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金庸小說的朋友一定會記得郭靖這個人物,尤其是對於許多女生來說,郭靖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男主角了。像金庸的其他男主角人物,絕大多數都有有意或無意的沾花惹草,而郭靖卻對黃蓉可謂「忠心不二」了。他很耿直,但也不是那種老實而無用的人,相反他還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風範。
尤其是在襄陽保衛戰當中,郭靖以武林人士的身份,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更是讓許多人都十分佩服的英雄。其實,許多看《神鵰俠侶》的讀者都希望,最後郭靖和黃蓉的結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了下去。然而,令人可悲可嘆可憐的是,這位敦實而忠誠的勇士在金庸的筆下最終被寫死了:
師父頓了一頓,接著道:「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
不僅僅郭靖戰死了,連黃蓉這樣一位巾幗英雄也戰死了。要知道,他倆在整部《神鵰俠侶》當中的武藝都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和《九陰真經》,難逢對手。可是,這樣強大而又熱忱的英雄,為何最終還是戰死了呢?你看看十三年後他的對手是誰,乃金庸武林第一屠夫。
郭靖,歷史上也是有這個人物的,不過歷史上的郭靖與金庸筆下的郭靖經歷不大相同:公元1207年,南宋四川主將吳曦投降金國,郭靖不願意做敵國的臣民,所以投江而死。這樣的經歷雖然也是愛國,與金庸筆下的郭靖卻相差甚遠。金庸筆下的郭靖更像是歷史上的襄陽守將呂文德。也就是《神鵰俠侶》當中躲在桌子底下念佛的那位。
呂文德是南宋名將,曾經在在釣魚城打死了蒙哥,在襄陽城頂住忽必烈數年時間,這個形象與金庸筆下的郭靖有更多的重合之處。不同的是,呂文德是病死的,而且早先沒有旅居蒙古的經歷。而他在戰場上的表現,甚至比金庸筆下的郭靖還要厲害一些。那麼,以呂文德為部分原型的郭靖為啥最後戰死了呢?
因為他遇到了忽必烈。不可否認,武林世界是一個與真實歷史不同的世界,有時候一個武林高手都能起到改變整場戰爭勝負的作用。而郭靖也確實有這樣的能力,就比如他的降龍十八掌,打過去有幾個人能夠頂得住呢?肯定是沒人頂得住的,但是忽必烈不是一般人,《神鵰俠侶》當中郭靖這樣評價忽必烈:
「郭靖站在城頭,見蒙古軍軍形整肅,後退時井然有序,先行者不躁,殿後者不懼,不禁嘆了一口長氣,心想:「蒙古精兵,實非我積弱之宋軍可敵。」」
「郭靖拱手道:「拖雷有子,氣度寬宏,蒙古諸王無一能及,他日必膺國家重任。我有良言奉告,不知能蒙垂聽否?」」
在小說當中的忽必烈,軍容整肅,進退有序,這才是大俠郭靖戰死的根本原因,因為忽必烈是帶兵去打仗的,並不是去跟郭靖大俠一個人比試武功去的。加上他也帶上了自己招募來的各地的武林高手,所以一點兒也不虛郭靖。最為重要的是,郭靖一人之力有限,而蒙古大軍群體之力難敵。
武林也講:雙拳難敵四手。而戰爭當中,更是如此。郭靖戰死的故事實際上說明;了一個道理:個人的武力和行俠仗義在國家層面其實影響力是很小的,只有依靠有組織的力量,才能做到真正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忽必烈的大軍正是如此,他也成了後來的金庸武林第一屠夫。
據歷史記載,忽必烈大軍屠戮中原中國人1800萬人,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四川人口只剩下80萬人。這樣的集體行動,當然不是郭靖這個武林高手可以應對的。而且忽必烈不僅僅帶著大量的武林高手,還帶著不少為他出謀劃策的南宋降將,他們也是造成郭靖最終死亡的根本原因。
歷史上的襄陽城是怎麼被打破的呢?恰恰就是因為忽必烈聽了南宋降將劉整的計謀,通過集中整個蒙古帝國的財力來收買南宋的商人,逐漸打破了襄陽城三面環山、一面靠山的易守難攻格局,而呂文德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格局被打破而憂患交加病死的。不過,像劉整這樣的人,當然不適合寫在書裡了。
故事反而以蒙古帝國的武力強盛戰勝南宋為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