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元年修內司制
北宋「梅花落」雙鉤詩文玉勒
《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展品選粹
作者 韓天衡
本次展覽中,一組詩文玉勒,引起了觀者的極大關注。這件珍品,凝聚了宋代兩代帝王心緒,蘊含了宋代政治文化精神,紐結了宋神宗宋哲宗父子的改革傳承,王安石變法的款曲,舊黨與新黨的糾纏,一首詩詞,猶如飛逸的錦帶,將歷史、人文、人物、藝術,盈盈籠括,輕輕吟誦。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
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正在韓天衡美術館隆重舉行。本次展覽著眼於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選取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描述江南士人日常風雅的四般閒事中的「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等生活片段。依託館藏宋代硯臺、印章、文房用具,同時面向私人藏家廣泛徵集宋代各類器具,共350餘件展品。聚焦金、銀、銅、瓷、玉、石、漆、木等不同材質的文化屬性和工藝特質,呈現從宋代開始的文化流行元素,闡釋宋代文人閒適生活背後潛藏的風骨,同時關照時代、肩負擔當,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追本溯源。
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
展覽時間:2019年12月31日-2020年6月30日
策展人:韓天衡、韓回之
展覽地點:韓天衡美術館臨展廳-2
紹聖元年修內司制
北宋「梅花落」雙鉤詩文玉勒
此玉勒質地潔白細潤,兩面對琢打孔。上下兩埠沿呈圓形束腰狀,中部主體呈八稜柱形,每面一行楷書,俱以雙鉤陰刻線依序鐫刻,刻工嫻熟,細如遊絲,字體行氣均勻,豪勁而流暢。陰刻銘文內容是紹聖元年春月,以及南朝名仕鮑照的《梅花落》詩文。此玉勒彰顯了宋代高超的書法藝術和玉雕工藝水平,乃銘刻玉器中的極品。它的主人正是宋哲宗趙煦。紹聖元年即1094年,是北宋歷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間節點,要解釋哲宗摩挲把玩著這件玉勒時的所思所想。我們就必須回溯27年前,將目光轉移到哲宗的父親——神宗趙頊身上來。
神宗是英宗一支的皇裔,年幼時,他就知道「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志「雪數世之恥」,對富國強兵對術頗有興趣。神宗即位時年方二十,第二年改年號為熙寧,「熙」有明亮之意,「寧」寓意安寧,也表明了他超越祖輩,改革國政的決心。當時的北宋積弊叢生,財政虧空,內憂外患,年輕的神宗認為,只有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才是引領國家緩解危機、走向富強的唯一出路。當時王安石已因其學行俱高而享有盛名,還是太子的時候,神宗就聽到老師韓絳對王安石的稱頌,對他傾慕不已。熙寧元年,神宗召王安石入對,王安石「極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謂理財無法」。神宗聽罷對王安石更加欽佩,相信眼前這個人能幫助自己改變「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的困局,實現富國強兵。而王安石也為神宗勵精圖治的遠大抱負所折服,兩人一見如故,日夕相談。君臣二人因為共同的理想信念結為一體。神宗說道:「自古之君臣,如朕與安石相知絕少。」
然而變法改革之路註定極為坎坷,由於王莽改制等歷史原因,傳統儒家對變法的態度一般是非常謹慎的。剛剛即位充滿熱情的神宗很快就被他的大臣們澆了一盆冷水。他們三番五次地要求新君效祖宗成法,司馬光就曾大聲疾呼「祖宗之法不可變」,當神宗不理睬他們的要求時,大臣們往往還會借當時被普遍接受的天人感應觀念,把各地的災異說成是天道對人君治理國家的反應,約束皇權;此外朝野內外的藉藉眾口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輿論。使宋神宗不得不有所瞻顧。
為鼓勵神宗堅定改革的決心,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重建堯舜禹三代之治相激昂。這時對神宗來說,王安石不僅是輔佐自己的重臣,更是與自己心心相印的良師益友。自古君臣相得,莫如神宗與安石。古往今來,內聖外王是士大夫階層的共同理想,然而內聖可以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功夫而來,外王的得君行道,治國平天下卻是可遇不可求的。王安石能做到君臣不蔽,簡在帝心,成為後世君臣之間代代傳頌的美談,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嚮往追尋。
