噸),總產值156.18億元。在37個藥材中,種植10萬畝以上的中藥材有12個,面積338.75萬畝(其中種植面積291.83萬畝,保護撫育面積46.93萬畝);5~10萬畝的藥材有9個,面積56.25萬畝(其中種植面積48.58萬畝,保護撫育面積7.67萬畝);1~5萬畝的藥材有16個,總面積38.97萬畝(其中種植面積29.09萬畝,保護撫育面積9.88萬畝)。貴州種植的山銀花(金銀花)、太子參、杜仲、花椒四個品種的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生薑、厚樸、鉤藤、薏苡四個品種的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見圖1~3。
圖1 貴州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藥材種植分布圖
註:統計數據來自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報的《2013年度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和調查統計。
圖2 中藥材單品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品種統計圖
註:統計數據來自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報的《2013年度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和調查統計。
圖3 中藥材單品種植面積5~10萬畝的統計圖
註:統計數據來自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報的《2013年度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和調查統計。
貴州省的中藥材種植總面積(含野生保護撫育)達458.84萬畝(其中人工種植面積382.83萬畝,保護撫育面積76.01萬畝),種植面積近460萬畝,居全國前列。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為遵義市(141.10萬畝),佔全省總種植面積的30.75%;其次為黔西南州(70.37萬畝),佔全省總種植面積的15.34%;增幅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安順市(99.46%)和貴陽市(87.42%)。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貴州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及增長情況
市(州)
2013年種植面積(萬畝)
2012年種植總面積(萬畝)
增長比例(%)
總面積
(萬畝)
人工種植面積
(萬畝)
野生撫育面積
(萬畝)
貴陽市
19.96
8.23
11.73
10.65
87.42
遵義市
141.10
117.58
23.52
138.87
1.61
六盤水市
15.52
15.52
—
13.31
16.60
安順市
25.65
25.32
0.33
12.86
99.46
畢節市
32.18
30.45
1.73
59.00
-45.46
銅仁市
50.03
33.23
16.80
33.23
50.56
黔東南州
46.38
45.03
1.35
32.46
42.88
黔南州
43.24
33.22
10.02
33.07
30.75
黔西南州
70.37
70.37
0.00
41.84
68.19
仁懷市
2.37
1.84
0.53
—
—
威寧縣
12.04
2.04
10.00
—
—
合計
458.84
382.83
76.01
375.29
22.26
註:統計數據來自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報的《2013年度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和調查統計。
5 貴州省中藥材產量情況
2014年,貴州省中藥材產量達到165.05萬噸,黔南州以40.68萬噸位居第一,佔全省中藥材總產量的24.46%。中藥材產值達到161.67億元,遵義市以37.10億元位居第一,佔全省中藥材總產值的22.95%,見圖4。
圖4 2013年貴州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藥材產值分布圖
註:統計數據來自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報的《2013年度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和調查統計。
6 貴州省中藥材種植區現狀
6.1 黔北、黔東北中藥材生產區包括遵義市和銅仁市各縣(市),據全省中藥資源普查,中藥資源有3900多種(遵義市2096種,銅仁地區1824種,含重複品種,下同);尤以遵義的杜仲、赤水的金釵石斛、鳳岡的天冬、湄潭的黃柏、綏陽的山銀花、務川的百合、德江的天麻、松桃及餘慶的吳茱萸、道真的洛龍黨參等較為著名。在上述地區,主要發展的中藥材品種是天麻、半夏、石斛(金釵石斛、鐵皮石斛、梵淨山石斛、丹參)、續斷、桔梗、頭花蓼、白朮、銀杏、吳茱萸、淫羊藿、黨參(洛龍黨參)、太子參、丹參、杜仲、黃柏、葛根、厚樸、玄參、白及、山銀花(灰氈毛忍冬為主)、牛蒡子、益母草、黃精、天冬、南沙參、百尾參、生薑、百合、魚腥草、瓜蔞、斑蝥等中藥材生產。
6.2 黔西、黔西北中藥材生產區主要包括六盤水市、畢節市各縣(市、區),據全省中藥資源普查,中藥資源2300多種(六盤水市702種,畢節市1638種);尤以大方的天麻,威寧的黨參、赫章的半夏、水城的厚樸、盤縣的銀杏等較為著名。可主要發展天麻、半夏、續斷、何首烏、桔梗、黨參、白朮、茯苓、丹參、苦參、銀杏、吉祥草、山銀花(灰氈毛忍冬、黃褐毛忍冬為主)、杜仲、黃柏、厚樸、黃精、天冬、薏苡、頭花蓼、山豆根、牛蒡子、太子參、虎耳草、百尾參、魚腥草、益母草、瓜萎、百合、斑蝥等中藥材生產。
