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珍貴的歷代觀音寶像

2020-12-16 旃檀佛藝

雲岡石窟北魏觀音頭像(複製品)

觀世音菩薩,又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等,在佛教裡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也被稱為救世菩薩、救世淨聖、施無畏者、蓮華手、普門或大悲聖者。

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最受歡迎的菩薩,《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佛號「正法明如來」。《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兩大脅侍,一同在極樂世界。在《悲華經》中記載,將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涅粲之後,觀音菩薩將補佛處,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其淨土名為「淨寶」,比起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莊嚴微妙。

銅觀音立像

晉代

銅觀音立像,殘高17.5cm

此像銅質含鉛量高,比重大。觀音發頂束髻,腦後頭髮下垂披肩,作綹狀。鼻梁高直,眼角細長,留有鬍鬚,面相接近歐洲人種。上身袒露,胸飾纓珞,斜披寬巾垂至右膝,下著長裙,長裙衣紋繁密細緻。雙手一上舉,一下垂,下垂之手持瓶,足及背光已失。類似者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也有一件,相傳出自陝西三原。

觀世音菩薩的特質

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但是,為了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之身。在《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而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其座下為苦行弟子,由此亦可見佛法的平等無二。

阿彌陀佛的兩大脅侍為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他們輔佐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根據《悲華經》記載,將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涅架之後,觀世音菩薩將補佛位,名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而他的淨土稱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比起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莊嚴微妙,不可思議。

觀音勢至造像碑

七世紀 唐代石雕

中國河南省

像高:163.8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二尊菩薩立像幾乎一模一樣,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者--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畫面右側的菩薩寶冠上有一坐佛,可以確認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者--觀世音菩薩;畫面左側的菩薩寶冠上有一寶瓶,這是大勢至菩薩的重要標誌。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三尊」。

寓智於悲的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救度眾生為主要的德行,而蘊藏於大悲之後的,乃是無邊的大智,所以,在佛教界最廣為流傳的智慧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說,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說明觀世音菩薩因為深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所以能度化一切苦厄。

此外,觀世音也是代表眾生心靈最深處的內在覺性,他不是來觀照他人的音,而是讓每個人觀照自己的音,如果能覺察到自己內在的覺性時,自己就是觀世音。

「觀自在」是指每一個生命能不被任何的束縛、煩惱所糾纏而得到大自在。

雲岡石窟北魏石雕 交腳觀音菩薩像

5世紀(公元480-490年間)

來自山西雲岡石窟

北魏石雕 像高 146.1 cm

砂巖雕塑上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這尊交腳菩薩石雕像,製作年代為公元480-490年之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交腳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中有小化佛。面呈微笑,彎眉細目,直鼻小口,目微閉而含情,俯視著芸芸眾生,似乎隨時準備聞世間疾苦之聲而前往救助。菩薩肩披披帛,下著貼體長裙,衣飾線紋流暢,手法簡潔。右手似施無畏印(缺損),左手自然下垂撫膝,雙腿交叉而坐。神情自若,姿態典雅端莊。整體比例精當勻稱,舒展大氣,給人以回味不盡的美感。

普門示現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特色,為普門示現:也就是表示,不管眾生有任何的需求,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出相應於那類眾生的角色來救度他們。

觀世音菩薩由普現色身三昧現起的不可思議變化身,恆常在十方世界作無邊的救濟,使苦難眾生得到無限的安慰與清涼。這種大慈大悲的精神,使許多立志行菩薩行的生命心之嚮往,總希望在得到觀世音菩薩救助之餘,也發願與其同悲同力,效法偉大的觀世音菩薩的行徑,在十方世界救度一切有情。

觀世音菩薩是無限的慈悲心與般若正智圓融無二的具體表現,他無剎不應的示現,也使他成為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最為相契的菩薩。中國有句俗語說:「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這種現象的最佳寫照。

