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圖文無關。
據工人日報報導,5月11日,江蘇儀徵化纖公司員工馬小明發現一輛裝有正丁烷的罐裝車有輕微洩漏跡象後,立即上報主管部門,避免了一起事故。參照揚州市職工事故隱患排查舉報「紅絲帶」安全防控計劃的規定,儀徵化纖公司獎勵馬小明1000元。
職工因為排查報告了一條事故隱患信息,獲得了一千元獎金,而企業則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事故,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損失和犧牲。同時,地方的安全生產環境和秩序也得到一定維護,避免了丟分。顯然,這項舉報獎勵政策有助實現多贏格局。
馬小明所獲的舉報事故隱患獎,是揚州市「紅絲帶」有獎舉報制度的一部分——揚州市財政拿出1000萬元,設立安全生產「紅絲帶」有獎舉報專項基金,用於獎勵推廣「紅絲帶」制度成績突出的企業和職工。根據制度,職工發現事故隱患後在屬地領取紅絲帶,填寫相關信息並將紅絲帶系掛在隱患處,企業確認後給予發現人獎勵。
由當地化工企業自發探索建立,經揚州市安委會、應急保障局、總工會等部門或單位提煉、總結、完善後,升級為政府主導的覆蓋範圍更廣、參與人數更多、層級效力更高、運行更加成熟規範的系統性機制——不得不說,當地的隱患排查獎勵制度從摸索到推廣,很有「章法」。而其實際效果也能從諸多案例窺斑知豹。
而以制度化激勵鼓勵職工舉報,也是挺好的一步棋:知屋漏者在宇下,職工處在生產經營的一線,每天都與各種設備設施「密切接觸」,每天都參與各種活動的細節,最容易感知發現相關的事故隱患或風險。政府或企業積極鼓勵職工排查事故隱患,能有效調動職工的排查積極性,擴大排查覆蓋面,增加發現事故隱患的機率。
非但如此,「紅絲帶」事故隱患排查機制還彰顯了政府及企業不捂蓋子、不藏問題、不怕揭短的理念,體現了「防先於治」的治理思路。也只有從源頭入手儘早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防範事故,化解風險。
堤潰蟻穴,氣洩針芒。著名的海恩法則告訴我們: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看似輕微的事故隱患,看起來不起眼的風險苗頭,很可能就是生產事故的先兆或警報。
而由於輕視、無視一些隱患風險信息,很多生產單位都有慘痛的教訓。就此而言,職工排查舉報事故隱患有獎是對海恩法則的最好敬畏。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針對發現隱患難、預防事故難等問題給出了有效破解方案,體現了地方治理能力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
從實踐來看,這一制度也成效顯著。今年,已有1.2萬多名職工參與「紅絲帶」事故隱患排查和事故現場「隨手拍」活動,揚州市安委會辦公室共接收有效舉報信息65件,認定舉報屬實44件,發放安全隱患排查獎勵30多萬元。
實際上,該制度早在去年底就得到了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組的肯定,並向有關部門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宣傳推廣。接下來,各地有關部門也宜結合當地實際,加快推廣個中經驗,讓職工排查舉報事故隱患和內部人吹哨有獎成為「通用動作」。
□李英鋒(公職律師)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軍