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頁面右上方「關注」,發現敝號更多精彩,也望多多分享和點讚)
解放戰爭後期,西北野戰軍(後整編為第一野戰軍)與國民黨胡宗南的軍隊激戰近一年半的時期後,其40萬大軍被殲滅16多萬人,不僅收復了當初迫近放棄的延安,還解放了關中的大片地區,迫使其退往西北,依靠馬家軍的犄角式配合苟延殘喘。
針對胡、馬聯合對抗人民解放軍的企圖,在解放大西北的最初階段,彭德懷確定了「鉗馬打胡」的作戰方針,得到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批准。
為此,我軍首先發起了扶風郿縣戰役,一舉殲敵5個軍,繳獲大量戰利品。此戰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軍在兵力與戰略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然而,青馬、寧馬的實力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要想解放西北,剩下的主要任務就是以青馬、寧馬為主要作戰對象,儘快將馬家軍消滅。
然而,馬家軍雖為雜牌軍,卻並非烏合之眾。
它初建於民國初期,是以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為基幹組建、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割據武裝。軍隊裡以宗教為統治工具,長期進行反動宣傳,官兵普遍封建觀念嚴重,思想野蠻狹隘,但其武器裝備精良,戰鬥力也十分強悍。
應該說,在國內各地方軍閥中,是除了桂軍、粵軍等極少數戰鬥力較強的地方部隊以外,也是當時不可小看的強悍雜牌武裝。他們組成大部分為騎兵,非常擅於長途奔襲和迂迴作戰。在戰鬥中,往往腰掛手榴彈、手舉長馬刀,前僕後繼地玩命般向對手衝鋒,尤善於反衝鋒作戰和白刃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馬步芳一部被改編為「騎兵暫編第一師」,由師長馬彪率領東進抗日。該師多次重創日軍,在與訓練有素的日軍騎兵對決時也不落下風。尤其在1940 年9月,在皖北渦河北岸的龍崗鎮戰鬥中,炸毀了日軍坦克1輛,打死日軍三四百人。從此,日軍嘴裡的「馬回子軍」(或「馬鬍子軍」)的聲威傳遍了日佔區。
應該說,在那場舉世矚目的民族抗戰中,馬家軍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同時,解放軍尤其是老紅軍們永遠忘不了的是,1937年初,紅軍西路軍所以覆亡於河西走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遇到了這支殘暴的強敵。結果,大批官兵被圍殲或被活埋、刀砍、火燒,被俘女戰士則遭到令人髮指的羞辱……
可以說,西北野戰軍與這支頑軍不僅有階級鬥爭,還有十多年的血海深仇。
此時,仇人相見必是分外眼紅!而馬家軍的兇悍仍然絲毫不減當年。
1949年春,我一野成功開展春季攻勢後,胡宗南與二馬聯手進行反擊。
3月11日,被誘敵深入的青馬的第248師,在項牛村地區與我第4軍狹路相逢。青馬官兵揮舞著耀眼的馬刀嗷嗷叫著向我軍陣地猛衝,不顧我軍密集的彈雨兀自瘋狂地砍殺我軍戰士。雖然我軍遭受巨大犧牲,但我軍指戰員比馬匪更加勇敢無畏,與其開展生死拼殺,戰況極為慘烈。最終,殲敵一千多人,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3月下旬,按照蔣介石的命令,馬繼援調集9個團的兵力攻擊寶雞。我軍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向外線轉移。期間,第6縱隊教導旅被敵3個步騎兵團包圍,緊急前往救援的4縱面對這股強悍的敵軍竟然不能取勝,在該教導旅成功突圍後被迫撤出戰鬥。馬匪軍的驕橫兇狠由此可見一斑。
8月下旬,在蘭州惡戰期間進攻沈家嶺陣地時,青馬匪軍在衝鋒前用水衝洗了身體。他們相信,這樣死了就會升天,殺死漢人不算罪過。戰鬥開始後,他們整團整營地開展集團反衝鋒,一個個光著上身,抱著機槍,揮舞著馬刀,大聲喊叫著「天門開了!」「升天了!」蜂擁而上。前面的一批被打倒了,後面的叫喊著繼續往前衝……最後,解放軍11師進攻部隊全體上了刺刀,雙方開展了激烈到窒息的白刃格鬥,連續激戰達13個小時。
在沈家嶺和鄰近的狗娃山戰鬥中,青馬共投入9000餘精銳參戰,最後被殲滅3800多人。而解放軍兩個師也傷亡了3000餘人,其中犧牲的團級幹部就多達13人。
難怪,戰前西北野戰軍司令部就告誡各兵團:「青馬匪軍為今日敵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在全國也是有名的頑敵。我們對他須有足夠的估計,並作充分的精神準備,力戒輕敵、驕傲急性。」
此言果然不虛!
