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鄉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東南部,東與高基鄉毗鄰,南和融安縣板欖鎮交界,西與丹洲鎮接壤,北和鬥江鎮相連。和平鄉於1987年10月成立,鄉政府駐地和平街,距縣城39公裡,是全縣成立最晚的鄉鎮。全鄉下轄5個行政村,42個自然屯,72個村民小組,2607戶7767人,居住著漢、壯、瑤、苗、侗等民族,其中壯族人口約佔60%。
和平鄉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全鄉土地總面積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6萬畝,有林面積13.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1.5%以上。2016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9126元,農業生產總值為6482萬元,糧食總產量為1876.36噸,固定資產投資6800萬元。竹木產業是和平鄉的支柱產業,盛產杉木、竹子、茶油、香菇等。有二級路直達縣城,有三級油路通融安縣板欖鎮,和平至六溪水泥路通209國道,是個交通比較方便的山鄉。
「十三五」期間,和平鄉將全力組織實施農民人均純收入倍增計劃,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10%和15%以上。
2016年,按照「十一有一低於」標準實現板六村(貧困村)脫貧摘帽;到2019年,按照「八有一超」標準實現全鄉所有貧困戶貧困人口脫貧出列的目標。
和平鄉將團結和動員全鄉人民以加快發展、實現脫貧為第一要務,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一條主線,提升竹木精深加工產業發展質量,提升「竹鼠」、「紅薯」產業發展水平,提升農家樂休閒旅遊產業規模,努力創建林下種殖養殖高標準示範基地,全面推進「生態和平、文化和平、平安和平、廉政和平、魅力和平」五個和平建設,實現「同步小康,生態宜居新和平」。
和平薯粉由純手藝製成,具有百年製作傳統,利用澱粉作原料蒸製成水晶粉絲、粉條,成品晶瑩透亮,具有乾淨衛生、口感細膩、食用方便,易貯運等優點。
90年代以前和平薯粉主要是村民自己加工食用,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和平薯粉逐漸以健康食材的品位出現在飯桌上,為大眾熟識,備受吃貨們青睞,產業前景十分看好。
和平薯粉耐煮,煮熟後質嫩爽口,芳香四溢,可作主食享用,亦可為雜糧品味。它的含熱量低,有很好的減肥功效。此外粉中還含有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常食薯粉,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在地處廣西桂北山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東南面與融安縣交界的邊遠源頭,高高的古坪嶺山腳下,坐落著遠近聞名的一條古老的花石街----和平花街。(過去叫牙峒街),這裡四面群山環繞,四季如春,是一塊美麗富饒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這裡居住著漢、壯、瑤三個民族,其中壯族佔當地居住人口總數的80%以上。
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主要生活來源以杉、竹、茶油為主。整條花石街的砌築材料採用三江縣鬥江鎮大河邊沙灘上挑選的扁圓卵石、用人工從鬥江肩挑到和平,按圖樣花案砌築,據長輩們回憶的數據統計總共用了二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個卵石砌成。花街總長200多米,寬15米,兩邊大步,廊簷1.5米。整齊統一的土木結構,造型古樸的騎樓,還有商鋪,客棧閣樓,浮雕的屏風等,遠遠望去好似一條花地毯,素有一條美麗的花石街之稱。
自立街以來,每逢年過節或各種重大節日,老百姓按地方的風俗都要舉行趕廟會,每年正月十五是和平街的會期,這天要搶花炮、唱戲、唱彩調、山歌對唱。年輕的情歌手通過情歌對唱找對象,男女老少組織踢毽子,拋繡球等,在民國年間和平街有唱彩調過六月的一個真實傳說。
小編的工資已經和點Zan掛鈎了
一個Zan,0.5毛錢
覺得小編寫得好的
幫小編點一下唄!
合作/爆料/微信(電話):15077283277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今日三江招聘、房屋出租、便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