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水汶
象山縣內有些鄉土地名至今之所以仍被延續應用,這是和它蘊含燦爛悠久的歷史和包羅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有關。從那些鄉土地名中,可看到我縣某一地區、某一地點曾出過那些歷史人物,發生過那件重大事情,在那裡有什麼秀麗特色的江河山川,又有那些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這就是說,鄉土地名是記載本地社會人文歷史的化石,是指示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標誌。本文就象山縣境內幾個著名鄉土地名的由來,分別來闡述這個課題。
一
象山縣現存歷史文化悠久的地名當首推塔山。早在六千年前,象山先民已在塔山繁衍生息,留下輝煌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蹟。該遺址在1988年1月被發現。1989年著手試探發掘。1990年開始,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至今已發掘三期,發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生產、生活器具和墓葬。這些文化遺存和墓葬中發現的幾具完整人體骨架極具研究價值。發掘研究表明,塔山遺址屬於河姆渡文化範疇。這個發現當即引起考古界的關注,國家文物局對其成果評價很高,批示:「象山塔山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體現了我國考古工作的新成就,對研究江南地區乃至中國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新石器遺址被命名為「塔山遺址」。因為有這一新石器文化的重大發現,原本高不過六七十米,山頂只有一座石塔基的「塔山」,名聲頓時大振。繼之,連續有很多地方用「塔山」冠名,如:中心城區丹東街道內通往塔山的一條道路命名為「塔山路」,塔山之下開發建成的居民住宅區稱為「塔山花園」,周邊範圍聚居形成的社區居委會也被命名為「塔山社區居民委員會」,遺址開發後與東谷湖景區毗連的空地開發成的公園命名為「塔山公園」,以「塔山」冠名的商店單位更是數不清。這些地名的產生是因為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塔山文化」在發揮作用。
二
象山建縣在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縣治彭姥村(今丹城的起源地),因村北蓬萊山形如伏象,故縣名「象山」。蓬萊山傳說是東海三仙山之一,為有仙境之美譽而吸引了無數古代著名人士。據傳三皇五帝時期唐堯的臣子壽星彭祖夫婦曾到蓬萊山採藥問道,其活動的範圍留有彭姥村、彭姥嶺、彭娘岙等地名,現代象山通寧波的34省道連接線穿蓬萊山隧道也命名為彭姥嶺隧道。至秦代,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於公元前220年,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作工匠赴東海仙山採煉長生不老之藥,在中國東南沿海漂泊尋找了七八年,最後在象山蓬萊山駐下,築蓬萊觀開透瓶泉建煉丹亭隱跡煉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查詢徐福煉丹情況,南巡至鄞,徐福聞訊,見仙丹未煉成,為避秦而漂航夷洲亶洲(今日本),中華文化隨之傳播海外,徐福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軀者。象山縣徐福東渡傳說,已於2008年6月7日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至今與徐福文化有聯繫的遺蹟地名很多,最主要的有:蓬萊山、蓬萊溪(俗稱丹山坑)、蓬萊觀、透瓶泉(今稱丹井)、石屋、藥灶、煉丹亭、寶貝亭(蓬萊觀碑收藏處)、攏船經、船倒山、大雷山秦始皇廟、蓑衣巖(古篆石刻所在處)、裡港巷口(今稱李家弄)、浦裔(徐福船隊出航港口)、蓬萊寺、蓬萊庵、新羅岙、徐家岙等等。現代的地名以「蓬萊」冠名的也有很多,如:蓬萊路、蓬萊閣、蓬萊公園、蓬萊賓館、蓬萊大藥房、蓬萊裝潢市場、蓬萊小區、蓬萊山莊等等。
