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一些山頭上茂密的樹林裡,群眾正在搶抓節令進行林下種植。
在文閣鄉海壩村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林間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家正在趕時間種植和採收天麻,以免錯過冬種冬收時節。
「目前採收了20000餘斤,我們一邊採收,也一邊種植,每天的工人在70人左右。」海壩村順豐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倫剛說,同時,合作社裡面正在生產天麻所需的蜜環菌和萌發菌。
生產萌發菌
察看蜜環菌長勢
「外出務工掙錢,無法陪伴孩子,現在就在家門口就業,每天80元,照顧小孩讀書和掙錢兩不誤。」海壩村順豐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裡的務工群眾李娜娜說。
近年來,海壩村大面積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充分利用林下荒地,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村民通過林地流轉、基地務工獲得增收,走出了一條有效利用山林閒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脫貧新途徑。
群眾在海壩村天麻種植基地務工
「海壩村有森林、林地、荒山1400多公頃。我們在原來種植天麻的基礎上積累很多經驗,現在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公司+農戶』種植天麻有3000多畝,帶動農戶200多戶,他們通過近幾年的種植,每年都增加上萬元收入。」海壩村村主任楊璋說,下一步,還要擴大天麻種植規模,讓天麻產業覆蓋全村422戶貧困戶,目前,村裡正在修建天麻加工廠房。
加工後的天麻
不止是海壩村,近年來,整個文閣鄉都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群眾發展經果林等長效經濟,採取林下種養殖等措施以短養長,開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致富門。
「我鄉結合區域特點及資源優勢,加大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海壩村發展冬蓀1000畝、獼猴桃2000畝。按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方式,在三元社區、文閣社區種植枇杷3000畝,林下種植辣椒1000畝、南瓜300畝,通過發展產業,助力全鄉群眾脫貧致富。」文閣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聶藝瓊說。
文閣鄉三元社區蔬菜大棚
同樣,青龍街道立足村情實際,大力開發閒置荒地種植經果林和充分挖掘林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產業,實現生態與效益「雙贏」。在河尾社區,社區在閒置土地上大力發展楊梅、八月瓜、桃、李等產業,在此基礎上,在經果林下種植白芨、天麻等中藥材,並養殖土雞,拓寬群眾的增收路子。
「我們合作社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目前種植有1000畝仿野生天麻、300畝白芨,然後我們又發展林下養雞的項目,年出欄在3萬羽左右。」河尾社區潤豐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張亞峰說。
潤豐合作社林下種植仿野生天麻
青龍街道以立體複合經濟為突破口,在林業發展基礎上,向林下產業要效益,切實增加農民的 「綠色收入」。目前,青龍街道林下經濟已利益聯結2000餘人就業,有769戶貧困戶每年參與產業分紅。
文閣鄉和青龍街道只是金海湖新區大力發展林下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金海湖新區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借「林」發力,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發展林下生態產業,變林下荒山為「金山銀山」的新途徑,提高林地產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截至目前,新區發展特色林業產業11萬畝左右,採取以短養長的模式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種養殖產業3萬餘畝,多渠道增加了群眾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