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守護地名文化的基石——地名專用字

2021-02-24 地名筆談

河北的「陘」「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河南的「澠」「陟」,湖南的「澧」「醴」……這些縣級政區名稱中頗為生僻的漢字,能有多少外地人識得、讀得、講得呢?殊不知,中華民族那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於這些除地名領域難得一見的「專用漢字」。


作者且行且記的地名專用字

幾年前,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長途電話:「我是蘇北泗洪縣孫元鎮一個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多少年來,每逢新生入學第一課,我都要教他們認識家鄉的名字——zhuǎi頭村。這個zhuǎi字,筆畫並不多,左為『土』,右為『只』。學會之後,孩子們總要問:『咱村兒這麼大,當年又是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為什麼《新華字典》沒有這個字,連《辭海》裡都找不到?』現在,我就要退休了。離開講臺之前,只有這件心事未了……」

我默默傾聽著,腦海浮現這樣的情景:蘇北農村,再普通不過的小學校,一位兩鬢如霜的老教師,為給家鄉熱土之字討個「名份」,茶飯不香,夜不能寐,終於觸動電話按鍵,找北京、找國家管「字」管「名」的部門、找能為老百姓辦這事的人。幾經輾轉,國家語委的同志指點他找到了我,於是痛痛快快地訴說,認認真真地期待……面對這般誠懇、這等執著,我感到心靈的震顫:養育我的人民難得需要我了,所有的冷漠、推諉都愧對良心!

專,是這些地名專用漢字的共性,主要分三種情況:①自古專為地名而設,或在歷史演進中逐漸專用於地名,以少見而顯得生僻。如:郪,除地名外未見其他義項;垕,本同「厚」,現僅見於河南名鎮「神垕」。②「字形」本為社會生活通用,藉助方言進入地名而另有「字義」甚至「字音」,以「同」亦「不同」而多生麻煩。如:磜qì,同「砌」,用於臺階、堆砌;用在廣東方言讀zhài,意為山勢險要。③古今語言文字典籍未見記載,卻在邊遠之區、偏僻之地逕自「生長」,字的形、音、義俱全,以出處不詳而通用受阻,例如字謎有「水落石出——泵」,雲南一地名用字卻是「水」在上、「石」居下,意為「水落石上」。

 「南人不識『盩厔』(zhōuzhì),北人不識『盱眙』(xūyí)」,這是前人形容地名專用漢字生僻的俗語,所舉兩例堪稱代表之作:陝西「盩厔」,西漢置縣,地貌特徵素稱「山曲為『盩』,水曲為『厔』」;江蘇「盱眙」,秦置縣,縣治有聖人山,登峰可高瞻遠矚,取意「張目為『盱』,舉目為『眙』」。年復一年,山河依舊,北方人不識的南方「盱眙」尚存,南方人不識的北方「盩厔」已被同音字「周至」取代,認、讀固然方便但字義全非,蘊涵的歷史與文化蹤跡全無。可見,人世間「利」「害」相伴,「趨利」尚須「避害」。

在膚色、飲食、服飾、建築等外在特徵日益弱化的今天,一個民族真正獨立於世的根基非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莫屬,首要標誌就是擁有足以抗禦外來同化的語言文字。經濟全球化,讓昔日可望不可即的異國他鄉近在咫尺;社會信息化,令不起眼的窮山僻壤因人因事一舉名聞天下。然而,當難得一見的地名專用漢字突如其來,我們欲張嘴卻不知發什麼音,欲動筆卻不知該怎麼寫,欲藉助電腦而龐大字庫並無其位,欲引經據典而浩瀚字海難覓其蹤。捫心自問,幾代人為之奮鬥的語言文字規範化和地名標準化似乎還缺少些什麼?

