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 | 黎立夏:湘鄂贛交界處通城地名形成的規律與特徵

2021-02-17 語言資源快訊

通城縣地處幕阜山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既有峻岭之險,又兼洞野之秀,域內溪河縱橫,丘川交織,地形多樣,土地肥沃,地貌奇異,風光秀麗,同時具有江南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無強烈地震,海嘯等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幾千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勤勞淳樸,安居樂業。

地名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地名的靈魂。通城山河壯麗,物產豐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其地名中可以反映當地的地形、物產、歷史、宗教、風俗等各個方面的文化和特徵。所以說,通城地名是一座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文化寶庫。它不但集人文、地理、物產於一體,而且有的地名古色古香,有的妙趣橫生,更多的是,地名記述著悠久的史實或美好的傳說。

01 

通城地名通名的特點及類型

地名一般由地理專名和地理通名兩個部分組成。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顯共性的地理實體,如江、河、湖、海;專名是區別共性地理實體的特定名稱。如黑龍江、松花江、嫩江,三者的通名為「江」,各自的專名分別為黑龍、松花和嫩。通名叫稱,在地名中起定性的作用,能概括某一類地物的本質共性;專名叫名,在地名中起定位的作用,用指一個地理實體,為區分同類地物的專用詞。

在通城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中登記的區域和聚落類地名有近4000個,較為普遍使用的通名,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八大類:

這類通名有山、嶺、侖、洞、壠、衝、塝、排、坳、坡、咀、堝、井、坑、坪、塅、畈等。在通城地名通名中用量僅次於宗族支派通名。根據其內涵和外延的近疏程度,分為以下6組分別介紹:

(1)山、嶺,通城人即用指本義的山、嶺,更多的用指坐落在高山或低丘依山傍嶺而居的聚落,用指本義的山嶺,如藥姑山、黃龍山、黃嶺(關刀鎮域)、九嶺等;將山、嶺作通名指聚落的如大柱山(沙堆鎮域)、七裡山(麥市鎮域)、石背嶺(大坪鄉域)、大坡嶺(馬港鎮域)等。(2)侖,通城方言讀音與「林」同音,指通城人對山脊、山嶺的俗稱。用作通名,指聚落,指依山脊或傍山嶺而居的地方。如豬婆侖(雋水鎮域)、三臺侖(麥市鎮域)、坪頭侖(塘湖鎮域)。(3)洞、壠、衝,通城人均用來指山兩邊山嶺聳立,中間呈長彎形的山溝。所不同的是,洞多指高山深溝,壠、衝多指低丘間的山溝,且洞要比壠的長度大,洞、衝的長度在2千米以上,壠的長度多在200米以上。衝與洞、壠的區別在於,衝要比洞、壠的寬度小,衝的中間一般有平坦的通道,通道邊伴有溪、溝。衝的兩端都有出口。

用洞作通名,在通城有著名的十八洞:彭家洞、丁仙洞、歐貞洞(此三洞地處馬港鎮域),望湖洞、石馬洞、狼荷洞、六畝洞(此四洞處塘湖鎮域),張源洞、臺源洞、黃泥洞(此三洞處關刀鎮域),龍潭洞、守仙洞、青草洞(此三洞處四莊鄉域),季山洞、錫山洞(此兩洞處五裡鎮域),李婆洞、馬料洞(此兩洞處麥市鎮域),桃源洞(處雋水鎮域)。

用壠作通名,在通城相當普遍,如處雋水鎮城區建成區域內的壠村有15個居民點,用壠作通名的有諶家壠、廖家壠、習家壠、鄢家壠。

用衝作通名的情況,也較多見。如雋水鎮東港村21個居民點中,叫衝的有上蔭衝、下蔭衝。

(4)塝、排、坳、坡、咀等這些詞在通城地名中用作通名,相近之處,是這些地方都與山或山坡有關聯。

塝,指通城人對壠、畈兩面傍山腳處坡度較大,比山腳地勢高的山地的俗稱;如大坪鄉內衝瑤族村的大風塝、塘湖鎮的土地塝、錫家塝、石南鎮的鄒家塝等。

棑,通城地名通名用指同木(竹)棑略高於水通一樣,處山坡上的聚落地形略高於下方的山腳或山坡。如四莊鄉清水村的24個居民點中有百租棑、孫家棑、油榨棑。

坳,通城地名通名指有道路通過的山嶺分水之處。用坳作通名的如國營黃龍林場與湖南省交界的大坳、小坳及相距不遠的都司坳、官墓坳等。又如沙堆鎮瑤泉村23個居民點中用坳作通名的有諶背坳、但家坳、系馬坳。

