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旅長起義當紅軍升軍團長,將三千多積蓄全交公,被馬家軍殺害

2020-12-26 凌空觀文史

在河北新河縣城西西李家莊,有一座振堂公園,裡面陳列著寧都起義著名領導人,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的英雄事跡,紫銅鑄造的董振堂將軍銅像位於陳列館前廣場南側,高4米,重3噸,底座為2米高的花崗巖,陳列館建築面積782平方米,展廳陳列分為追求光明、寧都起義、保衛蘇區、鐵流後衛、西徵苦戰、光照千秋六部分。

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12月21日生於這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跟父親習武,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稱號。1920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曾參加推翻賄選總統曹錕的北京政變。1926年9月參加五原誓師並任國民聯軍第四師第十二旅旅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任第三十六師師長。

中原大戰之後,馮玉祥下野,其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並調往山東濟寧地區,本來擔任師長的董振堂,改編後任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二十六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二十六路軍被拉上戰場駐紮江西寧都,參加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二次「圍剿」。

作為一名旅長的董振堂和趙博生、季振同、黃中嶽等一起,1931年12月,率第二十六路軍的1個總指揮部、2個師部、6個旅部、11個整團,共計17000多人,攜帶20000多件輕重武器和8部電臺以及大批裝備物資,撤離寧都,跨過梅江,向蘇區行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宣布加入紅軍。

當時,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只三萬多人,1部半電臺,這支隊伍參加紅軍,起義部隊不僅壯大了紅軍的力量,還帶來了許多軍事指揮人才、後勤管理人才。隨後,這支隊伍成立為紅五軍團,董振堂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不久後升任紅五軍團軍團長、總指揮。

紅五軍團開往石城秋溪、龍岡、橫江等地接受整編時,董振堂懷著新生的喜悅,認真加強學習、努力工作。當時對紅五軍團改造的政策,是採取自願的原則,願走的送走,願留的留下,有的還送到紅軍學校接受學習,董振堂堅決執行上級命令,耐心做好被勸說回家的自己屬下官兵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安心離開。

隨後,董振堂光榮地入黨,並把自己全部積蓄的三千多元(光洋)交給組織,當時,上級領導知道這個消息後,勸他說:不要全交嘛,寄些給家裡,留一點自己用。董振堂卻堅持全交,說「革命了,個人的一切都交給黨,還要錢幹什麼?」毅然決然地將私人所有積蓄全部交公。

經過整編的紅五軍團,在董振堂的率領下,戰鬥熱情高漲。此時,紅三軍團正在攻打贛州,多次激戰未克。於是紅五軍團受命前往助戰,與紅三軍團一道著手第四次爆破攻城。董振堂指揮部隊,棺材內裝上爆藥,炸掉了城樓和後面的碉堡及左翼的敵陣地,炸死敵營長李自林等200餘人,隨後董振堂親率戰士攻入城去。但因敵人阻擊火力強大,後又撤出城外。敵人加兵救援,紅軍用火力封鎖贛江上下遊,把援敵堵截於贛江彼岸,紅三軍團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猛烈再次攻城,沉重打擊了守城敵軍。

隨後,漳州戰役戰事吃緊時,紅五軍團奉命前往增援,此役初顯紅五軍團英勇善戰,在董振堂指揮下,俘敵1000多人,勝利完成阻擊任務。1932年9月,水口戰役打響,紅一、三軍團打得十分激烈,紅五軍團再次奉命助戰,軍團領導親上戰場,紅五軍團勇猛殺敵,聲威大震。

為此,當時蘇區流傳著一句話:「一軍團的衝鋒,三軍團的包抄,五軍團的馬刀」,每逢戰鬥的緊要關頭,紅五軍團指戰員往往手持大刀上陣,與敵軍短兵相接,殺得敵人血肉橫飛,聞風喪膽。因指揮作戰有功,紅五軍團成立一周年時,中央軍委授予董振堂紅旗勳章一枚。他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中革軍委委員。

紅軍長徵途中,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團擔任後衛,以英勇果敢的精神,完成了掩護大軍連續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後,又疾至湘江,阻擊敵人對紅軍的圍殲,幫助主力紅軍渡過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因戰鬥激烈悲壯,人員傷亡較大,其三十九師遭敵合圍,未能渡江,紅五軍團部隊戰鬥力由兩師減到一個師。