在中國歷史上,觀世音菩薩秉持著尋益救苦的悲願,不斷的示現救度有情眾生。「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解救世間苦」,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觀世音菩薩,必定也應於迷惑苦惱眾生的須求傾下清涼的甘露,施予救濟;而許多嚮往菩薩生命界者,也願具足觀世音菩薩的無限悲願威力,作為觀音使者,行持大悲觀音的救世大行。

明代 普門品插圖

布施無畏的勇者

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救濟,所以又被稱為「救世尊」、「救世大悲」者。又由於他作為眾生的依怙,而使之不生畏怖,所以又稱為施無畏者。他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其原本相貌自然為勇猛的大丈夫相,但是現今一般人都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為女身。然而由於觀音菩薩普門示現,可以隨類現身,自然也可示現女相。

但是,在習俗上由於受到《搜神記》,及道教附會的影響,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女性,而且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公主成道後的示現,這和佛教的說法完全不同。

事實上,觀世音菩薩所顯現的無邊相貌中,女身不過為其中一種。以中國隋唐時代的觀音像及日本的觀音像為例,很多形象都蓄有鬍鬚;但由於觀世音菩薩以慈悲應化,有柔和愛語的母性特質,因此他的塑像也就有了女性的表徵。

敦煌唐代木雕八臂觀音像

尺寸:85.5×55×31 cm

敦煌出土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件罕見的敦煌出土的木雕像,敦煌木雕像尺寸都很小,此像卻高達85.5釐米,堪稱敦煌木雕像中的巨人。敦煌木雕存世的十分稀少,就連很會收集敦煌文物的伯希和也僅拿回去了十幾件。這件木雕觀音像頭部稍有損,左足及部分手指損毀,身體部分基本完好,身體比例勻稱,造型簡潔優雅,是唐代風格,1996年曾在日本「絲綢之路大美術展」中展出過。

北齊 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

北齊(550-577)

像高419.1釐米含基座高449.6釐米

砂巖雕塑彩繪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博物館資料顯示此像出自山西,不知是否來自雲崗石窟。但從面部特徵來看似乎有雲岡石雕的特點。菩薩面形清秀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

石雕珍品觀音菩薩立像

規格: 249×71×71 cm

北周或隋代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隋代觀世音菩薩立像」是我國隋代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注釋:「圓雕造像,高249釐米,石灰巖。據傳,此像1909年日人早崎梗吉出土於陝西西安古寺,今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菩薩跣足立,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腹部前鼓,體態趨向S型,然尚不具備典型一波三折造型的自然感覺,肌肉表現力亦不甚強。菩薩左手持四蓮蓬,右手亦執蓮蓬。冠飾化佛、葵飾與纓絡,寶繒下垂。著裙,挎披帛,戴臂釧、胸飾,佩帶,掛纓絡。周身敷彩,絢麗輝煌。座為束腰仰覆蓮式,方形底座四角刻立、臥雄獅。此執多蓮蓬形式的觀音極罕見,裝飾繁縟、豪華,造型較優美,系隋菩薩像之佳品。」

隋代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秦安縣出土

像高132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阿彌陀佛像,以示觀音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袒上身、斜披絡腋,頸佩寬邊項圈,正中綴一寶石。左右肩頭各飾三條披帶。整個造像刻畫細膩,手法洗鍊,神態自然。這種單體的觀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時期,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難得的佛教藝術珍品。

七寶臺十一面觀音像

石灰巖

整體高度108.5 整體寬幅29.8 整體縱深13.8 像高85.8

唐代 8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中國陝西省西安寶慶寺傳來、細川護立氏捐贈

寶慶寺石佛群原本安放在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則天武皇后)於長安城內所建的光宅寺七寶臺。現存於世的佛龕共計有2種, 除了類似本藏品的十一面觀音立像佛龕之外,另有以阿彌陀如來、彌勒如來、結降魔印如來等為中尊的三尊樣式的佛龕,這2種佛龕現存共計30餘件。因有作品上標有長安3、4年(703、704年)的年代紀銘,一般認為此作也為該時期的作品。