坡,用指後方靠山嶺、前方空曠通達、坡度較緩的山地。用坡作通名的如:五裡鎮。相師村9個居民點中有鬥谷坡、矛坡,五裡鎮墈上村19個居民點中有朱家坡、李樹坡。

咀,指山體前端凸出的地形。用咀作通名的,如大坪鄉易畈村12個居民點中有青毛咀、上嶽家咀(若古咀)、下嶽家咀,四莊鄉況家村16個居民點中有陶家咀、況家咀、金家咀、向家咀。

(5)堝、井、坑作為通城地名的通名,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是地勢低洼的地形。不同之處在於,堝指三面或四面地勢高,中間低凹的地形;井指四周地勢高、中間低凹的地形,低凹的深度比堝要大;坑是指夾在山溝中的低凹地形,兩面或三面臨山嶺。

用堝作專名用的比井、坑要多一些。如四莊鄉華家村26個居民點中,以堝作通名的有石堝。老鴉堝、塘堝、迴轉堝、油榨堝。

用井作通名的如石南鎮楊山村李家丼、塘湖鎮的石丼、雋水鎮柳巒村的麟丼等。

使用坑作通名,如關刀鎮八燕村的江坑、大坪鄉內衝瑤族村的蘭家坑,金雞坑,國營鹿角的林場石門洞村的羊角坑等。

(6)坪、塅、畈作為通城地名通名,相同處在於,他們同屬於山區、丘陵區內的平坦地。不同處在於,他們之中,坪的面積小於塅、畈,塅的面積又小於畈。

以畈作通名的,如雋水鎮闊田畈,位於菖蒲港下遊兩岸,地跨上闊、下闊兩村,為全縣面積的平坦地,面積大約8平方千米;沙堆畈次之,分布沙堆港兩岸,地跨沙堆、華家等村,面積大約6平方千米。其他如北港鎮的楓樹畈、大坪鄉來蘇畈等。

以塅作通名的,比較有名的如塘湖鎮的塘湖塅、胡家塅、大白塅、北港鎮的方塅,面積均在1平方千米以上。

以坪作通名的地名,是以上這三個通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如馬港鎮踏水村瓦窯坪、棗樹坪、塘湖鎮荻田村擂鼓坪、闊田村楓樹坪、魏家坪等。

這類通名有港、溪、灣、塘、堤等。

用港、溪作通名最典型的有通城老幼皆知的「三溪」(雲溪、石溪、大溪),「九港」(東港、北港、南港、左港、梅港、馬港、松港、鯉港、石港)。

用灣作通名,指溪、港的拐彎部位,如五裡鎮大坪坳村居民點相公灣。又如石南鎮仙姑村17個居民點中,以灣作通名的有魯家灣、鐵羅灣。

塘、堤等通名,均是水利設施,如大坪鄉青山村16個居民點中,用塘作通名的有石馬塘、水角塘、石南鎮石南社區居民點觀音堤。

這類通名有門、房、家、屋、姓氏等。

 門,是通城地名通名宗族支派類使用量最大的,一般指同姓氏分支所建的村落。

房,一般按兄弟排行而論,如沙堆鎮沙堆村居民點羅家門、四莊鄉小井村居民點通判門、雋水鎮寶塔村居民點九房門等。

家、屋作為通名,在通城地名中佔比很大。家,一般以姓氏為專名所帶的尾稱;屋,既指一個居民點的整個房屋,也可指單家獨戶的宅院。如四莊鄉大源村21居民點,用家作通名的有4個如衝黃家、大屋羅家、大屋楊家、門泉羅家;用屋作通名的有塝上屋、港下屋、國爹屋、新屋、對門屋。

姓氏,多以兩個姓氏組合而成一個名稱,把先遷入的姓氏排前,後遷入的姓氏排後,如大坪鄉楊部村居民點鄒劉,系兩姓於明洪武三年(1369)從江西遷入,以兩姓氏為村莊名。

這類通名有樓、亭、橋、堂、棚等。

樓,指兩屋以上的房屋,如大坪鄉藥姑村12個居民點,以樓作通名的有櫟家樓、朱家樓。又如雋水鎮上闊村17個居民點中,以樓作通名的有禾樓、星樓、大樓。

亭,多指涼亭,即民間在交通要道之處修建、供路人短時間歇腳的建築。人們在涼亭附近建房定居,便以亭為通名命村莊名,如塘湖鎮狼荷村周家亭。

橋,多指橋梁,通城縣溪港多,橋梁也多,如雋水鎮桃源村60個居民點,以橋作通名的有十善橋、太平橋、安樂橋、神臺橋。

堂,一般指用作宗族集會的祠堂、享堂,爾後演變民居,人們用其作通名命村莊名。

棚,為起始時使用的臨時簡易住所,或加工生產場所,如四莊鄉紙棚村的居民點。紙棚,是明嘉靖年間沈姓剛遷入時從事造土紙搭建的簡易棚式房屋,後以棚為通名命居民點紙棚,而後正用演變為生產大隊、行政村名。