之後,紅五軍團又掩護紅軍主力部隊過老山界來到貴州。在貴州,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董振堂和五軍團其他領導同志一起,按照中央部署,在阻擊敵人的戰鬥中,接連打了許多漂亮仗。在黔北,他指揮紅五軍團奮戰五晝夜,頂住了四川軍閥劉湘的整編師九個團,使紅軍主力部隊迅速渡過赤水河,重佔婁山關和遵義,取得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

接著紅五軍團飛赴金沙江畔,堅守九天九夜,掩護全軍安然過江。從此,中央紅軍跳出了敵人圍追堵截的圈子。一路上,紅五軍團掩護主力部隊斬關奪隘,搶險飛渡,順利通過彝族區,跨過大渡河,翻越夾金山,於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屢立戰功,紅五軍因此榮膺「鐵流後衛」的稱號。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2萬餘人,奉中革軍委指示西渡黃河,進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董振堂率領所部參加了攻佔山丹、臨澤、高臺等縣城的戰鬥。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佔了甘肅高臺縣城。這時,馬家軍從四面八方同時開始攻打高臺縣城。

董振堂不顧個人安危,鎮定自若地指揮戰士們奮力反擊。激烈的戰鬥從12日一直持續到19日凌晨,一場殘酷的巷戰經過幾小時的肉搏,敵人膽戰心驚,屍積成山,我方也傷亡慘重,活著的為數不多。馬家軍幾次攻擊受挫,立即改變打法,棄馬徒步從四周包抄上來。幾個回合過後,戰士們越打越少。

這種情況下,董振堂只得帶領剩下的戰士且戰且退至東城,鑽進東南角的一個雙層碉堡裡堅守,欲阻止援敵,但未果。無奈之下,他只得帶著身邊的幾名戰士跳下城,隨即又陷入包圍之中。他支撐著滿是傷痕的身體,手舉兩把盒子槍,與敵人展開了最後的搏鬥,斃數敵後,不幸大腿中彈。他站立不了即蹲下繼續戰鬥,直到身邊的戰士全部犧牲,最後他壯烈犧牲。

董振堂犧牲後,組織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深切悼念這位堅貞不屈的英雄,並且決定將他的家鄉河北省新河縣命名為「振堂縣」,以緬懷這位英雄。

