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2020-12-26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細胞內的脂肪滴,中性脂(neutral lipids)的主要貯存場所,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類似於糖原的顆粒,只是用來貯存能量,當細胞需要能量時,用來供給能量,是一個「惰性」的細胞內含物。其作用大概相當於細胞的「炊事班」。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的表明,脂肪滴並非只是細胞內的一個簡單的能量貯存器,而是一個複雜、活動旺盛、動態變化的多功能細胞器。脂滴能夠沿著細胞骨架運動,並與其它細胞器相互作用,可能在脂類代謝與存儲、膜轉運、蛋白降解,以及信號傳導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

美國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羅伯特·帕頓教授(Robert Parton)和馬特·斯威特教授(Matt Sweet),以及巴塞隆納大學的阿爾伯特·波爾教授(Albert Pol)的國際合作發現,這些脂肪滴既是食物來源,也是對抗細菌入侵的武器。帕頓教授說:「以前人們認為,入侵的細菌是把細胞內的脂肪滴當作食物,但我們發現,這些脂肪滴參與了我們的細胞與病原體之間的鬥爭。」

脂肪滴是細胞軍火庫的一部分,細胞製造有毒蛋白質,將其包裝成脂質滴,然後向入侵者發射。「這是細胞自我保護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它將脂肪作為一種隱蔽的武器,給我們提供了對抗感染的新見解。」

隨著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不斷增加,研究人員決心尋找其他方法來對抗感染。科學家們非常看好脂肪滴這種武器的前景,細菌不會對它們產生耐藥性,而且它們來自人體的自然防禦系統,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斯威特教授說:「我們發現,當感染發生時,人體內的某些白細胞會充當巨噬細胞,主動吞噬入侵的細菌,而同時,巨噬細胞中的脂肪滴會移動到被吞噬的細菌身上,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消滅。」

細菌感染也改變了白細胞使用能量的方式。斯威特教授說:「當其他營養物質不足時,脂滴可以作為線粒體的燃料來源。」而在感染期間,脂滴離開線粒體,轉而攻擊細菌,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

在果蠅身上發現這種現象後,細胞生物學家帕頓教授受到啟發,繼續進行這項研究。他說:「大多數人認為脂滴是『脂肪團』,只對儲存能量有用,但現在我們看到它們在細胞中起著代謝開關的作用,抵禦感染,而且現在有很多研究人員參加了一系列的科學會議。」

「我們的下一步是找出脂肪滴是如何作用於細菌的。通過了解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我們可以開發出不依賴抗生素對抗耐藥細菌感染的新方法。」希望科學家們能在脂肪滴這座「兵工廠」中找到更強大的武器,有效對抗細菌感染,減少更多人的痛苦。