已「通用規範」的地名專用字在此

早在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以7000字囊括省、地、縣三級政區名稱使用的全部漢字;後來,僅出現湖北宜昌市增設猇亭區所用的「猇」游離其外。近些年來,國家地名和語言文字部門聯合開展地名用字讀音規範化工作,已在應用廣、影響大的行政區劃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幾萬個鄉鎮名稱的用字狀況盡在掌握之中——通用字以外,計有生僻字136個,異體字21個,繁體字3個,代用字5個,其他字10個。

2007年,在新一代《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中,地名用字受到前所未有的器重,通用字以外的鄉鎮名稱用字多在此獲得國家級「合法身份」:生僻字裡,僅部首「土」就收有圫、坬、堖、塅、塝、塸、埨、垵、垎、垕、埏、垾、埌、埇、埫、堎、埤、堨、塄、堽、墕……獲準在地名中「復活」的異體字也有:琊(玡)、淼(渺)、椏(丫)、鉅(巨)、殽(淆)、陞或昇(升)、吒(吒)、迺(乃)、並(並)、雒(洛)、㵲(潕)、甽(圳)。在此基礎上,還有必要作進一步調整。

其一,為方便地名的使用,對地名中已成定式的雙音詞,不宜收一字、棄一字,還是恢復其固定「情緣」為好:崾嶮(yàoxiǎn),指西北黃土高原一種馬鞍形地貌,常用於陝、甘、寧的聚落名稱(嶮,甘、寧亦作「峴」),應補收「嶮」;圐圙(Kūluè),北方方言,指四周有牆而無頂蓋的空場,在山西、內蒙古用於聚落名稱,應補收「圙」;瑯琊(lángyá),本義為「似玉的骨」,在魯、浙、皖等用於山名、寺名,一度以「琅玡」替代,應補收「瑯」,避免「瑯玡」混用;枎㯊(fūyān),植物名,在貴州用於鄉名,可考慮補收。

其二,正在鄉鎮名稱中存活的其他異體字,其合法身份值得三思:衖(xiàng、lòng),字義同「巷」(裡弄)卻兼有兩音,不宜簡單改作「巷」或「弄」;逕(jìng),「徑」的異體字,在贛南讀「gàng」,指兩端寬、中間狹的地貌,屬區域性聚落通名;砦(zhài),當代認作「寨」的異體字,而歷史上指「營壘」「鹿砦」等軍事設施,具有軍事含義的聚落名稱不應以「寨」替「砦」;菉(lǜ、lù),「綠」的異體字,兩廣由「碌」(lù)演變的地名或廣東有名的梅「菉」(lù),不便代之以「綠」;獏(mò),獸名,同「貘」,與其收「貘」不如收筆畫較少的「獏」。

其三,含義獨到的特殊用字是否收錄,不妨再斟酌:「石+太」(tài),未見於古今漢語辭書,在廣東指稱東高(稱「上~」)西低(稱「下~」)的石山,屬區域性聚落通名;浙江永嘉縣依民間傳說拆組「鸂鶒」為「氵+鵣」(chǐ),用於「五~鄉」已年長日久,僅縣境使用者即90萬人;浬(lǐ),計量單位海「浬」已被「裡」取代,用作聚落名稱表示環境有「水」,改用「裡」則失此意義;濛(méng),原定「蒙」的繁體字,但其「細雨貌」或「水名」義項卻非「蒙」能承擔,如吉林靖宇縣原名濛江縣,今縣治濛江鎮用「蒙」便失「義」缺「水」。

其四,注重收錄臺灣省地名用字,體現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水乳交融的文化:廍、塭、湳,常見於當地村名,屬區域性聚落通名;鯓,見於臺南近海的系列島礁「一鯤鯓」至「七鯤鯓」,其中「七鯤鯓」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大軍登陸地點,「鯓」是記述臺灣歷史不可或缺之字;縣鄉所轄的「村」、市鎮所轄的「裡」,其名稱中的檨、嵵、埜、炤、猐、硘、硦、窯、蚵、層、罟等字,也應酌情選收。

