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隨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今年10月22日舉行的AFS全球會議上發布了PISA2018全球勝任力評估報告,並將其納入2018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關於如何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成為全球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熱門話題。
後疫情時代教育的格局和形態被重塑,對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在今年6月份印發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就提出新形勢下,中國將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在基礎教育領域,加強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由此可見,無論是為學生個體發展,還是中國在未來世界秩序中更好地承擔大國的責任和義務,培養中國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勢在必行。
12月5-6日在由中國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廳、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33次學術年會,這一極具影響力的國家級教育盛會上,也對「全球勝任力」在中國如何進行價值定位、理論重構與落地實施等問題進行探討。
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33次學術年會
中黃國際教育集團崔建社總校長受邀分享了中黃在中國學生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方面的探索經驗和實施路徑,並在圓桌論壇上,與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研究院滕珺教授、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王殿軍校長等資深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了全球勝任力在學校課程開發、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驗。
本次論壇有來自全國教育界的專家、校長、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等共1200餘人參與,另有3200萬人通過線上直播平臺遠程參會。
以下是崔校長分享的重點回顧
什麼是全球勝任力?
培養全球勝任力要通過什麼來學習?
提升全球勝任力可以通過哪些方法?
全球勝任力該如何評估?
如何搭建一支能夠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教師隊伍?
什麼是全球勝任力?
2017年12月12日,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美國哈佛大學正式發布PISA 2018「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 評估框架,從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四個維度,對全球勝任力給出官方定義:
能夠分析地區、全球及跨文化議題。
能夠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視角與世界觀。
能夠進行開放、恰當、有效的跨文化互動。
能夠為人類共同的福祉與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
而在IB語系當中所提出的國際情懷(International Mindedness),跟全球勝任力其實是一脈相承、不謀而合的,IB的國際情懷則主要表現在多語學習、跨文化理解和全球參與三個方面。
全球勝任力的四個目標維度(左) IB國際情懷的三大表現(右)
培養全球勝任力要通過什麼來學習?
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在解讀PISA2018全球勝任力報告時表示,全球勝任力不是學科學習的產物,而需要專門的關注和培養。
全球勝任力不是一門課程,不是一種知識體系,沒有辦法通過專門開設一門課程去學習。全球勝任力更像我們談的「素質教育」、「核心素養」,應該滲透在我們的每一個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過程當中,讓我們的每一堂課、每一個活動都能呈現出對孩子在全球勝任力的培養,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國際意識和全球視野的學習者。
那麼從學科的角度,培養全球勝任力要通過什麼來學習?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貫穿到全球背景下的學科、題材、議題、話題、內容當中;
二是通過融入到超(跨)學科探究課程、學科探究課程、基礎實踐課程、活動拓展課程等橫向縱向的課程中;
三是在課程標準和實施細則中,選取跟個人的、本地的、地區的、國家性、全球性相關的探究範圍和話題內容,聚焦人類共性、多樣性、多重觀點的話題和反思。
基於以上的三個維度,中黃管理的學校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以中國國家課程為綱要與核心,自主研發採用IB等當今世界範圍最具代表性、先進性的現代化教學方法與評估方法,打造了中黃融課(HEC),提倡大概念引領下的整體教學,通過六大超學科探究主題、四大課型全面、廣泛、充分覆蓋了全球勝任力的培養。
中黃融課課程體系
六大超學科探究主題
比如在今年疫情期間,中黃管理的廣州市白雲區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和中黃外國語小學將「疫情」作為教育素材和契機,以「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為中心思想,學生圍繞「新冠肺炎爆發的原因」、「疫情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人類應該對疫情承擔哪些責任?」等探究線索,通過查找資料,用思維導圖分析新冠病毒特點;分析世界重大疫情事件;分享如果我是決策制定者,面對類似的疫情,我要採取什麼樣的防疫措施。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在內容上、難度上、素材上、形式上、理解的深度高度上比上一次加深遞進,呈螺旋上升。學生們通過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材料,在自主探究學習中,發展信息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從關注個人生活、在本地與全球背景下的探究中培養國際情懷,真正做到學習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提升全球勝任力可以通過哪些方法?