九面觀音立像

七世紀 唐代

白檀木雕刻

像高:37.6 cm

法隆寺 大寶藏院供奉

此九面觀音菩薩立像系唐初七世紀後半時期製作,養老三年(719年)流入日本。菩薩臉龐豐滿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體態豐腴,盡顯盛唐時期佛像特徵。上身袒露至腹,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左手持淨瓶,右手自然垂下持佛珠,跣足立於蓮座之上。

此像採用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其繁複的頭飾及九面、耳飾、胸飾的瓔珞、天衣、佛珠、淨瓶及足下蓮花座等全部是由一根白檀木雕出,其大唐匠人的鬼斧神工令日本人驚嘆不已,1955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唐代青銅鎏金佛像:觀音菩薩立像

八世紀

唐代青銅鎏金 失蠟鑄造

尺寸:27.3×10.5×6.4 cm

觀音菩薩頭戴三葉花冠,側冠繒帶垂下,束髮高髻,頂飾一化佛,為阿彌陀佛,是觀音菩薩重要的身份標識。菩薩面龐豐腴,五官清晰,眼微閉,直鼻小口。菩薩胸前佩飾瓔珞,袒上身,下著長裙,衣紋自然垂下,飄逸流暢。右手託淨瓶,左手下垂拈帔帛,身軀向一側傾斜,以三折枝式跣足立於臺座之上。體態婀娜,造型優美,展現了觀音菩薩的慈悲柔美之內涵。身兩側的帔帛自肩部蛇形飄下,落於臺座之上,極富動感。

造像青銅鑄造,通體鎏金,金質蘇黃,鎏金保存完好,局部有脫落。銅在唐代十分貴重,故當時所造佛像尺寸高度多在 5 ~ 10 公分,此像高度超過 27公分,鑄造工藝精湛,整像造型生動,堪稱唐代金銅造像中的精品,彌足珍貴。

唐代石雕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八世紀

尺寸:129.60×63.60×25.4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

這是一尊高深度浮雕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從雕像背面痕跡可以看出,此像是從某一石窟的山巖上生硬剝離而來,博物館未說明來自中國哪一石窟。

觀音菩薩的11面自下往上布局為1-6-3-1,十小面多呈忿怒相。如此多的忿怒相仍未能震懾盜寶之徒的欲望,可見眾生之剛強,觀音菩薩之慈悲。觀音菩薩面相圓潤飽滿,彎眉長目,發綹垂肩、雙目微閉,神態安詳,慈悲莊嚴。身佩耳璫、項圈、掛鏈及臂釧。整尊造像精美細膩、肌膚光潔柔潤、服飾繁複華麗,實為唐代石雕之精品。

觀音像原置於西安市東關景龍池廟宇中。1952年廟毀移交陝西博物館收藏。像通高73釐米。菩薩戴化佛寶珠頭箍, 帶飄肩而下,細發高髻,臉龐圓潤,直鼻秀目,口角含情,長耳半聘,垂珠耳璫,頸顯輪線,頭部微傾。兩手胸前執蓮蕾,赤臂袒腹,身佩珠璣,束帶纏胸,背掛臂飄垂掛座上,腰衣褶紋流暢。右足仰掌作跏吉祥坐,體態豐滿,溫慈施情,安祥高坐於圓形束腰蓮臺之上。座面為帶蕊蓮蓬,周圍三層帶苞半開蓮瓣,瓣七均雕寶珠。束腰部分為蔓形蓮莖葉蕾式浮雕,下為圓形單瓣敷形帶。圓座周分六格,每格長方形有雕飾花邊。格內各雕伎樂一人,分別各執排簫、橫笛、腰鼓等樂器。臺座雕飾渾樸晶瑩完美,瑰麗大方。

