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一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
在大乘佛法盛行的漢地,民間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叫做「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作為大慈悲心的化身,觀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有著極深的緣分,而由觀音菩薩為此間眾生所宣說的《大悲咒》,更是漢地叢林的必修功課。
與許多佛門弟子一樣,最初皈依三寶,我修學的第一部陀羅尼,就是大悲咒。應師父的要求,每天誦讀,日日不輟,幾年功夫做下來,儘管早就能背誦,卻少有感應道交。
後經師父點化,我才明白,誦持大悲咒,深信和至誠至善,兩點缺一不可。如若做不到,再念也是「遠作菩提之因」,於現前卻少有功用。
其一,深信。
大悲咒又稱大悲心陀羅尼,有廣、中、略三種不同版本,如今流傳最廣的,當屬「伽梵達」所譯八十四句《大悲咒》。它是《大悲心陀羅尼經》的主要部分,由觀世音菩薩大慈悲心化現,能滅無量罪,能消無量業,是救苦救難的渡人舟。
然而,經中有言:「惟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那麼,何為「於咒生疑」呢?
師父問道:「經文教眾生,每日誦咒五遍,你有沒有依教奉行呢?」我有些赧然,因為平日誦咒多是依自己脾氣,勤勉時就多誦,懶散時就少誦。師父說,這就是「於咒生疑」,對經文不能如說修行,哪來的感應道交。
再者,誦大悲咒時,心中妄想紛飛,猜度道:「大悲咒真有這麼多妙用嗎?經文所講,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甚至,以聊勝於無的心態,覺得試著誦幾遍,有妙用最好,無用也無妨。如此種種,都是於咒生疑的表現。
其二,至善至誠。
師父又講,經文中觀世音菩薩白佛言,眾生誦持大悲咒,不生佛國,不能得無量三昧辯才,所求不遂者,不成正覺。但是有一個前提,「惟除不善,及不至誠。」
眾所周知,持誦大悲咒,能滅無量罪,有無量功德。但是,功德從何而來呢?也許有人會說,功德是由《大悲咒》創造出來的。試想,果然如此,那又何必誦經持咒,乾脆擺一臺錄音機,天天念大悲咒就可以了。可能也有人會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份功德從自性中來。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持咒?因為自性就可以產生功德。顯然,這些觀點都有失偏頗。
師父說,大悲咒的功德,乃是清淨本然,你以至善至誠的心來持誦它,就會把它的功德顯露出來。但是,假如在誦咒的同時,還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造作無量惡業,乃至感覺稍微做一些惡,並不影響持咒功德,這樣的心行都是不清淨的。
做不到上面兩點,誦持大悲咒,僅可「遠作菩提之因」。播下菩提種子,可能要經無量劫,才會生菩提芽,結菩提果。《普門品》雲,觀世音菩薩以無量千百億化身,悠遊於十方法界,而八十四句大悲咒,每一句皆是菩薩的應化身。希望大家都能深信經教,至善至誠,如說修行,廣獲法益。南無阿彌陀佛。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配合說明文意,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