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發物」一詞,特別是在我們在生病以後,老人們就會告訴我們一些東西不能吃,比如生瘡後,不能吃南瓜等易「發」食品,那麼到底什麼是「發物」,又有哪些作用,應注意什麼,這些將在下文中做討論。
什麼是「發物」
在食物禁忌中,發物是一個高頻詞彙。那麼「發物」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所謂「發物」,通常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
「發物」是中醫的一個概念,關於「發物」,《本草綱目》中記載:「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鮒,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薑、諸果、諸滑滯之物。
「發物」的分類
不管是主食、海鮮、蔬菜、水果、還是調料,都有可能落入發物的範疇。那麼發物到底有哪些分類呢?
「發物」按照其性能可以分為六大類:
一為發熱之物,如姜、花椒、胡椒、牛肉,羊肉、狗肉等;
二為發溼熱之物,如飴糖、糯米、豬肉等;
三是發風之物,如蝦、蟹、鵝、椿芽等;
四是發冷積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種生冷之品;
五是發滯氣之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六是發動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吃「發物」時的注意事項
當食物對病/術後調整康復不利時要忌口
大病初癒,消化力弱,正氣未復,飲食失當,可使病情反覆或變生他疾,患者應當清淡飲食,避免接觸辛辣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導致切口周圍血液循環加快,可能會刺激瘢痕組織的增生。
手術後一般飲食原則是清淡、易消化、高蛋白、葷素搭配均衡且少量多餐。可吃些如鴿子、鱸魚、童子雞、甲魚、黑魚等高蛋白食物以促進傷口癒合,但也要吃些蔬菜水果,以防止術後便秘。
當食物影響疾病的治療,助邪傷正、添病益疾時要忌口
如蕁麻疹、丹毒、溼疹、瘡癤、中風、頭暈目眩等症症,不宜食用海鮮魚、蝦、蟹、貝、豬頭肉、雞肉、鵝肉、雞蛋等。
又如各種出血性疾病:崩漏帶下、月經過多、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痔瘡等病症,不宜食用胡椒、羊肉、狗肉、燒酒等。又如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不宜食用白酒等。
當食物易與藥物產生不良反應時要忌口
當進食食物的作用與藥物產生的作用一致時,就會減弱、抵消藥物療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從而妨礙疾病的治療。
如食用黃連、甘草、蒼耳子、烏梅、枯梗等忌食豬肉;鱉甲忌莧菜;地黃、首烏忌蔥、蒜、蘿蔔等,中醫忌口側重於此。
「發物」的巧用
發物能誘發或加重某些疾病,但另一方面由於發物具有的催發或誘發作用,食療上還用於治療某些疾病。
寒性體質吃動火發物
生薑、花椒等調味品以及羊肉等溫補腎陽的食物易耗動氣血,愛上火的人應少吃。不過, 動火發物對有手腳冰涼、怕冷等表現的寒性體質人群來說,是溫補身體的好食材,可以適當食用。
熱性體質吃積冷發物
到了夏季,人們免不了會吃西瓜、冰淇淋等食物。這些降體溫的積冷發物本對身體無益, 但對熱性體質的人來說,可以適量吃一些。
陽氣下陷吃動風發物
蝦、蟹、魚 等食物屬於動風發物,往往具有腥羶味,能升發陽氣,引動內風,誘發皮膚 病,且容易引發頭暈目眩、手足心熱。然而,動風發物對陽氣有很好的託舉作用,可輔助用於防治陽氣下陷,如內臟下垂、食欲不振、四肢無力、下肢浮腫等。
陰虛體燥吃助溼發物
糯米、豬肉等助溼發物,多食容易生溼熱,導致出現睏倦、吃飯不香、大便黏膩等情況。同時,助溼發物有助生津止渴,若有口乾舌燥、乾咳、肌膚乾燥等陰虛症狀,可以適當吃一些。
風溼頭痛吃動血發物
喝酒就上臉,或者酒後感覺血管突突地跳,這是因為酒是動血發物,易誘發各種出血症狀。屬於動血發物的還有海椒、胡椒等。這些食物可適量食用,輔助防治頭痛、肩周炎及各類風溼性疾病。
氣急易怒吃滯氣發物
大豆、芡實、蓮子、芋頭、紅薯等食物有滯澀阻氣的作用,吃後容易腹脹、積食,讓人出現胸悶、厭食等不適。不過,這些食物有助於緩解遺精、白帶量多、小便不禁、腹瀉等症狀。
【原創文章,歡迎點讚,轉發,分享】
您的關注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蔡駿. 發物也是"兩面派" 適當食用能防病[J]. 家庭醫藥.快樂養生, 2019(4).
2倪士峰, 劉惠, 吳帆, et al. 中藥發物研究進展[J]. 西部中醫藥, 2009, 22(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