為有彭祖養生文化和徐福東渡傳說文化,象山有記載的歷史不但比建縣時推前了二千餘年,也加深了它的文化內涵。筆者以彭祖、徐福的養生煉丹文化結合象山地名,曾於2008年7月撰寫了一副對聯:
「堯臣錢鏗求仙問道升壽天影留彭姆嶺;
秦士徐市採藥煉丹尋福地跡隱蓬萊山。」
三
今象山縣中心城區爵溪街道,原名雀溪,意為有群雀聚飛於山溪之意,後諧音稱爵溪。東面臨海,傳為東海三仙山之一瀛洲地域,秦代遊仙安期生曾來仙遊,留有蹤跡,故曾稱遊仙之鄉或大瀛之保。據康熙《象山縣誌》記載:「(爵溪)原為潮汐衝齒之隅,浮沙連片,人跡稀疏,相傳為神仙安期生之屬所往來之地,故其民至今好仙道,而名其鄉曰遊仙。」爵溪由於是天涯一角,「人跡稀疏」,向為朝廷流放犯人之地。自漢以來,流放人員定居者日漸增多,其語言口音多趨北方中原化,因此成為象山縣境內獨有的「方言島」。傳說,東漢末年趙五娘千裡尋夫蔡伯喈到爵溪,就是因為這裡是流放犯人之地的緣故而產生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爵溪為其有瀛洲之稱,東面的海域即稱瀛海,留下很多帶「瀛」的文化古蹟。如元代由鄉人王一真邀天台桐柏觀道士呂虛夷把原真武宮擴建成的大瀛海道院。延祐六年(1319),大瀛海道院竣工之時,請集賢直學士吳澄撰文,五年後至治二年,請翰林院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楷書,再請集賢直學士袁桷篆額,才完成了《大瀛海道院碑記》書寫製作,大瀛海道院後來雖毀,但此碑仍被保存,現收藏在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為象山縣不可多得的文化文物珍品。《大瀛海道院碑記》成碑後18年的至元二年(1336),丹陽蔣宗簡復撰《大瀛海道院銘》收錄在歷代《象山縣誌》中。大瀛海道院遭火焚後,萬曆年間又經修復。據《爵溪鎮志》載,萬曆二十六年(1598)榜眼、翰林院編修、左諭德昌國人邵景堯,於三十七年(1609),又撰《大瀛海道院碑》,由名士劉大望書題,豎立在新修道院的朝東前院中。為有這些內涵文化底蘊,集歷史、地理、社科、宗教各門類學問的文學書法碑記,使「瀛洲」、「瀛海」的名望久傳遠播,很多地名都以此冠名,如: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的象山縣丹城的東城門,就名「登瀛」,意即登上此門可見瀛洲爵溪。爵溪周邊也有許多以「遊仙」、「瀛洲」、「瀛海」一類冠名的地名,如傳安期生來遊留有仙跡的道人山島、建於明永樂年間的防倭基地遊仙寨(今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今爵溪街道內的遊仙路、瀛洲社區、振瀛路、新瀛路等等。
2009年,慶祝新中國建國60周年之際,象山縣楹聯協會舉辦「蓬島杯」楹聯徵對活動,出了六個上聯或下聯句,徵集相應對句,全國各地應對的有1000餘聯次。其中一聯的下聯出句是:「遊丹山,訪石屋,談蓬山清話,聽蓬島樵歌。」把象山縣丹城地區的古蹟地名和文學作品巧妙組合成下聯出句。筆者就以爵溪的地名、古蹟和文物古碑、民間文藝品種撰應上聯對句,云:「過趙岙,到爵溪,尋瀛海古碑,賞瀛洲漁鼓;」這副楹聯是把象山丹城、爵溪街道的鄉土地名蓬萊、蓬島、丹山、石屋、趙岙、爵溪、瀛洲、瀛海與文物碑記《大瀛海道院碑記》、民間文藝表現形式《瀛洲漁鼓》(現稱《象山漁鼓》)、歷史文學作品《蓬山清話》、詩歌集《蓬島樵歌》緊密結合,運用楹聯對仗平仄格律的創作方法撰作應對的,因有象山人文歷史和鄉土地名特色,獲二等獎。
四
