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萌/文
馬雲終於宣布要退休了,這位超級富豪實現了自己「不想死在辦公室」的願望,即將開啟一段嶄新的歷程。
從高考落榜生到大學英語老師,從網際網路創業者到中國最有錢的土豪。這一路走來,馬雲不斷變換著身份和角色,切換著賽場和跑道,終於問鼎首富寶座。
馬雲的改變,不禁讓我想起歷史上另外一個人來。
公元1644年,失去陳圓圓的吳三桂被憤怒點燃,毅然跟李自成決裂,投降了多爾袞。
隨後,吳三桂率軍入關,一路南下剿滅前明勢力。經過十餘年幾經生死的奮戰,吳三桂終於為滿清政權平定西南,被封為親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
此外,清廷還賜吳三桂開藩設府的特權,這意味著吳三桂不但擁有位極人臣的親王爵位,還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和行政班底。
換言之,吳三桂的「平西王」是實封而非虛爵,雲貴兩省就是他的獨立王國。
正因如此,吳三桂也把「平西王」一爵當做自己最大的政治榮譽和政治資本。為了保住和鞏固這個政治資本,吳三桂一直努力地向清廷推薦自己的部將。
在吳三桂的一再要求下,清廷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
至此,在吳三桂看來,雖然自己表面上只控制雲貴兩省,但勢力卻遍布整個西南和西北,再加上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以及臺灣的鄭經,清廷絕不敢貿然撤藩。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希望成為清朝的沐英,世襲爵位,世鎮雲貴。
正因如此,為了能當一個割據一方的太平王爺,所以吳三桂在最有機會反叛的時候不反,反而幫著清廷剿滅一個又一個的反叛勢力,就是希望以此換得一個安穩的晚年。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終究還是落空了,當年幼的康熙長大之後,終於還是對年邁的吳三桂動手了。
撤藩的聖旨抵達昆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此時的吳三桂不反也得反了。
儘管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身體大不如前,穿上戰甲後都無法在馬上坐穩,但好在昔日的部下都還未刀槍入庫,很快便勢如破竹地打到了湖南,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吳軍就已經飲馬長江。
只要渡過長江天塹,再聯合其他兩藩的反清勢力,會師北京指日可待。
然而,此時的吳三桂畢竟是一個花甲老人,過慣了穩定日子,不希望再過多的折騰。雖然他打下了南方六省,但面對北方廣闊的平原地區,他並無必勝的把握。
況且,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希望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早年戎馬生涯的他已經厭倦了打打殺殺,他還是希望能做一個太平王爺,與子孫共享天倫之樂。
因此,儘管一開始佔據了非常好的形勢,但吳三桂卻偏偏犯了戰略性錯誤,始終不過長江。吳軍在長江邊一停就是六年,白白錯失了大好的戰略窗口期。
吳三桂的想法是,與其渡江去博一個不確定的皇帝,還不如當一個安穩的王爺。
在吳軍打下長江以南之後,吳三桂就幻想著能跟康熙談判,希望康熙放回兒子吳應熊,與其劃江而治。
謀士劉玄初急得跳腳,寫信給吳三桂,反覆力陳渡江北上的重要性,可吳三桂置若罔聞,一門心思想著跟康熙劃江而治,過安穩日子。
在吳三桂的躊躇和停滯中,康熙得以集中優勢兵力,對尚可喜、耿精忠和王輔臣等反清勢力各個擊破。
當康熙逐一消滅了吳三桂的這些盟軍之後,命運的天平開始倒向了清廷,吳三桂更加不敢渡江北上了。
此時的吳三桂已是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而剛剛二十歲的康熙正值血氣方剛。無論是氣勢還是進取心,吳三桂都無法跟康熙同日而語。
其實,這也怨不得吳三桂,畢竟他是與多爾袞一輩的人,跟康熙隔了兩代人,難免就顯得暮氣沉沉。可是,戰場上的廝殺、政治上的鬥爭卻不講尊老愛幼這一套,誰的拳頭硬誰就是爺爺。
最後,康熙下狠心斬了留在北京的吳應熊,決心跟吳三桂死磕到底,吳三桂劃江而治的願望徹底落空。
為了鼓舞日漸低落的士氣,吳三桂拖著老病之軀硬撐著在衡州稱帝。然而,此時已經是形勢比人強,前方的軍隊節節敗退,在焦慮和絕望之中吳三桂很快就病逝。
當清軍以平叛者的姿態進入昆明城的時候,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只能自殺,其首級被押送北京,吳氏一族的其他成員全部被處死,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嬰兒。
如果吳三桂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有太多的遺憾。
吳軍與清軍的六次決戰,吳三桂勝多敗少,其兵力是清廷的2倍有餘,且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要優於後者。