即使君臣一心,變法依然遭遇到朝堂內外的層層阻撓,曾一同任職改革機關——制置三司條例司的程顥、蘇轍先後退出,批判新法,韓琦、富弼、呂公著等重臣名士也紛紛反對新法,就連在英宗朝濮議中勢同水火的歐陽修和司馬光都步調一致,結成反新法的統一戰線。這些派別不同、主張各異的人都因為反對新法達成了共識,後世因此統稱他們為舊黨,與王安石為首支持變法的新黨相對。舊黨稱新法為傷國病民之法,專事苛斂,與民爭利,以致人心浮動。併集矢於王安石。隨著變法的深入,皇室也加入了反新法的隊伍,在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的壓力下,神宗無奈罷免了王安石,但這無損神宗對王安石的信賴。經王安石推薦,變法健將呂惠卿拜相,可後來他卻與安石反目,弄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悉發安石前後私書奏之,其一雲『無使齊年知』,又其一雲『無使上知』」。原來王安石為新法能順利推行,一些具體措施在交予呂惠卿操辦的時候,囑咐他不用讓皇帝知道。神宗看到這些信件,覺得王安石欺騙了自己,心中君臣相知的美好寄託徹底幻滅,而王安石的政治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終點。
王安石走後的第二年,神宗改元元豐,走到前臺孑然一人繼續領導著變法,失去王安石令他傷心不已,對於那些異議的聲音,他已經沒有了太多耐心,持異議的人往往遭到嚴懲。大臣們私下裡說他越來越獨斷,連新黨的官員們都謹奉他的命令行事,誰曾想到此時神宗的孤獨與落寞。神宗以矢志不渝的信念繼續推動著變法,當初他和王安石發起變法的有一個共同目標,用王安石的話說,「兼制夏國,恢復漢唐舊境,此乃基本」,然後須「務廣規模」,最終「包製契丹」。如今,國家施行新法漸漸步入正軌,財政改善,國庫殷實。神宗覺得解決「國弱主幼,婦人用事」的西夏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即位以來,通過執行築城推進、側翼包抄的戰略,宋在對夏戰爭中稍佔上風。此時只要給西夏致命一擊,西境便可安享太平。孰料事與願違,在靈州和永樂城兩次決定性的戰役中,宋軍敗北。神宗推行變法,積累國帑,為之艱苦奮鬥了近二十年的宏偉願景,仿佛在霎那間都淪為烏有。此時的神宗早已身心俱疲,而繁重的政務、軍務依然壓在他身上,元豐八年,竭心盡力卻壯志未酬的神宗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八歲。
父皇歿後,年僅十歲的哲宗趙煦繼位,改元元祐。此時他還太小,神宗母高氏稱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然而在皇位交接、神宗屍骨未寒的時候,朝堂之上卻開始翻雲覆雨,新舊黨人的交替隨之開始。神宗母高氏終其一生,始終激烈反對變法。神宗駕崩後,高太后迅即招同樣強烈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入朝,司馬光是英宗時候的翰林學士,一年前剛完成煌煌巨製《資治通鑑》,此時已是67歲高齡,廢除新法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使命。之後,呂公著、文彥博等舊黨先後入朝執政,隨著他們的上臺,神宗推行的新法也被一一廢除,王安石看著新法被廢,在神宗駕崩一年後鬱鬱而終。元裕年間,舊黨仗著高太后的支持,肆無忌憚地排擠打擊熙豐新黨,神宗留下的蔡確、章惇、韓縝等,被一一貶逐出京。甚至利用所謂的「車蓋亭詩案」,將神宗的顧命大臣蔡確貶死嶺南,同時旁及枝葉,擴大打擊面,「定王安石親黨呂惠卿、章惇而下三十人,蔡確而下六十人,榜之朝堂。」貶蔡確過嶺時,舊黨大臣範純仁就對呂大防說:「此路荊棘七八十年矣,奈何開之,吾儕止恐亦不免耳。」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元祐年間對新黨大臣赤裸裸的政治迫害,拉開了此後延續幾十年、一直到宋室南渡的黨爭序幕。
神宗朝的開邊雖然稱不上成功,但是付出了那麼巨大的代價,畢竟使宋夏之間的形勢有所改善。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卻以為,神宗的開邊是重罪,就連經過無數流血犧牲換來的西部邊地都是一種錯誤,竟然將其中相當一部分土地還與西夏。更可悲的是,土地交割以後,慾壑難填的西夏反以此為據點進攻蘭州、綏德,新舊黨的意氣之爭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元祐年間,舊黨全面否定作為神宗執政結晶的變法是有相當風險性的,為了增加其推翻神宗變法的合法性,舊黨首先是將神宗與王安石等新黨割裂開來,對後者痛加醜詆,而對神宗仍尊敬有加;繼而通過曲意釋讀神宗晚年的詔書,將否定變法變為神宗晚年的遺意。蘇轍就在諫議中說,「先帝晚年,寢疾彌留,照知前事之失,親發德音,將洗心自新,以合天意。」然而這完全是蘇轍從神宗詔書中斷章取義而來,這封元豐八年正月的詔書,原意是說受到神宗赦免的罪犯洗心革面。司馬光也在《革弊札子》中提到,「先帝深悔其然,厭截截偏言,思番番良士,乃下哀痛之招,息兵富民,奄棄天下」。也是試圖以論述神宗遺意,增加元祐更化的合法性。但是,舊黨對熙豐變法的批判不可避免地為舊黨以外的人留下誹謗先帝的口實,元祐元年就有人提出,「建言者不深惟本末,乃斥先帝以苛名,而自沽訐直之譽。陵土未乾,肆為醜詆。傳播四方,人情痛惜;書之史冊,又將謂何?」元祐末年,隨著政治氣氛的轉向,臺諫官抓住這一口實對執政的舊黨大肆抨擊,舊黨也就成了案板上的魚腩。