象山南鄉昌國的藍家沙灘(今屬石浦鎮),以其灘最平、域最寬、沙最淨又被名為宋皇城沙灘而被譽稱東南亞第一沙灘,不但自然風光旖旎,更富歷史文化內涵。為何藍家沙灘改名為宋皇城沙灘呢?內中有個歷史典故。現根據《浙江通志》、《嘉靖府志》、《明史·譚綸傳》及歷代《象山縣誌》等文獻的記載,結合民間傳說綜合作一介紹。
南宋末年,祥興帝趙昺南退福建經藍家沙灘,因看到抗元失敗,明祚衰竭,保駕武將陳元帥又病死,祥興帝在絕望中與隨行者集體投海自盡。屍體連衣冠浮上藍家沙灘,百姓往觀,見死者有著黃龍袍服的,有穿太監衣裳的,認定是宋皇一行的浮屍,遂在沙灘一角建墓分葬之,墓群之周又築一道似皇城的護墓圍牆,稱宋皇城。為有此舉,藍家沙灘就改名為宋皇城沙灘,從此名聞遐邇。上世紀三十年代,電影《漁光曲》以此作為外景的拍攝地點,蔡楚生、聶耳、王人美等著名藝人來此駐足懷舊。九十年代由浙江宋城集團在宋皇城沙灘上開發營建中國漁村,成為旅遊勝地,遊客紛至沓來。接著,又在此舉辦了中國(象山)開漁節,吸引海內外人士竟相觀賞。筆者曾為首屆祭海典禮撰寫《祭海文》,其中就提到宋皇城沙灘這個象山著名的鄉土地名,現摘錄該《祭海文》的開祭引詞:「維公元1999年9月14日,中國寧波石浦開漁節吉日良辰,浙江省象山縣縣長王仁洲率出席祭典者,並承象邑五十六萬人民及縣外人士之意,敬獻禮品,諧奏民樂,祭頌大海於宋皇城沙灘之濱。頌曰……」由此看來,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鄉土地名點,往往成了開發旅遊業的重要條件。
據傳,趙昺投海前,護駕隊伍中丞相陳宜中的從子(侄)陳元帥,在東陳金井灣(今名金井頭)忽患痢疾,不能隨駕而留下,陳元帥告別趙昺時誓言:「臣當死為厲鬼殺敵!」當日陳元帥暴病不治而亡,陪同的部屬將陳元帥屍體葬於姆嶺南麓落山雞巖下後亦各自盡。不久,元軍乘船追來,陳元帥顯靈,率領陰兵打著帥旗布列海岸,追兵不敢登岸而退。當地百姓感陳元帥之靈,在陳元帥墓前建立祠廟祀奉。
明代倭患嚴重,海道副使譚綸奉令來象山剿倭,駐師陳元帥廟。夜裡夢見神人,指示譚綸明天中午出兵,在金井灣設伏殺賊。第二天,譚綸依夢示,打了一個大勝仗,斬倭500餘級。慶功時,方知夢示神人就是陳元帥,遂損資重修陳元帥廟,並題「神武」二字,建造神武坊。這樣,陳元帥廟、神武坊成了象山著名鄉土地名。凡逢陳元帥壽誕日前,周邊各村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頌揚陳元帥功德的「行道會」慶典,十分隆重熱烈。神武坊「行道會」能起到激發人們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是鄉土文化的集中表現和民間信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
諸如上述象山鄉土地名外,尚有許多地名也有象山特色歷史文化內涵,如:始建南北朝劉宋年代的西寺、肖梁時代的普明寺、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稱為「海山仙子國」的亂礁洋;被譽為「東方不老島」的旅遊勝地張蒼水抗清根據地花岙島及該島上的張蒼水紀念館;百姓痛恨倭寇為患而傳喚成地名的丹城莊穆境村裡弄罵倭嶺(今作馬烏嶺);祀五帝之一青帝的起春廟(亦稱東亭廟)、祀隱跡象山施藥濟人唐代進士姜、毛二公的姜毛廟及廟旁的姜毛弄(姜毛廟已列為象山重要文保點)、祀治水功臣大禹的平水廟、祀伏象之首稱象山主山一圓峰山神的圓峰廟(全縣共有46處)、祀水神東漢末年張勃(張大帝)的祠山廟;建於乾隆三年(1738)的爵溪街心戲臺(今為省重點文保單位);明初從舟山遷東門島又遷昌國的昌國衛;景區內以松蘭見著而冠名的4A級濱海旅遊渡假區松蘭山;以中國四大漁港之一石浦漁港冠名的石浦漁港古城;海鮮產地漁業之島的北漁山、南漁山;被稱為象山西鄉少祖山因山頂終年濛霧而得名的蒙頂山;港邊礁巖浸在渡口因潮漲潮落若浮若沒而得名的浮礁渡等等。
此外,象邑南莊平原尚有許多開墾拓展圍海造田含有圍墾移民文化歷史的見證地名:長塘路、朝宗碶(即大碶頭)、百丈碶(即百丈岸)、胡家碶、會源碶、賢昌碶、高平碶、和平碶、障川碶、賢昌碶老塘岸、門前塗老塘岸、門前塗新塘岸、大目塗、大目塗新城,圍墾移民形成的村落海塘、上餘、下餘、新碶頭等及疏浚水利後的地名:象山河、東谷湖、西谷湖、東大河、南大河、西大河等等。
