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義龍新區:食用菌林下種植助農增收

2020-12-18 金臺資訊

近日,記者來到義龍新區雲屯公園林下黑木耳種植示範基地,近兩百名工人正在搬運菌棒、種植黑木耳,一派繁忙景象。

「這幾天在基地種植木耳,一天可以收入80元。」57歲的義龍新區木隴街道王母社區新市民伍祖雲說,「2016年我們搬遷到義龍新區,這裡生活環境好,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事情做。」

「發展林下經濟,可為當地農戶和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同時能保護森林。」正在現場負責管理的羅洪斌介紹,食用菌種植後,殘留的物料有利於樹木的生長。

今年,義龍新區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通過考察和科學謀劃,採取「政府國有公司 民營企業 合作社 農戶」模式,計劃在新區發展3000畝林下菌藥產業,帶動當地農戶和新市民就業增收,助推新區脫貧攻堅。

義龍新區林下產業的發展,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增收提供了新路子。

「我們從晴隆老家搬到義龍新區步馬居住區,政府對我們特別關心,安排我們學習技能,兩個孩子就在小區裡的學校上學。這次公司組織我們來搞木耳種植,又能增加我們的收入了。」木隴街道步馬新市民居住區新市民孫禮開說,以前在外打工20多年,從晴隆縣搬到義龍新區後,自己和妻子都是就近務工,一個月加起來也有五六千元收入,還能照顧孩子。

「搬來這裡條件很好,交通、醫院、學校比我們老家好多了,每天都有事情做,十多塊錢一個小時,生活不愁。」萬屯鎮阿泥社區新市民李高琴說,她今年46歲,2017年從冊亨縣搬到義龍新區萬屯鎮阿泥社區,現在每天乘坐政府統一安排的公交車到林下菌藥基地務工。

義龍新區林下菌藥產業預計投資1億多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林地流轉、購買設備、菌棒培育等,主要發展黑木耳、虎奶菌、紅託竹蓀、灰樹花等,分批實施,預計在年底前全部完成種植。食用菌成熟上市後,由公司統一進行保底收購。

「公司在雲屯公園規劃了1500畝林下種植黑木耳,目前完成400畝的耕地任務,已經種植200畝黑木耳,每天能解決200人次務工,每人每月保底收入都在2400元以上。」義龍新區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洪斌說,每畝林地需要投入4000個菌棒,這一批黑木耳種植後,預計20天後可採收第一茬。

「下一步,義龍新區將在德臥、步馬和雲屯3個點種植林下菌藥產業3000畝,我們公司作為國有公司,肩負著幫扶老百姓的責任,希望讓更多老百姓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讓更多新市民穩得住、能致富。」羅洪斌說。(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宋潔 韋堂敏 曹明金)

