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新河縣城西西李家莊,有一座振堂公園,裡面陳列著寧都起義著名領導人,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的英雄事跡,紫銅鑄造的董振堂將軍銅像位於陳列館前廣場南側,高4米,重3噸,底座為2米高的花崗巖,陳列館建築面積782平方米,展廳陳列分為追求光明、寧都起義、保衛蘇區、鐵流後衛、西徵苦戰、光照千秋六部分。
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12月21日生於這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跟父親習武,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稱號。1920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曾參加推翻賄選總統曹錕的北京政變。1926年9月參加五原誓師並任國民聯軍第四師第十二旅旅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任第三十六師師長。
中原大戰之後,馮玉祥下野,其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並調往山東濟寧地區,本來擔任師長的董振堂,改編後任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二十六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二十六路軍被拉上戰場駐紮江西寧都,參加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二次「圍剿」。
作為一名旅長的董振堂和趙博生、季振同、黃中嶽等一起,1931年12月,率第二十六路軍的1個總指揮部、2個師部、6個旅部、11個整團,共計17000多人,攜帶20000多件輕重武器和8部電臺以及大批裝備物資,撤離寧都,跨過梅江,向蘇區行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宣布加入紅軍。
當時,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只三萬多人,1部半電臺,這支隊伍參加紅軍,起義部隊不僅壯大了紅軍的力量,還帶來了許多軍事指揮人才、後勤管理人才。隨後,這支隊伍成立為紅五軍團,董振堂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不久後升任紅五軍團軍團長、總指揮。
紅五軍團開往石城秋溪、龍岡、橫江等地接受整編時,董振堂懷著新生的喜悅,認真加強學習、努力工作。當時對紅五軍團改造的政策,是採取自願的原則,願走的送走,願留的留下,有的還送到紅軍學校接受學習,董振堂堅決執行上級命令,耐心做好被勸說回家的自己屬下官兵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安心離開。
隨後,董振堂光榮地入黨,並把自己全部積蓄的三千多元(光洋)交給組織,當時,上級領導知道這個消息後,勸他說:不要全交嘛,寄些給家裡,留一點自己用。董振堂卻堅持全交,說「革命了,個人的一切都交給黨,還要錢幹什麼?」毅然決然地將私人所有積蓄全部交公。
經過整編的紅五軍團,在董振堂的率領下,戰鬥熱情高漲。此時,紅三軍團正在攻打贛州,多次激戰未克。於是紅五軍團受命前往助戰,與紅三軍團一道著手第四次爆破攻城。董振堂指揮部隊,棺材內裝上爆藥,炸掉了城樓和後面的碉堡及左翼的敵陣地,炸死敵營長李自林等200餘人,隨後董振堂親率戰士攻入城去。但因敵人阻擊火力強大,後又撤出城外。敵人加兵救援,紅軍用火力封鎖贛江上下遊,把援敵堵截於贛江彼岸,紅三軍團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猛烈再次攻城,沉重打擊了守城敵軍。
隨後,漳州戰役戰事吃緊時,紅五軍團奉命前往增援,此役初顯紅五軍團英勇善戰,在董振堂指揮下,俘敵1000多人,勝利完成阻擊任務。1932年9月,水口戰役打響,紅一、三軍團打得十分激烈,紅五軍團再次奉命助戰,軍團領導親上戰場,紅五軍團勇猛殺敵,聲威大震。
為此,當時蘇區流傳著一句話:「一軍團的衝鋒,三軍團的包抄,五軍團的馬刀」,每逢戰鬥的緊要關頭,紅五軍團指戰員往往手持大刀上陣,與敵軍短兵相接,殺得敵人血肉橫飛,聞風喪膽。因指揮作戰有功,紅五軍團成立一周年時,中央軍委授予董振堂紅旗勳章一枚。他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中革軍委委員。
紅軍長徵途中,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團擔任後衛,以英勇果敢的精神,完成了掩護大軍連續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又疾至湘江,阻擊敵人對紅軍的圍殲,幫助主力紅軍渡過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因戰鬥激烈悲壯,人員傷亡較大,其三十九師遭敵合圍,未能渡江,紅五軍團部隊戰鬥力由兩師減到一個師。
之後,紅五軍團又掩護紅軍主力部隊過老山界來到貴州。在貴州,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董振堂和五軍團其他領導同志一起,按照中央部署,在阻擊敵人的戰鬥中,接連打了許多漂亮仗。在黔北,他指揮紅五軍團奮戰五晝夜,頂住了四川軍閥劉湘的整編師九個團,使紅軍主力部隊迅速渡過赤水河,重佔婁山關和遵義,取得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
接著紅五軍團飛赴金沙江畔,堅守九天九夜,掩護全軍安然過江。從此,中央紅軍跳出了敵人圍追堵截的圈子。一路上,紅五軍團掩護主力部隊斬關奪隘,搶險飛渡,順利通過彝族區,跨過大渡河,翻越夾金山,於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屢立戰功,紅五軍因此榮膺「鐵流後衛」的稱號。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2萬餘人,奉中革軍委指示西渡黃河,進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董振堂率領所部參加了攻佔山丹、臨澤、高臺等縣城的戰鬥。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佔了甘肅高臺縣城。這時,馬家軍從四面八方同時開始攻打高臺縣城。
董振堂不顧個人安危,鎮定自若地指揮戰士們奮力反擊。激烈的戰鬥從12日一直持續到19日凌晨,一場殘酷的巷戰經過幾小時的肉搏,敵人膽戰心驚,屍積成山,我方也傷亡慘重,活著的為數不多。馬家軍幾次攻擊受挫,立即改變打法,棄馬徒步從四周包抄上來。幾個回合過後,戰士們越打越少。
這種情況下,董振堂只得帶領剩下的戰士且戰且退至東城,鑽進東南角的一個雙層碉堡裡堅守,欲阻止援敵,但未果。無奈之下,他只得帶著身邊的幾名戰士跳下城,隨即又陷入包圍之中。他支撐著滿是傷痕的身體,手舉兩把盒子槍,與敵人展開了最後的搏鬥,斃數敵後,不幸大腿中彈。他站立不了即蹲下繼續戰鬥,直到身邊的戰士全部犧牲,最後他壯烈犧牲。
董振堂犧牲後,組織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深切悼念這位堅貞不屈的英雄,並且決定將他的家鄉河北省新河縣命名為「振堂縣」,以緬懷這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