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海洋細菌: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2020-12-15 環京津網

研究人員正在收集海水樣本,作為調查海洋單細胞真核生物和與之相關的有機體的一部分。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海水樣本中發現迄今最大的海洋細菌,它能夠從太陽光線中獲取能量。

幾年前,一臺價值80萬美元的高精密醫用螢光活性細胞分選儀懸掛在起重機上,準備裝載到海洋研究船,與此同時,海洋微生物生態學家亞歷山德拉·沃登(Alexandra Worden)和同事們準備在大西洋起航,收集單細胞真核生物,並單獨隔離進行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此次海洋研究活動還在太平洋尋找古生菌、細菌和其他與微生物有關的有機體,沃登和同事希望採集海水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但這種做法將潛在地會影響樣本的生物多樣性,他們最終決定將實驗室搬到了勘測現場。

起重機操作非常順利,細胞分選儀也安全上船,科研人員和船員們開始了航海之旅,他們採集了海水樣本,用螢光染色細胞製成食物液泡,標記那些積極進食的生物體,並將海水樣本送入細胞分選儀,從中篩選出螢光染色細胞,結果顯示被篩選出來的絕大多數是領鞭毛類細胞,即以細菌為食的掠食性真核生物。之後研究小組除了對原核生物基因組排序之外,還在領鞭毛類細胞中尋找細菌和古生菌,沃登稱,起初我們並未獲得什麼發現,但我們仍然對這項海洋勘測十分熱衷。

海洋勘測活動結束之後,博士後大衛·尼德姆(David Needham)決定挖掘冷凍海水樣本,從而確定是否存在細菌,結果尼德姆發現了迄今海洋中最大的細菌,以及第二種感染掠食性原生生物的細菌。沃登說:「通過尋找普通的微生物候選者,我們最初忽略了一種重要細菌,其具有獨特的組合結構。」

目前,這種海洋中最大的細菌被命名為「ChoanoVirus」,它具有8.7萬個鹼基,該細菌基因組很大,其蛋白質編碼尤其令研究人員感到興奮。在數以百計的蛋白質序列中,沃登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3種視紫紅質——這是存在於人體等生物體內某些細胞膜中的光處理受體,例如視網膜需要視紫紅質才能看到物體。這種細菌基因組還將β-胡蘿蔔素分子與酶物質合成在視網膜中,β-胡蘿蔔素在視紫紅質中還起到光敏處理作用。相比之下,人類和大多數真核生物存在部分視紫紅質機制,必須從外部資源獲取β-胡蘿蔔素形成視網膜。

為了發現這些細菌視紫紅質在領鞭毛類宿主體內的可能性作用,研究人員在大腸桿菌中表達了細菌序列,並且發現光線會觸發蛋白質,開始泵送質子。可能存在的情況是,這些細菌實際上是在幫助細胞從太陽中獲取能量,沃登說:「這種情況是在捕食性細胞中絕對預想不到的,它是一種具有新功能的細菌,其功能並不存在於宿主生物體內。」

某些生物體利用視紫紅質從太陽光線中產生化學能,這並不是一項最新發現,幾十年前,科學家曾報導稱,嗜鹽古生菌(halophilic archaea)利用視紫紅質產生能量。2000年,沃登的研究同事埃德·德朗(Ed DeLong)曾指出,海洋細菌利用視紫紅質捕獲光能。此後海洋生物學家在海洋多種微生物中發現了這種奇特的新陳代謝方式,2019年,沃登帶領研究人員分析了海水樣本中視紫紅質含量豐度,並估測在海洋某些區域,視紫紅質從太陽光線中獲取的能量比葉綠素獲取的更多。