從「教」與「學」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教師也必須具備對應的教學勝任力,學會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探究式學習、概念理解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全球背景下學習等都是我們中黃教師常用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障礙,營造激發學生內驅力,發揮自身創造力的學習環境。
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們會按照中黃「快普樂」課堂教學體系中的「疑」、「尋」、「示」、「悟」、「行」五大步驟,通過設疑、探疑、解疑、思疑、釋疑,完成探究循環。
在探究中,首先學生們由疑發端,比如四年級學生在關於「榜樣」主題的探究中,在選擇自己的榜樣時,孩子們產生了疑惑:「網紅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嗎?」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孩子們自發開展一次激烈的辯論賽。賽前孩子們自由分組、合作分工、查找資料、尋找論點論據。經過正反兩方的唇槍舌戰、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越來越強,逐漸了解到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網紅,學會選擇榜樣人物身上的優點,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全球勝任力該如何評估?
前面講了「學什麼?」和「怎麼學?」,回到落腳點,我們該如何判斷學生是否具備了全球勝任力?也就是我們如何設立科學的評估標準?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如何落地實施?
隨著今年十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強調破除「五唯」的頑瘴痼疾,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我們可以看到當下教育評價改革已經具備了前瞻性的理念和明確的要求。此前,我也在行業的會議和論壇中分享過關於教育評價改革的觀點和中黃綜合教育評價體系的實踐案例。
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我將其歸納為:「789」,即:八項原則、九種能力以及十大目的。
經過十餘年教學改革及課程融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全面的、多元主體參加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這個綜合教育評價體系,由學生、老師、家長甚至社區成員參與,持續貫穿「教」與「學」的全過程,並能將學習成果進行可視化。
目前,我們已將這一評價體系在管理的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個教育實體內落地實施,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會有學生專屬的《成長檔案冊 》、探究結題展、學生潛能發展面談、英語水平連續評估體系、學生家長老師三方專屬會談等形式。
如何搭建一支能夠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教師隊伍?
首先,教師要轉變思維。教師首先要讓自己具備成長型思維和應變能力,不斷學習前沿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去升級和改造已知的經驗,通過新的維度和視角讓舊的知識和經驗再次活化。
第二,系統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在中黃我們組建了中黃大學,旨在培養專業的國際化教師。通過國際化教師勝任力測評,為每一位老師制定個性化的專業發展計劃。比如我們的「展翅計劃」,運用了翻轉課堂、工作坊、教練技術、PBL項目式學習、導師制等多元的方法,既有共性的團隊學習目標和項目,也有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確保老師能夠具備中西融合課程的實施能力和教學方法。
第三,老師必須真正熱愛教育,願意去追求教育的本質和真諦。很多年輕教師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學習能力常常令我刮目相看,他們完全能夠達到國際化教師的標準和要求。就像我們今天講的全球勝任力,需要從多元學習、跨文化理解、全球參與這些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所以教師們也要不斷對照著去修煉自己,讓自己首先成為學生的榜樣,才能引領和陪伴著學生成為自由、自信、自強行走在世界的中國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提出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大力提升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的時代背景之下,本次論壇聚集了來自全國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的專家、學者和校長,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等各方力量的廣泛參與和深度對話,共同為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
由於在區域推進國際理解教育和提升教育開放度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成都高新區教育文化和衛生健康局負責人彭湧局長也受邀在論壇中分享了區域推進國際教育發展的實踐經驗。
在圓桌論壇環節,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滕珺教授表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和中黃國際教育分別作為公辦教育和民辦國際化教育的優秀代表,因此本次圓桌論壇特別邀請到了王殿軍校長和崔建社校長這兩位分別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國際化學校最具影響力的校長進行面對面地對話和探討,旨在匯聚公辦和民辦這兩股中國教育最主要的力量,在推動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創新方面有更多的作為。
崔校長表示,中黃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未來我們希望能和更多的優秀公民辦教育資源進行更深度的對話交流與融合創新,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國際化提供更多有益的實踐和樣本,為世界教育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