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子敬第一帖」,乾隆皇帝視若珍寶的王獻之行書《中秋帖》

2020-12-16 漢府古文化

《中秋帖》在清朝時期藏於清朝內府,乾隆皇帝將《中秋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合稱為「三希」,備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甚至將保存三帖的房間,起名為「三希堂」。

《中秋帖》卷首,是由清高宗弘曆所題的行書二字「至寶」。

之後又有乾隆皇帝的御筆跋文:「大內藏大令墨跡多屬唐人鉤填,惟是卷真跡二十二字神採如新,洵稀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貯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識。晉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長27釐米,寬11.9釐米,共3行22個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緊跟著,書卷右上角處,有張懷瓘小字跋文,內容是:「神韻獨超,天姿特秀。張懷瓘書估。」後卷中心處花有墨梅,釋文:「三希堂制」。

接著又有董其昌的題跋,釋文內容為:「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前有十二月割等語,今失之。又慶等大軍以下皆闕,餘以《閣帖》補之,為千古快事。米老嘗雲,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後人強為牽合,深可笑也。甲辰六月觀於西湖僧舍,董其昌題。閣帖已至也,分張可言,止系此後,今離而為二,自餘始正之,刻之戲鴻堂帖。」

乾隆御筆題詞:「擬中秋帖子詞,有序。金祇行政素昊司,時蟬噪風秋臺上。律披閶闔鵲飛月,曙樓前鏡對嬋娟。於時有象西成倉,箱葉萬千之盛無。邊佳景團圞正三,五之宵露滿芝盤。鳷鵲高而玉繩低,影氣澄蘭戺夗(鴛)央(鴦)。敞而丹桂飄香不,須弦管吹開所喜。篇章遞進宜春彩,帖體反蘇家儤直。金鑾詞懷韓氏爰,成四什各賦七言。風月今宵非等閒,等閒風月總須刪。南極六星臨北闕,西華一鏡掛東山。底緣覺得好風光,桂影婆娑華黍香。試想昨年蟾窟景,一秋毫分不曾匡。閭閻節物驗嘉師,圓餅雕瓜入好詩。太液秋風瀲金縠,不須重拓影娥池。璇霄珠露五雲樓,可識春光也讓秋。試創玉堂新事例,擘箋催進月詞頭。乾隆丙寅八月擬成此詞,阮命內廷詞臣屬和適撫大令中秋帖。因錄於卷後,際此良時實獲心賞,並志之以紀幾餘雅興。三希堂御筆。」

項元汴跋文:「晉王獻之,字子敬,羲之弟(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清俊有美譽,而高邁不羈,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方學書次,羲之密從其後掣其筆不得,於是知獻之他日當有大名。後其學果與羲之相後先。獻之初娶郗曇女,羲之與曇論婚書云:「獻之善隸體,咄(咄)逼人。」又嘗書《樂毅論》一篇與獻之學,後題雲賜官奴,即獻之小字。獻之所以盡得羲之論筆之妙。論者以謂如月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梁武帝評獻之書,以謂絕妙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不可耐何。獻之雖以隸稱而草書特多。此十二月帖未審其由,割去前行,又稽諸米元章寶章錄止存此數字,乃大令得意書。歷代傳寶,今散落南北,不知凡幾家適,復至於此。信天下至寶當神護汴也,重值購藏永為書,則雖威武聲勢不可畏而授與,是亦從吾所好也。來裔豈可以易而忽之,須世守斯可矣。墨林項元汴敬題。」

乾隆丙寅春,蒙賜觀王獻之中秋帖真跡,令臣觀鵬繪圖卷尾,秋色平分,梧梢月上,臣輒擬議此景。伏維前賢妙墨,重以天題,臣仰陟上清,足迷雲氣,翹瞻閬苑,目眩星辰,自愧鴉塗,真成貂續。臣丁觀鵬恭記。