這項最新研究首次表明,細菌明顯具有掠奪性單細胞生物的功能。研究人員猜測,當有機質缺乏的時候,領鞭蟲類生物會通過視紫紅質機制獲得能量,或者幫助它們加速新陳代謝。

這項研究結論讓我們試圖了解宿主體致病影響之外的感染過程,或許ChoanoViruses和其他細菌具有一些生存優勢,它們不是感染宿主並溶解細胞來傳播更多的細菌,這個概念在人類病毒學領域獲得了支持,但在海洋領域還是一個新概念,此前海洋細菌獲得的科學關注較少。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有間接證據表明海洋細菌與宿主之間存在共生關係。(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廣東科學家從海洋細菌裡發現的「酶」,竟有這樣的功能!
    如今很多科學家正在從事酶的研究,從發現新酶,到進行酶分子進化,以產生更多的生物催化劑,增加酶對人類福祉的促進作用。 人體內含有諸多種酶,它們支配著生物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等許多催化過程,與生命過程關係密切的反應大多是酶催化反應。例如,人們在口腔內咀嚼米飯、饅頭時,咀嚼的時間越長,口感就越甜。這是由於米飯中的澱粉在口腔分泌的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麥芽糖。因此,人們吃飯時多咀嚼可以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有利於消化。
  • 科技公開課|廣東科學家從海洋細菌裡發現的「酶」,竟有這樣的功能!
    如今很多科學家正在從事酶的研究,從發現新酶,到進行酶分子進化,以產生更多的生物催化劑,增加酶對人類福祉的促進作用。人體內含有諸多種酶,它們支配著生物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等許多催化過程,與生命過程關係密切的反應大多是酶催化反應。例如,人們在口腔內咀嚼米飯、饅頭時,咀嚼的時間越長,口感就越甜。這是由於米飯中的澱粉在口腔分泌的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麥芽糖。因此,人們吃飯時多咀嚼可以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有利於消化。
  • 一個小水杯,科學家發現了以金屬為食的細菌
    在我們的認知中,細菌主要是以死去的生物為食物,比如說動物屍骸、枯枝敗葉等等,細菌對於生物系統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知道,在生物圈中,可以沒有消費者,但一定不能沒有分解者。試想,如果生物圈中死去的生物遺體沒有辦法分解,那麼整個地球都會堆積著大量的遺體。到那時,生物還怎麼生存呢?
  • 靠陽光維持生長的動物,竟能夠「吞食陽光」
    陽光為地球帶來了光明,同時人類可利用它們作為能量,在神奇的自然界中,植物通過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維持生長,但人們或許不知道一些神秘的動物能夠
  • 能導電的細菌「尾巴」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種導電細菌,希望開發出一種可以在人體內部安全工作、抵抗腐蝕,甚至能從周圍稀薄的空氣中獲取電能的生物技術。但是想要讓這一切成為現實,他們必須首先揭示這些微小的纖維究竟是如何導電的。由此,一場激烈的辯論正在醞釀。
  • 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隨著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不斷增加,研究人員決心尋找其他方法來對抗感染。科學家們非常看好脂肪滴這種武器的前景,細菌不會對它們產生耐藥性,而且它們來自人體的自然防禦系統,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 你知道地球上的海洋究竟有多深嗎,為什麼大海會這麼神秘?
    近年來,人類已經揭開了海洋的諸多秘密,人們發現在深海裡有水下河流,在這些河流中含有甲烷、硫化氫和其他從地裂縫中排出的氣體。你不知道的是,海洋中甚至還有瀑布,目前已知有七個瀑布,其中最大的瀑布高度超過4000米,它最後流入丹麥海峽底部。
  • 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MDPI
    Leptolyngbya是藍細菌中常見的屬,廣泛分布於海洋、淡水、沼澤、田地等各類生態環境中。Leptolyngbya屬藍細菌參與光合作用,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科學家對其生態學、天然產物化學以及生物活性方面均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總的來說,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被認為是藥物研發潛在的重要來源。
  • 迄今最大環雙星行星被發現:公轉周期 1107 天
    6月14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最大的環雙星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克卜勒1647b。科學家認為,它也是人類已知的擁有最長運行軌道的凌日行星(transiting planet)之一。
  • 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對地外生命看法
