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健走促進健康
缺乏身體活動是造成人類死亡的第四位危險因素。眾所周知,運動有助於促進身體活動,控制甚至逆轉疾病。而健走作為一項受眾面廣泛、簡便易行的運動項目,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健走」不受年齡、性別、體力等方面的限制,是一種簡便易行、適合不同人群的有氧身體活動。健走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骨質疏鬆等諸多慢病有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
但是,健走如果不科學地進行,很可能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
健走較普通走路有何不同?
正確的健走姿勢是腳步邁開、邁大,腳後跟先著地,手臂配合甩動。科學健走在時間、速度上都有要求。
健走是介於散步和競走之間的一種中等強度的運動方式。當達到微微氣喘、心跳加快,但還能說話交流的狀態時,能量消耗是普通走路的10倍以上。建議每次健走30分鐘以上(30分鐘到1小時),或者每次至少10分鐘,每日累計30分鐘以上。
正常人每天健走一萬步左右,步數分配大致為「朝三暮四」(早上3000步,上午至下午3000步,晚上4000步),但具體分配以個人習慣和身體狀況為準,其中3000步需要略微快速,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
健走時需要控制的心率根據年齡的不同也有相應的要求。中老年人大致為150-年齡=適宜心率(約100次/分鐘),40歲上下的中青年大致為170-年齡=適宜心率(約120~130次/分鐘)。
健走後的人群在體重、體脂等方面會出現改善,且在100天左右效果較為明顯。
如何做到科學健走?
首先,無論是慢性病患者還是普通人,都要選擇舒適的軟底運動鞋或專業健走鞋、易幹或吸汗的衣物及隨身攜帶的必備藥物和飲用水等。健走場地應選擇樹蔭下、平路上。健走前要進行5~10分鐘左右熱身,活動關節、牽伸肌肉、預熱身體,避免損傷。
其次,在健走過程中要注意強度及幅度,以「量力而行」為限,其間也需要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
最後,健走結束,進行5~10分鐘左右整理活動,促進恢復和減緩肌肉酸痛。
常見的健走誤區有哪些?
有些人認為,進行健走運動時,循序漸進不重要,偶爾大暴走對身體影響不大;也有人喜歡早晨空腹健走或餐後立即健走;還有人認為走得越快越好。其實,這些行為不僅不能使健走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還可能對身體造成一定危害。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肥胖人群,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走應根據自身狀況,遵照醫囑制定運動計劃,並在過程中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同時,建議上述人群外出鍛鍊應做充足的準備和防護措施,並搭伴而行、避免在人流稀少的區域獨自健走,以便及時應對突發狀況。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