這類通名有鋪、市、店、場等。

鋪,指小店鋪,如飯鋪,藥鋪,肉鋪等。如大坪鄉水口村29個居民點中,以鋪為通名的有鞭鋪、林家鋪、糖鋪、水口鋪。石南鎮牌合村31個居民點中,以鋪為通名的有油榨鋪、粉鋪。

市,指集市,如麥市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宋、元時期因當地種花而命名花埠市;明清時期改種苧麻,改稱麻埠市;民國時期因河床改道,居民改沙灘種麥,又改稱麥市。又如五裡鎮錫山村有居民點十裡市,因古時此地北距縣城十華裡並有幾家小店鋪而稱十裡市。

店,指店鋪。以店作通名的有石南鎮樊店村地片名樊家店、塘湖鎮狼荷村域已消亡的居民點石店等。

這類通名有有上、下、背、頭、口。

上、下、背均指某一地與其他地方形成的方位,上、下分別指上方、下方,背指背後的那一面。如塘湖鎮荻田村,32個居民點,以上、下或背作通名的有長屋腳下、下坳上、上坳上,汪家背;又如大坪鄉花墩村23個居民點,以上作為通名的有半嶺上、細坳上、大坳上;再如水口村29個居民點,以背作通名的有烏龜背、土地背。

頭,指某種地形的頂端或尾端。用頭作通名的,如大坪鄉沙口村的居民點庚陂頭,五裡鎮灣頭村居民點下灣頭等。

口,指呈口袋形狀的地形。用口作通名的,如五裡鎮何家村居民點硃砂口、關刀鎮新建村居民點銀牙口。

有寺、廟、觀、殿、庵、堂等。這些通名多數為居民在宗教建築旁邊建房而居,或直接將宗教建築改為民居,以宗教建築名命村落名。

一般有園、窯、,多指種植農作物的場所。

以園作通名如大坪鄉慄坪村20個居民點,以園作通名的有平頭園、野草園,還有農林村的菜園、石南鎮石馬村居民點下堡園。

以作通名如石南鎮揚山村32個居民點,以為通名的有目魚、禮門。

02

通城地名專名的特點和類型

這類專名有幾種情況:1.單獨以姓氏作專名,如徐家(雋水鎮東港村)、謝家(雋水鎮桃源村);2.以姓氏搭配「家」字組成詞組作專名,如左家橋(石南鎮楊山村)、任家坳(馬港鎮松港村);3.在方位、地形等用詞之後搭配姓氏組成專名,如上灣張家、下灣張家(塘湖鎮獅子村)、石堰李家、老屋鄭家(關刀鎮八仙村)。經通城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統計,全縣居民點類地名3500餘個,其中以姓氏作專名或專名組成成分的有1200餘個。通城縣2014年人口中總計有姓氏190餘個,有150個姓氏被用作地名首字(其中有極少數幾個姓氏為古代居民姓氏):

二劃:丁家嶺(麥市天嶽村)

三劃:萬家畈(雋水桃源村)、馬家畈(四莊華家村)、門家(四莊大溪村)、孔家門口(馬港馬洞村)、習家場(麥市紅石村)

四劃:王家(雋水新塔社區)、鄧家(雋水新塔社區)、毛公渡(雋水下闊村)、方頭咀(北港雁門村)、車家樓(北港雁門村)、邊家坳(沙堆村)、巴家(關刀楊家村)、文家屋(麥市長衝村)。

五劃:皮家五房屋(雋水白沙社區)、艾家壠(雋水柳巒村)、甘衝嶺(北港方塅村)、田家咀(雋水利和村)、馮家灣(北港大界村)、石家(北港桂家村)、白衝(北港嶺源村)、皮家莊(四莊村)、葉家屋(四莊小井村)、蘭家坑(大坪內衝村)、龍家(沙堆港背村)、盧家樓(沙堆坪坳)、左家橋(石南楊山村)

六劃:李家塘(雋水白沙社區)、朱家(雋水柳巒村)、陳家坳(雋水上闊村)、阮家壠(雋水桃源村)、江家坡(北港雁門村)、喬家塝(北港雁門村)、孫家屋(北港貫青村)、許畈大屋(北港橫衝村)、華家衝(四莊清水村)、畢家(馬港潭下村)、向家(馬港松港村)、任家坳(馬港松港村)、劉家(塘湖雷吼村)