宋 水月觀音

安嶽毗盧洞19號

石雕 高3米

這尊紫竹觀音高3米,懸坐於那凸露的峭巖石窟之中。她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淨瓶,頭戴富麗華貴的貼金花冠;蛾眉上豎,鳳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閉;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瓔珞象隨身而瀉的金色瀑布,網墜於胸腹;下身長裙薄如蟬翼,緊貼於腰腿之間,衣裙飄逸,富於動感。她坐在一張3米長的弧形荷葉上,上身稍左側;左手撫撐葉面,右手放在膝蓋,五指自然下垂;一雙秀麗的赤腳,左腳懸於蓮臺,輕輕踏著花蕊,右腿彎曲上翹,腳踏蓮葉,故人們又俗稱她「翹腳觀音」。紫竹觀音仿佛就是一位丰姿綽約、溫柔瀟灑的妙齡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嫵媚,又具女神的儀容,世俗風味極濃,人們又愛稱她為「風流觀音」。看了紫竹觀音,令人不得不為宋代雕刻大師們那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的精堪技藝所折服。

金代 水月觀音木雕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品

宋金元時期,上等雕塑皆為木雕,刷塗底料再施色添彩,嵌石貼金,以顯尊貴。宋代大型高水準的木製觀音於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僅剩幾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尤甚。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最漂亮的宋遼代觀音

宋代菩薩造像儘管手法較為寫實,卻絲毫不流於俗氣,一顰一眉、舉手投足之間,蘊有高貴的氣節。注重細部的刻畫,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審美的傾向。

阿嵯耶觀音像

十二世紀 雲南南詔大理國(937–1253)

鍍金青銅鑄造 尺寸:52.7 × 16.5 × 16.5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阿嵯耶觀音」是南詔大理國密宗阿吒力佛教獨有的觀音造像。這種獨特的觀音形象呈站立姿式,體態纖細修長,頭戴蓮花寶冠,冠正中嵌有一尊呈珈跌而坐的阿彌陀佛像。髮髻高束,發綹披肩,耳璫沉重。額頭方闊,中央有白毫,兩眉相連,額骨甚高,鼻準低垂,嘴寬唇厚,兩頰削瘦,面龐清秀,神情恬靜,面露微笑,法相慈悲端莊。寬肩細腰,身體扁平,上身袒露,身佩項圈、臂釧、手釧、腰飾等珠寶瓔珞飾品莊嚴全身。腰佩飾花扣帶,下身窄瘦,兩腿直立,跌足;下身著裙裳緊貼於身,裙褶作規律性弧狀安排;右手當胸作說法印,左手腹前施與願印,赤足立於蓮花月輪之上。

金華萬佛塔出土五代銅鎏金水月觀音像

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奉一小化佛,方額廣頤,雙目修長,微閉俯視,神態端莊慈祥。其右腿支起,右臂自然搭於右膝,左腿下垂,左臂後撐於巖石之上,姿態閒適。菩薩寬肩細腰,身姿婀娜柔順,披掛聯珠式瓔珞,衣袂灑脫靈動,造型優美絕倫,身後精緻的火焰紋圓光更有錦上添花之妙。據考證,這尊觀音像鑄造於五代時期,是我國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鍍金水月觀音菩薩題材佛像。

夢違観音像

日本國寶

645年至710年製作 飛鳥時代(白鳳期)

銅鑄造 鍍金

像高 87 cm

法隆寺大寶蔵院供奉

這是日本白鳳時期存世的為數不多的幾尊雕像之一,彌足珍貴。本為法隆寺東院繪殿本尊。現供奉于大寶蔵院。傳說此觀音像能將惡夢轉為好夢而得名。

夢違觀音頭戴三葉冠,髮髻高束、頂有化佛。面龐清秀、神情莊靜,法相莊嚴。佩項圈、瓔珞、臂釧及手鐲嚴飾全身。袒上身,下身著貼體長裙,披帛繞肩纏臂自然垂下。右手當胸結說法印、左手持淨瓶,跣足安立於蓮座之上。