安徽:在黟縣身邊,「歸來不看嶽」的黃山原名「黟山」


隨著地名工作的拓展與深化,地名文化的新觀念越來越清晰:我國疆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方言紛呈,通用的漢字尤為世界上既優秀又複雜的文字。鬥轉星移,時過境遷,漢字隨其主人在歷史長河中行進,常用者活躍,生僻者平淡,無用者消亡。也確有這樣一些漢字,它們的生存空間只在於「地名」,甚至僅用於一鎮、一村、一山、一水,隨地名消失而「死」,隨地名復活而「生」。尚存的地名專用漢字,個個「飽經風霜」「閱歷非凡」,或許還記述著遙遠、曲折的故事,堪稱當地歷史文化的結晶,構成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獨特景觀。

在醞釀《規範漢字表》增補地名用字時,我提出:除各級政區名稱用字外,村名與小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用字,數量更為龐大,情況更為複雜,國家尚未組織系統的調查、審定,對其字形、字音、字義實在沒有把握,建議留待《規範漢字表》日後修訂時考慮。有沒有例外?有一個——就在這時,我記起蘇北鄉間的「土只」(Zhuǎi)頭村,想到那位至今不曾謀面的老教師,想到農家孩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於是,我向國家語言文字部門陳述原委,懇請慎重決定這個村名用字的去留。

一個村名或許有人記得,更有那數不勝數的村莊、縱橫交錯的街巷、大大小小的山河、星羅棋布的島嶼,其地名專用漢字的底數究竟如何,相信一時沒人說得清。1979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由各級政府統一組織,以縣級政區為基本單位,按說工作的深度、廣度已相當到位。然而,限於當時的科技與裝備水平,浩繁的普查表格幾乎全靠手工抄錄,加上一些省區的普查成果上報滯後,國家級的地名信息資料庫至今未能實現,地名專用漢字的統計與檢索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相形之下,全國十幾億人名的數位化反而後來居上,排比姓氏的使用頻率、統計人名的重複次數只是舉手之勞,檢索姓名中的生僻漢字也有望攻克。這一切,歸功於國家定期進行人口普查,操作手段日益先進,人名的數位化信息迅速集合、統一管理。而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到來之前,現行地名的專用漢字規範化迫在眉睫,歷史地名曾用字的規範也為歷史、地理、文物、考古、出版、製圖等行業所期盼,如何是好?除地名業務部門日常勤於收集、整理外,最現實、可行的老辦法就是「發動群眾」。

「中國地名網」曾刊載徵集啟事,希望人們留意家鄉的或耳聞目睹的地名專用漢字,收集力所能及的信息(字的形、音、義及所屬縣市),報告國家主管部門,促使這些實際存活、正在使用的漢字納入國家規範序列。陸續的回音令人欣慰:江蘇省民政廳的老地名工作者薛光,提交自己整理的江蘇地名專用漢字30個;《中國水利報》社的張衛東,發來自己收集的地名生僻字12個。不難設想,泱泱神州,十幾億人,眾多海外同胞,關心家鄉、贊助祖國、嚮往未來的熱心人絕非屈指可數……

曾幾何時,人們不識璞玉渾金,常以「生僻」之罪捨棄地名專用漢字來換取一時之便,造成諸多地名無義可言、無理可講、無文化可傳揚。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地名專用漢字的倖存者們需要「守衛」——依法遏制來自各個方面、各種理由的人為侵害;需要「呵護」——真心視其為人類的文化遺產,創造傳承祖先優秀文化與克服應用障礙同步的和諧境界。

