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在清朝時期藏於清朝內府,乾隆皇帝將《中秋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合稱為「三希」,備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甚至將保存三帖的房間,起名為「三希堂」。
《中秋帖》卷首,是由清高宗弘曆所題的行書二字「至寶」。
之後又有乾隆皇帝的御筆跋文:「大內藏大令墨跡多屬唐人鉤填,惟是卷真跡二十二字神採如新,洵稀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貯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識。晉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長27釐米,寬11.9釐米,共3行22個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緊跟著,書卷右上角處,有張懷瓘小字跋文,內容是:「神韻獨超,天姿特秀。張懷瓘書估。」後卷中心處花有墨梅,釋文:「三希堂制」。
接著又有董其昌的題跋,釋文內容為:「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前有十二月割等語,今失之。又慶等大軍以下皆闕,餘以《閣帖》補之,為千古快事。米老嘗雲,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後人強為牽合,深可笑也。甲辰六月觀於西湖僧舍,董其昌題。閣帖已至也,分張可言,止系此後,今離而為二,自餘始正之,刻之戲鴻堂帖。」
乾隆御筆題詞:「擬中秋帖子詞,有序。金祇行政素昊司,時蟬噪風秋臺上。律披閶闔鵲飛月,曙樓前鏡對嬋娟。於時有象西成倉,箱葉萬千之盛無。邊佳景團圞正三,五之宵露滿芝盤。鳷鵲高而玉繩低,影氣澄蘭戺夗(鴛)央(鴦)。敞而丹桂飄香不,須弦管吹開所喜。篇章遞進宜春彩,帖體反蘇家儤直。金鑾詞懷韓氏爰,成四什各賦七言。風月今宵非等閒,等閒風月總須刪。南極六星臨北闕,西華一鏡掛東山。底緣覺得好風光,桂影婆娑華黍香。試想昨年蟾窟景,一秋毫分不曾匡。閭閻節物驗嘉師,圓餅雕瓜入好詩。太液秋風瀲金縠,不須重拓影娥池。璇霄珠露五雲樓,可識春光也讓秋。試創玉堂新事例,擘箋催進月詞頭。乾隆丙寅八月擬成此詞,阮命內廷詞臣屬和適撫大令中秋帖。因錄於卷後,際此良時實獲心賞,並志之以紀幾餘雅興。三希堂御筆。」
項元汴跋文:「晉王獻之,字子敬,羲之弟(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清俊有美譽,而高邁不羈,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方學書次,羲之密從其後掣其筆不得,於是知獻之他日當有大名。後其學果與羲之相後先。獻之初娶郗曇女,羲之與曇論婚書云:「獻之善隸體,咄(咄)逼人。」又嘗書《樂毅論》一篇與獻之學,後題雲賜官奴,即獻之小字。獻之所以盡得羲之論筆之妙。論者以謂如月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梁武帝評獻之書,以謂絕妙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不可耐何。獻之雖以隸稱而草書特多。此十二月帖未審其由,割去前行,又稽諸米元章寶章錄止存此數字,乃大令得意書。歷代傳寶,今散落南北,不知凡幾家適,復至於此。信天下至寶當神護汴也,重值購藏永為書,則雖威武聲勢不可畏而授與,是亦從吾所好也。來裔豈可以易而忽之,須世守斯可矣。墨林項元汴敬題。」
乾隆丙寅春,蒙賜觀王獻之中秋帖真跡,令臣觀鵬繪圖卷尾,秋色平分,梧梢月上,臣輒擬議此景。伏維前賢妙墨,重以天題,臣仰陟上清,足迷雲氣,翹瞻閬苑,目眩星辰,自愧鴉塗,真成貂續。臣丁觀鵬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