哲宗的少年期在隱忍中度過,眼見祖母高氏用舊黨元老驅逐父親元豐遺臣,盡廢父親成法,他對父親變法事業的崇慕之情日甚一日。高氏是將門出身,且老而彌辣,積威之下,幼君噤不能聲。且哲宗的生母德妃朱氏出身寒微,溫柔恭順,時而被高氏訓斥,想必年幼的哲宗也為母親不平。哲宗成年後,高太后仍沒有歸政的意思,直到即位八年之後,高氏辭世,哲宗才終於得以親政,實現自己的主張了。次年改元紹聖,旗幟鮮明地繼承父親的事業。
了解了以上的背景,我們再去看這件玉勒上的銘文,它的意涵也就昭然若揭了。銘文中南朝鮑照的樂府詩《梅花落》,全文如下: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諮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月。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這首詩原是以問答的形式,借雜樹與梅花的對比,一褒一貶,表明對毫無立場、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讚揚。在這裡哲宗以雜樹喻指元祐年間背叛父親的變法事業,迎合高太后,盡廢新法,迫害新黨人士的舊黨中人,而以梅花喻指能始終堅持立場,維護神宗的變法成果,甚至為之犧牲的新黨人士。清楚地表明了他對舊黨的厭惡和將要紹述熙豐之政的執政理念。之後,哲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再次顛覆了朝中格局,驅逐舊黨,追奪對舊黨人士的美諡恩澤,復起新黨,為蔡確、章惇等人昭雪平反。復出的新黨隨即痛打落水狗,對舊黨展開報復清算。哲宗在執政的短短四年中,盡復熙寧、元豐之政,並重新開邊,表現得比他父親更為果敢堅決。
北宋「梅花落」雙鉤詩文玉勒銘文欣賞「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諮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月。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展 覽 前 言
宋朝在國家治理方面卓有成效,農業經濟和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盛世可信的風俗畫卷。北宋末年人口達1億2千萬,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首次突破1億大關。民間的富庶和社會經濟的繁榮遠遠超過盛唐,即便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江南依舊繁華。官府和民間的財力足以支撐起社會的運轉,還能把文化藝術玩出新高度,玩到極致。
宋朝的文化是高度繁榮的。陳寅恪先生說:「中華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收回五位開國將領的兵權,但是給予優厚的生活待遇。拙以為,天下事大抵是文與武,武的堵了去路,自然在文的方向去恣意拓展,盡情享樂。這一「頂層設計」,對趙宋王朝的國策影響深遠,使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社會主流文化發生前所未有的轉化。
王國維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說:「天水一朝(即宋代)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學術多發端於宋人。」其實何止金石學、藝文學,儒學中的理學、心學的源頭皆在於宋,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文藝趨向都是延續宋朝而來。
例如蘇東坡,無論詩詞、文章、書畫、文房,或是美食、家居、佛緣,都影響巨大,圈粉無數。在畫譜《集古名公畫式》中,有所謂《東坡賞心十六事》:「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後登樓看山……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文化滲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從中可以看到這位大文豪的生活與藝術交融的浪漫而開拓的積極態度。
