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夏啟繼承大禹的王位,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
在歷史課本上,對於這啟承禹位的描述非常簡單,就是「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由原始氏族制變成了奴隸君主制。
可一個社會制度的轉變,怎麼會這麼簡單呢?
一些不了解的人會認為是大禹改變了禪讓制,直接把王位傳給了夏啟。更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或許會知道,在大禹和夏啟之間,人們往往忽略掉了一個關鍵人物——伯益。
伯益是顓頊的後裔,主管山林河澤草木,傳說有馴服鳥獸的能力。他曾幫助大禹治平水土、平三苗之亂,率先帶領人們鑿井,推廣水稻種植。治水時伯益遊遍九州,記錄珍獸異物、海表山系,無遠不至,對《山海經》的著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伯益的這些功績,令他在當時有了極高的聲望,順理成章地成為大禹選定的繼任者。
大禹之後,王位應該是伯益的,那後來為什麼是夏啟繼承了王位?
根據《韓非子》的記載,大禹認為夏啟不堪大任,因而指定伯益為王位繼承人,但是很多權力還掌握在夏啟的手中。大禹死後,夏啟帶著一幫人攻打伯益,強奪王位,把「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奪權改制很不光彩,但這也是最被人們接受的一種說法。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加和諧的版本。
《史記》中記載:大禹死後,將王位託付給伯益。此時的夏啟要為大禹守孝三年,三年過後,伯益很識趣的把王位讓了出來,回老家躲避去了。
伯益願意將王位讓出的主要原因,是諸侯們不接受伯益的領導,只認可大禹的兒子夏啟,所以伯益的讓位實在是無奈之舉。
在這兩個版本中,不管是夏啟奪權也好,還是諸侯倒戈也罷,方式雖然不同,但都證明了一件事——夏啟在國家內擁有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伯益。
這便是真正值得推敲的:曾經功勳卓越的伯益,為什麼聲望還不及大禹的兒子?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夏啟奪權,實際就是大禹最想要的結果。
伯益擁有的是公認的繼承權,而大禹真正培養的接班人卻是夏啟。
導致夏啟掌握更大權力的根本原因,是大禹在歸天之前,並沒有與伯益進行權力交割。也就是說,大禹去世後,伯益根本沒有足夠的權力來管控國家,以至於後來他與夏啟對抗的時候,幾乎毫無反抗能力。
大禹給了伯益一個至高的名分,但從未實際放權。
禪讓,就是在活著的時候把王位讓給有能力的人。堯在位70年時讓位給舜,之後活了28年;舜在位33年時讓位給禹,之後活了17年。
前任首領讓位後的這段時間,就是新的掌權者建立威望機會,讓權力順利過渡,免生事端。
即便如此,在舜歸天之後,大禹仍然非常忌憚舜的兒子商均,並表示將王位歸還給商均,直到他發現人心都向自己靠攏時,才放心地接手。
這一切是大禹的親身經歷,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如果他真的想讓位給伯益,那就會提前完成實際的權力交割。但事實上,大禹一直到去世都沒有任何讓位的舉動,反而讓自己的兒子夏啟擁有了超過伯益的聲望,這背後的目的非常明顯了——他不希望辛辛苦苦經營的國家落到其他人的手中。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大禹不想繼續實行禪讓制,為什麼不公開修改制度,這樣不是更簡單嗎?
可別忘了,大禹是怎麼成為首領的。他通過禪讓製得到了王位,又親自廢除這個制度,這就好像你家樓下只有一個公共停車位,本來大家輪換著停,一個鄰居停上後突然宣布,輪流制度取消,這個車位只能他家用,遭不遭恨?就算他曾經幫你家抬過大米扛過水,買過禮物送過鞋,是不是也覺得他這人不咋樣了?
同樣的道理,大禹作為一國的首領,更不能主動修改這個制度,而且禪讓制一旦修改,也等於是在否認自己王位的合法性。大禹能做的,就是留給後人足夠的實力和機會,讓他們自己爭取。而伯益,則成了這場制度轉化過程中最大的犧牲品。
縱觀史籍所有關於伯益的結局,或生或死,或和諧或殘酷。相比而言,我更願意接受《史記》中的那種相對安詳的結局:伯益看穿了這一切,完成使命後隱居箕山之陽,不再過問世事,安然終老。
多年以後,伯益的後人在秦地勵精圖治,終於坐上了天下之主的位置。或許這就是對伯益最好的安慰。
是的,伯益是嬴姓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