七劃:張家屋(雋水白沙社區)、陸家衝(雋水新塔社區)、杜家(雋水柳巒村)、嚴家坳(雋水下闊村)、沈家(雋水下闊村)、湯家咀(北港大界村)、鄒家坳(雋水利和村)、吳家(雋水油坊村)、何家坳(北港雁門村)、佘家壠(四莊華家村)、況家咀(四莊向家村)、冷家堝(四莊清水村)、宋家(四莊五花村)、堯家壠(大坪沙口村)、邱家畈(大坪花墩村)、餘家莊(大坪達鳳村)、蘇家衝(大坪青山村)、陳細房(大坪楊部村)、杜家咀(沙堆村)、肖坊(沙堆大柱山村)、但家坳(沙堆瑤泉村)、花家樓(石南仙姑村)、閔家壠(關刀村)

八劃:楊家飯鋪(雋水白沙社區)、鄭家(雋水古龍村)、林衝(雋水桃源村)、易家壠(北港莊前社區)、周家坡(北港大界村)、範家山(北港雁門村)、金家坑(北港雁門村)、羅家(四莊大溪村)、孟家衝(北港長青社區)、嶽家(麥市天嶽村)

九劃:賀家屋(雋水白沙社區)、鍾家屋(雋水旭紅社區)、柳家衝(北港楓樹村)、姜家衝(雋水寶塔村)、洪家(雋水上闊村)、婁家(四莊華家村)、胡家咀(雋水桃源村)、郭家壠(雋水油坊村)、駱家堝(四莊新聯村)、姚家(四莊小井村)、趙家(四莊寺背村)、胡家祠堂(大坪內衝村)、駱家衝(大坪村)、祝家壠(大坪墨煙村)、晏家(大坪墨煙村)、鍾家(馬港踏水村)、侯家(關刀高衝村)

十劃:徐家壠(雋水石泉村)、塗家(雋水柳巒村)、夏家亭(雋水桃源村)、陶佑屋(雋水油坊村)、聶家(北港沉山村)、桂家大屋(北港桂家村)、陶家咀(四莊向家村)、高家嶺(大坪農林村)、柴家咀(大坪水口村)、續家屋(沙堆大柱山村)、唐家灣(馬港白竹村)、錢家(石南牌合村)、康家嶺(石南虎巖村)、海家塅(馬港村)

十一划:續家(雋水旭紅社區)、黃家(雋水新塔社區)、章家(雋水下闊村)、諶家壠(雋水古龍村)、袁家壠(北港莊前社區)、龔家(北港雁門村)、曹家咀(北港貫青村)、遊家(馬港丁仙村)、蕭家嶺(馬港中塅村)

十二劃:傅家巒(雋水白沙社區)、謝家屋(雋水旭紅社區)、彭家嶺(雋水旭紅社區)、葛家屋(雋水桃源村)、程家(雋水桃源村)、魯家(雋水利和村)、舒家坳(四莊華家村)、蔣家(四莊新聯村)、曾家堤(大坪來蘇村)、韓家嶺(大坪韓嶺村)、童家衝(馬港村)

十三劃:董家灣(四莊王花村)、雷貢坡(大坪花墩村)、詹家壠(沙堆瑤泉村)、簡家(沙堆坪坳村)、蒯家咀(五裡陳谷村)、辜家(壙湖社區)、漆家鋪(雋水石泉村)

十四劃:廖家棑上(雋水白沙社區)、譚家(雋水新塔社區)、鄢家壠(雋水古龍村)、熊家排(雋水桃源村)、漆家壠(北港貫青村)、漆家(大坪青山村)、蔡家咀(北港龍門村)

十五劃:樊家壠(雋水白沙社區)、黎家衝(雋水新塔社區)、廖家衝(北港大界村)、潘家畈(北港嶺源村)、藤家(四莊大溪村)、墨家山(馬港高峰村)、顏家衝(塘湖鎮南虹村)、燕家塅(四莊鄉廟下村)

十七劃:戴家畈(四莊大溪村)、贏家衝(塘湖鎮白沙村)

十八劃:魏家畈(北港雁門村)、瞿家(北港桂家村)

二十劃:瀛家坡(大坪農林村)

通城地名中,用人物名字作為專名的非常普遍,其數量只次于姓氏類專名作為村落專名,一般村落的起始者,或者為該村落形成後有突出貢獻者。如塘湖鎮專名,即來源歷史名人。塘湖是當地出生於明代,歷任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26年巡撫的劉仕昌,字塘湖,因其自出生至當官、去世,都有很多傳奇故事,在湘鄂贛邊界地區很有名氣,後人用其字號稱當地行政區域及單位等。如石南鎮牌合村31個居民點中,以人名作專名的有克全屋、超元屋、立高屋、石林屋、隨川屋、金贊屋、儒聘屋、聖昌屋。