6.3 黔西南、黔南中藥材生產區包括黔西南州、黔南州各縣(市),有中藥資源3800多種(黔西南州1770種,黔南州1074種);尤以興義石斛(環草石斛為主)、安龍及興義山銀花(黃褐毛忍冬為主)、貞豐花椒、羅甸艾納香、興仁及晴隆薏苡等較為著名。可主要發展石斛(環草石斛為主)、艾納香、何首烏、桔梗、淫羊藿、吉祥草、薏苡、黃精、天冬、刺梨、米槁、南沙參、南板藍根、益母草、厚樸、山豆根、葛根、虎耳草、百尾參、射幹、花椒、生薑、魚腥草、水蛭等中藥材生產。
6.4 黔東南中藥材生產區中藥資源有2600多種,以施秉太子參、何首烏及頭花蓼、凱裡桔梗、雷山淫羊藿及山慈菇、黎平茯苓、劍河鉤藤等較為著名。可主要發展太子參、何首烏、桔梗、淫羊藿、茯苓、頭花蓼、鉤藤、南沙參、厚樸、昆明山海棠、山豆根、葛根、虎耳草、百尾參、白及、山慈菇、瓜蔞、黃精、天冬、射幹、南板藍根、魚腥草、水蛭等中藥材生產。
6.5 黔中中藥材生產區產區主要包括貴陽市、安順市各縣(市、區),中藥資源有2800多種(貴陽市985種,安順地區1874種);以烏當天麻及魚腥草、紫雲薏苡、息烽黃柏、安順山藥等較為著名,主要發展太子參、續斷、薏苡、何首烏、桔梗、白朮、銀杏、淫羊藿、丹參、吉祥草、頭花蓼、鉤藤、黃柏、山藥、玄參、苦參、射幹、南板藍根、刺梨、槓板歸、牛蒡子、黃精、益母草、南沙參、厚樸、山豆根、虎耳草、百尾參、生薑、魚腥草、瓜蔞、白及、水蛭等中藥材生產。
在發展上述重點品種的同時,結合市場需求與其藥材生產適應性,將山蒼子、麥冬、山藥、玄參、槓板歸、刺梨、白及、牛蒡子、米槁、益母草、虎耳草、南板藍根、黃精、天冬、南沙參、厚樸、山豆根、葛根、百尾參、昆明山海棠、花椒、生薑、百合、魚腥草、山慈菇、瓜蔞、射幹、水蛭、斑蝥29個列為鼓勵發展品種,根據市場需求及發展情況擇優扶持,並加強有關野生藥材保護撫育。
7 GAP認證和地理標誌保護
貴州是全國著名的四大地道中藥材產地之一,目前已有何首烏、天子山、頭花蓼等6個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GAP認證,天麻、金銀花、半夏、艾納香等15個中藥材獲得中藥材地理標誌認證。但存在現有品牌優勢未能充分利用、宣傳力度不夠、已有品牌市場份額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同時,缺乏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勢品牌。
7.1 通過GAP認證的中藥材品種情況施秉何首烏、施秉太子參、雷山淫羊藿、施秉頭花蓼、赤水金釵石斛、綏陽金銀花6個中藥材品種,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GAP認證並公告。2013年,這6個品種的種植規模達到9.61萬畝,產量達到2.74萬噸,產值8.01億元。見表2。
表2 貴州省通過中藥材GAP認證基地統計表
序號
藥材
名稱
地點
規模(畝)
產量(噸)
產值
(萬元)
認證公告時間(年)
1
何首烏
施秉、三穗、鎮遠、岑鞏等縣
3786
4676
2338
2005
2
太子參
施秉、黃平、麻江、丹寨等縣
20790
19991
61900
2005
3
頭花蓼
施秉縣
1000
320
300
2006
4
淫羊藿
雷山縣
27000
1080
384
2009
5
金釵石斛
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長期鎮
3500
1050
4200
2013
6
金銀花
綏陽縣
40000
250
11000
2013
合計
96076
27367
80122
7.2 貴州通過中藥材地理標誌認證的中藥材品種情況至2013年,貴州省有大方天麻、龍裡刺梨、羅甸艾納香等15個中藥材品種通過中藥材地理標誌認證,較2012年新增4個。通過中藥材地理標誌認證的中藥材種植規模13.92萬畝,產量31.88萬噸,產值34.25億元,見表3。
表3 貴州省通過中藥材地理標誌認證基地統計
序號
藥材
名稱
地點
規模(畝)
產量(噸)
產值
(萬元)
認證公告時間(年)
1
赤水市金釵石斛
赤水市
12000
48000
54537
2006
2
德江天麻
德江縣
1000
12000
30000
2007
3
大方天麻
大方縣
9012
4055
46960
2008
4
安順山藥
西秀區
37500
45000
12600
2010
5
劍河鉤藤
劍河
22000
18700
11020
2011
6
威寧黨參
威寧縣
3184
38205
8490
2011
7
施秉太子參
施秉
19991
61900
20790
2012
8
羅甸艾納香
羅甸縣
15610
1560
14191
2012
9
綏陽縣金銀花
綏陽縣
1200
4500
62087
2012
10
龍裡刺梨
龍裡縣
4875
2925
6500
2012
11
大方圓珠半夏
大方縣
149
1193
373
2012
12
施秉頭花蓼
施秉縣
320
300
1000
2013
13
赫章半夏
赫章縣
8330
74970
60000
2013
14
道真縣玄參
道真縣
2500
2500
10000
2013
15
道真縣黨參
道真縣
1500
3000
4000
2013
合計
139171
318808
342548
8 貴州中藥材市場監測體系
貴州中藥材的市場體系不健全,仍未建成在貴州省和全國較有影響力的中藥材交易市場,目前規模較大的貴陽市中藥材現代化交易市場、其他的區域性中藥材市場也在建設中,全市中藥材的交易主要靠省外批發市場(如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成都荷花池中藥材交易市場、湖南廉橋批發市場等)交易,因此全省很大一部分中藥材交易通過散收的方式銷往外省,造成省內企業從外面倒運本地中藥材原料的尷尬局面。此外,由於本地藥材基本上靠藥商外銷,由於運價、營銷方面的成本較高,不僅喪失了就地加工升值、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機會,也降低了地產藥材的市場競爭力。
貴州中藥材的市場信息滯後,藥農對種植品種的市場信息把握較少,中藥材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尚未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和利益互補機制,農民難以把握市場信息,不能科學指導農戶按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作物布局,造成生產和銷售脫節,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