法隆寺秘寶:夢殿觀音

夢殿觀音是止利派的代表作,由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佛身由樟木雕成,頭上的高冠為金銅透雕。佛像兩邊的蕨狀細帶是觀音的頭髮,和下面向左右飄出的鰭狀衣袖形成一個穩定的等腰三角形。

夢殿觀音被視為按聖德太子生前形象塑造,所以在日本,也被視為聖德太子的化身。

青銅鍍金觀音菩薩立像

十世紀 中國遼代

青銅鍍金

尺寸:43.8 x 14.6 cm 底座直徑 17 cm

這是一尊稀有的十世紀中國遼代觀音菩薩立像,觀音菩薩頭戴寶冠,頂有大蓮花,面龐飽滿,略露微笑,慈悲祥和。身佩瓔珞項圈、手鐲、掛鏈及腰飾等飾品莊嚴全身。右手上舉結印,左手自然垂下持淨瓶,跣足立於蓮花臺座之上。披帛繞臂自然垂下,在蓮臺二側盤卷,形成動感。

大理石雕加彩雙觀世音像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

50.8 cm

北齊,中國石雕藝術高峰時期之一,藝匠開始注重人體結構與美態,本品反映此時藝術發展成就,彌足珍貴。本碑刻畫菩薩身軀圓腴豐潤,線條起伏有致,衣袍飄逸,體現時人對追求自然之美,並象徵雕塑式樣從北魏的抽象風格遞演。本品另一罕有之處在於碑上顏彩保存良好,透露古物原有風華。

獅吼觀音像

柳木(單塊結構)、石膏、彩繪顏料、鍍金痕跡

尺寸:152.1×109.5 cm

「獅吼觀音」亦稱「阿摩提觀音」,獅吼觀音是明代世間崇奉的常見造像題材,是密宗信奉的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結輪王姿坐於獅吼背上,左腿支起擱獅背上,左手自然搭於左膝之上(已失)。右腿自然垂下踏小蓮座,右手搭於右膝側獅吼背部,呈自在姿安住。

觀音菩薩頭戴五葉花冠,髮髻高束、發綹垂肩。面龐清秀,雙目微垂、神態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胸前飾有多個「U」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裙褶自然流暢鋪於蓮花座上,生動自如,採用了漢地造像的寫實性表現手法。全身衣飾繁縟得當,衣紋飄逸流暢,裝飾簡潔自然。坐騎雄獅姿態威猛,回首昂望作吼叫狀,造型生動。整體造型端莊優美,做工精細,線條流暢,保存基本完好,是存世明代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佳作。

