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飯是海南苗族獨有的文化遺產,是苗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苗族子孫後代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三色飯,是海南各市縣苗族人民的傳統小吃,具有非常強烈的節日性。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海南苗族各家各戶都要製作三色飯,還要全家團聚圍坐在一起吃三色飯,以示吉利、圖吉祥。
要說海南苗族的三色飯,就不得不提一提海南苗族最盛大的民族節日——「三月三」。「三月三」既是這個節日的名稱也是這個節日的時間,海南苗族同胞會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歡慶「三月三」這個節日,而歡慶這個節日最傳統的做法就是製作並食用三色飯。現如今,隨著海南苗族文化的蓬勃發展,大家歡慶「三月三」的方式也變多了,每年這個時候,總要有幾個黎苗族聚居較多的市縣政府相關單位帶頭組織開展一系列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唱民歌、跳民族舞蹈、展示民族服飾、體驗民族風俗以及品嘗民族美食等等。在品嘗美食這一部分,每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品嘗苗族三色飯,可見三色飯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說,三色飯是苗族同胞招待客人最隆重的儀式之一。每到「三月三」這一天,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總要邀請自己的各族好友來家裡品嘗三色飯,三色飯的馨香給苗家兒女帶來歡笑的同時,也給前來品嘗三色飯的其他民族同胞以獨特的感受。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色香味俱全的三色飯是怎麼製作的?
三色飯的三種顏色分別是黑、紅、黃,分別取色於新鮮植物三角楓、紅藍草和黃姜。三色之中,黑色的取色是比較困難的,在三月三到來之前,就要提前採摘好楓葉並浸泡在水裡,一般浸泡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等到三月三這天,首先,將浸泡了楓葉的汁水盛出備用,同時也將新鮮採摘的紅藍草加入適量清水浸泡出紅色,撈出三角楓和紅藍草的葉渣,得兩盆有色汁水待用;另外將黃姜洗淨搗碎,放入水中浸出黃色汁液,去除姜渣,得黃色汁水待用。接著,將山欄糯米淘淨濾去水分,分成三等分,分別放入3種不同顏色的汁水中,浸泡多個小時,浸泡的同時還要時不時地攪拌,以使山欄糯米著色均勻。等到山欄糯米都染上顏色以後,將糯米撈出濾幹水分。待米濾幹後,準備一個大蒸鍋,鍋底加清水,放上蒸架,然後鋪上一層粽葉,將三種不同顏色的山欄糯米挨著放入鍋中,隔水蒸上幾個小時,香噴噴的三色飯就製成了。
三色飯看似簡單的隔水蒸熟,然而其製作過程卻是很繁複漫長的,所謂慢工出細活,這一漫長的製作過程使得三色飯入口甜糯、香氣清馨,而且三種顏色相映成趣,形態美觀,藥味中帶有甜香,極具苗族風味。另外,紅、黑、黃三種顏色,取自天然植物,不但美味,還有眾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而且沒有人工色素,說得上是天然「綠色食品」。在海南,只有苗族人民會製作三色飯,許多黎族和漢族同胞都很喜歡吃三色飯,但他們並不會製做,所以他們很喜歡到苗族同胞家裡去享用。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苗族「三月三」節日吃三色飯的傳統由來已久,但是三色飯的來歷究竟如何,卻未有定論。目前有兩種比較大眾的說法在民間流傳,我們來看看這兩種主流起源說各自是怎麼樣描述三色飯來源的。
一種說法認為:苗族人民作為明朝軍隊,被從內地徵調進入海南島戍邊,第一批抵達海南島的苗族人民,主要由三姓人口組成。明朝滅亡後,苗族人民被清朝軍隊屠殺和驅趕,被迫由海南島海邊平坦地帶逃入中南部的深山老林,從此以後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深山雨林中,生存艱難,他們必須與不同姓氏的苗族同胞團結一致,才能與大自然抗爭、克服困難。因此,每到「三月三」,他們便通過製作和食用三色飯來表達這種宗族之間的特殊感情,以此懷念先人,祭祀祖先,即每一種顏色代表著一個祖先姓氏。
第二種說法認為,古時候苗族人認為天上有黑、紅、黃三條巨龍,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他們會吐下仙水給苗家人民耕耘田地,使他們能夠五穀登豐、人丁興旺。因此,苗族人民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天要製作三色飯,敬拜天龍,感恩祖先,此儀式世代相傳,形成今天苗族人特有的節日習俗。
不管其來歷究竟是什麼,如今的三色飯已經不僅僅是一道美食了,它更是海南苗族人民心中的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存在,她是海南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海南苗族人民都熱愛並敬重三色飯,苗族人民最不能容許他人對三色飯的佔有和侮辱!
我們歡迎更多的朋友來品嘗海南苗族三色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