通城地名專名中的植物,既有樹木、楠竹,也有農作物,還有花、草、藥材等,如雋水鎮石泉村27個農村居民點中,以植物作為專名的有:麻地坡、竹家坳、株樹屋、柏屋場。又如國有藥姑林場8個居民點,以植物作為專名的有:桂竹源、蘆坡、茅屋嶺。

通城是個山區縣,境內山嶺多,地形複雜,所以用地形作專名的現象也很多。如大坪鄉是因該鄉域內有一處面積較大的平坦地而得名大坪。後用於當地政區、非行政區域及各類單位專名。

大柱山村、堆山村、坪坳村都是因域內山嶺、山坳而得專名。麥市鎮土-裡-村居民點三臺侖,因村居後方有三座山峰平坦的山嶺如同三個平臺一樣有序排列,而得專名。四莊鄉四莊村有17個居民點,用地形作專名的有:塝上屋、虎形、咀上屋。以形狀作專名的還有麥市鎮雞籠山、天門觀、天門村、天門水庫,國營鹿角山林場的石門洞村及其居民點羊角坑、塘湖鎮獅子村的獅子山、關刀鎮八燕村和大坪鄉楊部村的燕窩、石南牌合村的虎形村、石馬村的老虎衝等。

如四莊鄉清水村24個居民點,以兩個專名組成一個地名的有:洞口史家、咀上金家、嶺下吳家、石堰口上、新屋田家;四莊鄉廟下村18個居民點,類似的專名有:福灣張家、港背張家、廟下口上、新屋張家。兩地專名組合而成的複合地名,還出現區域的調整中。大坪鄉南坪社區,於1987年由南山村、大坪村的各一部組合而成,即從兩村村名中各取一字命社區名。

通城域內比較有名的溪流有130多條,塘、堰、陂-等水利設施更多,以水體為專名也非常普遍。如通城縣地域最大的鄉鎮馬港鎮,其專名則源自其域內的河流。相傳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軍進駐下雋,準備南徵武陵,在今通城縣馬港鎮域開鑿河道疏通洪水,當地百姓為感謝他,用其姓命由他率軍整治過的河道,後成為當地政區、非行政區域、單位的專名。通城域內著名的水體「三溪」「九港」普遍被用作區域、單位的專名。如大溪溼地公園和已撤銷的大溪公社、雲溪公社、石溪鄉,以「九港」命政區名的有北港鎮,其餘「八港」均使用作行政村名。

這類專名也比較多,如雋水鎮、關刀鎮交界處的馬鞍山、關刀鎮、塘湖鎮交界處的湯罐山,國營黃龍林場境內的寶馨洞、塘湖鎮狼荷村的居民點竹排碑,四莊鄉上坪村居民點油榨屋、大坪鄉坪山村居民點耙齒張家、其他地方還有如犁轅山、石豬槽、碓臼坡、碾米坳、桅杆屋、米篩泉、筲箕坡、撮箕堝、水桶堝、明鏡坳、香壺坪、夜壺尖、高椅壠、搖窩坡、算盤山、棋盤墩、羅盤墩、銅鼓山、沉鑼灣、鐵爐衝、化錢衝、金鐘洞、香爐石、獨燭山、棺材山、喇叭屋、黃旗坳、白旗坳、傘把橋、鑽頭咀、白紙棚、白炭堝等。

四莊鄉小井村22個居民點,用職業和官銜作專名的有篾匠屋、通判門。還有如石南鎮虎巖村的居民點帝將屋、雋水鎮油坊村居民點雷公嶺、雋水鎮柳巒村居民點將踏屋、雋水鎮銀城社區居民小區帝景公寓、翰林花園、雋水鎮和平社區的狀元廣場。

如雋水鎮油坊村居民點乙房屋、麥市鎮陳塅村居民點乙甲、石南牌合居民點二房屋、雋水鎮油坊村三讓屋、石泉村居民點三裡塝、桃源村四方侖、四級站、五裡鎮五鬥村、五裡輝社區、五裡鎮相師村居民點六房、河家村居民點六峰屋、四莊鄉小井村居民點十房屋、雋水鎮桃源村居民點十善橋、五裡鎮錫山村居民點十裡市、雋水鎮九宮山和九宮廟桃源村居民點九房、古龍村居民點九房門等。又如雋水鎮古龍村19個居民點,以數字命名的有四房、八字屋、九房,麥市鎮七裡村及七裡山,關刀鎮八仙畈,五裡鎮寺前村八景山,還有如塘湖鎮南虹村33個居民點,用數字作專名的有:六房屋、七房屋、八房屋,塘湖鎮石坪村23個居民點,用數字作專名的:一房、六房、十房、六畝洞、八仙臺。