湖北:沔陽縣改作「仙桃市」30餘年後

原載《中國民政》2008年3期,2015年收入作者自著《天地經緯——地名縱橫談》。「地名筆談」刊載前,作者校對原文並配圖,謹致謝意。

商偉凡,地名學者,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國家《地名志》學術顧問,央視與民政部《中國地名大會》首季總顧問,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地理系,從事國家地名工作至今。參加相隔30年的兩次全國地名普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標準地名圖集》編纂,全國政區名稱用字讀音審定,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及第10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曾任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副所長、全國地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專業方向為地名應用與地名標準化,著有《天地經緯——地名縱橫談》。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慎重處理地名用字,保護地名文化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據陳夢家研究,殷墟卜辭中所見的地名用字有500多個;許慎《說文解字》收錄地名用字800多個,為全書所收單字的近十分之一;《現代漢語詞典》也收錄了部分地名用字,計400多個。我國究竟有多少個地名專用字,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最近,電子行業標準《信息技術,信息交換用字編碼字集第八輔助集》(報批稿)收錄了GBK字符集庫以外的地名用字2501個。
  •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稿啟事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 稿 啟 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聚焦地名起源地文化,把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重點,面向組織、個人徵集《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攝影作品和文字說明。
  • 第二批省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專家組來衢開展認定工作
    2020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由省區劃地名處四級調研員陳濟雲帶隊專家評審組,來衢開展千年古鎮(古村落)實地考察認定。衢州市民政局黨委委員、市移民管理中心主任胡姣良陪同考察。專家組對照省千年古鎮(古村落)認定評價標準,實地走訪開化縣馬金鎮、龍遊縣團石村、衢江區明果村、江山市禮賢村,從時間性、珍惜度、紀念性、親和力、吸引力等角度,對四個入圍單位的地名溯源、政區沿革、地理文化、鄉土民俗、佐證材料等進行考察認定。
  • 香港地名文化
    香港作為我國的一個特殊地區,有其獨特的文化現象。一方面它具有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著對中文的執著追求;另一方面,又在長達150餘年的歲月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處於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香港地區歷史悠久,但「香港」作為地名出現在史籍中卻比較晚。最早記載「香港」一名的文獻是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
  • 關公故裡這個地名,學者們爭論了十幾年
    具體到國家部委,地名的行政管理工作由民政部負責。 根據上述情況,運城市民政局組織相關專家對解州地名讀音進行審音,審音的學術討論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長商偉凡主持。這樣的操作完全符合國家對地名管理的規定,是民政部門合法合規的行政管理行為。
  • ...區規範地名專項管理 推進地名綜合體系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車 姍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不斷深化地名專項事務,以全市「政務2.0」城市大腦開發契機,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良性運作數字、文化及編制、命名等各項地名業務,在推進轄區地名服務體系建設中取得顯著進展。  智慧地名,賦能創新「碼上」服務。
  • 松滋的地名文化,松滋人快來看看你家地名是怎麼來的!?
    松滋在古九州中屬荊州,我們先祖對於人類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貢獻中,不斷創造與積累,留下了一筆難得的地名文化遺產,是我們研究松滋文化的寶貴資料。松滋地名十分豐富,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人生;一個地名,就是一部輝煌。
  • 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徵
    山文化具體分為描寫地形文化、姓氏(人名)地形文化、方位地形文化和其他地形文化等。(一)描寫地形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在純粹因地形、地勢命名的地名上。人們通過對地形的描寫命名體現了山西地形的複雜多樣以及人們的想像力。山西北區地名大都描寫山高路陡,地勢險要。偏關這樣的地名比較多,如「天涯」,因地處山區,海拔較高,坐落於兩山之間而得名。
  • 敘說地圖 | 圖說金山地名:張堰鎮地名舉要
    敘說地圖 | 圖說金山地名:張堰鎮地名舉要 2020-08-15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鏡翁:府谷地名引出的文化思考
