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細菌有多少?細菌與細胞數量比例沒有你想的誇張

2021-01-19 生物谷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類似的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它經常出現在冷知識讀物中,不少論文中也會引用它來說明人體菌群的重要性。不過,10: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怎麼靠譜。

最近,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就對人體細菌與細胞的數量較起了真。經過重新估算,他們指出,人體細菌和人體細胞的數量比例遠沒有大家以為的 那樣誇張,細菌和細胞的總數其實差不太多。根據這個新版的估算,一個體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標準參考人」(reference man)身上的細菌/細胞比值平均為1.3:1。

在biorxiv上發布的論文先行版中,研究者們首先追溯了「細菌數量是人體細胞10倍」這個說法的來源。結果發現,這個數值確實來自一篇研究論 文,但論文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1972年),而且估算方式其實也十分粗略。在原始論文中,微生物學家託馬斯?拉奇(Thomas Luckey)估計消化道容積約有1升,而每克腸道內容物的細菌含量約有1011,由此得出腸道細菌的數量大致為1014。然而,這個估算非常值得懷疑:這只是數量級的估計,實際的數據到底是多少?而且,人的消化道也不是從上到下都均勻分布著那麼多細菌啊,難道不應該分段計算嗎?

於是,研究者們就開始了自己的修正計算。在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之後,他們發現以往的結果確實把腸道細菌數估計得太高了。消化道細菌是人體菌群的主體,而在消化道中,絕大部分細菌又都集中在結腸部分。根據既往研究數據,一個「標準人」的結腸容積大約是0.4升,其中內容物的細菌含量約是每克0.9×1011。由此估計下來,一個「標準人」身上的細菌數量大約是3.9×1013。

新老版本「細菌細胞比」的估算數據比較

那麼細胞呢?論文作者們同樣找到了很多不同方法測量的數據來進行重新估算。在細胞數量上,紅細胞的貢獻最大,據估計「標準人」體內的紅細胞總數約有2.5×1013。整體算下來,「標準人」的細胞總數大約是3×1013左右,這和細菌的數量其實相當接近。