相關焦點

  • 《科學》:細胞裡的油滴竟是免疫關鍵!科學家發現,細胞內的脂質滴是...
    說起脂肪、油,不管是真實的肥肉還是人到中年的油膩,給人的感覺可能都不是太好,恨不得除之後快。不過油脂本身沒有罪過,它的高熱量特性能夠為機體儲存大量的能量,是細胞關鍵的營養來源;同時,油脂也身扛免疫大旗,能夠成為先天免疫的核心。不不不,這回說的不是勇猛可愛的脂肪細胞,而是我們細胞內的那些脂質滴(LDs)。
  • 小鼠皮下脂肪細胞試劑盒的應用
    在公司技術部標準的操作流程下,小鼠皮下脂肪細胞傳5代仍可以保持原代細胞的分化狀態,進而可以用於評估體外藥物模型系統和調節特定基因的遺傳功能。保證細胞的純度在90%以上,且不含有HIV-1、HBV、HCV、支原體、細菌、酵母和真菌等。皮下脂肪主要分為兩種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單泡脂肪細胞)和褐色脂肪細胞(多泡脂肪細胞)。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45:37 中國藥科大學郝海平和曹麗娟團隊合作揭示Apaf-1體感知線粒體通透性轉變機制。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受試者要麼吃50%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和34%脂肪的飲食,要麼吃5%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和80%脂肪的生酮飲食。之後研究者在兩種不同飲食的最後一周採集受試者的糞便樣品,利用16S-seq分析腸道菌群的組成。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發生重大變化。總體細菌載量沒有差異,但特定物種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雙歧桿菌在生酮飲食條件下降最為明顯。
  • 《自然》:科學家發現全新免疫機制,普通細胞也能誘捕並中和超級...
    Torres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重磅研究成果[1],再一次刷新了我對人體先天性免疫的認知。他們發現,人體細胞在發現超級耐藥菌的DNA之後,竟然會把細胞膜表面能被細菌毒素結合的蛋白以外泌體的形式分泌出去。如此以來,超級細菌釋放的殺傷性毒素就被外泌體誘捕了,讓細胞躲過一劫。
  • 研究發現室內粉塵會促進脂肪細胞生長
    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化學物質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因為研究將其與生育問題、肝病、癌症和兒童肥胖聯繫起來。由美國杜克大學Nicholas環境學院首席研究員Christopher Kassotis博士領導的這項研究發現,室內粉塵可能會促進脂肪細胞發育。為什麼?因為這些粉塵種可能含有幹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
  • 研究揭示衰老過程脂肪組織B細胞功能
    研究揭示衰老過程脂肪組織B細胞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4:30:22 美國耶魯大學Vishwa Deep Dixit研究組發現衰老誘導脂肪B細胞Nlrp3炎性小體依賴性擴張,並破壞代謝穩態。
  • 人體細菌有多少?細菌與細胞數量比例沒有你想的誇張
    最近,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就對人體細菌與細胞的數量較起了真。經過重新估算,他們指出,人體細菌和人體細胞的數量比例遠沒有大家以為的 那樣誇張,細菌和細胞的總數其實差不太多。根據這個新版的估算,一個體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標準參考人」(reference man)身上的細菌/細胞比值平均為1.3:1。
  • 科學家發現,細胞內的脂質滴是先天免疫樞紐,可為抵抗病原體提供有...
    說起脂肪、油,不管是真實的肥肉還是人到中年的油膩,給人的感覺可能都不是太好,恨不得除之後快。 不過油脂本身沒有罪過,它的高熱量特性能夠為機體儲存大量的能量,是細胞關鍵的營養來源;同時,油脂也身扛免疫大旗,能夠成為先天免疫的核心。
  • 研究發現細胞周期必需因子
    的BmCyclin B和BmCyclin B3基因RNA幹涉研究,發現BmCyclin B和 BmCyclin B3 是家蠶細胞完成細胞周期進程所必需的。在無脊椎動物中,只有唯一一個周期蛋白 Cyclin B 被發現,而在脊椎動物中 B-type 周期蛋白有一對,Cyclin B1 和Cyclin B2,它們是緊密聯繫的,並且在亞細胞定位上存在差異。 家蠶(Bombyx mori)是完全變態昆蟲,也是鱗翅目昆蟲的典型代表,其細胞周期調控機制的解析將推動家蠶模式生物化研究的進程。
  • Cell:多餘脂肪幫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加速腫瘤生長
    肥胖,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病」,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已被證實與數十種癌症(肺癌、肝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等)患病風險增加,以及更差的預後和生存率有關。 多年來,科學家已發現與肥胖有關的、可以導致腫瘤生長的危險因素,比如代謝變化和慢性炎症。
  • 《細胞》:腸道細菌感染會誘使神經細胞「自殺」?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一支團隊發現,普通的腸道細菌感染不容輕視。在某些情況下,它會誘使神經細胞自殺,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間充質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19年10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間充質幹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損傷組織歸巢的特徵,輸入宿主體內後,可歸巢於特定部位,在微環境影響下定向分化為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3個胚層來源組織的細胞,如骨、軟骨、肌腱、脂肪、肝、腎、皮膚、肌肉、神經甚至胰腺等10餘種成熟細胞,因而成為再生醫學中器官修復的理想種子細胞
  • 科學期刊《細胞》:研究表明,肥胖或可導致癌細胞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發現,高脂肪飲食會降低腫瘤內 CD8+ T 細胞(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其他受損的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抗腫瘤活性。這是由於癌細胞為適應不斷增加的脂肪會重新「設計」它們的代謝機制,從而更好地從 T 細胞「手中」搶奪富含能量的脂肪分子,在抑制 T 細胞代謝的同時,加速腫瘤的生長。
  • ...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脂代謝|衰老|研究|脂肪|細胞|-健康界
    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因此研究者構建了SPATA4過表達小鼠模型探究該基因對於機體代謝、細胞分化等生理功能的影響。SPATA4過表達小鼠和野生小鼠在年輕階段體重上無明顯差異,然而在年老階段,野生小鼠體重呈顯著下降,SPATA4過表達小鼠卻可以維持正常體重。解剖後發現,相較於老年野生小鼠。
  • 肥胖與癌症的關係:多餘脂肪助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加速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發現,高脂肪飲食會降低腫瘤內 CD8+ T 細胞(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其他受損的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抗腫瘤活性。這是由於癌細胞為適應不斷增加的脂肪會重新「設計」它們的代謝機制,從而更好地從 T 細胞「手中」搶奪富含能量的脂肪分子,在抑制 T 細胞代謝的同時,加速腫瘤的生長。
  • PNAS:細菌感染時宿主細胞融合警示免疫系統,引起宿主細胞破壞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Yong Loo Lin醫學院(NUSMed)的研究人員發現,假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感染引發一系列事件,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統,導致受感染細胞自毀。這項研究於接近日發表在著名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 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
  • 哪種運動能對抗細胞衰老?有氧、高強度間歇?還是阻力運動?
    發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耐力(有氧)運動,比如跑步、遊泳、越野滑雪和騎自行車等,要比阻力運動能更好地對抗衰老,阻力運動通常指的是負重的力量運動。來自德國萊比錫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耐力、高強度間歇和阻力運動這三種類型的運動對人體細胞衰老方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