    府谷地名引出的文化思考鏡 翁府谷(guo)、目前只是一個小縣城,曾經設立過郡、州、府、縣各級朝廷的政權建置。治所雖然不一定都在當前的府州古城,但都是設在這一片地方縣級以上行政建置,這在全中國也是極為少見的,地名變更多,說明歷朝歷代對此地的重視,也是它久遠歷史的文化符號。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黃河運輸之利決定了其歷史地位的必然重要性。歷史文化已經進入到繁盛階段的時候,榆林這片區域還歸屬府谷管轄。
  • 山水視角下的古城贛州地名文化
    現以地名為窗口,探討其與山文化、水文化、風水文化等方面的關係。挖掘古城贛州地名的山水文化內涵,以期提升古城贛州城市文化的品位。  一、古城贛州地名與山文化  不同的地理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地名文化也是不同的。古城贛州地理環境複雜,多山地丘陵、嶺坪崗。
  • 《雲浮市雲安區地名志》正式發行
    11月30日下午,雲安區舉行《雲浮市雲安區地名志》發行儀式。各鎮標準地名圖錄典志編纂委員會成員或民政助理、區直有關單位相關負責人、標準地名圖錄典志編纂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發行儀式。儀式上,區民政局、地方志、政協等有關負責人就《雲浮市雲安區地名志》相關情況作了介紹。
  • 今年揚州新添207處地名 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
    「揚州是個好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這些路名就可見一斑。」馬先生讚嘆道。「今年我市新添了207處地名,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了。」市民政局地名處處長馮靜說,地名因描述地域歷史和文化而形成,向人們提示著當地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歷史演進等信息,是文明的見證。「遍布揚州大街小巷的歷史地名,就像是一部活的史箋,是『好地方』的最好註腳。」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巨鹿成立地名專門機構
    會上,縣民政局負責人宣讀了成立巨鹿縣地名專家委員會的決定,並向首屆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成立巨鹿縣地名專家委員會旨在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決策諮詢機制,更好傳承巨鹿縣的鄉土歷史和地名文化特色,進一步落實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促進地名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提升巨鹿縣地名文化和地名公共服務水平,以地名為載體,傳承千年古縣文化,講好巨鹿故事,為建設「美麗巨鹿、幸福巨鹿」搞好地名服務。
  • 日本地名問題隨筆
    訓令式主要用於日本國家地圖集、百萬分之一國際地形圖、海圖、南極圖及日本沿海地名錄;赫本修正式主要用於航空圖、地質圖及某些外交文件和科學報告中。從日本使用羅馬字母書寫的歷史來看,雖然在短期內把兩種書寫系統合二為一是很困難的, 但有可能最終統一到訓令式上來。因為專家們普遍認為訓令式在語音上與日文比較接近,使用較為簡便,而赫本修正式是依據英語讀音制定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
  • 《中國地名大會》:以地名為師,探尋秀美山川與人文底蘊並存之地
    文化聖地、歷史名城。在山水的懷抱裡,享受恬靜的生活。在詩句的誦讀中,品味人生的滋味。以地名為尺度,丈量走過的人生,倒也別有一番滋味。近日,《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正在熱播。作為一檔以知識競答、文化展演、專家點評等形式溯源地名來源,發揚地名文化的視聽文化盛宴,引起了網絡的熱烈討論,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熱搜。
  • 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
    新朋友訂閱中國文化交流,請加微信號:whjlwcn作者:王際桐來源:地名筆談(ID:dimingbitan)中國地名在羅馬字母各種出版物、通訊社、對外廣播、對外郵電、外事文件中,統一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並作為地名羅馬字母拼寫的國際標準,目前已在國內、外廣泛使用。
  • 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第一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
    通訊員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沈民、衛東)7月6日,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第一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成立大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在武漢召開。會議投票表決通過了《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章程》《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會費及財務管理辦法》,投票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監事。
  • 【塔山】象山鄉土地名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
    從那些鄉土地名中,可看到我縣某一地區、某一地點曾出過那些歷史人物,發生過那件重大事情,在那裡有什麼秀麗特色的江河山川,又有那些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這就是說,鄉土地名是記載本地社會人文歷史的化石,是指示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標誌。本文就象山縣境內幾個著名鄉土地名的由來,分別來闡述這個課題。  一  象山縣現存歷史文化悠久的地名當首推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