這支反動武裝不但戰場上表現野蠻,其戰術素養也達到相當水平。
在一野第1、7軍圍攻固關的戰鬥中,曾是殘殺我紅軍西路軍指戰員主要罪魁禍首之一的馬匪精銳——鐵騎14旅,與解放軍強強對決。
雖然這股敵軍倉促上陣,但其依山勢修建的工事卻比較堅固,各火力點互為犄角和掩護,組成了嚴密的火力網。在一些要衝部位,還增設了多挺機槍加強防守。
戰鬥開始後,我軍20師的火炮準確命中了其旅指揮所,使其成為一片廢墟。然而就在大家以為對方群龍無首、隨後的戰鬥將變成抓俘虜的時候,敵人卻很快組織起兵力展開了瘋狂反撲。好在我軍指戰員隨機應變,面對敵人的自殺式集體衝鋒,立即用機槍、手榴彈招呼,很快把敵人壓了下去。
不甘失敗的馬匪軍也隨之改變了戰術,他們用機槍狂射來壓制我方機槍陣地,以步兵與騎兵配合向我陣地衝擊。
眾所周知,騎兵打步兵是很具優勢的,步兵在騎兵面前就像他們練習馬上劈刺的稻草人。
果然,我軍不少戰士被馬家軍的馬刀砍死砍傷。我軍指揮員迅速調集火力,以輕重機槍攔阻掃射敵人騎兵,在近戰時則用手榴彈炸死敵人的戰馬,終於將14旅的攻勢壓制下去,雙方開展了激烈的捉對廝殺。有的把敵兵從馬背上拉下來,有的從馬肚子底下鑽過去攻擊敵人,有的用槍打,有的用刺刀刺殺,有的則端著機槍專門掃射敵人坐騎……
鐵騎14旅殘敵在我軍指戰員英勇精神面前,再也彪悍不起來,最後只好舉手投降,成為馬家軍歷史上的第一次投降。
扶郿一戰,胡宗南主力被消滅,率領殘部暫時退往秦嶺(後來又南撤進入四川,最後以僅剩的萬餘人退守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據點西昌,直至覆滅),二馬各自退回老巢青海、寧夏。
後來,由於戰鬥中的不斷消耗,二馬的實力日益衰弱,蘭州一戰,青馬主力被全殲。而胡宗南已無力策應,二人又面和心不和,為自己的利益各自打著小算盤,終於被一野各部各個追殲。其殘部不少流落為匪,包括他們在內的1.57萬殘匪,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幫助下,最後被一野採取軍事清剿和政治爭取的方式逐一消滅。
慘烈的蘭州戰役結束後,時任19兵團司令的楊成武說過一句話:「『馬回子』像1937年老日本鬼子那樣頑強,人自為戰,反覆拼殺,而我部隊指戰員面對這樣兇惡的敵人,打得十分英勇頑強,終於戰勝了他們。」
也許,這是對馬家軍這一強悍對手的客觀評價,也是對西北得以解放的簡單總結吧。
聲明:任楠紀實說創作,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