如石南鎮碼村居民點勤山灣、高志衝、賽公村居民點昌子坡、塘湖鎮望湖村居民點普安堂、雋水鎮桃源村居民點太平橋、麥市鎮七裡村居民點大吉昌、大坪鄉達鳳村居民點富家塘。

五裡鎮寺前村,四莊鄉五花村25個居民點,用宗教建築名作專名的有廟灣、廟前屋,大坪鄉南山村居民點廟背屋,雋水鎮雁塔社區居民點麟井(方言讀音將「龍」讀作「麟」),雋水鎮石泉村居民點26個農村居民點,以神靈作專名的有泉井壠、廟前塘、靈官咀、雷打石,雋水桃源村居民點神臺橋、石南鎮仙姑村及居民點仙姑山、麥市鎮花園村居民點仙人臺、塘湖鎮闊田村居民點道觀、狼荷村居民點天主堂等,都是這類專名。

(十二)以方位詞、地物、形狀、規模類形容詞作專名。

如大坪鄉花墩村23個居民點,以此類詞為專名的有:半嶺上、橫嶺、細坳上、大坳上、小嶺,該鄉輝煌村28個居民點,此類詞有新楊部街、下屋、新屋、高衝屋、爛泥衝、夾石屋、新來衝,該鄉達鳳村34個居民點,此類用詞有曲堤鋪、下達畈、上達畈、麻石坡、白屋、上馬徐家、下馬徐家、下屋盧家。

03 

通城地名顯示的地域特徵

地名能體現一個地方的特色,能反映當地的自然、經濟、歷史、社會的地區特徵。比較通城地名,可發現其主要體現了通城縣以下地域特徵。

(一)通城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共登記5000多個地名,其中坳、坡、咀、壪為名的佔20%以上。這些地形詞在通城地名中,既有通名,也有專名。既有政區、非行政區域名稱,也有基礎設施名,以其命作居民點名稱更是普遍。此種現象,其實反映了通城縣域內山嶺眾多,溝壑縱橫的自然地形。(二)通城地名中,以坪、塅、畈為名稱的地名,約佔總數的10%以上。同樣,這些名稱也涉及縣域內的政區、非政區、基礎設施居民點等各個類別。此種現象,反映了通城山嶺間平坦之地眾多,是一個典型的丘陵地區。(三)通城以姓氏命地名的現象十分普遍。是為數最多的類別。據粗略統計,通城經第二次普查登記過的5000多個地名中,以姓氏為地名的有1200個以上,接近全縣地名的四分之一。從這種現象中,不但可以看出,通城聚族而居的習慣勢力非常牢固,還可以看出通城人有戀家族、戀家庭的習慣。正式因此,舊時的通城人只是不得已時才外出謀生。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南下打工潮時才有所改變。(四)以店、鋪、市和職業相關的詞作為地名,顯示了通城舊時商品生產和流通業比較發達,還反映了通城人古時即重視多業共同發展的生產習慣。這與東鄉民間流傳的「三個崽把兩個崽學藝,三鬥田把兩鬥田抿芋」的俗語相吻恰。(五)以物產為名,一方面反映了通城適合各種動、植物生長;另一方面反映了舊時通城生產力較為發達。(六)以宗教建築的地名,即顯示了各種教派在通城廣為傳播,也顯示了通城地區信神禮佛的人數眾多,宗教信仰深入人心。

通城地名反映出來的地域特點,除以上各方面以外,還應該著重說明的是,通過對通城地名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在通城這塊土地上生存的悠久歷史,以及這裡的古人們具有的深重的文化素養,還可以明顯看出古人在這裡頻繁遷徙的跡象以及特色方言現象。

例如麥市鎮麥市村和塘湖鎮閣壁村分別有一個有錫家坳、錫家塝的村莊。這兩個村莊的第一個字「錫」字帶一個「家」字,粗看好像「錫」字是一個姓氏,通城口語讀它為入聲「[ʃia⁵]」。其實這個字除指金屬外,以其起頭的名詞還有一個錫伯族,之外還有贈與的意思。用這個字作村莊名並且用在「家」字之前,一般人難以理解,第一次地名普查,把他當作「易」字的白讀音。但是通城方言「易」的白讀音不是「[ʃia⁵]」而是「[ia⁵]」。在第二次地名普查中,通過反覆調查和查找資料,我們才確定這兩個村莊名稱中的「錫」字代表的意思是贈與。可以想像得到,不是具有相當文化素質的人,絕對想不到用這樣的字命村莊名。

再如關刀鎮楊田村有一個名叫下畈由羅、吳合居的村莊,羅氏家譜記載「東晉三十一年,鄂南羅氏祖茂慶公(公元363-400年)分一子在此定居」;塘湖鎮南虹村的有一個村莊葉廖家,《廖氏宗譜》載:古名藥局坳,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5年)廖恕公第五代孫廖傳(宗佰元)攜子廖瑞,(字聖輝,公元947-970年)由今雋水鎮餘坊茹萊壠遷此定居,改稱廖家。我們很容易推算到這兩個村莊的羅姓、廖姓已經分別在當地居住了1600多年和1050年。如果不是人們注意家族的傳承。不注重文化的傳承,這1000多年以前的變化又從何讀起呢?