相關焦點

  • 晉 王獻之 《中秋帖》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中秋帖
  • 王珣與《伯遠帖》
    這就是千古馳名的《伯遠帖》。  《伯遠帖》問世已有1600多年,年代之早僅次於陸機的《平復帖》,堪稱書法史上的珍寶。《伯遠帖》縱25.1釐米,橫17.2釐米,還沒有現在的16開紙大。此帖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  《伯遠帖》為成熟的行書,風格古逸灑脫,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
  • 《伯遠帖》的回歸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餘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鑑」二璽。王珣(350—401年),《晉書》本傳載:「王珣,字元琳,小字法獲,導之孫,洽之長子也。
  • 《中秋帖》的傳奇故事及書法裡的中秋
    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品。1400年後,乾隆皇帝誤將米芾的臨摹之作看成是王獻之真跡。民國時期,這幅書法被溥儀帶出紫禁城,輾轉流落至香港。周恩來批文將其收購,使其免於流失海外。  古往今來,我們與祖先共沐在同樣的月光之中,這輪皎潔皓月也照亮過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他們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吟誦中秋的書畫精品。  論及與中秋有關的書畫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晉代王獻之(傳)的草書《中秋帖》也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珍品。它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為此三帖乃希世珍寶。
  • 《中秋帖》究竟好在哪?
    從中既可以上窺王獻之書法堂奧又可探米芾書風,亦可在與王獻之(十二月帖》對比中細究米芾學王獻之的得失,進而探索晉人和宋人書法藝術風格之聯繫。《中秋帖》是乾隆爺的大愛,他為《中秋帖》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蓋了一座房子,美其名曰「三希堂」。他不僅題籤,還要批示:神韻獨超,天姿特秀。
  • 金渲彩繪《中秋帖》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瑰寶
    三希堂收藏了三件乾隆帝最為珍愛的古代墨寶——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稱為三希堂「鎮堂之寶」。《中秋帖》被譽為天下第一帖,曾被乾隆皇帝親題「至寶」二字,可見其極高的藝術價值。
  • 三希堂丨快雪時晴帖不為人知的秘密!
    故宮西北面的養心殿是清朝各代皇帝起居的地方。養心殿西側的西暖閣有一間小屋,屋子的正牆上有三個結結實實的大字「三希堂」,這是乾隆皇帝親筆所書。 《三希堂》匾額  乾隆皇帝喜歡書法,字寫得也不錯,尤其喜歡題字、題詩,可以說是至今留下墨跡最多的皇帝。在他收藏的所有歷代書法作品中,有三件是可以令他喜歡得可以不思茶飯的寶貝。
  • 這卷書法用「一筆書」寫成,一共22字,乾隆為其蓋了座房
    乾隆皇帝曾經讓自己的「貼身秘書」梁詩正,編撰了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收藏於三希堂之中,這部法帖包含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可謂是彌足珍貴。
  • 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墨色清潤,風神瀟灑,曾列「三希」之一
    《宣和書譜》稱:「三世以能書稱,家學世範,珣之草聖,亦有傳焉。」但他的傳世書跡絕少,除北宋刻《大觀帖》收有王珣草書《三月帖》外,就是這件《伯遠帖》了。《伯遠帖》是王珣寫的一封書信,所存不全,現存文字內容為:「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 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
  •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引首乾隆帝行書。雪堂餘韻四字。用仿澄心堂紙致佳者。東坡詩黃山谷跋並無名款。山谷跋後。又有董玄宰跋語。張青父清河書畫舫雲。東坡草書寒食詩。當屬最勝。卞令之書畫彙考亦已著錄。阮芸臺石渠隨筆雲。蘇軾黃州寒食詩墨蹟。卷後有黃魯直跋。為世鴻寶。戲鴻堂所刻止蘇詩黃跋。其後張縯一跋,人未之見其跋云云。彭大司空雲。縯跋所謂永安。庭堅為作仁宗皇帝御書記者也。廬山府君乃公裕弟。公邵官通直郎。知廬山縣。
  • 眾說《伯遠帖》:一幅傳世珍品的前世今生
    東晉 王珣行書《伯遠帖》局部「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這些遠超過原作篇幅的、紛繁的後人印跡,恰是後世對之頂禮膜拜、視若珍寶的證明。題跋、印章不僅記錄了《伯遠帖》傳遞歷史中的部分軌跡,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對之進行考證、判斷的依據。
  • 蘇東坡《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的前世今生
    乾隆題跋: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已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者。坡論書詩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又雲。讀書萬卷始通神。若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有攜行書帖。山谷接跋其後。此詩其一也。老仙文高筆妙。粲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又發揚蹈厲之。可為絕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禮院官中秘書。與李常公擇為僚。山谷母夫人。公擇女弟也。山谷與永安帖自言。識先禮院於公擇舅坐上。由是與永安遊好。有先禮院所藏昭陵御飛白記及曾叔祖盧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諸跋世不盡見。此跋尤恢奇。因詳著卷後。永安為河南屬邑。伯祖嘗為之宰雲。三晉張演季長甫。懿文堂。
  • 王珣《伯遠帖》高清大圖
    《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 八面生姿,米芾視書法如生命,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
    米芾書法對於書史的貢獻在於他的行書。蘇東坡對他的行書頗為激賞,贊其「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沉著」與「痛快」、「飛翥」本是對立的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米芾書法能合二為之,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是無法實現的。
  •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
  • 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書法作品之一!短短47個字,出自王羲之侄兒之手
    東晉,堪稱書法史上最燦爛的時期之一,這個時期有書聖王羲之,創作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其子王獻之亦是青史留名、佳作不斷,單單是這父子二人,就足以撐起整個東晉書法史!那麼除了「二王」父子之外,王氏一族還有一位鼎鼎有名的書法大家,他有著媲美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堪稱一代奇才。
  • 《伯遠帖》如日初,如風清,如雲煙,如幽林曲洞!
    此帖是王洵寫的一封書信,紙本縱25.1釐米,橫17.2釐米。行書5行47個字,其文雲「繤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王洵書寫的此帖筆體勁健遒逸,靈便而不滯,以楷法注入行書,整體嚴謹縝密,字體大小參差,行體疏中適宜,舒暢自如。書寫形式微向左傾側,險峻中不失瀟灑古澹之姿。墨色清潤,紙質細密光潔,紙墨輝映,更顯神逸,具有典型的晉人書法風度和神韻。帖中無常見的其它古勾摹與墨跡板滯的痕跡。
  •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
  • 王獻之,打開了哪一扇書法奇妙之門?
    由於唐太宗對王獻之書法的抨擊,致使王獻之書法存世量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刻帖和摹本的數量均遠遠不如王羲之。筆者就目前所見書帖,擇其影響力較大的書帖試作析解。在王獻之傳世的書帖中,《中秋帖》《鴨頭丸帖》《地黃湯帖》《廿九日帖》等法書都享有盛譽,然其中有些法帖真偽則聚訟紛紜,縱然如此,我們也可以結合其他法帖從中窺豹一斑,從而領略王獻之行草書的藝術魅力。
  • 說說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作為眉山人,自然是對蘇東坡情有獨鐘的,作為一個愛舞文弄墨的眉山人,更是對東坡先生的《寒食帖》愛之愈深,天下第三行書可絕非浪得虛名。《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