起兵之初,吳軍更是勢如破竹,短時間之內就佔領了長江以南的大半個中國。在如此大好形勢之下,可他只想著過個安穩的小日子,不願意去冒更大的風險,其結局只能是身死族滅。
穩定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過於貪圖穩定,只會讓自己喪失進取心,從而在人生的戰場被迫應戰,最後疲於奔命。
一心求穩的吳三桂終其一生都只不過想過一個穩定的日子,可是大環境不允許。
一開始是李自成多爾袞逼著他站隊,好不容易靠著浴血奮戰拿到了王爺的爵位,康熙又開始撤藩。
在每一次人生的關鍵節點上,吳三桂都是被別人逼著走,都是無可奈何地被動選擇。到最後,好不容易有了跟別人叫板的力量,卻又想著劃江而治,結果自然是雞飛蛋打。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者,不足以謀一時。吳三桂只想做一個穩定的太平王爺,結果是身死族滅——這是吳三桂用自己鮮血書寫的歷史教訓。
跟喜歡鬥雞走狗的官二代吳三桂不同,平民家庭出身的馬雲年輕時是一枚文藝青年。
學英語、讀毛選、唱京劇、下圍棋……那時的馬雲,肯定不希望日後的自己成為一個整天與錢打交道的企業家。
文藝青年的馬雲很喜歡讀書,少年時讀毛選,一讀就是一整夜,而且還不忘做筆記。
後來,馬雲在創辦阿里巴巴的過程中,每每遇到生死時刻和艱難階段,他都會翻出當年那本讀毛選的筆記。儘管筆記本已經泛黃,但馬雲仍然讀得驚心動魄,每每讀完後便有了應對之策,屢試不爽,無往不利。
再後來,渡過創業生死劫的馬雲在劫後餘生若有所悟地總結道:「從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西湖論劍召開,我們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風運動、抗日軍政大學和南泥灣開荒。」
也正是在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中,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馬雲召開了阿里的「遵義會議」,確定了盈利模式和主打產品。此後,阿里巴巴開始組建銷售團隊,從此奠定了阿里最強悍的「中供鐵軍」雛形。
然而,現在的馬雲,你還能在他身上看到一點毛派企業家的影子嗎?
如今的馬雲,一心求仙問道,既是達摩院裡的首座,也是《功守道》中的大俠,更是退休名片上的「老師」。
跟一心求穩的吳三桂相比,馬雲一直在積極求變,年少時放下文藝青年的愛好,年青時放棄大學老師的鐵飯碗,年老時放下董事長的至高權柄。馬雲在不斷放下,也在不斷拿起,他知道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業,只有在變化中尋求突破。
當我們吃瓜群眾還在討論阿里與騰訊的戰爭到底誰勝誰負的時候,功成名就的馬雲早就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許多人害怕變化,尤其是對不確定的未來更是恐懼,他們人生唯一的追求就是穩定。
然而,不要以為「穩定」就是平穩和安定,現在的平穩就是在絞殺將來的可能,暫時的安定正是在透支未來的生活。
如果馬雲當初安心做一個高考落榜生,後來還有可能走入象牙塔嗎?如果馬雲當初抱住老師的鐵飯碗不放,能有市值4000億美金的阿里巴巴嗎?
人這一輩子,說短也不短,總會遇到各種變化。在這個變化的社會,千萬不要迷信什麼鐵飯碗,幻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人生事業。吳三桂當年可是跟多爾袞殺馬盟誓過的,結果又怎樣呢?
當一個人過分迷戀所謂穩定的時候,就是危險的開始,這意味著他對外部的不確定和對未知的風險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會吞噬他的進取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障礙。
如果年輕時的馬雲沒有奮力掙脫體制的束縛,擁抱商業社會的變化,早已年過半百的他有資格幻想著在海邊沙灘上養老嗎?說不定早就開始為日益稀薄的養老金而困坐愁城了。
每年的雙十一,不少賣家將馬雲的照片供奉在神壇,並在雙十一開戰前對其照片牌位畢恭畢敬地焚香禱告。如今的馬雲,已然封神,成為繼關羽之後的又一位財神。
反觀早已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吳三桂,我不禁唏噓感慨。
吳三桂只求安穩,馬雲擁抱變化;吳三桂只盯著自己擁有的,馬雲卻放眼未得到的;吳三桂只會拿起來,然後死死抱住,馬雲卻可以拿起來,然後又放下去。最終的結果是,吳三桂身死族滅,馬雲萬民封神。
吳三桂明明抓了一手好牌,卻被一心求穩的自己打個稀爛,而平民出身的馬雲原本上不了牌桌,但最終贏得所有籌碼。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贏了所有人之後,他居然還可以揮一揮衣袖便抽身下桌。從此,江湖上只留下一個傳奇的背影。或許,這才是大師馬雲最想要的結局吧!
作者:胡賽萌,自由撰稿人,好果文化創始人,曾在BBC中文網,聯合早報,蘋果日報等媒體發表評論文章。約稿、合作請加我的個人微信:husai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