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縣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 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1300多元

2021-01-10 中國江西網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鍾南清、章忠珍、記者譚紅報導:盛夏七月,驕陽似火,暑氣炎炎。贛南大地到處是鬱鬱蔥蔥。走進粵贛兩省交界處的定南縣龍塘鎮忠誠村的中草藥基地,放眼望去,鬱鬱蔥蔥的木荷、楓香等滿目蒼翠。大樹下栽種的草珊瑚、黃精長勢良好,到處瀰漫著中草藥的芳香。忠誠村誠興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迪文告訴記者:「2016年我們組織林農在林下種植中藥材,現在全村有62戶加入了合作社,種植有草珊瑚、黃精2100多畝。從今年開始,一半以上的林農開始有一萬元以上的收入,收入將逐年增加。」

全縣種植中藥材12000多畝

龍塘鎮忠誠村為省級貧困村,全村共有貧困戶68戶257人,戶均有林地67畝。定南縣林業局將忠誠村列為2016年第一批低效林改造的村。村裡採取「合作社+大戶+農戶+貧困戶」或「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牽頭帶領技術骨幹和農戶(貧困戶)成立草珊瑚種植合作社,引導林農轉變觀念,實現「不砍樹、能致富」目標。

郭迪文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帳,以草珊瑚種植為例,第一批周期兩年半,畝種植4000-4500株,產量0.5斤/株以上,現行收購價1.2-1.5元/斤,第一批收益2400元/畝以上。第二批開始周期隔一年,產量1斤/株,第二批開始4800元/畝以上。可連續採收20批以上,且周期越後,產量越高。郭迪文說:「目前,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忠誠村已完成標準化種植草珊瑚1300多畝,成活率達96%以上,完成黃精種植800多畝。」

定南縣有林地面積166.8萬畝,其中適應發展中藥材的林地面積有80多萬畝。中藥材產業主要有藥菊、羅漢果、草珊瑚、瓜蔞、牛大力、黃精、靈芝、金線蓮、毛冬青、木通、鮮竹酒等。

縣裡加大財政投資力度,種植木本中藥材每畝給予500元的補助,種植多年生草本中藥材每畝給予200元的補助,種植一年生草本中藥材每畝給予80元補助,屬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的,除享受產業補助外,不分木本、草本中藥材品種統一給予500元/畝的產業扶貧補助。對規模較大的產業扶貧示範基地,申報省級中藥材產業示範項目補助。同時縣級財政整合林業、農業、水利、農開、移民、水土保持等項目涉農資金,每年不少於500萬元,重點傾斜扶持中藥材產業等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據了解,全縣種植中藥材12000多畝。

 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1300多元。

定南縣採用聯戶開發模式主要是由當地能人牽頭成立合作社,實行「四統一分」機制,即: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購苗、統一栽植,分戶管理和收益。「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主要是鼓勵農戶通過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的形式,參與產業建設、經營和管理,並分享收益,有效破解了林地流轉難題。龍塘鎮忠誠村郭考華以前小打小鬧種植過多種中藥材。他從2018年開始承包村民的林下地種植黃精1600畝。「我租村民的林下地種植黃精,有收入後每畝付租金10元。我種植的黃精明年開始一畝至少有二千元以上的純收入。」郭考華對發展種植中藥材充滿信心。

「林農通過低效林改造一畝林子有100元的收入,在林下種植中藥材一畝可以獲得補助500元,如果是貧困戶另外還有500元的補助。」定南縣林業局局長方京華介紹說,「定南縣農村戶均有林地50多畝,縣林業局從2016年開始,採取整村推進的辦法實施低效林改造項目,引導林農利用自己家裡的撫育改造林地種植中藥材等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不砍樹、能致富,林農增收;提升了森林質量,林地增綠;提升了森林自然災害防控能力,生態增效;促進了森林生態旅遊,財政增源的『四增』目標。」

2016年春開始,全縣種植草珊瑚面積達3800畝,其中鵝公鎮留坑村已流轉林地3000畝用於種植草珊瑚。

目前,定南縣建成有鵝公鎮留坑村草珊瑚合作社、鵝公鎮水邦村皇菊種植示範基地、龍塘鎮忠誠村中藥材產業合作社、江西東江源生態羅漢果產業合作社、老城鎮黃砂口梅花鹿養殖示範基地、歷市鎮赤水村梅花鹿養殖示範基地、定南創富農業有限公司中藥材示範基地等多個中藥材產業基地,主要發展草珊瑚、藥菊、黃精、靈芝、有機茶、百香果、牛大力、白芍等具有本地優勢與特色中藥材產業基地。全縣林藥產業參與農戶人數超過800人,年產值1600萬元,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1300多元。