不同類型細胞的數量和質量佔比,從左到右依次為:紅細胞、血小板、脂肪細胞、其他以及肌肉細胞。

有意思的是,如果只考慮人體內的有核細胞(數量估計值為0.3×1013),細菌/細胞的比例倒真的和10:1相差不遠。

這個新版的估算值依然有不少不確定性,而且相關論文目前還沒有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不過,它確實給我們提了個醒:即使是已經廣泛流傳、幾乎成了「常識」的說法,也值得帶著較真的態度去分析一下呢。(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隨著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不斷增加,研究人員決心尋找其他方法來對抗感染。科學家們非常看好脂肪滴這種武器的前景,細菌不會對它們產生耐藥性,而且它們來自人體的自然防禦系統,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 掌握細菌腸道甜蜜共生關係,不運動3招打造易瘦體質
    你可能不知道,腸子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人體內約7成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中,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這要歸功於&34;——腸道,毫不誇張的說,腸道就是人體免疫細胞的&34;。約1000種腸道細菌擁有330多萬個基因, 這使擁有2.3萬多個基因的人類相形見絀。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杰倫·拉埃表示:「基本上, 人體就是一個移動的細菌聚居地。人體內細菌數量是人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 這些細菌大部分寄生在人的腸道中。」
  • 德國研究團隊:高鹽飲食可能有損人體對細菌抵抗力
    德國研究團隊:高鹽飲食可能有損人體對細菌抵抗力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3月25日報導,研究人員對實驗小鼠和10位人類志願者開展研究後得出結論稱,高鹽飲食可能損害人體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
  • 人體哪個部位細菌最多
    細菌能致病,很多人都有耳聞,而我們身體表面其實就覆蓋著一層細菌,都是什麼菌,會致病嗎?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繪製出了潛伏在人體皮膚表面的真菌種類分布圖。原來,腳後跟的真菌構成最為多樣化,胸部和腹部所擁有的真菌種類最少,而馬拉色菌在身體上最多。
  • 能導電的細菌「尾巴」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種導電細菌,希望開發出一種可以在人體內部安全工作、抵抗腐蝕,甚至能從周圍稀薄的空氣中獲取電能的生物技術。但是想要讓這一切成為現實,他們必須首先揭示這些微小的纖維究竟是如何導電的。由此,一場激烈的辯論正在醞釀。
  • 口罩戴2小時 內側細菌數量增6倍
    對此,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許士玉副教授說,雖然細菌一般都喜歡暖和,但有一些細菌和病毒嗜冷。冬天低溫雖然對細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但細菌、病毒並不會死亡,只是繁殖速度慢了,存活條件還具備。冬季,佩戴的口罩在冷熱交替下容易潮溼,口罩內側就會變成細菌大量繁殖的「溫床」。大家都知道用過的口罩外層最「髒」,那麼,口罩內側也會有細菌嗎?
  • 《細胞》:腸道細菌感染會誘使神經細胞「自殺」?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一支團隊發現,普通的腸道細菌感染不容輕視。在某些情況下,它會誘使神經細胞自殺,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宏觀世界宇宙之大,微觀世界細菌病毒之小,讓人細思極恐嗎?
    這些細菌與人類和一切生物共生共存著,有的會相互和睦相處,有的會設法殘害其他生物,但它們沒有人類這麼多腦子,挖空心思損人利己,它們只不過是為了活命,最簡單的活命而已。人體細菌知多少?細菌遍布世界每個角落,世界上有多少種細菌,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
  • 【Cell】解析巡邏的肺泡巨噬細胞如何清除細菌以維持免疫穩態
    既往有研究發現,肺泡巨噬細胞是固著的,不具有向細菌遷移的能力,細菌通過肺泡表面液體的流動靠近巨噬細胞從而被巨噬細胞吞噬[3]。當有較多病原體入侵時,肺泡上皮和巨噬細胞會募集大量中性粒細胞來吞噬和清除病原體[4]。但是這種強烈的炎症反應會導致周圍組織和上皮細胞損傷以及血管滲漏增加,誘發肺功能障礙甚至死亡[5]。
  • 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細菌的「抵抗力」?這或許為細菌耐藥性提供了答案
    然而令許多微生物學家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有些細菌使用CRISPR,而有些不用呢。有CRISPR機制的細菌幾乎隨機地散布在整個細菌王國當中,而即使是基因組中有CRISPR的細菌也不會總是依賴它。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許多種細菌用來擊退噬菌體入侵的其他系統。但在實驗室研究中,細菌主要發展出基於細胞表面的噬菌體抗性。
  • 筆記丨關於細菌與病毒的話題
    一、微生物界我們會想到細菌,還有一個更狠的角色,它就是病毒。 二、細菌是一個細胞,是生命,但病毒完全沒有細胞結構,僅是一小片斷的遺傳物質,外面裹著一點蛋白質。兩者在體積上沒法比,細菌是一個細胞級別的存在,而病毒只是分子級別。顯微鏡就可看到細菌,而病毒只有用極高倍數的電子顯微鏡才看到。
  • 極優母嬰小課堂丨寶寶生活中常見的致病細菌有哪些?
    家中有了小寶寶,對於環境的要求大大提升。小寶寶們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善,不能像成年人那樣抵禦外界細菌的傷害,這個時候就需要寶爸寶媽們為寶寶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今天極優就和大家聊一聊寶寶生活中常見的那些致病細菌。關於細菌與人類細菌與人類可以說是共生的關係,環顧我們的四周,你或許看不見它們,可是細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喲。
  • 人體有多少種蛋白質?
    2005年Science提出了「人體內有多少個蛋白質?」 這一科學問題。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完善, 以及「後基因組時代」在蛋白質組學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 科學家們都嘗試來回答這一有趣的問題。至今為止, 科學家們對人體內蛋白質具體數量還沒有達成共識。
  • COVID-19 症狀輕重,也與腸道細菌有關
    人類的腸道細菌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已知諸如阿茲海默症、憂鬱症都與腸道細菌有關,隨著科學家對新冠病毒(COVID-19)的了解愈來愈多,他們發現,新冠病毒雖然是呼吸系統疾病,但腸道中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也可能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以及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程度。
  • 《科學》:癌細胞中有細菌!科學家分析上千份腫瘤組織,發現癌細胞和...
    100年前,人類就在腫瘤中發現了細菌的存在,但是不是所有腫瘤中都有細菌?不同腫瘤中細菌組成是否相同?它們會不會對腫瘤產生影響?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1],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一些回答。
  • 細菌也瀕危!科學家們想為人體內的微生物建造一艘「諾亞方舟」
    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想通過為微生物創造一艘「諾亞方舟」來保護人類的長期健康。 斯瓦爾巴特群島的全球種子庫保護了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使其免受自然或人為災害的影響,該團隊從這個種子庫中獲得了靈感,建議創建微生物群庫來保存人類的微生物群,這些微生物群有一天可能被用於預防疾病。
  • 北聯NK免疫細胞是什麼?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小鼠和人的體外試驗標明,胸腺細胞在體外IL-2等細胞因子存在條件下培育也可誘導出NK細胞。小鼠脾臟在體內IL-3誘導下可促進NK細胞的分化。 北聯NK免疫細胞主要分布於外周血中,佔PBMC 5~10%,淋巴結和骨髓中也有NK活性,但水平較外周血低。
  • 細菌團隊擁有與我們一樣出色的工作記憶
    在食物中毒的發作期間,細菌既可以幫助將生命帶入土壤,又會對人體的消化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但是,我們通常不認為細菌等微生物很聰明。但是,具有開創性的新研究提出了另外一個建議:當許多細菌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稱為生物膜的集團)一起生活在一起時,生物系統會以某種類似於我們自己的記憶工作方式的方式建立工作記憶。
  • 闌尾真的沒有用嗎? 闌尾在人體內起什麼作用?
    闌尾真的沒有用嗎? 闌尾在人體內起什麼作用?時間:2016-06-29 16:32   來源:科普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闌尾真的沒有用嗎? 闌尾在人體內起什麼作用? 闌尾是從大腸頂端(盲腸)延伸出來的細長器官,長約5?10釐米,呈管狀結構,內部是空的,和腸道連同。
  • Nat Commun:研究揭示抗生素殺傷細菌的新機制
    2020年6月8日訊/生物谷BIOON/--- teixobactin是一類新型的能殺死超級細菌的有效天然抗生素。近日,來自利物浦大學和烏得勒支大學的科學家在開發基於teixobactin的藥物方面邁出了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