總之,通城的每一個地名,都有一段古老的歷史,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他們一個個看上去不令人起眼卻都一個個都飽含地域特色文化。

 

董玉梅.武漢老地名 : 歷史的印章[M].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8。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華林甫.中國地名學源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劉保全、楊光浴、謝前明、李炳堯.地名調查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0。劉國斌、黎立夏.通城方言詞典[M].長江出版社,2016。 劉連安、阮文斌、高鈺、胡洋.地名信息化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0。牛汝辰.名實新學——地名學理論思辨[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牛汝辰.中國地名由來詞典[M].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9。      龐森權、劉靜、田碩.地名標準編制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0。彭雪開.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13。     覃鳳餘,林亦.壯語地名的語言與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王際桐.世界地名與民俗漫談(亞洲卷)[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0。      鹹寧市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鄂南七縣市地名志[M].內部資料,1982-1984。徐雪英.寧波地名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於維誠.新疆地名與建制沿革[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     曾步賢. 通城歷史人物[M].長江出版社,2016。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黎立夏,任職於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

原載《南方語言學》14輯,2018

本期編輯 | 李   娟

本期審讀 | 劉   凡

本期責編 | 甘於恩

投稿郵箱:jnufyzx@163.com



相關焦點

  • 平江地名談
    因為「汨羅」已有地名,而昌江其名,唐代706年叫昌江縣,只用了217年便改為平江。聽其縣名就知道平江水多,昌江穿南北,汨水貫東西。汨羅江在縣境內全長192.9千米,有大小支流141條,昌江是汩羅江最大的支流,加上無數條小溪,全縣江河密布,形成密集的水網。因此,叫江和水的地名特別多。
  • 從地名看百越分布
    直至漢代,臨淮郡(今徽南)、豫章郡(今贛北)、武陵郡(今湘西北)、零陵郡(今湘中)仍有一些具百越特點的地名:盱眙、餘汗、南壄、盱水、九江、零陽、零陵、大夷、都梁、泠道……但其密集程度不如蘇南、浙北及兩廣地區。(秦統一前的百越分布)這說明上述地區曾有百越活動,但可能是與漢、楚、西蠻等民族雜居,而不是主體民族。
  • 湘鄂贛三省發改部門共同推進襄陽至常德、長沙至贛州鐵路建設
    湖南省發改委消息:1月12日,在長沙召開的長江中遊地區省際協商合作專題協調會上,湘鄂贛三省發改部門共商合作大計,將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長極
  • 美國的印第安語地名
    對印第安土著而言,地名總是包含著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地理位置、自然特徵,或是歷史背景。然而,當歐洲的早期開拓者到達這片新大陸時,他們開始用一些重要人物的名字給一些頗具意義的地方賦予新的意涵:美國總統華盛頓、傑斐遜、麥迪遜、林肯……都成了城市或小鎮的名字。還有一些地點以當地名人命名,如約翰斯敦、卡特維爾和馬丁斯堡。
  • 絲路山水圖地名研究
    地名研究
  • 慎重處理地名用字,保護地名文化資源
    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嶧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濟、淄、渭、湘、漢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鄆、鄭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這種古地名的產生,不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造字命名」的傳統,形成了眾多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的地名專用字。
  • 靜樂地名考
    地名,是人們對特定方位、範圍、形態、特徵的地理實體給予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字代號,它包括行政名、山名、水名、古蹟名、關隘名等等。地名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地理、歷史和文化背景,既再現了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某地自然地理環境的狀態,也是某一地方寶貴的尋本溯源的歷史資料,記錄著諸如民族家族興衰、自然文化變遷、人類經濟活動、軍事商業活動等紛繁的歷史事件的信息。
  • 恩施地名文化拾趣
