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瘦身一直是很多人的追求
在眾多的減肥方法中
不吃晚餐備受青睞
然而實際上
不吃晚餐雖然會讓體重減輕
但減下去的不是「肥」而是水
僅靠不吃晚飯
是很難減掉脂肪的
體重是輕了
反彈也很可怕
還要小心疾病找上門
長期不吃晚餐會影響健康
胃會不斷分泌胃酸,不吃晚餐容易患上胃潰瘍,得不償失。
節食會降低基礎代謝
基礎代謝可以通俗的理解成,每天你消耗的最小熱量值。
降低基礎代謝是自身的一個防禦,你減少了攝入的能量,身體很聰明地將基礎代謝自然降低;一旦你恢復吃晚餐,而你的消耗沒有改變,那麼剩餘的能量儲存起來變成脂肪。
這就是為什麼胖了減,減了胖,永遠在減肥的路上的原因。
別吃零食才是正道
一邊不吃晚餐,一邊吃著零嘴,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些人不吃晚餐,覺得自己好像吃得很少,心裡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然而早餐中餐下午茶一頓沒少,休息的時候啃兩把瓜子,甚至怕晚上餓,午飯還刻意多吃了。這一天下來,攝入的熱量可一點沒減少。
記住,是否長胖取決於當日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的差額,而不在於一頓晚餐。
吃對晚餐才能減肥
一直減肥一直肥
你究竟誤入了哪些坑?
胖不胖不能只看BMI
提到減肥和肥胖,不得不先說說BMI。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m)²。許多人知道,減肥不能只看體重,還要看BMI。但BMI真的能準確反映你的情況嗎??
其實BMI是舶來品,西方人BMI<25的健康標準並不適用於中國人。亞洲人在較低BMI水平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經大大提高。而經流行病學研究,我們中國人BMI>24就跨入微胖界,BMI>28則屬於肥胖。
並且,BMI也沒你想得那麼管用。說白了,一個人身上的肉未必都是肥肉。強壯如施瓦辛格,大塊的肌肉會讓BMI爆表,但又有誰覺得他需要減肥呢?
對於普通人而言,除了掌握BMI外,如果再了解一下腰圍和腰臀比,就能較真實地判斷體型。
腰圍是衡量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標,它反映腹部脂肪蓄積的程度,而腹部脂肪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少,內臟脂肪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威脅。
對於中國成人而言,男性腰圍應小於85cm,女性應小於80cm;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應小於0.8。
因此,眼裡只有BMI而忽視腰圍,此乃減肥之一大陷阱。
並非吃肉才長肉
踏上減肥之路的人,為了和「邪惡」的脂肪抗爭到底,常常無所不用其極:拒絕紅肉,嘗試素食,甚至每天啃水果度日……
然而,並非吃肉才長肉。
人之所以長胖,是因為我們攝入的卡路裡多於我們的消耗,任何類型的食物攝入過多,都可能變成脂肪留存在體內。
不同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代謝途徑各有不同,它們和我們的胃腸道相擁過後,轉身和體內不同的激素碰撞反應,參與新陳代謝,組建身體的不同成分,而我們身體對它們的主觀感受也是有差別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蛋白質可以顯著降低人的飢餓感,進食含有同樣卡路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吃蛋白質的最不容易感到飢餓。相反,那些光吃素的人,由於飢餓感的提前來臨,下一頓可能吃得更早,吃得更多。
即便是同一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後的能量代謝也大有差別。同是碳水化合物,精製麵粉、蘇打餅乾等食物進入人體後很快消化吸收入血,提升血糖,一時盈餘的卡路裡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而粗糧等雜合纖維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減緩糖的消化速率,使身體有更長的時間來消耗掉攝入的卡路裡,避免糖向脂肪的過早轉化。
流汗和減肥沒有絕對關係
總有人認為汗水是脂肪燃燒時流下的眼淚,似乎運動了流汗了,就消耗了脂肪,所以運動了沒幾分鐘,就覺得今天的任務已經「夠了」。其實不然,流汗和減肥之間沒有絕對關係。
流汗只是意味著運動時,你的身體產熱增加,身體通過出汗在幫自己降溫而已。運動後,流汗增加了,體重的確一時間有減輕,但減少的只是水分而不是脂肪。
運動時的直接能量耗損來自於葡萄糖的燃燒。脂肪是體內的能量儲備,哪怕在運動,身體也不會輕易動用脂肪燃燒。只有當葡萄糖的供應處於「能量赤字」時,脂肪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出手相助。
也就是說,真心想減肥,運動的時間不能短,運動的強度不能低。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建議,每周應保證5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3天至少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而適度結合無氧運動,有助於增強肌肉體積,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耗能,對於減肥也大有裨益。
一句話,要想逼脂肪流淚,自己先要運動到流淚。靠譜的減肥理論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均衡飲食和運動,使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入的能量。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在追求瘦的過程中
一定不要丟掉健康哦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