象山縣丹城作為縣城,舊時有許多傳統地名,由於舊城改造城市化建設雖已無存,但因其有歷史淵源,仍然被老一輩居民所傳誦而耳熟能詳,如原孔廟正門前的黌門跟、原孔廟旁的裡弄儒學弄、原縣暑門前照壁附近的陰牆下、原縣暑前的街道縣前街、原十字街中心作為地名的圓通庵、原官辦學堂官學堂、明代王渙、王延父子雙進士坊所在處的陸家踏步、原駐軍負責人辦公所在地大人衙門、閱兵練兵之處大校場(今改作丹城公園)、作為古彭姥村東面分界線的風水嶺(今名分司弄)等。東南西北門都有各境境廟的行宮,如:東門行宮(東亭廟行宮)、南門行宮(姜毛廟行宮)、西門行宮(平水廟行宮)、北門行宮(圓峰廟行宮)莊穆行宮(莊穆廟即祠山廟行宮),這些地名可作丹城各地區東南西北方向的方位標誌。
還有曾發生火災後的火著灘、鳳躍溪進出丹城的水門洞、為舊時駐軍出入縣城方便開的小營門、曾經奉祀羅漢佛像的東門外鄭家岙羅漢堂及南校場北面應氏住宅前的小池塘鳳眼池等等舊地名,也都有它的由來原因。
丹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圍繞經濟也有很多特殊地名。舊時開展經濟貿易活動靠集市,丹城每月有集市六次,農曆每旬的一、六日定為市日,農副產品交易很興旺,也注重分類劃區有序進行交易,因此產生了很多交易市場的專用地名,如米市行(羊行街以南的南街一段),市橋頭(西街十字巷徐家橋東至十字街)、羊行街(今羊行街地段)、鴨行跟(鄧家弄西街出口至徐家橋一段)、豬碼頭(今起春路一段)、賣鹽弄(通南街、羊行街的小弄)、交易日用雜品、手工製品、竹木、柴擔、柴爿、木炭之類的大什攤(原孔廟對面的空場地),新時期有象山商城、象山港商廈、大目塗商廈、蓬萊菜場等等。從這些地名中可看到縣城地方經濟農副產品貿易的身影。
以上選擇的五部分鄉土地名,雖然只是象山地名的一部分,單從這些地名來看,就已經能見證象山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也可窺察象山的大好自然風光,認識了解象山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堅強精神,籍以回顧象山地方經濟的發展階段。所以說,鄉土地名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地標,社會發展的百科全書。地名,過去已發揮過它傳遞時代信息和方便人民日常交往的積極作用。新時期來,各級政府設立了專門地名命名機構,對地名實行科學有效的管理,規範並正確使用地名,進一步發揮地名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功能,也希望能得到全社會的支持。
新時期內,經濟飛速發展,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新產生的地名比傳統的地名更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命名新地名時,既要立意創新,又要兼顧傳統,不要一味為追求經濟利益,把新地名搞出個毫無文化內涵,摸不著東西方向或好大失實、崇洋媚外甚至有傷風化、敗壞道德的名稱來。
讓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象山鄉土地名永恆留存。
點擊右上角【...】按鈕,輕鬆分享!
【中國象山港網站】
微信號:cn_xsg,發布象山新聞及生活中的實用小常識、小智慧、掌上應用。為您的生活提供更多幫助與便利。
關注我們
微信名稱:中國象山港網站 微信號: cn_xsg
「中國象山港網站」是象山新聞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訂閱號,發布象山本地新聞和區域公益信息。
回復【幫助】或【help】關鍵字功能詳解
點擊文章末尾左下「閱讀原文」
安裝【中國象山】手新新聞客戶端,驚喜連連!
推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