    而且這個被冰層一直覆蓋的地方,跟一個星球特別相像,那就是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歐羅巴),科學家認為在這顆衛星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冰層,但是是冰層下卻有著液態水的海洋,熱量來源於木星對其衛星的潮汐引力。科學家想知道這個液態水的海洋下到底有沒有生命?我們去探索這顆衛星、並在其冰層上打鑽孔,十分的耗時、耗力並且花費巨大。但是南極的冰蓋就給了我們一個研究異星生命最佳的場所。
  • 日本科學家在南冰洋發現新品種海洋蠕蟲
    據外媒CNET報導, 來自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高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蠕蟲--他們將其命名為Flabelligena Gillet 2001。 這一發現是科學家們在南冰洋南奧克尼群島2036至2479米深的海底採集標本時發現的。
  • 外星海洋裡的未知生命會是什麼樣子的?
    一組科學家提出,細菌將形成食物鏈的基礎,利用化學合成從噴口中提取能量,並在海底上方數英裡處建造高高的沉澱物管道。 其他生物,比如像魚一樣的動物,會刺穿這些管子,吸入大量的細菌作為食物。它們會抵禦競爭對手,保衛自己的牧場。反過來,它們也會被鯊魚一樣的動物捕食,它們的身體呈流線型,速度快,利用回聲定位來發現獵物。
  • 科學家發現人看不見的能量場
    1939年,前蘇聯技師克裡安(謝苗達維多維奇克裡安)與妻子範倫緹娜(瓦蓮京娜)意外發現以這種技術攝製的照片能顯示物體與人體電磁場的能量放射狀態。其中最令人驚異的例子是:被裁掉一小部份的葉子,在克裡安照片中竟然呈現完整模樣。其後三十年,克裡安夫婦倆一直潛心研究電子照相術並攜手研發了相關設備。現代生物光子學的研究表明,人體能夠自發地發出電子和光子,產生肉眼看不見的輝光。
  • 現實版「魔窟」,科學家在500萬年前洞穴,發現大量變異生物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能夠遇見一個與地外完全隔離的洞穴生態系統,多多少少都會有地表的物質養分隨著水流入洞穴之內;而且一個洞穴內就算有地外養分的供給,都少見有生物的存在,畢竟沒有陽光,這就失去了能量的第一來源,所以洞穴生態系統相當脆弱,對生命來說它就是一個貧瘠的沙漠。
  • 科學家發現神奇「七號冰」,只需1小塊,數小時就能凍住整個海洋
    在2018年的時候,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在尋找天然鑽石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物質,它就是七號冰。這個神秘的七號冰,是在一個天然鑽石發現的。看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按照我們的理解,有水的地方在低溫的時候才會形成冰,那麼,鑽石內部也沒有水,為何它的內部會結冰呢?這就需要從鑽石的形成開始說起了,當然,也與七號冰不簡單有關。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了意外的東西,人類要提高警惕了,怎麼回事?
    由於七塊大陸被海洋隔開,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再加上沒有交通工具的支持,不同大陸之間的人們基本沒有什麼接觸。亞洲人不知道其它六大板塊的存在,其它六大板塊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後來,一些膽大的探險者,開始走出去探險,於是才有了其它陸地的不斷發現。南極大陸是人類最後發現的一塊陸地,它跟其它六大板塊完全不同,是一個冰雪的世界。
  • 海洋最常見生物體DNA中藏有病毒
    一項新研究發現海洋裡最常見的一種細菌的基因裡,居然藏有病毒。科學家懷疑,是不是病毒對這些微生物繁殖起到幫助的作用。病毒(桔黃色)附著在名為SAR11的海洋細菌表面。(Morris et al./Nature Microbiology)這項近期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的研究,通過對海洋中廣泛存在的微菌SAR11的研究,啟發了科學家對病毒生存策略的新認知。SAR11是一種單細胞細菌,靠海洋中溶解的碳為養分生存,在海洋表面細胞數量的佔比高達四分之一。
  • 西藏ASgamma實驗發現迄今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瑪射線
    蟹狀星雲在全電磁波段均具有較高的亮度,因此科學家在從射電、光學、X射線直至伽瑪射線的整個電磁波段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觀測和研究。但是,隨著光子能量的增加,光子流強越來越低,觀測也越來越困難。此前,國際上探測到的最高能量的伽瑪射線為75TeV,是德國的HEGRA切倫科夫望遠鏡實驗組觀測到的。
  • NASA科學家在土衛六大氣層中發現 「奇怪」的碳基分子
    NASA的科學家在土衛六泰坦(Titan)的大氣層中發現了一種從未在其他星球大氣層中發現的分子。事實上,許多化學家幾乎沒有聽說過,也不知道如何拼寫這種分子:環丙烯亞基(cyclopropenylidene)或C3H2。科學家們表示,這種簡單的碳基分子可能是更複雜化合物的前體,這些化合物可以在土衛六上形成或供養潛在的生命。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