豈止是文人官紳,宋朝皇帝對文化藝術的熱愛,也是歷史上罕有的。上之所好,下必從之。因之,這些成了後世文藝發展的源頭活水,也足見文化綿長強勁的穿透力和影響力。
從傳世的宋朝器物和藝術品來看,宋人建立了中國極簡美學的典範,追求簡單而有品質、有內涵的生活和物品,雅到極致。比如東坡提到的烹茶、茗香、賞花、掛畫,可稱「風雅四藝」。一旦有了這些,雖居陋室,自諳芬芳。至於宋朝的書法,超然尚意;宋朝的繪畫,寫實傳神;宋朝的瓷器,純淨百變;宋朝的漆藝,美輪美奐;宋朝的古籍,刻版經典……千載而下,令人膜拜擊賞不已。
本次展覽著眼於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以館藏宋代硯臺、印章、文房器具為基礎,且徵集私人收藏的各種宋代器物,聚焦銅、瓷、玉、石、漆、木等不同材質的工藝品,呈現宋代別致的文化流行元素,闡釋宋代文人閒適生活背景下潛藏的時尚乃至風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冀求和平、穩定、美好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由於一館之能力水準所限,所展示的內容也許只能由微見著。但是,希望這個展覽能得到觀眾的喜歡。
本次展覽將以宋一世家子弟一日的生活軌跡為主展線,分三章十四節呈現。黎明即起:聞雞起舞、對鏡正冠、焚香禮佛;西園雅集:策馬捶丸、暖爐點茶、清心滌硯、臨帖押印、擷芳插花、宣和鑑古;賢聚夜宴:玉箸銀盞、掛畫賞玉、投壺行令、歌舞昇平、臥燒水沉。
韓天衡美術館
地址:嘉定區博樂路70號
公共運輸:軌交11號線至嘉定西站轉公交嘉定11路至博樂路金沙路站下。也可乘坐公交嘉定6路、嘉定4路至博樂路金沙路站下。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樂藝會免費延伸閱讀
韓天衡美術館新展《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掠影第一回
韓天衡美術館新展《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印章篇
《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二:無極齋分享
《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一》無極齋分享
《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三:無極齋分享
《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四:無極齋分享
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下篇:無極齋分享
無極齋分享: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下篇
銅印 古籍 書畫:無極齋分享《周叔弢捐獻文物與古籍特展》
首博《錦繡中華—古代絲織品文化展》之一:無極齋分享
天津博物館精品瓷玉:無極齋分享《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無極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秦漢六朝八百年:無極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之二
無極齋分享:《慧海瑞相—雍和宮法物法器精品展》下編
無極齋分享:《慧海瑞相—雍和宮法物法器精品展》上編
無極齋分享《萃錦曩懷—清代藝術珍寶展》玉器上篇
無極齋分享《萃錦曩懷—清代藝術珍寶展》玉器中篇
無極齋分享《萃錦曩懷—清代藝術珍寶展》玉器下篇
無極齋分享《萃錦曩懷—清代藝術珍寶展》掐絲琺瑯彩篇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無極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時間技藝:無極齋分享《有界之外—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特展》二
冠冕閃耀:無極齋分享《有界之外—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特展》一
韓天衡談鳥蟲篆印創作:國博新展《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
傳統與創新中的韓天衡:國博新展《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展:《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
不逾矩不——學藝七十年述懷:國博新展《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