相關焦點

  • 恭迎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請來瞻禮最為珍貴的歷代觀音寶像
    觀世音菩薩是無限的慈悲心與般若正智圓融無二的具體表現,他無剎不應的示現,也使他成為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最為相契的菩薩。中國有句俗語說:「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這種現象的最佳寫照。在中國歷史上,觀世音菩薩秉持著尋益救苦的悲願,不斷的示現救度有情眾生。
  • 歷代珍貴千手觀音畫像賞析,手勢法器詳解
    唐代  絹畫  千手觀音像敦煌藏經洞出土 大英博物館藏
  • 觀世音菩薩普門(眾寶觀音)
    〝眾寶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七尊。〝應身相〞為眾寶觀音的〝化身相〞是〝優婆塞身〞亦有說是〝長者身〞的示現。「優婆塞」是印度對於受過菩薩戒的在家修行者之稱呼。「長者」,就是年高德重的人。例如,年紀大又道德高,也有很多財富,加上博學多聞,有大智慧,或國家之中有崇高地位的人,或者是國家的首相等。
  • 寶館山觀音聖水洞探秘
    寶館山觀音聖水洞探秘文/朱棟森
  • 一文看懂所有的觀音菩薩像
    四世紀末,謝敷(活動於371–396)集錄了我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觀音靈驗集—《觀世音應驗記》,足見當時觀音菩薩的信仰已十分流行。至唐宋以後,觀音傳說,靈驗故事,層出不窮。元明清時期,觀音題材的戲曲、寶卷、小說更是豐富多彩,這些文學著作對觀音信仰的傳播更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觀音道場,作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聲名遠播。
  • 貴州石雕觀音菩薩像廠家——泗縣新聞
    貴州石雕觀音菩薩像廠家——泗縣新聞雖遍召名醫仍然無效,後多蒙尊者之助,以三昧法水洗瘡而癒。(三昧水能為人解冤釋結,滌除罪業。)水─體性柔軟無色、無臭,透明液體,具有潤澤大地,使萬物生長,一切藥樹穀果,經水滋溉增長而繁茂結實。水對自然界有功勞也有破壞,沒有水不能過活,大地動物、植物無法生存。
  • 「眾寶觀音」有什麼含義?其記載於何處?
    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其中最讓人熟知的就是三十三觀音化身。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觀音菩薩化身,就是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七位的。「眾寶觀音」又稱多寶觀音。眾寶觀音的〝化身相〞是〝優婆塞身〞亦有說是〝長者身〞的示現。「優婆塞」是印度對於受過菩薩戒的在家修行者之稱呼。
  • 千手觀音菩薩像
    、如意輪觀音、準提觀音、馬頭觀音和不空罥索觀音等。準提觀音菩薩像明代晚期  金銅  146釐米北京首都博物館密教中的觀音菩薩像有一首多臂或多首多臂,有慈悲相或忿怒相,手中執持不同的法器聖物,來協助信眾解除種種災難,離苦而得安樂。
  • 觀音信仰的流行及其圖象創製的經典依據
    犍陀羅 2-3世紀 石雕觀音菩薩像 公元一、二世紀印度流行的觀音信仰 我國最遲在三、四世紀,觀音信仰就已經開始流布,如中平二年185年支曜所翻譯《成具光明定意經》中即出現觀音名號。東晉時期,就已經有徐義、畢覽、法顯都曾因念觀世音名號而獲救的記載,可見這時觀音信仰已經正式流入東土。歷代高僧所翻有關觀世音的經典,達八十餘部。比較重要的經典有《法華經》、《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請觀音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等。
  • 百姓香火有多珍貴?狐仙冒充觀音三年,險些成真神
    歷代張天師中,不乏法力高強,神通廣大之輩。許多天師都能驅神役鬼,呼風喚雨。  周書生聽聞介紹,很是好奇。他見到那美婦人,哀哀懇求,不禁開口道:「天師為何不答應她呢?」  張天師道:「此妖修行有年,法力不凡。若再與它百姓香火,恐怕它作威作福,以後成為禍患。」  周書生喜歡婦人美貌,再次求情,張天師沉吟許久,道:「既然先生開口,就允它受香火三年吧。」
  • 來瞻仰一下「最大」的南海觀音,造價1.9億元!
    在眾多佛教文化中,寺廟和佛像最為耀眼。今天,我們要介紹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觀音。讓我們看看這個地方在哪裡?海上最大的觀音是在中國南山風景區,而這一座觀音也非常的具有建築意義上的一些奇蹟性,雕像的主體是觀音,這是一個立體的佛像。與其他佛像不同,這組佛像共有兩種顏色。佛像潔白,神秘而安靜。