相關焦點

  • 贛州市定南縣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
    贛州市定南縣龍塘鎮忠誠村的中草藥基地裡,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木荷、楓香,大樹下栽種的草珊瑚、黃精長勢良好,瀰漫著中草藥的芳香。忠誠村誠興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迪文說:「2016年我們組織林農在林下種植中藥材,現在忠誠村有62戶加入了合作社,種植有草珊瑚、黃精2100多畝。從今年開始,一半以上的林農開始有一萬元以上的收入,收入將逐年增加。」
  • 【產業經】河南輝縣:「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 助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輝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收入為保障,以穩定脫貧不返貧為目標,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抓好脫貧攻堅與全域旅遊、中藥材、農業龍頭企業和光伏扶貧「四個結合」,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一個銜接」,探索構建了助力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真正把貧困戶與產業聯繫在一起
  • 「聚焦12大產業中藥材」施秉:太子參產業成農民增收「活水源」
    通過發展太子參種植,積極走太子參產業扶貧之路,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探索實踐二十餘載走出一條產業之路:施秉縣太子參種植起步於1993年,歷經探索、起步和發展幾個階段,全縣種植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7.8萬畝,種植農戶也從10餘戶發展到了現在的1.7萬餘戶,輻射帶動周邊凱裡、黃平、鎮遠、三穗、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事情還得從縣裡的產業規劃說起。」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英山做強中藥材產業——市場主體帶動 科學技術助力
    11月20日,英山縣石頭咀鎮程璋河村農民餘學東,採挖今年春季種下的茯苓,充滿收穫感。50多歲的餘學東,10年前開始發展茯苓產業。他能吃苦肯動腦,受到當地中藥材龍頭企業吉利中藥材公司負責人餘建中的青睞。在餘建中介紹下,餘學東成為湖北中醫藥大學研究院茯苓種植基地管理員。有了這一得天獨厚優勢,他的茯苓產業更是前景廣闊,增收路子越走越寬。
  • 「藥材大王」激活山林新產業——山西沁源發展林下中藥材促進百姓...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太原8月11日電 題:「藥材大王」激活山林新產業——山西沁源發展林下中藥材促進百姓增收&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記者孫亮全&
  • 貴港市港南區:富硒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近日,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大李村駐村工作隊根據富硒土壤豐富,特色產業多樣化等實際情況,鼓勵和引導貧困戶發展富硒紅薯、木瓜、蔬菜,養殖黃沙鱉、肉牛等特色產業。大李村的富硒香米在當地相當搶手,全村有100多畝富硒稻發展成訂單農業。
  •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時強調 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新畫卷。住一天包括吃飯,人均消費不到200元。」辛國榮與民宿經營戶親切交談,了解其運營發展情況。辛國榮表示,民宿改造就應該像這樣有獨特的味道,讓人感到溫馨,能寄託鄉愁。他還叮囑經營戶,要藉助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旅遊業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隨後,辛國榮來到雙寨山農旅融合發展項目、順友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地,實地了解項目規劃建設情況。
  • 【縣域動態】瑤山瑤藥好 遍種「搖錢草」 ——金秀瑤族自治縣林下...
    本報記者 袁 琳 通訊員 蔣林林 文/圖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該縣林下種植中草藥總面積10.93萬畝,其中1192個貧困戶種植4.33萬畝。2019年全縣林下種植中草藥產值2.8億元,畝均年產值約2562元,相當於速豐林畝均年產值的4倍多。全縣9600戶3.37萬人受益,其中貧困戶2578戶1.03萬人,人均年增收3800多元。
  • 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借「林」發力 助農增收
    近年來,海壩村大面積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充分利用林下荒地,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村民通過林地流轉、基地務工獲得增收,走出了一條有效利用山林閒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脫貧新途徑。群眾在海壩村天麻種植基地務工「海壩村有森林、林地、荒山1400多公頃。
  • 七星關區:發展林下經濟 打造綠色銀行
    187個,其中專業合作社173個,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14個,整合社會資金3億元,重點發展林下種植和養殖業,增強林業經營實力。  貴州佳勝原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勇說,2016年以來,公司先後在七星關區龍場營鎮和金海湖新區文閣鄉海壩村等地林下種植天麻、黃精、白芨、重樓等中藥材近千畝,今年僅天麻產量就達150噸,可實現產值350萬元。  同樣,在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閔琦暉正在組織工人採收天麻。