    在恩施,因歷史事件形成的地名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利川魚木寨和鶴峰走馬鎮。魚木寨是個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山寨,位於恩施利川的西部,地處318國道線利川—萬縣公路段中。魚木寨佔地6平方公裡,居住著500多戶土家山民。
  • 日本地名問題隨筆
    地名是人類迄今以來最為彌足珍貴的、活生生的語言化石。地名同時又是一本碩大無比的教科書,書上每頁紙都浸印著歷史的烙印,記載著一個民族歷史演變的足跡;地名還像是一本本的地方志,以無比言簡意賅的語言描述出某一方土地上的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徵,乃至農業、漁業、林業及工商貿易的狀況。
  • 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徵
    這種文化,體現在純粹因地形、地勢命名的地名上。人們通過對地形的描寫命名體現了山西地形的複雜多樣以及人們的想像力。山西北區地名大都描寫山高路陡,地勢險要。偏關這樣的地名比較多,如「天涯」,因地處山區,海拔較高,坐落於兩山之間而得名。崖莊窩,因懸崖峭壁而得名。獅子莊窩,因山形似獅子而得名。天峰坪,位於縣城西部,地處黃河東岸懸崖之上的一塊天然小坪上。從黃河灘向上看形似峰,故名天峰坪。
  • 南詔古城「陽苴咩」地名譯音考
    *趙雲 王育珊以大理作為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為背景,結合佛教法典梵漢對音規律及古漢語音韻研究,從語源、語義、語音三方面論證了南詔古城地名「陽苴咩」是一個由梵語、孟高棉語等多種民族語言混合的地名,其釋義為「緬桂花城」。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新疆地名研究史概略——作為再現空間格局的西域史地學研究四階段
    清代是歷史上新疆地名研究的一個高峰。18世紀中葉,在新疆開展的地圖測繪為地名研究提供了基礎,以後又隨著邊疆史地學研究的發展而促進地名的研究。而新疆的史地研究又是隨著沙俄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刺激起來。當時我國知識分子深切感受到邊疆問題的重要和研究西北史地的緊迫感。」世紀中葉以後,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擴大了,資料來源也擴大了,已開始注意外文資料。這對於考證地名,鑑別真偽等方面遠遠超過前人。
  • 山水視角下的古城贛州地名文化
    二、古城贛州地名與水文化  「贛據江右之上遊,崆峒峙其前,三陽枕其後,章貢二水繚繞乎左右,而鬱孤臺屹立乎中。誠一方之壯觀也」,「環彭皆山,貢水瀠繞其中,章水止西出,與貢會於郡城之北。夫復嶂抱流,出雲降雨,而人文物產興焉。」
  • 王明博 | 我說地名: 寫在村莊地名中的詩行
    儘管「黃山」仍沒有恢復為「徽州」,但開啟了他對地名文化的持久關注。退休後他更是不遺餘力推廣有關地名的書寫,創辦微信公共號「地名古今」。近日李輝先生主編《地名古今》叢書(《可惜從此無徽州》、《涼山故事》、《洛陽小鎮風情》)已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地名古今」中李輝先生寫道:「地名,是詩詞中的動人記憶,是漂泊的鄉愁。地名承載著情感和文化,是中國人的一種自我認同方式和情感歸宿。
  • 北方地名怎麼這麼土土土土土?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北方的地名不是XX村,就是XX屯、XX營、XX莊,自帶濃濃的鄉土氣息,和雁蕩、桐琴、莫愁湖等南方地名形成了鮮明對比。
  • 新疆某縣這些特色地名 每一個背後都有傳說故事
    因為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給這些地方標註了屬於他們自己文化特徵的地名,這些地名經過漢語的轉換,也是非常值得了解一下的,因為他們從遊牧民族轉變到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生活生產模式,這些地名也就同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息息相關。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地名有著一定的規律。
  • 淺談地名特殊用字的規範
    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在一些地名用字中經常出現不常用讀音或不常見(甚至是不規範)書寫,這些可以統稱為地名特殊用字。加強對地名特殊用字研究,不僅對地名學本身的學科構建與再延伸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對於做好審音定字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對於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變遷、政治經濟的發展、民族宗教的影響、傳統文化的積澱也具有領域性價值。
  • 【專家觀點】守護地名文化的基石——地名專用字
    「南人不識『盩厔』(zhōuzhì),北人不識『盱眙』(xūyí)」,這是前人形容地名專用漢字生僻的俗語,所舉兩例堪稱代表之作:陝西「盩厔」,西漢置縣,地貌特徵素稱「山曲為『盩』,水曲為『厔』」;江蘇「盱眙」,秦置縣,縣治有聖人山,登峰可高瞻遠矚,取意「張目為『盱』,舉目為『眙』」。
  • 佳文推薦 | 藏族村落地名的空間格局、生成機制與保護策略——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為例
    Wang等對廣西欽州臺語地名[3] 和廣西壯語地名[4]、王彬等對廣東壯族地名景觀[5]、鄭佳佳對雲南哈尼族和黎族地名的人類學考察[6],探索了不同少數民族語言體系 下地名在複雜社會生態系統中的起源、分布和演變等內容。藏語地名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學、藏學、民族學等領域,研究主題包括藏語地名的歷史由來[7]、命名構詞規律[8]、藏 漢語地名翻譯[9]、地名與民族交融歷史考證[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