  • 觀音四十二手眼成就法
    14.若為腹中諸病,當於寶缽手。  15.若為眼闇無光明者,當於日精摩尼手。摩尼,意譯為珠、寶珠,為珠玉之總稱。日精摩尼,指火珠,可自然發出光熱照明的摩尼。  16.若為熱毒病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愛珠,可除人熱惱,而予清涼。
  • 三十三觀音
    蓮臥觀音相傳有幾個盜賊偷光了眾寶觀音像上的寶物,便將塑像扔進了長江。金陵有個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但身有怪疾,就是每天睡不著覺,得到觀音菩薩點化的他來到江邊撈起了菩薩的法像,並將一塊石荷葉雕成蓮花寶座,但由於觀音法像已受到損傷無法直立,只好側臥在蓮葉之上。之後潘和每天睡覺都會感到自己睡在觀音的蓮葉上一般舒適安寧。
  • 終南山觀音禪寺古樹靈泉的由來
    終南山觀音禪寺古樹靈泉的由來位於西安城南約四十裡的終南山,峰巒疊嶂,水清谷幽,其間有眾多的佛教勝跡,是歷代大德高僧潛心佛理、修法弘道、開宗立派的禪修寶地,也是歷史上鴻生碩儒、文人雅士留連忘返的清雅之處。
  • 圖文細說六大觀音菩薩
    又作正觀世音菩薩、正觀音。蓋正觀音為大悲之總體,千手為大悲之別用,此乃就其能變之本身,稱為正觀音。此尊位於胎藏界曼荼羅蓮華部中,身呈白肉色,頭戴寶冠,左手持蓮花,右手微啟,呈蓮花形。此外,尚有其他種類之形像。六觀音之一密宗稱聖觀音,天台宗稱大慈觀音。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此尊法相為觀世音菩薩本身相,是觀音各種法相的總體代表,也可以說是觀音菩薩的正體標準像。
  • 吾王曾經擁有哪些寶具?可以一劍七命的石中劍被毀最為可惜
    通常來說從者的寶具只有一個,不過也不乏像Saber 這樣,所擁有的寶具是複數的角色。當然,由於Saber的寶具要麼被毀,要麼遠在千裡之外,因此我們基本只看到過Saber拿著勝利誓約之劍的姿態。那麼除了湖中劍之外,吾王還曾經擁有哪些寶具呢?
  • 全球著名24尊觀音像 看一眼都是福報
    觀音菩薩大家都知道,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觀音是最為著名的菩薩。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可以說已成為中國人超越時空的心靈依靠,無論你在哪裡,你總能看到對觀世音菩薩發自內心的虔敬信仰。圖為浙江普陀山大乘禪院水月觀音像,衣飾華麗、身姿優美,在觀音菩薩造像中首屈一指的精品。又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或東方維納斯。
  • #觀世音成道日#組圖:古今歷代觀音菩薩繪畫造像珍品
    世間人沒讀過佛經,見到菩薩像好象是女的,就認為是女身。而菩薩一切隨緣,因為世人心中覺得菩薩為女身,所以觀音菩薩在人們的夢中顯現時,大多是婦女身。這是由於眾生善根淺薄,無法看見菩薩微妙莊嚴的法相,菩薩也就隨順眾生下劣的根機,顯示婆心,若真以為觀音菩薩是觀音娘娘,就完全不符合菩薩上合諸佛、下應人心的慈悲之道了。
  • 上海有個東林寺,鎮寺之寶是一尊1.8噸重的和田玉觀音,整塊的!
    但是東林寺的看點還是非常多的,千手觀音,金蓮池、大銅門、五佛冠、鐘鼓樓等都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東林寺已有700多年歷史,大概建成於元代,原名觀音堂。東林寺從建成之日起,一直以來香火都是非常的盛旺,可惜,後來因為戰火的原因,大部分建築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新時代以來,當地政府斥巨資重建東林寺,使這座寺廟用又重新擁有了往日的輝煌。
  • 歷代神獸全回歸,《寶可夢:劍盾》最新擴展包即將登場
    《寶可夢:劍盾》最新的付費擴展包正式公布。解決最受爭議問題,歷代神獸全回歸。這次的超大型更新對遊戲本體有極大的擴充,玩法內容、寶可夢數量甚至還有了全新的任務劇情。本次正式公布的《寶可夢:劍/盾》的付費DLC售價為2980日元/195港幣/29.99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的話目前港版最為便宜,只需要176元。包括鎧之孤島和冠之雪原這 2 個《寶可夢 劍/盾》的新增內容,主角將到訪位於《寶可夢 劍/盾》的舞臺伽勒爾地區的全新區域鎧島和王冠雪原,與新的角色和寶可夢相遇,展開新的冒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