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昆明市召開「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系列新聞發布會,會上昆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袁玲介紹,5年來,昆明市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64199.29萬元,累計實施項目839個。
5年來,昆明市85641戶貧困戶全部實現產業增收脫貧
袁玲表示,自2016年以來的5年,昆明市農業農村系統不斷引導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緊緊嵌在產業鏈上,推動「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產業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
5年來,全市有扶貧任務縣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戶85641戶326389人,全部實現通過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脫貧根基。有扶貧任務縣(區)參與產業扶貧的新型經營主體增加至1780個,其中帶貧企業數量285個,帶動建檔立卡戶34319戶,帶貧合作社數量1408個,帶動建檔立卡戶62049戶,主體帶動率100%,對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帶動全覆蓋。
5年來,昆明市始終將困難群體脫貧增收致富作為產業扶貧工作核心目標,創新建立「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落實「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雙綁機制,綁定企業204個、合作社642個、貧困戶84315戶321690人,「雙綁」覆蓋率為98.45%。
袁玲表示,5年來昆明市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64199.29萬元,累計實施項目839個,其中種植養殖加工服務類553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類13個,光伏類21個,農田水利設施和產業路類60個,特色產業保險類4個,扶貧小額信貸貼息類34個,其他類154個。
5年來,昆明市蔬菜、花卉、林果(含林下經濟)、山地牧業(重點為肉牛業)、特色水產、中藥材6個產業及茶葉、咖啡2個產業精深加工即「6+2」重點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主導產業集聚輻射帶貧能力顯著提升。
同時,重點在172個貧困村實施「菜單式」產業扶貧,累計建成產業扶貧基地1259個,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每戶有增收門路、家家有發展項目,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
昆明市如何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過渡轉變,加快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袁玲表示,昆明市將繼續保持產業扶貧投入力度。落實專項扶貧資金總額的70%重點用於產業發展、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總額不低於30%的比例投入產業扶貧,保持對全市3個脫貧重點縣區財政專項產業資金直接投入,堅持財政投入、金融投入、社會投入多管齊下,持續助力產業扶貧。高標準農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產業園、綠色食品牌、「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等項目向脫貧地區保持傾斜。同時,堅持規劃龍頭引領產業扶貧,將產業扶貧納入全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來統籌謀劃、科學規劃、協調推進,突出特色和全產業鏈開發,加快農業「接二連三」全產業鏈培育發展步伐。
打造特色產業
「昆明市將打造特色產業,分類推進雲嶺牛、功山羊、乾熱河谷區作物、中藥材、青花椒等10個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袁玲介紹,同時提升林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生態旅遊。強化農產品加工業,加快形成農產品初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強現代服務業,加強交易市場建設和農產品流通及電商體系建設。開發鄉村旅遊業,促進農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產業發展形態,培育新動能。壯大勞務產業,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加強產業發展風險監測,完善扶貧產業風險防範機制,健全風險預警機制。
強化品牌打造和產銷對接
昆明市將強化品牌打造和產銷對接,以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業、特色水產、中藥材及茶葉、咖啡精深加工「6+2」為重點產業,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全國有名的昆明「綠色食品牌」,帶動扶貧產業整體提質增效。加快推進建設田頭市場、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產品初加工等設施,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加工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脫貧地區建立穩定的產供銷關係。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還將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做好資金項目、金融保險、用地用電、人才培養等方面傾斜扶持,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主體帶貧益貧機制,完善企業農戶聯動體系,推動各類主體更好帶動脫貧戶、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
此外,昆明市還將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專家庫及技術專家組作用,持續為脫貧縣區、出列貧困村和脫貧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繼續強化科技特派員與出列貧困村結對服務。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繼續落實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將產業發展指導員轉為鄉村振興指導員,加大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羅宗偉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