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軍是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軍閥,又被稱為「西北三馬」,分別是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解放前,馬步芳、馬鴻逵逃往國外,後死於異國他鄉,馬鴻賓卻選擇起義成為了副省長。
馬家軍包括青海馬家軍(青馬),代表人物是馬步芳,寧夏馬家軍(寧馬),代表人物是馬鴻賓、馬鴻逵,這三人中馬鴻賓實力最弱。馬家軍中的青馬與紅軍有著血海深仇,使西路軍最終失敗並幾乎全軍覆沒。
馬鴻賓,出生於1884年9月14日,是馬家軍中少數善於讀書之人,他國學基礎甚厚,讀了不少中國古書,為人處事老成統達、穩健持重、講求圓通,西北官民常將馬鴻賓稱為「道學先生」和「馬善人」。
1904年馬鴻賓在任叔父馬福祥侍從,1908年升任西寧礦務馬隊隊官,1910年隨昭武軍到寧夏任騎兵營營長。辛亥革命後,他曾擔任寧夏鎮總兵、甘肅新軍司令和寧夏鎮守使,1920年4月晉升為陸軍中將。
馬鴻賓學識廣泛,體恤西北百姓,不愛錢財,家裡幾乎沒有什麼傭人伺候。不過馬鴻賓在官場上也有弱點,他不擅長調和各方關係,處理交際問題,觸犯了當地權貴利益,以至於招來兵變,導致權力大減。
後期,馬鴻逵的勢力是明顯超過了馬鴻賓。1933年,因為馬鴻賓不巴結國軍上層,也無意於軍閥權力鬥爭,馬鴻逵控制了當地局勢。1948年,馬鴻逵任寧夏兵團司令官,馬鴻賓為副司令官。
解放前,當馬鴻逵提出讓馬鴻賓跟自己一起避走海外時,馬鴻賓明確表示:「去香港去外國,什麼都需要黃金,我哪有如此多的黃金?」1949年9月1日,馬鴻逵逃往重慶。馬鴻賓試圖拉上馬鴻逵的兒子馬敦靜一起起義,但馬鴻逵父子卻電令寧馬將領不得接受除馬敦靜以外人的指揮。
眼看無法帶整個寧馬系統走向光明,馬鴻賓通過老朋友傅作義和鄧寶珊,與解放軍籤訂《和平解放協定》,帶領自己的81軍於9月18日在中衛縣宣告起義。在馬鴻賓的感召下,寧馬128軍以及保安司令部和省政府紛紛選擇了投降。1949年12月,馬鴻賓被任命為寧夏省政府副主席,後任甘肅省副省長,1960年10月30日,他因病在蘭州去世,享年76歲。而西北的另外二馬,馬步芳死在了沙特,馬鴻逵死在了美國,只有馬鴻賓死在了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