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稱西域,面積166萬平方公裡,佔陸地國土1/6強。由於地域遼闊、民族組成複雜,古時中原王朝對其掌控時斷時續,且控制力度有限。
清朝時期,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改鬆散聯盟為集權制,糾集大軍二十萬,意圖叛亂自立,傾康雍乾三朝之力方告平息。隨後在乾隆中期,回部和卓兄弟接替準噶爾留下的權力真空,起兵作亂,被乾隆派軍蕩平,此戰標誌清朝統一戰爭的完成。
有感西域之地回歸不易,乾隆帝將其命名為「新疆」,即故土新歸之意。
到了晚清,浩罕汗國(烏茲別克一系,源自金帳汗國)的阿古柏侵入新疆,被左宗棠率軍平定。為加強對新疆控制,1884年在新疆設省。
由此看來,新疆能夠留存於中國版圖,其中凝聚著無數先賢的心血和努力,實屬不易。以平息準噶爾叛亂為例,從1690年~1758年,共歷時68年,其難有二:
地域太過遼闊,尋找敵主力決戰不易。
路途萬裡迢迢,後勤補給極為困難。
那麼在解放戰爭時期,新疆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
一野是解放西北的主力部隊,在對付盤踞在甘肅、青海、寧夏的馬家軍時,便對其不戰而逃的可能性有過充分考慮。如果馬家軍流竄入青海或是新疆,藉助廣大縱深空間周旋或是逃出國境,將是一件麻煩事。
類似狀況也確實發生過,如國軍李彌部就從雲南流竄入緬泰邊境的金三角,在那裡滯留幾十年。
新疆也一樣,境內共三個國軍整編師,兵力過十萬,既可以利用地理形勢躲閃迂迴,又容易逃往境外留下隱患。
此時駐守新疆的陶峙嶽將軍也左右為難,因內地戰局「吃緊」,國府曾命令只留一個旅維護治安,其餘兵力均回撤內地,已有了放棄新疆的打算。
另一方面,自己手下號稱十萬之眾,但多由國軍各系拼湊而成,要麼是胡宗南嫡系,要麼是馬家軍一脈,根本指揮不動。
美國駐疆領事也在四處活動,企圖糾集分離勢力搞「疆獨」,以此破壞解放大業。
新疆成了各種力量匯集爭鬥之處,一旦矛盾激化,後果難以預料。是戰?是和?陶峙嶽陷入糾結之中……
政治上盡力爭取,軍事上也必須施以壓力。在打垮甘、寧、青的馬家軍後,一野各部沿河西走廊揮師北上,9月21日,十萬大軍集結甘北酒泉,擺出進疆姿態。
形勢的變化,終使陶將軍下定決心,一面派代表飛往蘭州與一野首長和談,另一方面與軍中頑固分子多次商討起義事宜。
其中78師師長葉成是胡宗南親信,騎兵1師師長馬呈祥是馬步芳外甥,態度最為強硬,但面對解放大軍勢不可擋,也明白無力扭轉。後陶將軍允諾保證生命財產安全,並派兵護送逃入印度。
最大的障礙消除了,新疆和平解放。10月12日,一野先遣部隊由酒泉開進新疆。
新疆官方雖然起義,但尚有殘餘地方反動勢力興風作浪,以烏斯滿和堯樂博斯為首。烏斯滿(哈薩克族)原是殺人越貨的慣匪,後被國民黨收編,堯樂博斯(維吾爾族)是烏斯滿的把兄弟,兩人沆瀣一氣企圖做最後頑抗。
他們脅迫並組織兩萬牧民發動叛亂,以奇臺南山大小紅柳峽(位於天山北麓,烏市東側靠近蒙古國邊境)為巢穴,四處燒殺搶掠,並利用地形對解放軍實施伏擊,極大破壞了新疆的安定和平。
鑑於此,新疆軍區迅速組建剿匪部隊,在王震將軍指揮下,花費數月時間平息匪亂。新疆境內遍布戈壁沙漠,大片缺水無人區,在這種惡劣條件下追擊流匪十分困難,影片《沙漠追匪記》就是根據這段史實改編而來。
為保證新疆長治久安,1954年10月,駐疆解放軍第2、5、6軍大部,22兵團全部(起義部隊改編)集體就地轉業,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長期紮根邊疆,擔負起屯墾戍邊的光榮使命。
自此,新疆同內地的連接達到千百年來前所未有的緊密度,真正成為中國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