相關焦點

  • 他本是國軍旅長後成為紅軍軍團長,犧牲後主席給他遺孀一個特權
    1955年授銜的時候,有三位原國軍起義將領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對他們起義使人民免受戰亂之苦的肯定,也是對他們順應歷史潮流的褒獎,其實早在紅軍時期就有一位國軍旅長毅然參加了紅軍,還成為紅軍的軍團長,他的名字叫董振堂。國軍中年輕的旅長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出生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
  • 「馬家軍」的悍將韓起功:殘忍殺害3000多名紅軍,最終被槍斃
    比如在紅軍時期馬家軍曾經多次屠殺紅軍和其他革命志士,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其中在馬步芳麾下有一個人,他曾經殘忍殺害3000多位紅軍,在解放戰中走投無路,最終投降,後來還是被判處了死刑。 這個人叫韓起功,是馬家軍的一員悍將! 韓起功就是青海人,靠著溜須拍馬和自己的一技之長,被馬步芳看重,深得馬步芳的信任和重用。
  • 最悲壯的紅軍軍團,總指揮被錯殺,三位首任軍長無一授銜
    紅五軍團成立於著名的「寧都起義」,是由原國軍第二十六路軍起義軍組成,共計1.7萬餘人,攜帶有兩萬多件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紅一、三軍團加起來,也才2萬多人。紅五軍團的加入,無疑極大增強了中央蘇區的軍事力量。紅五軍團成立後,下轄三個軍,由季振同擔任總指揮、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第十三軍軍長、趙博生任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長、曾中嶽任第十五軍軍長。
  • 紅軍這個軍團太悲壯,軍團長因肅反擴大化遇害,3個軍長無一授銜
    紅五軍團是原國軍第二十六路軍在江西寧都起義之後改編的,1931年12月14日,國軍第二十六路軍在寧都宣布脫離國民黨,參加紅軍,成為紅五軍團,下設13、14、15三個軍。  紅五軍團共1.7萬人,軍團的總指揮(相當於軍團長)名叫季振同,副總指揮為董振堂。紅五軍團下面3個軍的軍長分別是:紅13軍軍長由董振堂兼任,紅14軍軍長為趙博生,紅15軍軍長為黃中嶽。
  • 中央紅軍長徵的五大軍團,軍團長分別是誰,建國後授何軍銜?
    說起「紅軍軍團」這個編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的地位在方面軍之下,軍之上,一般下轄若干個師或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先後成立了七個軍團,其中有兩個軍團在長徵前夕奉命先遣,分別是蕭克領導的紅二軍團、尋淮洲領導的紅七軍團。
  • 紅軍五位倖存軍團長,只有他授上將,晚年卻當副主席,兒子是將軍
    但因為殘酷的鬥爭,有四位軍團長壯烈犧牲,一位不知所蹤,他們分別是紅五軍團董振堂、紅七軍團尋淮洲、紅九軍團羅炳輝、紅十軍團劉疇西,失蹤的是紅八軍團周昆。除此之外,還有五位軍團長活到了建國後,他們分別是紅一軍團林總、紅二軍團賀老總、紅三軍團彭老總、紅六軍團蕭克和紅15軍團徐海東。眾所周知,軍團長的級別僅次於方面軍,資歷可謂是極高。
  • 這位馬家軍旅長曾圍攻西路軍,抗戰中卻被我黨送「抗日英雄」錦旗
    馬家軍是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馬家軍曾經屠殺過大批西路軍戰士,有一位馬家軍的旅長在抗戰中,我黨卻送給他「抗日英雄」錦旗。
  • 紅軍曾兵敗馬家軍,後來的馬家軍命運如何呢?
    ,打通蘇聯軍援的西北通道,並策應河東紅軍和友軍的戰略行動),史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且易守難攻,因此被紅軍作為前沿陣地,有30軍88師3營教導員周純麟帶九連防守,經過一晝夜的激戰以後,消滅了敵人有五六百人之多。雖然有巨大的土墩防禦,並且「馬家軍」最終也沒能在這裡得手,但扼守在這裡的九連一百多官兵,最後也只剩下了九個人。這場惡戰在汪家墩村人的心裡是一段永遠也忘不掉的記憶。
  • 他是最年輕的紅軍軍團長,大將是他的下屬,若沒犧牲前途一片光明
    他是最年輕的紅軍軍團長,大將是他的下屬,若沒犧牲前途一片光明紅軍時期,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年輕將領,比如賀老總擔任紅二軍團的軍團長時才34歲,而彭老總擔任紅三軍團軍團長時才32歲,林帥更是年輕,25歲就擔任紅一軍團的軍團長,比彭老總還小7歲。
  • 他曾是紅軍最有才華的軍團長,可惜被老蔣殺害,否則保底大將
    粟裕曾在紅軍時期擔任過紅十軍團的參謀長,當時他輔佐的軍團長名叫劉疇西。劉疇西現在名氣似乎不是很大,但他當時可是我軍的名將。他是黃埔一期的高材生,和徐向前、陳賡等我軍名將是同學。畢業後他又被保送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 馬家軍精銳負隅頑抗,王震一拍桌子:給我狠狠地炸
    他還拿出了自己的「命根子」騎兵第八旅,騎兵第八旅早先就是參與鎮壓紅軍的先鋒部隊,這對馬步芳來說是命根子,但對我軍來說那就是犯過滔天大罪的部隊。這支騎兵曾經導致我軍359旅旅長深受重傷,好在當時二野縱隊司令員王震及時趕到,不然可就釀成大禍了。
  • 馬家軍將領馬祿雖和紅軍有仇,但抗戰有功,偉人親自贈給他錦旗