  • 雲南西疇:中草藥種植助農增收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是石漠化程度較嚴重地區之一,人均耕地面積少,過去農民多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生。近年來,西疇縣全面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因地制宜發展中草藥種植。目前,該縣種植三七、重樓、山豆根等中藥材8.2萬餘畝,中草藥產業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
  • 【農民日報】地椒羊肉如何串起增收產業鏈
    長期以來,安塞把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確立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開發產業,不斷加大投入持續力度,強化服務體系建設,注重品種引進改良,養羊業得到快速發展,數量大幅攀升,質量顯著提高。經過近十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安塞區養羊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養羊業已成為該區畜牧業主導產業,在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羊子養殖成為當地諸多農民的「印鈔機」。
  • 勤政公心贏公信 發展產業促增收 —尼西鄉新陽村村主任上吹批
    不僅如此,上吹批還帶動全村上下實現了村莊亮化和綠化,建設了村民活動室,推動人畜分離工作,進行「廁所革命」……發展產業才能脫貧致富對上吹批來說,僅僅服務好群眾是不夠的,長久的發展之計才能讓大家真正脫貧致富。但推動群眾增收致富並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7年的時光裡上吹批深有體會。
  • 旺蒼縣英萃鎮推行核桃樹下套種中藥材 帶動群眾冬季增收
    圖為日前英萃鎮群眾在核桃園區裡種植中藥材。近年來,旺蒼縣英萃鎮圍繞「改造經營低效林打造核桃示範園」思路,引導鼓勵群眾種植核桃2.6萬畝(其中,良種核桃掛果林1.1萬畝),實現年核桃產量900餘噸,產值近1000萬元。
  • 種中藥材也能致富增收 林口縣謀新脫貧路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中國青年網林口9月26日電(記者曹迪)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林口縣擁有7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歷史,對發展中藥材產業具有良好傳承和豐富經驗。近年來,林口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縣委、縣政府成立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專班推進產業發展。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評定為「省級中藥材種植基地示範縣」。林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榮辰介紹中藥材種植情況。
  • 新疆中藥材種植成為牧民增收新亮點
    但是我作為村幹部,就想帶頭試種一點,沒想到去年35畝地純收入4萬多元。」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庫爾米希村45歲的努爾別克·卡肯說。 庫爾米希村距離哈巴河縣城約15公裡,有村民291戶,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過去一直從事小麥、玉米、油葵等農作物種植,村民的收入每畝地超不過400元。
  • 虎林市東方紅鎮發展木耳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人民網哈爾濱5月7日電 「五一」期間,在虎林市東方紅鎮明圓景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內,菌袋生產廠房、發酵菌室等一應俱全,工人們戴著口罩,拉著菌袋車往返於車間與大棚之間,一派繁忙景象。自全市復產復工後,東方紅鎮疫情防控工作不鬆懈,產業發展不斷檔,結合木耳產業應季生產的實際,科學規劃、因地施策,積極引導幫助明圓景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開啟食用菌木耳生產,帶動農民就業,確保春季木耳豐產豐收。明圓景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虎林市遠近聞名的「菌種研發 木耳種植 產品加工 網際網路銷售」運營基地。
  • 【走進天水看發展系列報導之八】多元「合作」的張家川經驗
    近年來,張家川縣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聯合體+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培育出了一批民主管理好、服務能力強、產品優勢大、社會反響好的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力推進了全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有效提升了農業規模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產業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發展經果林產業 帶動群眾增收
    8年間,我組織全村群眾苦幹實幹,圓滿完成了預定的三個目標:第一,通過引進良種良法,實現糧食、經作增產增收,人均佔有糧、經濟收入三年就翻了至少一倍,徹底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第二,修通了4公裡長的鄉村公路,結束了順河村不通公路的歷史;第三,把發展果樹種植長效收益項目作為順河村脫貧致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