教科書式的篆刻典範:韓天衡篆刻藝術系列大賞上篇
教科書式的篆刻典範:韓天衡篆刻藝術系列大賞中篇
教科書式的篆刻典範:韓天衡篆刻藝術系列大賞下篇
「守正求新——韓天衡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辦
無極齋分享《珍玩的座位——故宮藏器座展》之牙玉器座篇
無極齋分享《珍玩的座位——故宮藏器座展》之金屬器座篇
無極齋分享《珍玩的座位——故宮藏器座展》之木器座篇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下篇:無極齋分享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上篇:無極齋分享
天下金銀第一窖中的宋代金銀銅器:無極齋分享彭州市博物館
見相非相:無極齋分享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上篇
見相非相:無極齋分享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下篇
無極齋分享:瀋陽故宮博物館藏清宮玉器
天下金銀第一窖:無極齋分享彭州市博物館宋代金銀器窖藏下篇
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無極齋分享造像篇上
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無極齋分享造像篇中
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無極齋分享造像篇下
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無極齋分享青銅金銀篇
大唐風華從何家村開始:無極齋分享國博展金銀篇
從明皇擊球圖卷到大唐婦女妝具:無極齋分享國博大唐風華展
國博《大唐風華》展法門寺精華篇:無極齋分享
明月滄海琴與綠天風雨琴:無極齋分享千文萬華漆藝展經眼錄中篇
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下:無極齋分享
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上:無極齋分享
故宮箭亭武備展:無極齋分享
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特展上篇——無極齋分享
流金溢彩—烏克蘭博物館文物及實用與裝飾藝術大展:無極齋分享
感受帝王的溫度:無極齋分享故宮南大庫家具館
文心在茲:韓天衡美術館古今硯文化特展
佳展延期 同好延禧:韓天衡美術館古今硯文化特展續篇
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無極齋分享成都博物館特展
南宋雅玩:無極齋分享湖州博物館
開國內傳統冷兵器展覽先河:《紫電安邦—歷代武備文物特展》
無極遊:中國絲綢博物館《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科技成果展》
無極遊專欄:剔紅三翫
沙場秋點兵,古歡齋撫劍而談
文心在茲:韓天衡美術館古今硯文化特展
韓天衡美術館《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之:筆墨
多圖 ! 韓天衡美術館《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之:慕古
過癮!韓天衡美術館《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之:器玩
無極齋分享深博《物華天寶:朝陽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雕藝器具
無極齋分享《物華天寶:朝陽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珠寶供奉
無極齋分享深博《物華天寶:朝陽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金銀篇
無極齋分享:遼寧省博物館中國歷代璽印展選賞
樂藝會付費延伸閱讀
老趙聊水滸之《懷念官軍圍剿的日子》
善自約束 精工炫藝:鮑甚光收藏古代帶鉤藝術欣賞中篇
老趙談花錢:方的是花錢,圓的也是花錢,花錢到底是啥?!
請聽花錢大藏家陸昕老趙:解密一枚驚世好錢的背後
老趙說銅人:明清蹲踞銅人闡發之執荷篇
李鶴坡:《許仙與白娘子》
善自約束 精工炫藝:鮑甚光收藏古代帶鉤藝術欣賞下篇
老趙談銅人系列:持短劍的銅人,你到底是哪個大神?
老趙說銅人:蹲踞銅人闡發之發冠篇
如願意接受本微信號信息,可按右上角「樂藝會」訂閱。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鑑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