    圍剿紅軍,卻又禮遇紅軍 馬祿就是青海本地人,他早年加入幫派組織哥老會,後來投入到馬家軍馬步芳的麾下,在馬步芳麾下屢次升遷,成為馬家軍的一員悍將,在1935年圍剿紅軍的時候,馬祿擔任馬步青的騎兵第五師第一旅旅長,最為騎五師的主力,馬祿參加了所有圍剿紅軍的戰役,他指揮部隊對紅軍窮追猛打,給我西路軍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 他是馬家軍的首腦之一,解放前沒錢逃往國外,後來起義成為副省長
    馬家軍是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軍閥,又被稱為「西北三馬」,分別是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解放前,馬步芳、馬鴻逵逃往國外,後死於異國他鄉,馬鴻賓卻選擇起義成為了副省長。馬家軍包括青海馬家軍(青馬),代表人物是馬步芳,寧夏馬家軍(寧馬),代表人物是馬鴻賓、馬鴻逵,這三人中馬鴻賓實力最弱。馬家軍中的青馬與紅軍有著血海深仇,使西路軍最終失敗並幾乎全軍覆沒。馬鴻賓,出生於1884年9月14日,是馬家軍中少數善於讀書之人,他國學基礎甚厚,讀了不少中國古書,為人處事老成統達、穩健持重、講求圓通,西北官民常將馬鴻賓稱為「道學先生」和「馬善人」。
  • 紅軍軍長血戰9天9夜壯烈犧牲,主席特批60萬元、50畝地給其家人
    董振堂從1931年參加紅軍,到1937年犧牲,六年軍旅生涯中為紅軍發展作出的貢獻很多,首先就是發動寧都起義。董振堂早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投身於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因作戰勇敢、有勇有謀,很快從基層軍官中脫穎而出,受馮玉祥賞識升為國民聯軍14師第12旅旅長。
  • 馬家軍結局如何?當年真的不準他們投降麼?馬樸投降後結局不錯
    民國時代,馬家軍和我軍有著一定的恩怨。馬家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陝甘回變」時期,當時大清國的精銳部隊被太平軍拖住,陝甘回民趁機起事。隨著清軍解決太平軍問題,陝甘回軍出現分化,其中一部分歸順清廷,並不斷發展其勢力,最終在民國時期,形成了馬家軍集團。
  • 他是國軍兵團司令官,四個子女被胡宗南送臺灣,他仍率十萬人起義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許多國軍將領選擇在戰場上起義,加入解放軍,蔣介石為了防止手下將領起義,控制他們的親屬。有一位國軍兵團司令官,四個子女被胡宗南送到臺灣,他仍率十萬人起義。1929年裴昌會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四十七師一四一旅第七團上校團長,曾經參加「圍剿」紅軍,歷任第四十七師旅長、副師長、師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裴昌會率部赴河北一線,在與日軍的作戰。1940年,裴昌會升任第9軍軍長,奉命開赴太行山一帶,同八路軍配合打擊敵人,曾將一批糧食送給了八路軍。
  • 1934年長徵出發時,五大紅軍軍團長分別是誰?後來結局又如何?
    我想它的勝利,除了戰士們堅定的信念以外更離不開紅軍五大軍團長的指揮,那麼你知道紅軍五大軍的團長分別是誰嗎?紅一軍團的團長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德。1922年,朱德加入黨組織,期間參加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在他從事的七十年革命歷史中,朱德經歷了從舊民主革命一直到社會建設主義革命幾個歷史時期,他所經歷的磨難和險境,是旁人無法想像的。
  • 紅軍十位軍團長,何人戰功最突出
    紅軍時期的龍崗戰鬥、草臺崗戰鬥,抗戰時期的平型關戰鬥、廣陽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從東北打到海南島,三大戰役他指揮倆,歷史級別的名將,被老蔣稱為戰爭魔鬼的人。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賀老總,功勳卓著的革命元勳,拉隊伍是一把好手,紅軍時期指揮紅二方面軍的長徵也非常精彩。但解放戰爭時期的大同集寧戰役他和張宗遜指揮的一般。
  • 紅軍西徵首戰告捷殲馬家軍騎兵旅,活捉悍將野騾子,為失利埋隱患
    然而,這些地方正好是西北馬家軍的地盤,要向這個地方挺進,就意味著紅軍要和馬家軍展開一場激勵的戰爭來爭奪這個地盤,很快紅軍和馬家軍的第一場戰爭就打響了,這一次的戰爭就是曲子鎮戰鬥。該地守敵主要是馬家軍的悍勇之將——105騎兵旅少將旅長冶成章。冶成章,青海大通縣人,初在甘肅昭武軍中旗馬隊附兵,後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後被授予少將軍銜。
  • 紅軍一代名將身陷囹圄,被奸人所害,死狀慘不忍睹堪稱之最
    1926年9月,馮玉祥在綏遠省五原縣誓師,將自己的部隊改為國民聯軍(又稱西北軍)。董振堂被提升為國民聯軍第四師第十二旅旅長,後又升任第三十六師師長,儼然馮玉祥座前驍將。中原大戰後,西北軍的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師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下轄二十五師、二十七師和一個獨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