相關焦點

  • 義龍新區:做大特色產業,讓「試驗田」煥發生機
    一時值初冬,天氣漸漸寒冷,義龍新區萬屯鎮「飛地產業園」食用菌大棚內,菌農們忙著趕在最佳時間節點將食用菌採摘送往公司。「一年養兩茬菇,養得好一批菇賣下來有五六萬元的收入,一年下來就有十來萬元。」11月2日,在義龍新區林下菌種植項目雲屯種植點,在基地整理菌棒的新市民黃榮香告訴記者,通過林下食用菌項目建設,他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下子變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收入十分穩定。
  • 貴州省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新式溫室鋼架大棚一年四季種植食用菌
    貴州省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新式溫室鋼架大棚一年四季種植食用菌發布時間:2020-12-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近日,在位於貴州省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歸化街道常豐社區等地的食用菌基地內,新式溫室鋼架大棚整齊排列,這是金海湖新區為實施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發展新增的大棚,可以作為香菇培菌或出菇使用,促進香菇產業穩定優質發展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寧波援建黔西南州義龍新區3000畝林下菌藥項目
    寧波援建黔西南州義龍新區3000畝林下菌藥項目 發布時間:2020-12-09 14:24:04      來源:黔西南日報 日前,浙江省寧波市在義龍新區德臥鎮坡告村援建的
  • 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借「林」發力 助農增收
    近日,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一些山頭上茂密的樹林裡,群眾正在搶抓節令進行林下種植。  在文閣鄉海壩村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林間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家正在趕時間種植和採收天麻,以免錯過冬種冬收時節。近年來,海壩村大面積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充分利用林下荒地,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村民通過林地流轉、基地務工獲得增收,走出了一條有效利用山林閒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脫貧新途徑。群眾在海壩村天麻種植基地務工「海壩村有森林、林地、荒山1400多公頃。
  • 雲南宣威海岱鎮: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在冬日的暖陽下,走進宣威市海岱鎮顧灣村委會韶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片的刺梨樹上掛滿了金黃色的果實,刺梨園裡3000多隻羽毛鮮豔的紅瑤土雞、三黃雞正在刺梨樹林下覓食,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宣威海岱鎮: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 康縣:林下種植天麻 助農增收致富
    三河壩鎮大灣村莊子坪社村民李玉春正在採挖林下種植的藥材天麻陽壩鎮滿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整理從農戶手中收購來的天麻陽壩鎮滿福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加工藥材天麻片李玉春是三河鎮大灣村副書記,自己家種植天麻80多窩,今年在村黨支部及康縣應急管理局駐村幫扶隊的積極引領下,依託該村環境資源優勢,全面動員群眾發展中藥材天麻的林下種植,全村種植天麻達150多畝,成為大灣村群眾穩定脫貧成果,致富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 貴州六盤水市鐘山區已種植食用菌1261.78萬棒 產值2407.49萬元
    貴州六盤水市鐘山區已種植食用菌1261.78萬棒 產值2407.49萬元發布時間:2020-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截至目前,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已種植食用菌1261.78萬棒,實現產值2407.49萬元,共培育食用菌產業經營主體6家,全區食用菌產業正有序發展,具體採取了如下措施:
  • 貴州黔西南州義龍新區三舉措大力發展烤菸產業
    黔西南州義龍新區三舉措大力發展烤菸產業一是精準產業布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菸草企業示範帶領作用,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菸農」種植經營模式,實行流轉農戶土地、合作社集中育苗供苗、菸農出資購苗種植、菸草公司統一採購所需物資、菸葉站統一分發補貼物資的生產種植模式,形成土地流轉費、種植收益、合作社分紅等利益聯結,實現菸農、合作社、企業多方共贏。
  • 貴州黃平種植食用菌帶動農民致富-果蔬-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貴陽黃平重安鎮政府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目前基本完成了400畝食用菌黑木耳種植面積,把黑木耳做成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產業。
  • 去年全州營造林88萬畝助農增收破億元
    去年,我州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厚植生態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展現,全州完成營造林88.08萬畝,助農增收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大棚特色種植 助農穩產增收
    「這是咱們培養4年車釐子樹,通過在大棚裡面種植,通過大棚來調節樹的生長,預計2月份可以開花,4月份結果採摘上市,按照往年預期,一個大棚收益將在10萬元左右。」綠瑞農業公司總經理張躍傑說。近年來,葉縣堅持農業規模化產業優先發展理念,在「大棚種植」上做文章,大力發展「棚膜經濟」,使大棚特色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 義龍新區79家企業助推壩區扶貧產業
    本報訊 (特約記者 吳古昌) 截至10年31日,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威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等79家企業,助推義龍新區德臥鎮八光海子、新橋鎮荷花等23個500畝以上壩區扶貧產業,重點打造食用菌、蔬萊、中藥材、韭萊等高效特色產業,涉及壩區面積4.44萬畝,惠及農民1.69萬戶6.53萬人,其中貧困戶1933戶7275人,預計壩區畝產值在
  • 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
    「咱這一茬種植的是甘藍和西藍花,過年前就能進入市場。」12月6日,位於巨野獨山鎮的惠農果蔬種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一片生機盎然。
  • 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
    「咱這一茬種植的是甘藍和西藍花,過年前就能進入市場。」12月6日,位於巨野獨山鎮的惠農果蔬種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一片生機盎然。據合作社理事長王光喜介紹,大棚分為冬暖式大棚和春秋季大小拱棚,其中春秋季大棚一旦到了冬季,則是空閒期,而他們巧打時間差,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
  • ...粵港澳」大灣區丨黔西南州義龍新區德臥鎮白水河村第一書記吳古昌
    為打通交通制約「瓶頸」問題,把壩區農產品運出「山門」,2017年10月,我幫助協調資金69.03萬元,新修建一條從平寨二組至八光海子金州出口蔬菜基地全長1.65公裡、寬6米的「組組通」公路,改變原來通過小車把農產品轉運到龍椏公路再裝載大車運輸的歷史,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和勞動力。
  • 義龍新區:全力發展韭菜產業 打造產業扶貧增收新路子
    在義龍新區德臥鎮德臥村,一大早,農戶們就開始忙碌地收割韭菜,田間地裡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王村介說,看到韭菜的市場需求以及產業價值,種一年可以收成五年,今年2月在韭菜種植企業的帶動下,他們通過成立合作社投資了80萬,在德臥村發展種植了260畝韭菜,經過短短幾個月的田間管理,如今韭菜開始收割也看到了成效
  • 桑維亮在三穗天柱錦屏黎平調研時強調 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做大做強...
    桑維亮在三穗天柱錦屏黎平調研時強調 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做大做強 搶抓農時迅速掀起秋冬種熱潮 2020-10-11 1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林草扶貧丨山地貴州大開「林下空間」
    目前,全省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2203萬畝,產值365.9億元,實施主體1.7萬個,帶動285萬農村人口增收,實現了林下經濟發展面積、產業效益和助農增收「三提升」。 「兩年多年的實踐證明,我省發展林下經濟大有成效、大有希望,為全省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實現發展和生態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讓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變為金山銀山。」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美鈞說。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初冬時節,筆者見到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尤崇鋒時,他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種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著。』這就是我老家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